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形态的舆论特征性鲜明

时间:2022-06-13 10:50:18

艺术形态的舆论特征性鲜明

摘 要:艺术形态的舆论不同于其他舆论,公众在对多种艺术体裁进行艺术表达时,多会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艺术形态的舆论特征有两点:一是心理性,二是复杂性。本文将以艺术作品典型事例作为论据,以在当今艺术家作品的与社会舆论的形成之间,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公众未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反而仅仅用片面的观点看待艺术作品,将这些艺术作品作为情绪的导火索,将公众舆论从浅舆论上升为显舆论的暴力工具,而非能够将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真正的主旨体会与表达出来为论点。

关键词:艺术形态的舆论;心理因素;创作意图;公众舆论;艺术作品;个体差异性

舆论被定义为公众在特定的环境与时代下,给予特定的事物公开发表言论逐步形成为一种相对统一的状态的集合。毋庸置疑,它是社会公众给予的言论评价,是社会公众心理的绝对呈现。而艺术形态的舆论,即公众能够对多种艺术体裁进行意见的表达,其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态,公众可针对其内容或态势的不同,阐释其各自特有的意见倾向,其阐释的艺术形态也包括广播电视的文化娱乐节目、电影、多媒体中的文艺内容,皆可放置于艺术形态的舆论中。在艺术形态的舆论中,公众对于意见的发表带有心理性与复杂性,公众对于意见的表达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因素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具有个性倾向性及个性心理的特征。因此,在细致分析艺术形态的舆论时,其特征可用复杂性与心理性概括。

1 艺术从未停止对社会的批判,它具有时代性和批判性

大部分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企图性,它试图以艺术作为桥梁来表达艺术家的意图,有通过文学作品的描写影射时代;有通过音乐作品的旋律渲染情绪;有通过舞蹈作品的形态表达感情;有通过绘画的图像凸显内在;有通过影像的画面展现社会。艺术家们希望寄托自己的思想,凸显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感。本文讨论的是,在当今艺术家作品的与社会舆论的形成之间,公众往往未能感受到艺术家投射于作品的意图,对于有创作理念的艺术家来讲,他们往往更希望公众能够明白作品的真谛和作品的意图,然而公众仅仅只用片面的观点看待艺术作品,将这些艺术作品作为导火索,成为直接导向公众舆论的暴力工具,而非能够将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真正的主旨体会与表达出来。

2 文学:关注的都是艺术的东西

在作家余秋雨携作品《冰河》与读者见面且面对报社记者的采访时,记者问道:“有大量的读者认为您的作品辞藻过于温情,有挥洒心灵鸡汤的嫌疑。”面对这样尖锐的提问,余秋雨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指出舆论环境固然如此,已然难以改变,但是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讲不可同日而语,受众密切关注的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点,并非是这个点的另一层,如娱乐花边新闻:谁出轨了,谁又上位了,或谁嫁入豪门之类的。但是,究其这个人的本身,也许她演技好,她长期资助学生,这样类似的关注点并不能夺取受众的眼球。这便让些许艺术创作者一味地迎合市场,追逐受众难调的口味,而让作品变得媚俗且市侩,因为好的作品是具有精神性的,不单单只是无痛哀吟,而好的作家应该有引领性与超前性。例如,幼时看得最多的便是《西游记》,这本明代巨作看来并未体察到作家吴承恩的境况,单从书里只能看到作者笔下描摹的神魔世界,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并未觉察出任何当时处境的忧愁,只领略到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精彩。在如今看来,好的作家、艺术家被舆论环境包裹着,有超脱其境,继续埋头创作的人,也有顺应潮流,随大流而去的人。

3 音乐:消费艺术的真正价值

2010年2月,龚琳娜老师在音乐会上演唱的《忐忑》火遍全国,网上漫天铺地的模仿视频,社会舆论热度达到高潮,网络视频及炒作的推动,社会舆论的焦点大多为讽刺这首歌,也有少数人认为这是一首具有超高艺术价值的“艺术歌曲”,应得到较好的接纳和传唱,只不过这首歌与传统歌曲确实不大一致,对于听众的接纳度相对小一点。允许公众发表自己的评价,但过度消费他人的艺术成果,已然是艺术形态的舆论情绪化的体现。一个人刻意地发表恶俗评价或故意夸张、恶搞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和尊重的,因为恶意的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践踏。反观音乐的演唱者,她在博客及电视台的访问中,都在为恶搞者说话,她认为音乐得到了延展性,因为他们让音乐变成了属于他们本身的灵魂,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对艺术理解的天空。

不同的理解方式确实能够取得不同的诠释,但是当一个未曾了解音乐本身的人说“龚琳娜老师不可以代表民乐”,这其实足以看出说此话的人的思维的闭塞性,在音乐难度上,《忐忑》已然超越了民乐考量,因其歌曲的曲调变化起伏很大,并且歌曲中忽高忽低、起承转合的变化很复杂,也让唱这首歌的人歌喉一览无余。另外,音域的要求也需要灵活变化,掌握遍布全首高低起伏之势。当然,也从侧面证明了龚琳娜老师是实力的女高音、优秀的音乐人。

艺术并没有衡量好坏的标尺,就因公众的喜好是很难有标准化的固定模式,没有真正的界定,而舆论也只是短旱摹9众给予艺术形态的舆论又皆是具有随意性与随他性,很难真正理解或表达艺术创作者的箴言,这也反映了公众对于艺术的舆论具有复杂性,多是从当下的心理出发,缺乏理性。

4 舞蹈:社会舆论对艺术创作的误读

在马年春晚上,小彩旗不停地旋转,引发了公众大量的舆论,随之而来的舆论有小彩旗是真的在旋转吗?小彩旗旋转时不晕吗?是真的不停旋转吗?小彩旗“旋而不晕”的舆论话题一度上升为热搜榜第一。杨丽萍在接受采访提问时,她是这样解答的,“有两种方式,天赋和苦练”。公众往往将一个点扩散而展开,并未深究其人的能力与成长付出,技能可以靠刻苦的练习达成,在台上看似漫长的旋转,实际跟平日的苦练时间相比是甚小的,难度系数是相对较低的。

5 绘画:挪用主义还是抄袭主义的刍议

“挪用”一词来源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文献,大体是将以前及已经存在的图像和实物通过艺术的形式照搬、复制、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完全赋予新的意图的艺术作品。虽然赋予了新的意图和作者主旨,但是从艺术的必然性来讲,必然会与原作者的作品呈现有关联性。

2015年,比利时著名画家吕克・图伊曼斯,被法院以剽窃罪判刑,法院指控其作品与报纸上一副描绘政治家的照片太相像,由于法院对其艺术手法的不认同,并以剽窃罪指控了艺术家,这一事件又一次引发了社会公众的舆论,社会公众又对挪用主义还是抄袭主义的界定产生了不小的舆论。挪用主义的作品本身在法律的规定上相对模糊和弱化,而且法律条例和理论讲义的阐述中存在的误点与遗漏的问题一直存在,从艺术及学术的创作上来讲,都必须谨慎地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前行。而法律的条例规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的,如对于原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作者的著作权和作品的独一性。

在面对后现代主义给予社会的变化,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文献和创作方向是由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开始的。然而,从历史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后现代艺术创作运用的“挪用主义”是具有进步性的,法律主要保护的是作品本身,并不能保护作品的意图。而公众对于挪用主义与抄袭主义的界定不清楚,便对法律提出异议。在挪用主义与法律的主导思想上,两者都是从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出发的,具有一致性。理解了这个角度,公众再来审视挪用主义时,必定会深刻且全新地发表言论。

6 纪录片:公益做得好或者不好的问题

《穹顶之下》是一则新闻报道类纪录片,主持人柴静借助艺术创作的手段拉近公众的心理,其将新闻的事实性报道出来,而随之而来的舆论是充满艺术形态的心理因素。柴静在进行纪录片制作时,并未明白公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见解存在复杂性与心理性,公众也并未能明白创作者的主要意图。

《穹顶之下》在视频48小时内,点击量便超过2亿,其视频盛况在舆论呈现中从未出现过。近年来,雾霾天气逐步从环境问题上升到生活问题,越来越给公众的衣、食、住、行基本状态造成影响。尤其是对华北地区,在这里生活的公深刻体会到了雾霾的危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公众身体健康的重大影响因素。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破坏了公众的生活环境,这些因素让雾霾成为了公众深恶痛绝的源头。公众对于此事的立场便带有浓浓的情绪和痛恨,因此当这个关于雾霾的视频报道出现后,公众对于艺术形态的舆论,发表的言论便多带有情绪。

公众在观看视频后,大多数人并未对国家的能源体制有较深的理解,视频存在局限性,大部分的人仅关心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并未深刻地了解他人或国家的体制与自身的关系。他们看完视频的反应,仅被肺癌的发病率与肺癌手术的局限性所震惊,在分享视频时,仅了解了在国家能源体制下,中石化是雾霾的始作俑者,并传达了希望寄予像英国和美国一般。

研究学者喻国明将舆论的形态类别分为潜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舆论形态阶段的不同是由舆论的强弱来反映的。潜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并未公开性表达的观念,另一类是察觉到却又不能以规范化的方式知晓公众的情绪。反之,显舆论是需要一定数量上的公众,他们用公开的方式对舆论客体进行态度表达,而引起舆论的载体可能是外界刺激,也有可能是情绪型潜舆论。

《穹顶之下》视频的时间正是在公众已经存在情绪型浅舆论的状态下呈现的,随之而来的显舆论正是在浅舆论的不断深化中产生的。《穹顶之下》的投向面相对较广,受众自身的心理因素具有差异性,以至于对于艺术作品的见解不同,以及对于作品真正投射的意义呈现南辕北辙的理解。

7 结语

当舆论的高潮结束时,公众很难对艺术形态的舆论产生反应与思考,公众从自身心理因素的角度出发,往往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与随机性。在当今时代,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其公众评论皆在公众面前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公众倾向于自由表达的权利,这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当前的舆论环境呈现逐步成熟、开放的状态,公众自由表达的权利不断增加。受“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的影响,艺术形态的舆论具有复杂性和心理性。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上一篇:古希腊悲剧中的自由与秩序 下一篇:浅谈胡琴、奚琴在唐宋时期名称的范畴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