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时间:2022-06-13 06:38:18

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各相关部门应不断改进服务,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通过分析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类及三类就业市场存在的优势及缺点,提出了目前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所起的作用,并对校内就业市场、无形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趋势分析

作者简介:王洪杰(1980-),男,河北保定人,中北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讲师;

杨志勇(1977-),男,山西孝义人,中北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64-02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比较分析目前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各类就业市场的利弊、发展趋势,有助于针对性地做好当前各类就业市场工作,促进大学毕业生分层次合理就业,并期望对未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263所,其中中央部委所属111所,地方部门所属1514所,民办院校638所,地方普通高校是数量上的主体,本文主要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来阐述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及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来的,对毕业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人才市场,其任务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1]在我国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后,逐步实行了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与之对应的政府机构、高等学校、社会力量也逐步建立起了针对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目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由校内就业市场、社会就业市场、无形就业市场三部分组成。

1.校内就业市场(包含行业院校联合就业市场)

校内就业市场是指各高校根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立的具有自身和行业特点的毕业生就业体系,主要包括大型毕业生招聘会、日常专场招聘会、本校就业网络信息、推荐就业等形式。

目前,对于各高校而言,校内就业市场是最基本、最受重视的方式。每年各高校均会针对本校应届毕业生召开各种规模及层次的各类双选会。

2.社会就业市场

社会就业市场是由政府建立起来的,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职工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社会就业市场也成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式。

社会就业市场主要包括省市区主管的毕业生就业部门设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就业市场、其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已达到6629家,设立的固定的人才交流场所2776家,人才市场网站3171个,人才数据库5077个。可以说,人才服务系统已经成为国家就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无形就业市场

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网络、网络视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各级就业主管部门、各高校、各行业及部分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就业网站,为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信息、网络视频面试等服务,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在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过程中,由教育部主办、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于2008年4月25日正式开通。开通该平台的目的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采取网上服务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目前各类就业市场的利弊分析

1.以成功率来看,校内就业市场占据绝对主体地位

校内就业市场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开始,地方普通高校的校内就业市场经历了规模不断扩大、形式逐渐多样、合作单位逐渐固定的过程。得益于各高校所开设专业的行业性特色以及与用人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期合作,校内就业市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在目前的三种就业市场形式中是最好的。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成果、英才网联“2007 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等都显示,毕业生对校内就业市场的期望值高达80%以上。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毕业生就业市场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09届85.35%的毕业生通过学校组织的“三级市场”实现了就业。[2]

对比三种形式就业市场所提供的就业需求信息及成功率不难发现,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市场提供的需求信息与毕业生所具备的就业条件匹配性不强。相较于校内就业市场,其他两种形式的就业市场更需要在提高匹配性上下功夫。

2.社会就业市场及无形就业市场的信息量巨大,针对性有待加强

在就业市场的建设中,校内就业市场有较强的时效性,往往各个高校的举办时间都集中在每年的第四季度,其就业需求信息的高峰也相对集中,用人单位往往选择在同一时间向原行业内高校或联系较紧密高校需求信息。同时,校内就业市场因为受特色、地域、市场开拓能力等影响,其信息量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集中在曾经招聘过或联系过的用人单位。

与之相比,社会就业市场及无形就业市场是专门从事人才交流服务的,其在市场的组织上能贯穿全年。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就业市场及无形就业市场越来越重视信息的搜集及积累,它们通过主动搜集及提供便利服务等方式积累了相当多的信息资料;同时各用人单位也在逐步改变策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择在固定的几个无形就业市场上进行招聘安排、需求宣传等。如中华英才网的服务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35个主要行业,90%的全球500强企业使用中华英才网的专业服务,网站日均浏览量超过1960万,拥有超过1460万注册用户,累计超过146万家企业注册会员(数据引自中华英才网)。

在信息的与利用上,信息端(尤其是社会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高积极性与信息接收端(毕业生)的冷漠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高校毕业生在招聘信息的处理上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难以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积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也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3.便利性及安全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各高校也在不断加强校内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其便利性,手机校内就业网站、手机短信信息发送等新形式的信息平台成为了各就业网络的有益补充,也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更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校内就业市场的信息都是在用人单位提供后,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经过严格审查、核对,才给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信息的安全性得到了基本保障。而社会就业市场,尤其是无形就业市场将网络作为进行事务办理、信息及双向选择的主要阵地,它们对应聘便利性的要求更高。通过对常见的无形就业市场进行观察发现,它们通过用户注册、求职者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匹配、及时提供最大化的信息服务等方式,利用网络的普遍性不断发展其便利性,以期为求职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各有优势与不足,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要求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人才中介机构有效合作,逐步走向联合,建立和完善新的市场体系。同时还要提高有形市场效率,大力发展无形市场。[3]

1.将校内就业市场作为主体是当前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现实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顺利就业及分层次合理就业作为对地方普通高校的基本要求必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模式会越来越健全,这会逐步化解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素质差异的矛盾。但是短期内,校内就业市场的主体性地位不会改变,毕业生通过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及就业能力以求在校内就业市场顺利就业,仍将是主要的趋势。

为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各省级工作部门和地方普通高校应当深入挖掘岗位信息,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招聘的目的性和毕业生应聘的成功率,实现两者的匹配精度;加快网络市场平台建设,探索利用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就业信息,确保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到达相对应的毕业生手中,提高校内就业市场招聘的成功率;挖掘行业优势,组织各类协作体,联合开拓就业市场,加快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与重要行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等人才需求的对接机制,使具备行业特征的用人单位与更广泛的具有相似培养特色的毕业生实现更大范围的对接;加强特色建设,强化相关就业行业的前景及需求分析,注重对毕业生的精确指导,引导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就业环境,更积极的面对就业。

2.不断规范化、规模化具有较高公信力的社会就业市场是有利的补充

华建敏同志于2003年12月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指出,人才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务院不断出台文件,要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各项就业工作的首位,要求各级各类社会就业市场进一步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完善就业服务措施,面向离校前高校毕业生广泛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面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深入推进实名制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社会就业市场在将来的发展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强化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首先,增加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针对。各地市人才市场应深入了解高校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组织本地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校园行活动,加强在日常招聘活动中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引导、登记、推荐等工作。其次,依法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职业中介机构行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重点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检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依法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3.不断发展无形就业市场

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已经受到政府人事部门等政策制定机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教育部门等的高度重视。在发挥各级各类校内就业市场、社会就业市场的作用的同时,逐步建立起有规模、实用性强、安全性有保障的统一无形就业市场,不断为毕业生提供高效服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手段。

例如,德国各州企业的用人信息,由当地就业办公室统一收集后直接传输到劳工部信息管理中心,由信息中心审核后对外,并及时更新数据,这些数据对任何人都是公开的。劳工部以良好的服务竭力吸引企业提供数据,有时企业雇主可以直接将需求的毕业生通过口述的方式描述给劳工部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规定必须在24小时内反馈相关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雇主的需要,让企业选到“意中人”。[4]

由于无形就业市场服务的对象是高校毕业生,工作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使高校就业工作既降低了举办大学生招聘会的成本,减轻了招聘会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避免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盲目地在全国各地赶场,无心学业且交易成本高的现象,也为壮大高校就业市场提供了可能性。“网上供需洽谈会”和“网络招聘会”不仅为高校的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扩大了服务功能,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丰富了就业市场的内容,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更具时效性、针对性、专业性。

参考文献:

[1]于鹏.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8).

[2]郭孝锋.现实的有效选择: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J].中国青年研究,2007,(8).

[3]宁先圣. 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策略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

[4]教育部赴欧洲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考察团.法、德、意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情况考察报告[J].世界教育信息,2007,(1).

上一篇: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定位的思考 下一篇:智能电网评估体系构建及教育培养模式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