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分析

时间:2022-10-21 08:25:19

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分析

【摘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的标准化和制度化测评与监督,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关键词】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 绩效评价

2012年,中央政府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随着我国财政支出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要求政府部门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提供较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农村发展问题上,通过对外国发展经验的借鉴,单纯的依靠增加政府财政支持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补充现有的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供给。

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的问题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绩效评价制度已经被我国的很多政府部门采用,尽管这样,由于我国引进绩效评价这一方法比较晚,特别是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绩效评价更是处在初始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缺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价机制,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不利于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及综合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绩效评价的主体选择模糊

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谁是绩效评价工作的主体。根据绩效评价理论,绩效评价主体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绩效评价过程的组织或个人。绩效评价的主体一般分为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内部主体即绩效评价工作中的行政机关和体系组成人员。农村公共产品,和其他社会公共产品一样,主要由政府提供,这样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然后自己对提供公共产品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无疑与一个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给及打分无恙,这种评价主体不利于通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外部主体包括立法机关、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然而现实生活中立法机关对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的作用几乎为零,很少有人民群众因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采用法律武器解决;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独立与政府和农村即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独立机构,其作用还不明显,特别是没有太多的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评价机构,这种机构的缺失与不足同样不利于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供给的不断完善;而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直接受益者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以及缺少绩效评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生活中容易跟风,受到误导,同时他们对绩效评价的客观条件不成熟,常常会出现拒绝或者不敢对公共产品供给进行有效的评价和信息反馈。

(二)绩效目标不合理

进行绩效评价是政府部门进行日常管理的一重要的政府管理工具,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与制度,应当把“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保障民生”“机关内部管理”“鼓励和奖励创新”“科学发展”这些指标融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去。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在经济建设的绩效目标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政绩和形象工程,这扭曲了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和目标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削弱了政府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主要供给者的能力,拉大了农村对公共产品需求与政府现实供给的距离,是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农村生活的现实需要,更是不利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的根本改变。

(三)绩效评价指标不健全

指标指的是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顾名思义,绩效评价指标也是用来衡量一项措施或者政策的单位或者方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用来衡量公共产品供给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好的恰当的指标能够合理的衡量出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同时显示措施的不足,以便后期改进。现实的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着关键指标缺失以及指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关键指标的缺失可能导致整个绩效评价过程的徒劳以及结果的偏离实际,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更不能指导实践,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理论。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会使得整个评价结果失去整体性和全面性,容易出现以偏概全,不能反映实际问题和情况,甚至给后来的公共产品供给产生不利影响,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

(四)提供信息反馈不及时

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一般遵从自上而下的制度。这种情况下绩效评价信息会出现时滞甚至失实现象。自上而下的程序中,绩效评价主体多是领导或者机关内部人士,这样会出现下级对上级信息的反馈出现夸大现象,造成面子评价。上级对下级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会依照自己的心情给予评价,受个体因素影响比较大,不利于公平客观合理的绩效评价结论的达成以及对绩效评价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会伤了人民的心,不以利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

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科学的特别是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解决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给与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一)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殊性,政府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农村广告产品需求的差异化,导致原有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不适合现实中的需求结构。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实现需求与供给的信息对称性,确定政府供给责任的同时确定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情况,做到供之所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满足广大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这样的需求表达机制,节省资源,按需补充,带动农民表达其需求,积极参与到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来。

(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指标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模式,即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建立相应的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配以相应的权重。这样农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能兼顾到,就不会出现指标缺失,评价不全的问题。具体的可以把经济指标分成经济发展满意度,下设三个二级指标,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以及农村农产品市场发展状况,分别在三个二级指标下面设立相应的三级指标,比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下面,可以设置农田水利,农业电力,农村道路状况,农村现代化通讯工具等指标,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程度给以一定的赋值。这样体现一定的绩效评价的实用性和亲民性。

(三)明确绩效评价主体的责任

绩效评价主体,分为内部与外部主体。内部主体是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指导者。明确行政机关各部门在绩效评价中的职责和地位,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分清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不同作用,和分配各自权重。外部主体作为绩效工作的另一参与主体,其参与积极向直接影响着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以立法机关、第三方评测机构、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外部评价主体中,发挥各自的积极性,立法机关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法律法规,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有法可依,有法律保障;第三方评测机构,作为独立与整个供需关系的第三方机构,其工作的负责性与公正性直接影响着绩效评价的客观性与公信力,所以客观合理的第三方评测机构,扮演着整个过程的“旁观者”的角色,能够在体制意外给与绩效评价更加客观的有效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提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一个非常重要的并且是很关键的方式就是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绩效评价的水平,合理的绩效评价措施与方式方法,才能够上传民意,下传公共政策,实现上下的信息畅通,农村经济才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跨越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俊霞,王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性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8(3):18-24.

[2]李文彬,郑方辉.公共部门绩效评价[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北京:经济研究,1997,(6).

作者简介:王玉成(1987-),男,山东济南人,西安财经学院财税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上一篇:我国化学药剂生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突出问题... 下一篇:商业银行品牌与服务美誉度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