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6-15 12:11:05

区域教育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总体教育水平差距对经济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地概括了教育对经济的作用。理论上有关教育对经济作用的研究有很多,早在两百多年前,经济学界的先辈们就认识到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具体阐述了教育的资本价值,指出投资教育能够增加财富的积累能力,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李斯特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一国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间接提出了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的原理。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到了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随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提出以及人们对索洛残差的研究,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索洛使用生产方程考察投入-产出关系时,对除去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无法解释的“残余”贡献,提出了技术进步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转引自姚益龙)。不少经验研究也证实了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舒尔茨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认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33%的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转引自张铁明)。丹尼森从历史统计分析角度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分解受到广泛的认可,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归为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别,再将其细分并由此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有1/5应归于教育。张铁明等对广州1978~1993年间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研究,得出该期间教育贡献率为32.3%,教育已成为最关键的生产力衍生要素。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在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姚益龙从13个方面总结了教育投资对其他部门生产的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大大拓宽了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范围。

下面,我们通过实证分析来证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实证借助于一个名叫mega-production function的普适生产函数,基本形式是:Yit=P(kit,pit,hit) i=1,2,…n,其中Yit,kit,pit和hit分别表示第i时间第t个国家或地区等效的产出量、资本量、劳动量以及人力资本,模型的具体形式是:

InGDP=C+β1InCAPT+β2InLABOR+β3InEDU+u

这里,GDP为国内生产总值,CAPT和LABOR分别指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劳动力),EDU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我们假设,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和教育同时发展即GDP和EDU同时增大,上式的β3应该满足:β3>0。C和u为常数项和随机干扰项。

我们利用浙江1990~2004的数据进行检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由于数据收集的原因我们将用每万人在校生的平均教育年限来表示全省的教育水平,一般认为小学生的教育年限为6年,中学生为6+3+3=12年,大学生为16年。(表1)

对以上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再通过eview 3.1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得如下方程:

InGDP=17.65+0.658InCAPT-3.03InLABOR+4.511InEDU

Se=(6.999)(0.0488)(1.254)(1.7267)

T=(2.522)(13.5)(-2.417)(2.612) f=633.8438

P=(0.0284)(0.0000)(0.0342)(0.0242)(0.0000)

R2=0.994 =0.992DW=1.367

由回归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β3=4.511>0,并且在2.42%的水平上显著,即假设成立。由此我们可知,浙江1990~2004年间反映全省教育水平的教育年限对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存在显著的影响,即全省GDP的增长可以部分地由教育的发展来解释。系数4.511说明,教育年限每提高1%,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4.511%,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二、区域不同教育结构差距对经济的影响

从世界各国看,更多更好的教育以及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舒尔茨第一次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蔡、都阳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王晓霞选取了世界上12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样本资料,利用回归建模定量研究了教育投入、居民文化程度和文教设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将12个国家分成三种类型,反映出教育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作用。

第一部分站在教育的横向以及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区域总体教育水平发展差距对经济的影响问题,从纵向和静态的角度看,在某一段时间内,每个地区的教育规模都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及不同规模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组成,每种层次的教育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所带来的相对作用是不一样的。近年的一些研究也进一步从优化教育结构角度探讨了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林燕平根据1982年和1990年的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数量分析得到文盲、半文盲人口,教育水平(通过各层次教育的人口数、产业间的教育结构及平均受教育年数等指标表达)与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这个结果支持了教育水平是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差距基本原因之一的假设。缪尔达尔提到了教育发展结构上的扭曲对南亚贫困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Thorvaldur Gylfason从公共教育支出、女性受教育年数和中学注册率三方面对1980~1997年尼日利亚、约旦等国家比较分析得出其中不少国家经济增长过分依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导致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再一次强调了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的道理。陈志刚、王青通过对大学教育、中学教育给江西和江苏的经济带来的相对贡献进行估计和比较,发现在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中等教育(贡献系数分别为0.274和0.164);而在江西,情况却相反,中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反而超过了高等教育(贡献系数分别为0.274和0.212)。因此,他们认为,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进而推动两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江西应重点偏向发展中等教育,江苏则应重点偏向发展高等教育。

区域教育差距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一是区域教育总体规模或规模效应,总体教育水平高的区域带来经济的更发达,而总体教育水平置后的很多区域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二是通过区域间教育的结构效应差异影响各地经济发展,只有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教育“优势”,才能将他们间的经济差距减少到最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日照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谈旅游与传媒的跨学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