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类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17 02:31:33

中国体育类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体育类报告文学的作品及评论不断涌现,本文以叙述学和文体学视角分析了体育类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及特点,从叙述视角、叙事性话语等层面来看,中国体育类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表现出与别的文体样式既同又异的特征。

关键词:报告文学 马家军调查 叙述 模式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的文学界和理论界曾以赵瑜的《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为话题,展开了一场“中国的体育文学向何处去”的讨论。随着当时的热点延续,反映体育报告文学的作品及评论也不断涌现。如,理由的《扬眉剑出鞘》、刘心武的《五一九长镜头》、鲁光的《中国姑娘》、赵瑜的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这些作品当时不仅震动文坛,而且还拥有着大批的读者。曾经80年代体育的报告文学的辉煌,带给中国体育及文学的兴奋也是至今难忘的。

回想 80 年代体育报告文学的兴盛,有着客观存在的历史原因。在80年代,当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之后开始复苏,就“领衔”的文学样式来说,除了小说之外,就是“报告文学”。而报告文学中,体育报告文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领地。人们透过体育这个窗口,深切地感知到了体育的深层魅力,从此也开始从人性的角度窥探体育背后的人生真谛。1985年,中国体育报告文学研究会成立,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加入其中。如理由、肖复兴、杨匡满、罗达成、李陀、王颖、叶文玲、陶家善、何慧娴、刘进元、李玲修、郭宝臣等等。之后,果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报告文学作品。对这些报告文学进行分析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

一、体育报告文学的叙述视角

体育报告文学文本的叙述视角主要体现在对于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的选择上。作为中外传统(或古典) 叙事文的首选, 全知视角在叙述模式、传播与接受方式相对单纯的时代, 通过强化叙述者的权威性, 使之充当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的叙述君王, 以此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功能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脱胎于以全知视角为主的体育类文体的中国报告文学, 也在20 世纪的时间域中使这种视角成为主打。赵瑜写于90 年代末期的《马家军调查》则更为清晰地将叙述者即作者本人与所述人物区别开来, 他写道:“匆忙之间, 一个星期过去。我渐渐觉得差不多可以去开发区拜访马俊仁了。听说马俊仁轻易不想接待搞宣传摇笔杆儿的生人, 我以哪种方案进入为佳?找个介绍人引见一下很重要。”在此,文本中的人物——马俊仁与我并非处于一个平等的层级上,我兼具叙述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比马俊仁更有优势:一个视角上的优势。也就是说,这里我的限制视角其实是全知视角的变形,它与全知视角的唯一区别即是,后者以第三人称叙事,而前者则为第一人称。但这里的第一人称视角其实是潜藏着的上帝的眼睛。它能在其视野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旁观或俯视故事或人物,而不至于像小说那样在多数情况下,仅仅为某个被叙述的虚构人物的有限视野所局限。因此,若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文学中的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实际上是一种亚全知视角。这样一来,全知视角和亚全知视角占据绝对地位的事实就是毫无疑问的了。那时,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的交叉、渗透与转换,至少是在文本形式上还比较罕见,这表明报告文学在这一时间域中仍遵循着传统意义上的叙述视角,以转换视角为标志的艺术革新仍迟迟未至。

二、体育报告文学叙述时间和叙述结构的选择

叙述时间,是展示体育作家叙述艺术的演兵场。根据叙事文故事时间在叙述中重新排列的种种关系, 一般将与故事编年顺序与叙述时间大致相似的, 称为连贯叙述。这是一种以一维线型线索发展的叙述。而将回头叙述过去发生(如果我们设定一个故事的开端时间的话) 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即追述或回忆为特征的倒装叙述(有时又称为闪回) , 以及综合有过去、现在、将来时态的人物和事件的交错叙述, 一并统称之为逆时序叙述。第三种情况为非时序叙述, 它是指故事时间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 叙述表现为一种非线型运动。在这类作品中, 不存在完整的故事线索, 共时叙述代替了历时叙述。与热奈特主张淡化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在叙述体制方面的先天性区别一样, 20 世纪中国体育报告文学在叙述时间上的选择和演进, 也并不比小说等虚构性叙事文本逊色多少。应该说, 它充分显示出了丰富性, 即无论是较为传统的连贯叙述、倒装叙述,还是更具现代感的交错叙述、非时序叙述, 这一时域的报告文学文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而, 进入80 年代, 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时间的变化达至活跃的峰值。其中一个标志即是, 以叙述时间上的非时序叙述和叙述结构上的非线型结构相结合的集合( 或曰集束、集纳) 式文本的时兴。在这种文本中, 一维线型的时序概念被多维、立体的时序所代替。

三、叙述者类型与非叙事性话语

叙述者,从叙述学角度来看, 即是指叙事文中的声音、讲话者或陈述主体。比之小说复杂的叙述者建构,体育报告文学则显出相对的单纯。它的叙述者多数情况下主要由作者本人来担当。这正体现了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本的内在本质。

当我们对中国体育报告文学文本叙述者类型进行考察后,就不难发现,如果从叙述者对所述故事的态度上作一个划分的话,其类型主要表现为干预叙述者,而非客观叙述。一个较少或极少在文本中表达自我主观判断的叙述者。前者的内涵在于在客观陈述事件或人物时,还兼具评议与解释功能,即加入了诸多形式的非叙事性话语。其目的主要是为显示其主体意识,此不仅在全知视角、也在第一人称(限于叙述者) 限制视角中体现出来。

当然, 对20 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报告文学叙述者类型的考察, 除却上述视角外, 还可从叙述者与所叙故事的关系上把握。这即是说此时域报告文学的叙述者类型多表现为异叙述者, 即独立于故事之外而讲述别人故事的人。少数的情形体现为同叙述者(即由故事中的人物来讲述),此例常见于口述实录体或日记体的报告文学文本中。需要说明的是,许多报告文学文本在以异叙述者为主的同时, 还加入了同叙述者的成分,此在80 年代全景式或集合式文本中尤其多见。当然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报告文学需要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探索。语

参考文献

[1]王耀辉.略论改革开发以来体育类报告文学创作[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2]许兆真.报告文学时代精神简论[J].焦作大学学报,2012(01).

上一篇:合作原则下对品特《房间》中人物对话的解读 下一篇:对拓荒女性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