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哲学随谈

时间:2022-06-15 06:21:13

创新哲学随谈

创新进入我的脑海还是这几年的事情。开始进入时仅是一个概念,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这个概念方才得以充实,逐步清晰起来,成为一个能够自觉接受的科学理念。对于创新理念的接受,许多人大概同我差不多。1979年版的《辞海》修订本,“创新”还没有作为词条收入其中,更不要说前和中了。对此,哲学家汤一介有一番感慨。有人问他:您的学术成就能不能赶上父辈?(指其父汤用彤以及冯友兰等)汤先生的回答很明确:不可能。又问为什么,他说:人的生命最具创造力在三四十岁前后,总共也就三十来年的时间。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搞哲学的人,只能解释的哲学思想,不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所以只能称哲学工作者,不能称哲学家。这番话被说出来,在于汤先生,乃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种顿悟与觉醒。从学术层面讲,学有专长,业有专攻,能够自创一体,方能自成一家。汤先生的这些话已由央视十频道的《大家》专栏播放。这些年来,他思索了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收获颇丰,确也已成大家。

汤一介先生所说的这种状况,在各个领域都长期存在。好似走进了弱智时代,缺乏创新思维,也就没有创新成果和大才奇才。有一位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作家对亲身经历的这种状况做了形象的描述:“到了该自立的年岁还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这是中国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剧。天天期待着上级的指示、群众的意见、家人的说法,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这是尚未精神断奶的标志。最可怕的是,谁也没有断奶,而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开始了对各种伪劣饮料的集体吮吸。在一片响亮而整齐的吮吸声上面,是那些爬满皱纹却还未苍老的脸。”在那个时代,不仅不提倡创新,还有意或无意扼杀创新。一旦从石缝里顽强地冒出创新萌芽,便要视为异端,称为毒草,真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一些人总是虎视眈眈地盯着秀林的“木”,出岸的“堆”,“摧秀”与“湍岸”成了他们的看家本领。

往事矣已,终于迎来了大转变。不妨回顾一下这个转变的过程。

提倡创新,鼓励创新,发端于科学技术领域,叫响在出生产力的部门。2001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倡导原创精神,强调原创成果。这个“原创”就是独创。当时,有人敏锐而又谨慎地提问:这里的“科学界”不能只限于自然科学而不包括社会科学吧?2006年全国科学大会,则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尽管重点还是指科学技术、产业产品的创新,却也包括其他领域的创新。没有众多领域的创新,哪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条轨迹明显昭示:我国的深层改革往往以经济为开端,继之延伸到政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相对滞后的领域终究也得跟上来。创新思想和创新哲学,也是沿着这条轨迹而必然要出现的。

中央及时地明确地提出了理论创新。这不仅是最高决策层的理论创新,也包括方方面面的理论创新。实际上,最高决策层提出的新理论,也吸收了不少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了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实践中提出的新观点和总结的新经验。方方面面的创新汇入到中央的总体决策中,方才出现高原烘托群岭的大气势和群岭映衬主峰的大风采。

回顾一下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对于用创新哲学支配人生,焕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会有更清醒的认识。人类文明最早诞生之地,有古代的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印度,大致诞生于距今7000―4000年之间。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源头,也都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然而,有三大古文明先后被历史湮没了,不像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地传承至今。其湮没的原因,在我看来,最根本的还是自身缺乏创新能力,因而被新崛起的更高文明所摧毁。18、19世纪,中华文明也曾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西方工业文明迅速崛起之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被没落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体制所禁锢,缺乏创新,失去活力,陷入了被列强瓜分的境地。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一旦被禁锢,这个民族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弱。

依照唯物辩证法,世上万事万物皆普遍联系,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只是运动、变化并不等于发展,发展必须是前进的变化或进化,是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是事物从旧质转化为新质。可见,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的本质是破与立,抛弃旧的,创立新的。破与立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一路创新,即为不断地破,不断地立,不断地开拓进取。创新是创造性的现示,发挥想象力,凭借超常思维,创造全新的东西。这是智能的高度发挥,智力的最佳体现。其成果是首创之举,前所未有。创新的鲜明特色是超越,超越他人,超越自己,超越现存的一切。敢于超越就是敢于创新,没有超越也就没有创新。创新不需要合上前人的脚印,期待上级的指示;创新不需要察颜观色,惟命是从,死啃书本。用创新哲学支配人生,指导工作,我们的国家就会充满勃勃生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用创新哲学支配人生,乃是新的时代的要求。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于改变思想观念,改变思维方法,进而改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与创新精神相对立的是,唯上,唯书,人云亦云,“上面”说了谁也不敢再说,照抄照转,照搬照套。这一套,许多领导干部烂熟于心,想问题,做工作,就不由自主地走到老路上去了:不会想出新办法,不想走出新路子,总是盼文件,等指示,没有文件或指示,就不敢动手办事。于是,上面对了的,下面也就对了;上面错了的,下面统统错了。对了的受表扬,因为步步紧跟坚决照办不走样;错了的挨板子却是挨得冤枉。如此这般,一切刻板照套,还有什么活力可言?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这一发展战略,必将赋予各级领导干部新的使命与责任。没有创新哲学,缺乏创新精神,必然制约相关部门、地区的发展。世界上的国家被经济学家分为“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这三种类型。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必须跨越迄今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资源型”和“依附型”。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又怎么完成这种艰难的跨越?!

上一篇:和谐的哲理 下一篇:拒绝“庸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