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时间:2022-06-17 03:14:34

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以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趋势为基本依据,从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特征出发,克服农村职业需求的制约因素,构建符合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一、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基本趋势

未来的几十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思考并解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应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农村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大为减少。据估计,占全国总人口60%的农业人口将在今后20―30年内减少到30%,40―50年内减少到10%(李水山,2005)。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要在非农产业中就业,要通过工业化解决这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村和农业还将出现一系列新变化。如农业进一步拓展,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也将日益发展。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有两个基本流向:一部分流向非农产业,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一部分仍从事着农业生产,是农业劳动者。据有关资料统计,前者在农村劳动力从业就业结构中呈迅速增长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出现了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使得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因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教育培训的需求。为适应城镇生活和非农产业就业的需要,农村转移的劳动力需要具备在非农产业从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在城镇生活的能力,从而能够胜任新的工作,顺利融入城镇的公共秩序和公共生活。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就是服务于这方面需要而产生的。第二,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需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停留于农村的劳动者必须具备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下从事农业生产的知识和能力,甚至还必须具备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知识和能力,这一部分农业劳动者应该是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中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我们可以把满足第一个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称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把满足第二个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统称为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虽然教育培训现在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这方面的教育需求还显得微不足道,但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其重要作用将会日益显现。

二、影响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

在上述基础上,可以对农村职业教育做如下定义:农村职业教育是与我国升学教育不同的教育体系,它是以农民为教育培训对象,从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农民的从业就业为直接目的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在学校里进行,教育的对象是还没有开始工作年轻人,非正规教育是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教育活动,教育的对象通常是成年人(吉利斯等,1999)。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部分,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则是为更好地实现就业从业的目的,农户对自身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正规职业教育培训和非正规职业教育培训投资需求。从目前看,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和模式

农民居住分散,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因而农业生产本身的地区性、多样性、季节性特征以及城镇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需求,使得农民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在教育的内容、形式、教育培训地点的选择以及时间的长短和安排等方面呈现灵活性、多样化和地区性特征。因而,对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供给也应该从这一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然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和模式显然还不能适应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科教兴农的推动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然而,各地普遍出现的职教生源不足现象却反证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不足。这一现象的出现首先与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和模式有关。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科教兴农的汹涌浪潮前,我国的社会相关机制、社会教育系统却显得反应迟钝。总体说来,由于没有准确的需求依据(李水山,2005),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形式以及所需时间等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实施主体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同时存在,不能适应工业化过程中农民从业、转业的需求,抑制了农户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资。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城乡就业障碍的逐渐扫除,农村劳动力将日益成为非农产业、城镇企业的就业主体。有资料表明,农民工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达46.5%,建筑业中农民工的比例更高达80%(人民网,2005.2.1)。

我国城镇、非农产业对具有一定人力资本水平、拥有一定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由政府或民间举办的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非农产业就业的各类培训、职业技能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等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不能满足城镇非农产业对具有一定技能的民工的需求,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民工荒”和职教生生源不足相互矛盾的现象并存,是这一问题的现实注脚。据有关人士预计,今后10年内,每年有平均1000万至1400万农民工需要通过工业化解决就业问题,中国目前并没有到农民工全面短缺的地步。“民工荒”反映的不是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问题, 局部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凸显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具有一定人力资本水平、具备在非农产业就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短缺是“民工荒”的实质。在对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上,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长期以来,农业技术变迁缓慢,农业生产主要是手工劳动,同时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生产程度低,农业生产劳动主要凭借体力和农民之间口口相传的经验进行。所以,在农村中,农业生产的职业观念不强,对农业生产的职业要求不高,因而,出现针对农业劳动力的正式或非正式教育培训、农民成人教育、短期教育培训的供给不足的现实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农民现期收入水平

教育具有较长的投资期,对个人和家庭而言,对教育的投资是一种提高未来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投资。农户是否对教育进行投资,是否承担得起教育成本的支出,在消费品价格和教育成本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农户的现期收入水平决定了农户对教育的投资支出能力。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教育的支出是通过对现期消费的放弃实现的,即在既定的约束线上,存在着教育投资和现期消费之间的替代,这种替代实际上也是农民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替代。由于教育所带来的提高未来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效应只能在未来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这种替代实际上是农民对自身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抉择,在农村恩格尔系数仍然很高的低消费水平条件下,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选择中,把生存需求作为第一需求必然成为农户的理性选择。农村中普遍的多子女现状,进一步地削弱了农民的教育支出能力,教育支出成为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当然 ,如果农民能够通过其它的渠道,比如借贷等获得教育投资的经济收入和经济能力,也会刺激农民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比如,在我国各类正规教育中,虽然正规的大学教育支出远远高于正规的职业教育,然而,农户对正规大学教育需求热情却远甚于正规职业教育需求,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学教育体系中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帮助学子们解决大学学习的学费问题。

(三)对职业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比较

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中,农户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还取决于农户对职业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的比较。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主要集中在正规教育方面,教育的成本是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从正规教育体系来看,一般说来,小学、初中教育中直接成本较低,机会成本因素也显得不重要。但是初中以上教育中不仅直接成本会提高,机会成本也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职业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进行这种教育培训不仅直接成本支出较高,而且机会成本因素的影响也很大。舒尔茨在分析1900年至1956年美国中学教育的成本时认为,学生在上中学期间因读书所放弃掉的进行工作而获得的收入占了中学教育成本核算的一半以上。在我国,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已成为半劳动力甚至一个整劳动力了,有的可以帮助家庭从事农业生产,有的甚至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了。在1999年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18岁以下的半劳动力就占了2.5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2001)。特别是在一些贫穷的农村地区,家长们就更重视其子女在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阶段上学期间所放弃掉的报酬和收入了。

对农民个体而言,教育的收益既有经济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这些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有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感悟;个人取得进一步深造或向上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提高自身农业生产的能力,或能较顺利地在非农产业中就业,提高收入;能在城镇中实现稳定的就业转换,在城镇中稳定地生存和发展……由于我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后两方面的收益对农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在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对农业劳动力的教育方面严重缺位,而且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整个教育体系也使得农民对正规职业教育的投资变得不经济,同时,现有的各种制度性因素也加大了农户投资正规职业教育投资的风险。虽然我国原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对农民的歧视性制度已进行重大改革,但是其遗留影响和惯性作用仍然加大了农民向非农产业实现稳定的就业转移和在城镇生活的成本。再加上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学历证明、职业能力证书制度,还不能为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提供完善的升学、向上发展的通道,这一切都影响了农民进行正规职业教育的收益函数。

此外,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劳动力市场的服务组织、服务体系不完善,城镇的用工需求信息难以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农村劳动者,这不仅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盲目性,而且还影响了农户的教育投资决策。

三、提高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建议

就目前来看,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自身的发展都受到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工业化进程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部分农民缺乏相应的职业技术技能,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直存在走不出去或走出去却稳不下来的难题,这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最终都滞留于农村,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村中固有的人地矛盾仍将制约着农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变革,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很难改变。因此,刺激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自身的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如何刺激农村职业教育需求方面,笔者认为:

(一)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出发,明确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依据,改革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和模式,建立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职业技能教育体系;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和现代农业劳动者的职业特点、技能要求,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学历证明、职业能力证书制度,改变社会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偏见,使农民在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以后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可以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打通受教育者个人向上发展的通道。

(三)在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助学制度,通过贷款、奖励等资助方式提高农民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经济能力、支付能力。

(四)彻底取消与原有的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歧视性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的、非歧视性的就业、创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民稳定向城镇转移的就业成本和生活成本。

(五)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为农民在就业和教育投资决策时提供更充分的信息。

(六)在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的同时,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探索建立完善的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网络和体系。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经法系)

上一篇:工业化进程需要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下一篇:关于发展东亚地区债券市场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