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德育管理评价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10 09:27:41

农村初中德育管理评价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在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完善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中,把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科学的评价模式,实现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定量和定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德育管理 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08-02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解决德育管理评价问题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为强化对学校德育的认识,提高德育工作的绩效,推进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理论界和实践中开展了长期而深刻的探索。从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正式设立德育研究课题以来,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这种研究推进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成果:“八五”时期确立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方针,“九五”“十五”时期提出了提高“理论一体化”的道路,“十一五”时期注重探索学校德育体系实践模式的实验及推广。这些研究和探索成果,对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整体构建中学德育体系,包括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管理和评价三个方面。而其中的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信息,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所进行的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德育评价不仅是测试学校德育成效的有效手段,更是确保学校德育核心与成效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学德育评价既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进行评价,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即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构建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体系进行探索实验,初步完成了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做好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在进一步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解决农村初中德育管理评价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德育评价模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德育评价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德育评价模式的优秀成果,大胆地把模糊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德育评价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行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两种评价方法及其优劣势

(一)“模糊”评价与定量评价

德育管理评价中的“模糊”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评价模式,它主要是评价的主体通过对客体在某一阶段上的行为考察运用模糊教学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全面的、总体的大概印象,同时划分出不同的等级类型。它是一种偏重定性的评价模式。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管理人员判断、专家的意见、小组讨论、集体意见法、德尔菲法等等。

德育管理评价中的定量评价模式,是一种比较现代的评价模式,它是评价的主体把客体的在某一阶段的各种行为通过各种数据指标进行衡量,从而划分出不同的等级类型。它是一种偏重于定量性的评价模式。由于定量方法很多,且不断深入,在实践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应用相应的工具,如数理统计、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等。

定性和定量虽有着本质区别,但两者的结合可以对事物更有准确的把握,德育管理实践中有学者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中的“模糊”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统一模式,就是把“模糊”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种的局限性,使定量和定性得到高度的统一。

(二)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

量化评价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把德育活动的主体在某一阶段和各自行为以数据(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具备量上的客观性,为评价主体对客体的等级评定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但是,就数据本身所反映的相同数量的质,即在德育工作中实际效能并不完全相同的。如果单纯用数据来衡量实效,评定等级,很难反映出德育实效的真实性,这就是它的局限性。

模糊评价的优势在于它是评价的主体通过对客体一定阶段的行为的全面考察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如果主体不带任何偏见,往往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德育活动的实际效能。然而,它毕竟只是评价者的一种主观印象,如果再加上评价主体的某种偏见,容易导致评价结论失实,这就是它的局限之所在。

因此,在农村初中的德育评价中,只有把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各种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才能有效地发挥德育管理评价的作用。

三、农村初中德育管理评价采用量化与“模糊”评价相结合模式的主要依据

(一)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对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意义

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美国评价专家古贝和林肯经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认为教育评估发展至今已经历经四代,前三代评估理论普遍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管理主义的倾向、忽略价值多元化、对科学方式的过分强调等。基于此,第四代评估理论提出了以建构主义为方法论的“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强调通过包括评估活动的人、评估的受益者和评估的受害者等各种角色组成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协商确定评估参数和界限,评估的结果是“多方协商的共识”。该理论因其更准确完整地把握现代教育特质而成为当今主流评价方法,其中的很多观点已经或正在给教育评价领域带来新的思想启示与实践指导。正是其中的“多方协商的共识”为“模糊”评判提供依据,而“响应式建构主义”也需要有数据和量化的支撑。因此第四代评估理论,对包括初中在内的德育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活动的特点决定其评价模式必须是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

首先,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正处成长阶段的活生生的青少年,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品质的状况,我们不可能用单纯的数据和单纯的主观印象来作出评判。

其次,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活动和活动主体是学校。各个学校的条件千差万别,客观条件的差异也决定着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各不相同,即使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种固定的数据量化指标也不可能真实反映出德育工作的初犯。当然,单纯评价主体的主观印象,完全脱离数据指标,也不可能做出正确评判。

再次,克服德育工作的不正之风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各个学校的领导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的不同,因此在具体行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只强调量化,就有可能导致走过场,流于形式,忽视实效,甚至弄虚作假。反之,只注重模糊,势必会使一些学校重智轻德,把德育工作打入冷宫。

(三)贯彻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原则,必须采用量化和“模糊”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6)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7)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8)德育评价诸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在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评价,要真正贯彻这些原则,就必须把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运用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评价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正确处理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的关系

在两种模式中,量化评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是“模糊”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模糊”评价反映出对客体的全面的、整体的结论,是对量化评价的抽象和概括,是评价的最终结果。因此,要把这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量化评价中既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又要注意考察数据反映的实效;在“模糊”评价中,首先要注意形成印象(结论)的依据(数据),同时又要关注每个数据反映实值指标。

(二)采取恰当的具体评估方法

运用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进行德育管理评价,必须从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具体方式。首先,对于量化评价指标的确定注重实效,切实可行,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模糊”评价要注重客观公正。评价的主体要具有广泛性,充分体现民主,如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等。同时要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三)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评价活动

运用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进行德育管理评价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在进行量化评价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各项数据指标真实可靠,要广泛悼念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力争做到每个数据有根据、真实准确。在进行“模糊”评价的过程中,要主动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对不同的意见进行鉴别,最终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德育管理评价质量

在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中,无论量化评价还是“模糊”评价,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各种媒体提高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的质量,提高学校德育水平。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评价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能是刚刚起步,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它、解决它。我们将通过不懈的努力,大胆探索,尽可能让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早日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肖凤翔,薛栋.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4).

[2]黄小平,胡中锋.对中小学德育评价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育,2014,(03).

[3]蒋小强,吴丹佳.农村初中德育学分制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14,(02).

上一篇:8个榆皮面饺子 下一篇:小议对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