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传播十年(上)(2000~2009)

时间:2022-06-14 02:54:08

中国网络传播十年(上)(2000~2009)

一场后现代的行为艺术

进入网络传播时代,这正是大众传播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山寨版《纽约时报》事件,无意中,以一场行为艺术,利用报纸这种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表达了网络这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立场。这本身就充满了后现代意味。

2008年11月12日,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被当天免费赠送的《纽约时报》吓坏了,这份《纽约时报》的头条是“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新闻:布什总统因叛国罪遭到指控;国务卿赖斯为捏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致歉;美国通过限制最高工资的法案;石油企业收归国有;全民医疗保险法案得以通过;公立大学将全部免费;美国致力于建设健康经济;劳工部发起工作就业计划……还有一份以埃克森美孚公司名义的整版广告:“战争结束了,和平是我们用来赚钱的最好手段。”

忠实的读者很快发现,这是一份假的报纸,尽管它的制作一流,几可乱真,但它的出刊日期却是2009年7月4日――未来一年的美国国庆日。这份由独立作家、艺术家和激进分子联合起来创作的杰作,旨在“给失望的美国人制造一个个新的梦想”,而失望的美国人似乎也从中获得了一些乐趣,甚至鼓舞。因为一些人错过机会没拿到免费报纸,而致使该报在纽约联合广场的转手价被炒至30美元一份。

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个传播事件中沦为一个道具,传播的主体成为作为艺术家的个体,传播的内容变成某种社会情绪和政治理念,传播对象扩展到全社会,传播效果也因网络的存在而成倍放大。网络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策划者先将他们的设想通过互联网公布,获得了网民的热烈响应、各种志愿服务以及捐款――新闻、评论、设计、印刷、发放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经费,都是通过网络由网民志愿完成的。而且,策划者还煞有介事地做了一个与《纽约时报》网站一模一样的假网站,他们的《纽约时报》发行的第二天,假《纽约时报》的网站服务器也已“超负荷”。

的确,从行为艺术的角度看这场传播事件,大众传播媒介仅仅是一个工具,而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则一切都显得乱套:艺术与传播,创意与恶搞,个性化与影响力,权威与非主流,个体声音与社会舆论,网络的主导作用,报纸仅存的巨大声誉,等等,一切边界都变得模糊不清。这很像是对网络时代大众传播的一个隐喻:传统被颠覆,大众传播正变得面目全非。

《纽约时报》那句广为传颂的口号,“我们刊登所有适合刊登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被山寨版的《纽约时报》戏剧性地篡改为“我们随心所欲地消息”(All the News We Hope to Print)。这大概是本世纪过去十年最伟大的篡改,因为它无意间点出了网络时代大众传播的实质,传播由“单向”(制作者到受众)转向“多向”(自由信息、发表评论),每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信息原点”,信息流动不再拘泥于特定渠道,而是从原点开始四散蔓延,进而形成无数新的“原点”,再蔓延,从而实现“话语”的民主化。当然,“我们随心所欲地消息”,同时成为网络传播的最大挑战之一:信息的权威性。

传播学中往往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列,而对于大众传播的定义,则基本都指向了“专门的传播机构”、“指向性”、“目的性”等特征,典型如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的定义,他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网络传播却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概念进行了颠覆和解构,并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播指向上从单向到多向的转变,其中的角色互换、互动性成为新的传播特性;从职业传播者到任何个人或机构;从传播内容生产的组织性到生产的随机性;从传播的目的性到目的不确定性;从传播媒介选择受众到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自主选择;从“过程定义传播”到“结果定义传播”,等等。作为一个根本的衡量标准,我们把“开放性”作为大众传播的最重要标准。

十年,技术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世界。大众传播在这个十年被改写。

从报纸到微博

我们已经惊喜地看到一个塑造中的新社会的雏形,尽管那些强烈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这让我们想到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的著名预言,“一个新的权力来源不是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

1605年,德国一个叫约翰・卡洛勒斯的人写给斯特拉斯堡议会一封“请求信”。当这封信在400多年后被重新发现时,我们居然仍旧在试图解决他所遭遇的难题,甚至问题已变得更加复杂。

但卡洛勒斯先生并未因此而名垂青史,甚至连他的身世也无人知晓,我们对他的全部了解都隐藏在他的“请求信”中。从中我们知道,这个人以专门从事手抄新闻谋生,手抄报纸卖给一些有钱人,他的报纸叫作《通告报》(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之一),当时的报纸还未使用印刷机。但随着各种信息对商业的作用日渐明显,手抄报纸变得供不应求,并且效率低下,赢利太少。因此,卡洛勒斯便想到用印刷机来批量生产报纸。1604年,他购买了一个印刷厂,1605年夏天开始用印刷机印刷报纸。并且印刷了流传至今的他的著名的“请求信”。

卡洛勒斯在他的信中请求市议会保护他的出版权,不要让其他人印刷他印制的报纸。

卡洛勒斯先生不仅革命性地提出“版权保护”的问题,并且已经开始从战略上考虑印刷品的价格问题和发行量问题。

事实上,在17世纪的欧洲,几乎没有任何印刷品是值得信赖的。印刷领域以其盗版、不文明、剽窃、未经许可的翻印、出处上的错误、煽动言论和谬误而臭名远扬(亚德里安,1998年)。书籍与其他印制材料最终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的变革。这些变革使民众的政治意识和“舆论”兴起(达恩顿,2000年)。印刷机所开创的变革是深刻的。普遍识字的新情况在有学问的人和普通人当中都带来了新型的社会关系和网络(托马斯和尼彭多夫,1990年)。这些评述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正在面对的网络传播,其所带来的版权、权威性缺失、诽谤与谬误,新的社会舆论形成机制,以及新型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等问题。

今天在传统的大众传播领域,我们仍旧受到卡洛勒斯在400年前提出的问题的困扰,但已经不局限于此。因为400年来――确切说是4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加速度,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就像卡洛勒斯第一次将印刷术应用于报纸一样,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媒体。先是广播电视,然后是网络,新媒体不断涌现。世界正因此而变得超乎想象。

1844年5月24日,塞缪尔・莫尔斯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主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早在1938年,莫尔斯在试图说服美国国会赞助他的工作时,就预见到了20世纪“地球村”的出现,他写到,不久“大地将遍布通讯神经,他们将以思考的速度把这块土地上的消息四处传播,从而使各地都会成为毗邻。”

曾经是一名出色的画家的莫尔斯最终实现了他的发明梦想,开启了电子通信时代的新纪元。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讯网络。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当1865年林肯总统遇刺时,消息经由电报传送到美国大部分地区,但由于当时美国和英国之间没有电报联系,伦敦在五天之后才知道这件事。

而100多年后的1981年,里根总统遇刺时,离遇刺地点只有一条街道的新闻记者亨利-费尔利正在打字,他接到伦敦来的长途电话,是英国《观察家》杂志的编辑通知他这一消息――这位编辑在事发后不久,即从电视上看到重播的暗杀实况镜头。

又过了20多年后的2003年,这时候我们必须用一种尽可能精准的时间来描述一件事情,那是3月20日10时45分,电视画面上出现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新闻会的讲话,他说: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战斗开始了。然后转身离开。在这个世界上最短的新闻会之后,电视画面中开始切入巴格达的夜空被轰炸的实况――导弹爆炸的火光映红了巴格达夜空。这是一场不一样的战争,它准备了很长时间,在倒计时中到来。之后发生的一切,就像看好莱坞的战争大片!但那不是电影,而是电视直播!是一场被直播的战争。

技术令“缩短信息流动”的梦想成为现实。广播电视技术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加速进入数字化轨道,并融入网络时代。

2004年4月15日,芬兰技术奖基金会将全球最大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授予了49岁的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即便如此,蒂姆・伯纳斯-李的名字对于大众来说多少还是有些陌生甚至从来未听说过,但对于那些互联网公司的CEO们,他永远是他们心中的偶像。

1989年的仲夏之夜,蒂姆・伯纳斯-李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推广应用。美国著名的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认为:1989年是Internet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

蒂姆・伯纳斯-李出身于伦敦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先驱。早在孩童时代蒂姆就接触到计算机,平常最喜爱的游戏就是用穿孔卡片拼搭“计算机”,还在穿孔纸带上画图。早在牛津大学主修物理时蒂姆就不断地思索,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点”,就好比人脑,能够透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编制成功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等,取得了成功。随之,蒂姆把目标瞄向了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以彻底打破信息存取的壁垒。1991年5月WWW在Internet上的首次露面,揭开了Internet的新纪元,WWW技术和Web浏览的方式赋予了Internet强大的生命力。

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国际互联网在技术方面的改善和发展,为其最终进入并深刻影响大众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更乐于相信,网络真正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开始,是在2000年左右。因为,正如《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大卫・波格(DavidPogue)所称:“即使是在90年代后期,创建一个网页还需要技术、天赋还有特殊的软件――仍然只是专业爱好者的特享。”但此后的几年里,互联网已经被众人所分享,也催生出诸多广受欢迎的网站,比如2001年诞生的维基百科,2003年的MySpace,2004年的Facebook,2005年的YouTube和2006年的Twitter。在过去的新世纪的这十年中,随着社交网络站点的爆发性增长、无线连接技术的革新以及互联网为基础的云计算的崛起,网络仍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转变。从Web1.0到Web2.0再到现在互联网专家们鼓吹的Web3.0,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连线》称,这十年,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所有产品均充满了令人乍舌的活力。人们的生活中数字化无处不在,就算你从来没有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波格说:“Web2.0网站的好处在于,它让事情简单化了。任何人只需立即输入,只要输入自己的意见就可以了。不需要你有天赋,只需要你有自己的观点。而它真正让人惊叹的本领是能够联系任何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即使是非常少见的兴趣,即使是一辈子也不会见面的人。如果没有互联网,他们永远也联系不到彼此。”

显然,技术所带给世界的并非仅仅是传播速度,更令我们惊奇的,是传播方式。网络技术的成熟运用,让所有人都参与到每一条信息中来,传播由“单向”(制作者到受众)转向“多向”(自由发表信息和评论),媒体也开始由“少数人办多数人看”转向“多数人办多数人看”,我们都是参与者,我们同时又都是信息的享有者(而在人类传播的原始阶段无疑是“少数人办少数人看”,信息传播远离普通人)。几乎就在最近的几年里,这场由全世界的普通人所完成的革命开始真正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传播的本质也不再仅仅是“传播信息”,它同时具备了“自我表现”的含义,因为这是一场平民革命,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话语权,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机会被叫作“博客”或者“播客”或者“微博”等,我们坚信,它还将有更多的名称和存在方式。

是的,将来编辑不会告诉我们该看什么,我们将告诉编辑,我们自己选择什么。

安东尼-史密斯在他1980年的著作《再见,古登堡》(古登堡为欧洲活字印刷发明人)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开端,将会看到“内容”由作者手中转给接受者。几百年来,报纸、杂志以及近代的电视节目等的读者或观众,看什么都由作者和编者决定,他们为我们创造,我们则在其中选择自己要看的内容。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读物或节目,自己来掌握内容的决定权。这种情况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演变,不过掌握内容决定权的人增多之后,必然会对我们塑造中的新社会产生强烈的影响。

我们乐于相信这是对普通人价值的一种普遍认可。不管怎样,我们所经历的,是人类的传播历史上最值得重视的大事件,这多少有点激动人心。

2009年12月27日,法新社发表“数字时代十年大幕落下”的报道称,虽然这个十年是以网络泡沫为开端的,并且一开始就显得困难重重,但这个被微软的比尔・盖茨称为“数字十年”的十年,却成了一个令人眩目的创新时代,也证明了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在十年前的预测,今日多数已实现。2001年10月,比尔・盖茨曾在一篇《迈进数字十年》的文章中写道,“无论你在哪里,你都有能力控制谁能够联系到你,谁能够获取你的信息,也可以如你所愿过公开或私密的生活。”

而在中国,一个最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和以前那些从西方开始,然后逐渐转移到东方的技术/媒体革命不同,由于互联网和免费的技术工具,传播方式的革命会在各处同时爆发。“这就是为什么下一阶段的全球化将不会是更多的美国化,而是更多的本地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本地内容变得全球化。”专业人士如此形容。

2010年2月,就在比尔・盖茨所预言的第二个“数字十年”开始之际,比尔第一次现身Twitter,他只说了一句“Hello World”。与此同时,中国的文艺青年偶像韩寒亮相新浪微博,他只说了一个“喂”字。这个“喂”字在接下来2日内被网民疯狂转发了近6000次,评论超过了10000条。一个“喂”字赢得万众瞩目,就连新浪网总编陈彤都不禁感叹:“这就是偶像的魅力。”潘石屹也评论说:“一个字:‘喂’,居然有超过一万条的评论。这是对互联网的肯定,是对年轻人的肯定。”但韩寒的回应却是:“我在测试设备,本来是要发个嘿,但是打错了……”韩寒“喂”事件满含着网络时代的娱乐精神和传播特质,数万条评论一方面是对韩寒的关注,一方面成为网民的宣泄出口,网民的评论远远脱离一个“喂”字,只顾自说自话,其所体现出的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开放性,包容性,目的的不明确,受众的自得其乐,一点恶搞,一种集体无意识……构成了一次新的大众传播事件。

从印刷到网络,从报纸到微博,这就是自人类的传播活动开始,这几百年间所发生的故事。

中国网络传播媒介构成

1995年,是全球互联网商业发韧之年。这一年网景公司上市,打开了人们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想象;这一年微软了Windows95。

1995年同样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这一年的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当时的中国邮电部宣布从那天开始,向公众开放因特网!一年后,北京白颐路口竖起了一面硕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十几年后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瀛海威,但当时瀛海威却是一面标志性的大旗,一家名声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先锋企业。瀛海威在中国开始率先发起了互联网的“启蒙运动”。若干年后当瀛海威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时候,他所倡导的互联网启蒙运动却被继承了下来,14年后中国超越美国成为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当时人们到瀛海威的科教馆中可以免费学习网络知识,并体验瀛海威网络,工作人员给他们解释“因特网与英特纳雄耐尔之间的区别”。

互联网在20世纪最后的几年中获得了快速的推广,但仅限于专业人群和极少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直到1998年和1999年,汇集最大众化流行元素的中国大学校园内以及周边,才开始出现网吧。网络距离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尚还遥远,以下数据可以看到当时的互联网发展状况:

经过1999年门户网站的兴起,网络才真正地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来,从而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获得匪夷所思的发展。因此,我们乐于把2000年视为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肇始之年,此后,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系列惊天动地而又潜移默化的生长繁荣:1999年门户网站兴起,2000年狂热上市,2001年互联网寒冬,2002年到2003年的网站SP业务,2004年的网络游戏,2005年的网络搜索热,2006年的Web2.0,2007年的博客与播客,2008年的云计算和网络全媒体发展,2009年的3G开通与微博,2010年,我们已经在热议Web3.0与三网合一……这些变革总是来得迅猛、影响巨大,但我们却已司空见惯,这大概就是信息时代的特性。这些发展轨迹反映到数字上同样令人感叹:

网络传播在过去十年中具备了两大平台:PC和手机,前者是宽带联接,后者是无线联接,随着手机的普及及3G的应用,无线联接实现了网络传播空间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在网络传播媒介中,我们以“开放性”来衡量其是否属于大众传播范畴。电子邮件及QQ、MSN等个人通讯工具,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定某个受众群体,比如QQ群的设定,并在这个群体中实现一种大众传播,但私密性和非公开性依然是其主要传播特征,因此我们还是将其列入非大众传播范畴。同样,尽管有些媒介,比如博客、论坛等可以以注册、密码等方式,由机构或个人决定是否限制其大众传播,但开放性和公众性仍然是其主要传播特征,因此仍然将其列入大众传播范畴。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主要网络传播媒介有:

1.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一直作为网络世界的“超级市场”而存在,业务包罗万象,同时也是各种传播媒介的汇总平台。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门户网站”被定位为“为公众提供海量信息”,包括新闻、评论及各类生活服务资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广告资讯。在我国,典型的门户网站有新浪网、网易、搜狐网、腾讯网等。1997年5月,丁磊创办了网易,1998年2月,张朝阳创办搜狐,是年底,王志东领导创办的新浪网开通。1999年,三大网站都主推新闻及内容频道,并以此奠定了综合门户网站的雏形,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门户网站时代。海量信息成为门户网站的第一块基石,也是当时对网民的最大吸引力所在。

门户网站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介,在资讯传播中基本秉承了传统媒介,比如报纸等的传播特性,即“职业传播者”利用网站平台单向地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信息。

以搜狐网为例,1998年2月,张朝阳旗下的爱特信公司推出搜狐,是以搜索为业务基础,当时被称为“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横空出世”,搜狐品牌由此诞生。但在1999年,搜狐开始着力打造新闻及内容频道,从而奠定了综合门户网站的雏形,张朝阳也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并先后登上“财富”论坛和《亚洲周刊》封面。2000年7月12日,搜狐公司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时全球的互联网企业都在概念中苦苦探索互联网商业的盈利模式,在经历了2001年全球性的互联网泡沫之后,2002年第3季度,搜狐公司在国内互联网行业首次实现全面盈利,当时几家门户网站终于首先依靠无线增值服务找到了赢利的突破口,从而进入真正的商业互联网时代,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注定了互联网发展与手机普及的共生关系。直到今天,资讯及所带来的广告服务和在线游戏成为互联网门户网站的两大核心业务。搜狐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搜狐2009年度总收入为5.152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0%。其中品牌广告收入为1.771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5%,2009年度品牌广告税前收入为1.938亿美元。2009年度在线游戏总收入为2.676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33%。在线游戏运营收入为2.598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33%。2009年度另外一项核心业务无线业务收入为6080万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9%。其年报显示,“通过对搜狐两大互补的核心业务――门户网站和在线游戏业务的持续投入,我们继续保持着搜狐公司业绩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我们相信,网络视频内容和技术方面的持续投入将带给我们2010年用户和广告业务收入增长的双丰收。”其业务还包括重新打造的互动搜索引擎www.省略等业务。

在过去十年中,门户网站的资讯内容也经历了从“传播渠道商”到“内容制造商”的转变,即由“汇集传统媒体内容”到“原创资讯+汇集传统媒体内容并再创造”的模式转变,从而成为无可争议的最大的资讯传播平台。

与各大门户网站并起的,还有各类专业性门户网站,文学类如盛大文学旗下各网站、财经类如价值中国网等,及地域性的门户网站。地域性门户网站以本地资讯为主要传播内容,但因为网络所实现的信息的无障碍流动,使得地域性门户网站很难聚集人气,尤其在新闻资讯中处于劣势,转而在生活资讯中寻求突破,在运营中至今未发现典型的盈利模式。

2.BBS

BBS的英文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BBS最早是用来公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当时BBS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而且只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BBS或者称为论坛,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并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互动传播。

在BBS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源;人人都可参与每一个新闻,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中心。大家可以对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任何一件事做出评论。谁也想不到自己的帖子可能会获得成千上万人的支持,就像1997年在“四通利方”论坛上,一篇名为“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就感动了无数人,仅仅48小时就被阅读了两万余次,在今天,BBS上的帖子阅读两万余次实在稀松平常,但在1997年,却充分显示了网络的神奇;2000年陆幼青在“榕树下”其“死亡日记”,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奇迹;2003年,“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一篇热帖引爆深圳甚至全国的热议,并开网民与高官对话之先河,论坛第一次显示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干预力。

在Web1.0时代,论坛社区基本满足网民信息生活的需求,而在Web2.0时代,论坛社区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当社区用户数量达到引爆点后,社区流量开始飞快增长,远远大于Web1.0网站的流量增长速度。P2P(Peer-to-Peer,即对等网络)是Web2.0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每个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它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共享和交互更直接,真正消除中间商。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BBS论坛系统成为代表这种特性的典型媒介。

在中国有影响力的社区,除新浪等门户网站的社区外,还有诸如天涯社区、猫扑论坛等社区。

3.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音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指网络日志,是一种个人传播自己思想,带有知识集合链接的出版方式。“博客”一词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来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博客让“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是出版商”得以实现。

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但都业绩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博客,并运用博客。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也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的春秋战国时代。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但随着博客的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尤其是在网络机构的引导和利用下,很多博客已经脱离自我表达的基础层面,转而成为传播思想、介入公众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时,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而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目前,国内优秀的中文博客网有:新浪博客,搜狐博客,中国博客网,腾讯博客,博客中国等。

以新浪博客为例,新浪博客作为中国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的网络日志频道,是全国人气颇高的博客频道之一。拥有娱乐明星博客、知性的名人博客、动人的情感博客,自我的草根博客等等。名人博客成为新浪博客与其他网站的博客竞争的杀手锏。自开设以来,经过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想。目前,新浪博客每天的访问量大约有350万人次,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4.搜索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

搜索引擎开启了真正的选择性传播时代。在“云”的基础上,受众基本拥有了对信息的完全自主选择权。“云计算”概念是由搜索巨头Google提出的,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在传播学的语境中可以这样理解:信息的无限性,按需服务,简便廉价,安全有效。在传播实践中,受众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这样一种传播路径:假如某条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引起他注意的方式可以是网络阅读、报纸阅读、看电视、听广播、道听途说等的任何一种――他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上网寻找相关专题,要想了解更多,则去“百度一下”。

搜索本身就是对互联网门户概念的一次颠覆。传统网站都希望计算机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网站上,使人们花更多时间和金钱,而不是更少。但搜索则相反,它为人们提供快捷的答案,使用户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到达最相关的网站。当我们这个世界还在努力理解网络的商业模式时,对于更加颠覆性的搜索模式的理解需要更多时间。这也是互联网天才布林和佩奇,在1997年、1998年到处兜售他们的搜索梦想的时候屡屡碰壁的主要原因。1998年9月7日,布林和佩奇揣着他们募来的10万美元支票和一个伟大的梦想,在美国硅谷一个租来的车库中,开始了创业之路。一年后,同样在硅谷,两个中国人创立的百度公司诞生,李彦宏和徐勇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互联网梦想。2000年1月,百度公司移师中国,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就此诞生。“百度”二字源于中国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着追求。

搜索同样具备互动性,像维基百科和百度知道等模式使得所有网民都可以成为内容提供商,并实现网民对这些内容的搜索。

2009年是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搜索引擎快速发展的一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搜索引擎行业的研究和关注,2009年搜索引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搜索引擎使用率快速攀升,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人,其中搜索引擎用户规模2.8亿人,年增长7834万人,年增长率38.6%。搜索引擎在网民中的普及率达73.3%,较2008年上升了5.3个百分点。

(2)搜索引擎的推广营销价值凸显,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国内外新因素搅动市场格局,竞争更加激烈。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首选市场形成了以百度为首、谷歌为第二梯队、搜搜、搜狗、雅虎为第三梯队的用户选择格局。与此同时,2009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有新的因素不断搅动搜索引擎市场。国际上,微软推出必应搜索,在国内也同步上市;国内,腾讯放弃谷歌,开始启用自己独立的搜索技术。

(4)搜索引擎用户需求日趋多元化,搜索引擎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平台化趋势明显。为了满足这些变化,一方面搜索引擎厂商在搜索结果中整合多种产品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厂商向电子商务、即时通信、第三方支付、网络社区等领域的渗透战略也逐步展开,通过这些新举措,搜索引擎厂商正在不断巩固已有的用户资源,吸引和扩展新用户,同时也是达到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经营风险防御能力的重要措施。

(5)视频、影视搜索发展势头迅猛,带动相关技术的需求和发展。2009年视频、影视搜索的需求和使用增长快速,人们消费影视、视频媒体的习惯正在快速发生改变,而目前国内的音频、视频、图像搜索技术水平与互联网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距离,还有待于基础设施和技术上的大力改进和完善。因此,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视频、影视搜索使用需求的快速增长将带动相关技术发展,这也成为国内未来搜索技术发展的重点突破领域之一。

(6)移动搜索成为众厂家的必争之地。2009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约为2.33亿,手机搜索在各种手机上网应用中位列第三,中国拥有1.3亿人的手机搜索市场,用户资源丰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搜索引擎价值和地位的提升、3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移动搜索的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而“本地信息搜索”、“生活搜索”等搜索业务将更加凸显移动搜索快速、简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优势。

互联网搜索专注于网页搜索,移动搜索或者说无线搜索则专注于垂直搜索。显然,后者无疑为搜索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无线搜索服务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利用电脑进行搜索获取信息的终端局限性,让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即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贝叶思咨询调研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无线搜索市场销售总额为2.9亿元人民币,2010年将达到6.6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5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均超过120%。

5.播客

“播客”(Podcasting)一词来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也被称作“有声博客”。这种新方法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以用于音频文件。事实上,“播客”一词已经由音频扩展到视频等多媒体概念领域,既包括定义于多媒体传播的网络日志,即视频博客,也包括各类以网络电视播放、电影下载(比如BT)和视频等在内的视频网站,后者直接引导了基于网络的DV一族。

从这个意义上看,“播客”开启了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时代。播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一方面存在于门户网站的各类视频频道,一方面也催生了众多的独立播客网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土豆网。

土豆网是中国最早和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其平台轻松、浏览和分享视频作品。土豆网于2005年4月15日正式上线,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之一。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09年末,土豆网每天视频流量为1亿~1.5亿(谷歌旗下YouTube每日视频流量突破10亿),每天独立用户数超过1500万。这其中既包括网友自行制作的视频节目,比如播客和用户原创视频,也包括来自内容提供商的视频节目,比如电影、电视剧和娱乐综艺节目等。“自娱自乐,而且乐得让所有人都看到,就是土豆”、“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戴上土豆面具,每个人都是明星”――这些土豆网的口号说出了播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特质。其创始人为福建人王微。王微出生于1973年,在创立土豆网之前,是德国贝塔斯曼集团总部的企业发展总监兼贝塔斯曼在线中国执行总裁。王微拥有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枫丹白露,法国)的MBA学位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计算机硕士学位。

土豆网希望打造一个由电视台、移动运营商、无线新媒体公司、品牌广告主等产业链条上下游各方组成的源自网络新媒体的全新内容交易平台,在此平台之上,相关各方可以对视频创作团队进行投资或内容采购,提供渠道和平台的土豆网因而可以从中寻找到从原创视频内容制作、包装、推广等各个环节掘金的新机遇。土豆网的发展战略代表了播客网站的未来发展路径。随着播客网站的快速发展,土豆网最近受到后来的竞争对手――与优查、优派并称中国三优的优酷网的巨大挑战。

版权规范、转型创新、3G机遇、三网合一等挑战与机遇,为视听网站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调。另外,实力也相当强大的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网络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推出“芒果TV”和浙江广电集团推出“新蓝网”等,广电一直强调建立可控可管的网络,网络视频国家队的出现,有望在互联网视听行业起到标杆作用。同时,它们具有丰富的节目源,可谓有备而来、来势汹汹,预示着网络视频竞争将更趋白热化。

据艾瑞统计,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两亿,市场规模达到13.2亿元。CNNIC近期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网络视频在13大网民应用使用行为中,以65.8%的使用率位居第五,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继续增长,半年内增长10%。以乐视网董事副总裁刘弘为代表的乐观派预计,未来80%的用户都将是视频用户。王微曾在2009年末表示,“目前中国在线视频广告市场规模不足1亿美元,预计在三四年内将达到10亿~15亿美元的规模。”

6.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被认为是Web3.0时代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用户可将看到、听到、想到的话(通常不超过140个字),通过电脑或手机发表,随时随地与人分享。正因为其无线互联的特征和“无障碍”交流方式的革命,我们更愿意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网络传播媒介,而非博客的发展或者变种。2007年,美国微博客网站Twitter正式创立。目前Twitter的独立访问用户已达3200万,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白宫、FBI、Google、HTC、DELL、福布斯、通用汽车等很多国际知名个人和组织都在Twitter上进行营销和与用户交互。

2009年,微博掀起了一场互联网新热潮。微博被引进中国,是在微博应用已经开始在美国年轻人中流行的2006年。饭否网是国内最早引进微博客概念的,当时其创始人王兴正在运作社区网站海内网,之后在海内上首先添加了微博客的功能,随之成立了饭否网,专门运营微博客。早期的饭否与Twitter的功能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仍旧是C2C的引进路径。2008年,Twitter在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巨大作用,使得中国效仿Twitter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推出。开心网、校内网等纯社区网站都添加了类似的功能,而嘀咕网、优酷网、叽歪网以及做啥、忙否等专业微博客网站也纷纷出现。

2009年,更多新军加入这个行列中来,腾讯、新浪、搜狐和网易四大门户都推出微博产品。2010年初腾讯网的“全球微博横评”专题中,将嘀咕网评为世界第三、国内第一的微博客。随后分别是新浪微博、做啥、i贴吧、同学网、9911。

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微博客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有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应该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微博的传播特性被这样评价:

一种靠公民自发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模式正在全球愈演愈烈。Twitter的三千万用户中不仅有美国总统奥巴马、“小甜甜”布兰妮,还有千万普通市民。他们用手机或MSN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第一时间将所见所思和最新消息上传到Twitter。在中国,饭否等的迅速发展也展示了中文微博的宏大前景。传统的新闻媒体在这种微型博客的即时性和“人人都是记者”的社会化新闻模式面前岌岌可危。尽管面临“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的质疑,微博对社会文化生态的革命性意义仍获得公认。

最近一次令Twitter名声大噪的事情发生在伊朗大选期间。当穆萨维败选后,伊朗国内抗议活动高涨,政府封锁了YouTube、Facebook等网站。Twitter于是成为伊朗民众与外界沟通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利用Twitter转发大量有关抗议活动的图片和消息,成为西方媒体获知伊朗国内状况的重要新闻来源。而相比之下,美国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传统主流媒体则显得无力而滞后。

“在微博守候新闻的最新进展将是以后我们的共同体验。”当代艺术家欧宁是微博的忠实用户,他认为,微博体现了一种公民新闻,或者说社会化媒体的优势。每个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来源。“而且你可以得到个人化的报道角度和鲜活的现场感。”

(作者李强笔名穆弓,泰山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编辑)

上一篇:“强度决定影响力”背景下的同业行动 下一篇:与有担当的媒体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