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和改进设想

时间:2022-06-19 03:36:06

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和改进设想

摘要:近年来,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内需、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区域情况看,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难尽人意。本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体系;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58-03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障碍

(一)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

从实际效果看,货币政策从央行总行向基层央行传导的过程中,传导效果逐步减弱。中央银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央行基层机构的地方化倾向基本消除,能够与上级行在货币政策导向上保持高度一致。因此,货币政策在央行内部垂直传导效果的减弱,不是由于货币政策信号的衰减和失真,而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

一是货币信贷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高度统一,削弱了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货币政策作为宏观总量政策,在全国保持一致性是必然的,但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全国性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市场割据仍然存在,资金等资源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低成本地快速有效配置。因此,货币政策不仅应该表现为总量政策,而且应能对经济运行的结构进行调整。我国中央银行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其含义为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正是包含了结构调整的内容。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权、权、解释权都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基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不能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特点进行必要和及时的调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没有达到货币政策实施的目的。

二是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和运用权限在各级央行层层削减,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人民银行总行具有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权限,大区分行仅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等三种主要政策工具的操作权限。中心支行和县支行都属于央行的基层机构,中心支行虽然也具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的权限,但是再贷款仅限于支农再贷款、紧急性再贷款等少数品种,业务量比较小,而窗口指导作为一种道义劝说,只有在总行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为基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的都是其总行制定信贷政策,基层人行对其窗口指导的作用报为有限,或者说只能发挥较小的作用。在县支行,基本没有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权限,只能通过窗口指导,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操作效果很差。

(二)货币政策传导在金融机构层面上的障碍

调查发现,在货币政策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其分支机构传导的过程中,由于以下障碍的存在,导致货币政策信号被扭曲和削弱,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基层央行缺乏必要的手段对商业银行贯彻执行政策措施给予激励和约束,是人民银行窗口指导作用下降的根本原因。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变成完全市场化的经营主体,货币政策传导的政治性、人为性因素较强。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中、建两行已经完成股改,但是行长、副行长仍需要由国务院任命,说明银行的运作,仍然受制于政府的引导。基层商业银行的“重存款、重责任、轻贷款营销”、“重风险、轻利润”的倾向,就是银行经营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的体现。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难免呈现政治性、人为性,传导效果难以保证。

二是银行机构退出和资金流出,严重阻碍了货币信贷政策的有效传导。具体分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资金外流严重表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差不断扩大。以邢台市为例,200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差325亿元,比2001年末增长了137%,存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其中2005年邢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上存资金约150亿元,占存款总额的21.4%;邢台市2005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32亿元,占存款总额的4.6%。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网点大量退出。银行业基层金融机构的退出,造成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下降,货币政策失去了实施的载体。有关调查显示,2005年与2001年相比,邢台市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机构撤并营业网点139个,农村信用社、信用站撤并网点1924个。农村信用站撤消后,95%的村已经没有了金融服务代办机构。

三是商业银行系统内管理权限上收,遏制了基层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使稳健的货币政策扭曲为紧缩。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权限逐步上收,由上级行集中调配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信贷支持,这是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具体体现。但随着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上级行过分上收经营管理权力的倾向非常明显,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基层行贷款营销有责无权,经营自主性减弱,从而遏制了基层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影响了信贷投放量。由于基层行功能萎缩,阻滞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商业银行向经济领域中的企业、居民等实体进行传导,导致信号失灵,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难以发挥。

四是商业银行贯彻实施“抓大放小”的经营发展战略,使其难以全面有效地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近几年来,中央银行出台了不少关于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性意见及措施,但是具体到基层商业银行落实时,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其总行制定的经营发展战略及原则,与信贷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此外,中央很重视的助学贷款目前除了高校所在地能够顺利办理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没有高校或高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国家助学贷款、商业性助学贷款均难以开展。使中央银行出台的助学贷款相关引导政策未能取得应有的政策效应。

五是部分金融机构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扭曲了货币政策操作意图。举例说明:2004年1月1日,中央银行下发了“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利率政策,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从政策执行结果看,农村信用社凭借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将贷款利率除小额支农贷款和少量质押贷款外,一律采用“一刀切”的做法,一浮到顶,没有体现实行差别利率,扶优限劣,重点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意图。

(三)货币政策传导在微观主体层面上的障碍

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环节,货币政策的传导在微观主体层面上存在的传导障碍,综合表现为对货币政策信号反应迟缓,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一是企业机制和规模问题。当前邢台市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改制完毕,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成为各家银行贷款营销的对象,金融机构竞相降低贷款条件,加大公关力度,争取企业成为自己的贷款客户。但是仍有一些企业没有进行企业制度改革,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低下,客观上难以满足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虽然产权比较明晰,但规模较小、资本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难以满足贷款条件。贷款不足导致,货币政策传导路径部分被切断。

二是个人金融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的金融意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银行就是搞存款、贷款的部门,对于存贷款利率政策的调整一般比较关注,但是对于人们的存贷款行为影响实际不大,这主要是由我国居民的投融资渠道仍较狭窄和对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另一方在,居民信用意识缺乏。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这得益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和金融部门多年的宣传教育。但是信用意识不强的还大有人在,无论是向银行借款还是向个人借款,欠债不还的现象还比较多。同区域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习惯、收入和生活保障水平直接相关,农村情况比城市更严重一些。

三是企业诚信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不规范,制约了信贷投入。邢台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融资环境方面存在不足,改制中一些企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有多套财务报表,造成金融部门对企业真实财务信息难以识别。加之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企业的诚信意识和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各种形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二、解决货币政策传导问题的几点设想

(一)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赋予基层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权

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研究实行区域性金融政策,并赋予基层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权。人民银行总行在制定全国货币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不同的特点,比如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不同、农村和城市不同、沿海与内地不同等,确定各不同特征区域的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基层央行可以根据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享有调整实施区域货币政策的权利。

(二)建立由基层央行管理的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的中坚力量,但其先天不足却造成不易获得银行贷款。因此,可以考虑成立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出资,由基层央行管理的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宗旨应当以贯彻区域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而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保持适度高效运营,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税收的增加,政策性银行可能发生的少量资金损失完全能够得到弥补。目前我国粮棉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定位需要转换,如果将其改革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将会“一举两得”,且改革的成本较小。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上的最大弊端在于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按照职能划分部门、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异常滞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应是按照客户对象重构银行体系,实现自身组织框架体系的扁平化,提高经营效率。同时应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改进服务手段。要努力更新经管理念,尽量避免贷款“垒大户”,转而为广大中小企业、县域及农村经济服务,扩大金融业务营销面。

(四)加大金融政策、业务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国民金融意识

有效的方法是在电视台设置《金融天地》或《金融之窗》栏目,宣传介绍国家金融政策和金融业务知识。当前金融业务更新较快,比如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国民了解的不多,普及宣传很有必要。

(五)继续加大诚信社会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坚持地方政府主导,金融、司法、宣传等部门多方联动,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二是整合金融、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建立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三是加强管理,规范中介市场。

课题组组长:付先军

成员:韩淑平 孙通强 张延寒 粘天宾

上一篇:鄂尔多斯市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研究 下一篇:浅议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制度下的公司法律人格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