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

时间:2022-06-12 05:33:36

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

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是传统阅读教学的精华,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成良好语感。”学生语感能力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其朗读水平的高低,它的形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种有效的措施,经过长期的训练来培养。笔者拟就当前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谈点想法及做法。

一、朗读指导的四大误区

1.朗读浮于浅表

有相当部分教师把重视朗读理解为就是增加朗读的内容、数量、时间,而忽视了朗读的质量及指导,教师指导朗读时如同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学生朗读时,不能正确深入地把握教材,读不出感情,使得学生难以通过朗读有效地培养语感。

2.朗读过于机械

部分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本身受普通话水平的制约,加之录音机等电化教学设备走入课堂,教师就将指导朗读的任务“转嫁”给了录音机等电教设备。由于缺少了教师的表情示范,学生机械地听媒体范读,然后自己把握,机械模仿,使朗读很难进入角色。

3.朗读形式单一

课堂朗读本应注意形式多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教师的喜好不一,有的喜欢书声琅琅的齐读,齐读时常有滥竿充数的学生,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时效果反而不大;有的喜欢点名学生朗读,这又使大部分学生失去读的机会。喜好不一造成课堂朗读的形式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4.朗读任务冗杂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朗读之前要布置给学生大量的思考任务让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而这些问题有时过于深奥、琐碎。学生朗读时,要花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在问题上,由于“思考”分散了“读”的注意力,使“读”变成走过场。甚至变成“思考”的附庸,从而冲淡了“读”的主题。

二、朗读指导的操作要领

1.就指导朗读的方法而言

(1)教师“下水”,现身说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自己得先“下水”,从实际出发,现身说法,科学地进行示范。小学生天性好模仿,所以范读对提高朗读水平十分有效。教师在平时上课前把课文多读几遍,力求语音准确、规范,富有感彩,在范读之前,要对学生提出适当要求,范读时注重学生参与,采用教师范读时学生静静地聆听或边听边看课本,轻声伴读或逐句跟读等方法,以提高范读的效果。

(2)注重规律,授之以“渔”

学生要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书面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个要点:(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能表现中心或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和句子中的重点词。(4)注意句后的特殊标点,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再辅以适时点拨,以便于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3)精心导读,形式多样

教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句子在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方面的指导及处理要反复推敲;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运用多种方法领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速读、略读、男女分读等,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理解。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用表演的形式郎读,借助表情、手势、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画面,以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还可以通过影视、图片等视觉形象,使学生人情入境,找到读感。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竞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入朗读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4)读后评议,及时反馈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读后就必须组织及时的评议。评议可以先自评再他评,最后师评。自评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在朗读时凭借自己的耳朵监听,有条件的也可以在学生朗读时,用录音机将学生的朗读过程全部录下,然后放给学生听,让其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评后再组织其他学生评议,对刚才学生的朗读情况和该生自评情况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对在朗读中出现的有关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允许学生在朗读同一段文字时,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使全体学生在评议中共同进步。

2.就县体朗读的内容而言

(1)从文本的形象上把握,训练角色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情节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小学生极富想像力,常常将自己理解成课文中的主人翁,与文中人物同喜忧、共哀乐。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注意发挥角色效应,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仅抑扬顿挫,而且极富情趣和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

(2)从文本的体裁上把握,训练文体语感

仔细思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提出有朗读要求的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为例,这类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如《桂林山水》、《荔枝》等,二是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如《我的战友》、《凡卡》等,三是一般科学小品文,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宇宙生命之谜》等,其中第三类课文一般不作感情朗读的要求。而第一、第二类课文在感情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体裁进行把握:写景的散文要把握对自然美景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状物的文章要读出对所状之物的爱憎之情;记叙文和夹叙夹议的文章要搞清作者所咏之志、所抒之情,以及文中人物的对白、身份。然后在朗读时正确处理。

(3)从文本的语言上把握,训练语境语感

语言不但具有音乐美,还富有极为深刻的意蕴,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仔细推敲的佳作,有启智、育人的功效。指导朗读时一方面要紧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句式,进行点拨、引导。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另一方面要注意根据朗读内容的具体语言环境等,来确定朗读的语气、语调。具体说,就词语的感彩而言有褒贬之分,在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区分,如“骄傲的公鸡落进了河里”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两句中的两个“骄傲”感彩前贬后褒,朗读时,第一个“骄傲”要读出“鄙夷、轻视”的语气,第二句则用“自豪”的语气来读。就句式而言,如一句简单的:“这是你的?”如果用平淡的疑问语气和激昂的反问语气来读,要表达的感情就截然相反。就课文的语言风格而言:文章风格不一,感彩各异。教师应充分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然后加以指导,如同样是写人的课艾,《凡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其感情基调。语言风格大致相同,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互相联系,而与《詹天佑》感情基调、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指导朗读时就要注意加以区分。

综上所述,良好的语感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朗读水平与技能的要求,而且也是阅读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朗读表现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应该是对学生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字素质的要求。其训练的方法、途径、程序应该是多方位、多策略的,这里阐述的是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认识。

上一篇:课内外相结合让语文教学绽放美丽 下一篇:再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