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途径研究

时间:2022-06-18 12:44:49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途径研究

摘 要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资金由全额政府拨款逐步过渡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作为市场需求的载体,是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劳动力的最主要消费者,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越来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投资高职教育是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考量后的决策行为,本文在对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收益和风险分析基础上,根据教育项目投资效益风险权衡模型,从高职院校作用视角探讨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企业 高等职业教育 投资 途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

依据《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4)相关定义,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二)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是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本文所指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职业学校教育,不包括普通大学下设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

(三)投资及企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

一定经济主体将一定数量的资财投入某种对象或事业,以期取得一定收益或社会效益的活动即被称之为“投资”。

企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或利益,而对高等职业教育所进行的资源或条件的投入。其投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企业劳动力特别是劳动者智力的再生产,如企业开展的职工培训、进修,企校联合办学等。二是获取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社会支持,如企业设立教育奖励基金、捐赠等。

二、企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决策评价模型的选取

考察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根本动机和内在机理,需要对企业高职教育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和风险分析。成本收益及风险分析是企业高职教育投资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决策依据,通过深入分析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投资领域,确定企业高职教育投资的各项成本收益和风险,企业可以根据量化指标做出科学决策,在利益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资到高职教育中来。

(一)成本

即为了获得某种预期的收益和服务而付出的代价。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成本就是企业投入高职教育的时间、经费、教师、组织实施中的人力等数量和质量概念的总和,既有固定成本也有因某一投资项目新增的变动成本;既有实际投入的人、财、物成本也有因舍弃其他投资项目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全部成本项目均可以在企业职业教育投资的财务账目中直接查找相关会计账户,可根据需要对各个成本项目加以区分、选择从而计算出最准确的成本数额以反映企业因投资高职教育而实际发生的成本。

(二)相对于成本费用而言

企业投资高职教育而产生的收益较为复杂,按照收益取得的来源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收益和间接投资收益。直接投资收益是指行业企业投资高职教育而直接取得的收益,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而直接获取的产出、因使用职业院校学生而相应节省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直接招聘员工而支付的薪资、用于对新员工因不熟悉职业技能而产生的培训费用等;间接投资收益是指因投资高职教育而产生间接收益,主要包括使用职业院校实习生而获得了熟悉并认同企业的职业从业人员、赢得技术人,获得科研支持、提高了生产率并减少了废品率、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得到客户以及供应商的美誉、提高社会声誉、减少向社会上招聘员工而产生的广告费和中介费等。间接收益的特点是有些收益无法量化,但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借助某些指标来衡量,或将一些非经济收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

(三)投资风险,即企业在投资于高职教育过程中会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影响投资目标的实现

如企业作为主办方投资高职院校会有经营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教育市场风险和自身经营风险等。政策风险,如国家相关教育政策调整、对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收费管理等;教育市场风险,如学校过多、学校规模扩大、适龄入学学生减少等导致教育市场严重供过于求;自身经营风险,如教师队伍的难以稳定导致学生和家长的不满,个别投资人的急于收回投资等短期行为引发资金危机,校园伤害等突发性重大事件等。一般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成正向变动关系。

(四)基于投资效益和风险权衡基础的决策模型选取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风险承受能力一定的条件下,收益大于成本(即投资效益)的预期是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教育的投资也主要是以追求效益为目的。同个人的教育投资行为相似,企业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其教育投资行为至少应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投资的预期收益贴现后应不低于投资成本,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的投资净收益NPV≥0。二是企业对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或内含报酬率应不低于企业对其他方面投资的收益率或内含报酬率,即IRR≥IRR1。企业在其他收入或投资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对教育的投资规模主要取决于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和对其他物质资本方面投资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及预期收益率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量。企业在对投资效益和风险反复权衡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要求?则可借鉴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模型来进行评价,如图1――教育项目投资效益风险权衡模型。[1]

假设企业投资方案中有教育投资项目d1,和其他物质资本投资项目d2,两个项目的效益指标和风险指标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评分值(或指标相对优属度)分别为B1,B2和R1,R2(风险是逆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风险评分值R越大,风险越小),效益指标的权重为wb ,风险指标的权重为wk =1―wb。若两项目B1>B2,但R1

Z1=wbB1+wkR1=wbB1+(1―wb)R1

Z2=wbB2+wkR2=wbB2+(1―wb)R2

效益与风险权衡,就是对其权数进行斟酌。设两方案效益权重的平衡点为w0,则Z1=Z2,即wbB1+(1―wb)R1=wbB2+(1―wb)R2。

若投资决策者的效益权重小于w0,则第二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较高,即对物质资本投资方案较优,若投资决策者的效益权重大于w0,则第一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值较高,即对教育投资方案较优。

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许多企业除了追逐利润和经济效益外,还热衷于追求社会性的利益,如对教育等公益性事业提供大量资助和捐献。所以企业对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可以分为两中:货币性的经济收益,如利润等;非货币性的社会收益,如社会声誉等。企业对非经济性的社会目标的追求,并不是因为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而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日益社会化、财产组织形式日益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要根据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大小等灵活运用教育项目投资效益风险权衡模型进行投资决策。

三、基于高职院校作用视角看企业投资高职教育之有效途径

根据教育项目投资效益风险权衡模型,要激发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投资高职教育的动力,必须在控制企业的投资风险水平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益、平衡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从高职院校作用的视角来看,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投资项目尤为关键。

(一)创办或入股高职院校,直接投资高职教育

企业拥有相对雄厚的财力和物力资源优势,具有密切联系市场的优势,熟悉所在行业生产技术特点,了解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深刻认识,在开展企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制定职业技术标准、沟通职业教育信息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借鉴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企业出资兴办各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中心,或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不仅可以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为自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而且是使高职教育朝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分享办学效益。

(二)突出企业特色,定向培养人才,间接投资高职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量需求各种应用性技术型人才,企业都有各自特定的技能要求。而普通高职学校所输送的主要是各种水平和层次的通用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通过采用订单式、产学合作式、工学交替式、专业冠名班式等培养模式投资高职院校,提前介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企业所需的特定人才,这不仅可减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培训成本,而且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具体途径如下:

(1)投资参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企业支持高职教育的教学、实习及教学条件的改善,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根据市场信息和企业人才需要及时调整、修订职业教育课程,利用自身的优势采用现场培训法、单元培训法、程序培训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企业提供的训练课程可采用单元模式,结构更加灵活,不受时间限制;可根据需要将教学内容分别在学院和企业车间等工作现场实施;工读交替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帮助学院解决学生的一年教学实践,并且支付给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报酬。企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学校教学顾问小组,定期与学校教师研究教学问题,参与教材的修订等。企业可与学院建立联系,签订教学合作协议(学院接受企业经费,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确保教学内容反映企业需求,联系企业实际,并根据企业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此外,企业大力支持职业学校的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将最新的设备、机具等送给学校供教学、实习或职业培训服务使用,同时积极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岗位。

(2)充实、优化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企业具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针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差、适应就业岗位时间较长等弊端,可发挥企业技术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优势,聘请他们担任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兼职教师加入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但有利于宣传企业产品、选拔优秀毕业生进企业,还有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高。

(3)对于一些难以吸引毕业生就业的特种企业和行业,如煤炭、采矿、师范等 ,可采取招生时就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由所在企业或行业投资培养,毕业后,该生到协议单位工作一段时间。

(三)提供捐赠,根据需要设立专项基金、奖助贷学金等,资助贫困大学生,减轻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成本分担

捐赠即可以是无条件的给予,也可以是有条件的资助,受赠的学校应满足捐赠者提出的诸如代培、技术转让等交换条件。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对捐赠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或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向高校捐资,尤其是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企业着眼于远利益,不限于对实物资产回报的追求,而是追求企业声誉、品位、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无形资产的回报,追求企业伦理价值的展现,追求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塑造,追求企业品牌的提升和企业内涵的延伸,当然其所带来的收益也是长期的、持久的。

(四)产学研结合,投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合作与开发,创建科技产业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

由企业向高职院校提供科研培训费用,以获取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和培训企业相关人员,也是发达国家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合作模式如下:

(1)通过技术市场从高职院校转让科技成果。企业通过国家部门、地区或行业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难题招标等从高职院校转移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成果。

(2)高职院校出人力和设备,企业提供经费,在高职院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国家产学研工程,按各自的优势组合,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协调下,共同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4)企业在生产要素上与高职院校的人才、智力、成果、资本等方面组合成合资企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技工贸一条龙。

另外,科技产业园区是一种高技术应用区,是知识密集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它的特点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加开发高技术工业。学校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把最新成果、最新技术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企业可以依靠学校的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企业投资科技产业园区的创建,是企业投资高职教育,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一种有效形式。

(五)购买债券、教育等有价证券,采用BOT等国际通行形式投资高职院校后勤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

高校后勤所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从大的方面说它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与教工学生生活相关的后勤保障系统,如学生食堂、公寓、医院、浴室等。二是为学校工作、生活服务的各种后勤服务系统,如校园网、通信、自来水、煤、暖气网、教学与生活设施的维修与物业管理等。进入社会资本市场引入社会力量承办后勤生活部分,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方向。随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学校办学活力增强,校企合作加强,实现全面“双赢”。

(作者单位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姜洁(1977―),女,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注册会计师,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会计教学及实践。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作用的视角》项目(编号:G2014B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l] 杨青.投资评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2.

[2] 刘芳.高等职业院校新型投资体制的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ll):205-206.

[3] 苏天从.浅析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渠道[J].龙岩学院学报,2007,25(7):119.

[4] 黄维.论高等教育投资模式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上一篇:关于纪检监察制度创新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