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培养真正“回归生活”

时间:2022-06-10 09:46:47

让品德培养真正“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的现象。可是,以往的甚至是当前的教育,就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教育与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回归生活”成了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生活化”成了该课程的核心理念。

谈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时有位教授曾说过:“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逻辑,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结合为学生开通了生活渠道,有助于加强品德的培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个基本框架,确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教材又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选取了一些与儿童社会生活特别贴近的内容,作为主题活动或游戏,目的就是通过源于社会、源于生活的学习活动来指导学生今后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作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取向,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源于社会、源于生活”的教材及其它课程资源,达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组织好主题活动,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5课《网络漫游》一课的“网络红绿灯”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中)了解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迷恋网络和浏览不良网络信息会带来严重恶果,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觉抵御不良网络侵蚀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材上提供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上提供的案例,在学生初步认识迷恋网络和不良网络信息会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严重危害的基础上,重点启发学生联系自己或身边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指导学生行为。这一过程就充分利用了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服务于学生未来(进入今后学习阶段、进入社会)的生活。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关于教学活动的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这样就为教师甚至是学生充分利用真正贴近儿童现实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以指导学生适应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生活。在听一位山区农村的教师讲的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时,深受启发,这位老师讲的是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5课《早早起,上学去》一课的“上学路上”这一主题活动,先充分利用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红绿灯和其它交通标志,指导学生安全过马路,虽然山区学生当前上学不过马路,但是,平时进城或今后的生活中仍然少不了过马路,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根据本校学生上学路上的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上学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河,并且这天涨水了,河里的石墩被水淹没了,咋办?要同学们想出最好的办法,有同学说:“回去,今天只好不上学了!”有同学说:“我们把鞋子脱了过河。”也有的同学说:“我请住在小河附近的叔叔背我过河。”……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这位老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小同学上学,走到一户人家跟前,突然窜出一条厉害的大狗,情急之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大人教过的主意为这个小同学解起了难,同样是办法多多。正是这样的教育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后的实际生活又常常会遇到,所以,同学们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积极地想出最好的办法,活动非常成功,教育实效倍增。这样真正体现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

精心组织操作性、游戏性强的主题活动,或者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也十分有利于把品德培养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达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目标。

上一篇:浅谈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下一篇:学出来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