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6-18 11:59:0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现状及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在保证银行稳健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今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银行业的特殊地位,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现状,并相应做出改进,对稳定银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将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信用评级;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32-02

一、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概述

作为金融核心部门的商业银行,由于以经营金融债务作为主要业务,因此,其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其他工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更大更复杂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格外重视对银行业的监管,并且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管制度。其中,对银行进行信用评级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就是根据其披露的公开信息以及提供的部分内部信息,在全面分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信用质量作出综合评估,将各个商业银行划分为相应的等级,并用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对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级,不仅有利于监管机构强化监管,而且有利于督促各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控制并降低信用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从而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主要方法

根据发起评级主体的不同,信用评级可分为监管机构的信用评级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级。监管机构的评级是为了提高监管的水平和效率,其评级结果并不向社会公开;而中介机构的评级则是为了向存款人提供识别银行信用水平的客观依据,其评级结果一般向社会公开。

(一)监管机构的评级方法

2005年底,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下称《内部指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推行分类监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为更好地分析和评价银行的风险状况提供依据。

按照《内部指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评级方法主要考察商业银行的以下指标:

1.资本充足状况。包括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两个定量指标。按照新《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二级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和普通准备金。

2.资产质量。定量因素包括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授信集中度、关联度、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等。定性方面考察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的影响,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贷款风险的分类管理等。

3.管理状况。按照《内部指引》的规定,管理因素的权重为25%,高于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的权重(20%),由于很难采用定量指标衡量,因此,主要考察定性因素,包括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决策、执行、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环境和措施,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等。

4.盈利能力。定量指标包括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率、风险资产利润率。定性方面则从成本和利润的角度来考察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考察盈利的质量和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5.流动性状况。主要通过衡量流动性资产的多少和存款准备金的充足程度来考察流动。定量因素包括流动性比率、流动性缺口、存贷款比率、核心负债依存度、超额准备金率等。定性因素则包括资金来源的构成,稳定性及变动趋势,银行主动负债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流动性的管理状况和管理层识别、调控资金头寸的能力等。

6.市场风险状况。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定量指标包括利率风险敏感度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定性因素方面包括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控,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等。

在《内部指引》中,详细规定了每一项要素的评分标准,六个单项要素(管理要素除外)的评级结果均是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权重分别为60%和40%。综合评级结果是六个单项要素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即各单项要素的评价分值分别乘以对应的权重系数后进行加总,得出综合评分。

(二)中介机构的评级方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信贷市场信用风险管理要求的提高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业务量和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信用评级在金融诚信、金融和谐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2004年4月,中诚信国际了《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在全国首家了对国内15家银行综合财务实力的主动评级,在其评级方法中,体现出如下特点:

1.以个体评级为主,个体评级与支持评级相结合。个体评级主要是对评级对象的财务实力、风险状况和整体管理水平的衡量,其考察的因素与《内部指引》基本相同,只是若干具体指标有所差异。支持评级就是考察受评银行得到政府或股东等外来因素支持的力度和可能性,这有助于避免只考察个体因素得出评级结论的片面性,能更全面地反映银行的综合信用质量。

2.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基础普遍不理想,一味实行国外同业定量分析的方法不具有操作性,但定性分析的灵活性使得评级结果具有弹性,从而影响评级的可信度,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内部数据的积累和整理,在条件允许时积极发展定量模型。

3.历史考察与未来预测、跟踪相结合。在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的基础上,重视对未来的估计和预测,对受评银行的历史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把握银行当前的风险状况和经营态势,并对评级对象未来的风险状况作出预测。

4.考虑支持评级,这是该评级方法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加入了支持评级,使得国内与国外的评级机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可以看出,国内机构的评级结果明显要好于国际机构,这主要由于国内机构在评级时考虑了支持评级的因素。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能够得到较多的政府支持,因此能获得较高的评级,这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当银行业面临经营困难时,为防止危机蔓延,避免国民经济波动,政府会对银行业加以保护,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欧美政府即普遍对本国的银行系统注资,或提供信用担保,因此国内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加入支持评级容易使商业银行产生依赖性,不利于促进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蕴含着更大的风险。因此,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级时,并没有考虑支持评级的因素。

三、发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几点建议

与国际先进的评级机构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还处在发展初期,评级机构还不成熟,评级方法也有待提高。为促进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增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意识,扩大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范围,将评级结果作为监管的重要手段。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2.重视基础数据的积累,建立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从而提高评级的准确性和公信力,以形成有效的量化分析。

3.改进评级方法,逐步加大量化分析的权重。评级方法要注意区分度,对不同规模、类型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评级的客观性。

4.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水平。采取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派遣国内风险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聘请国外有关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传授风险管理知识。

5.积极扶持评级机构的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评级公司为辅助的评级架构。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诚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上一篇: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汇率改革 下一篇: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