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同期声与受众的视听心理

时间:2022-06-09 04:57:52

【前言】电视新闻同期声与受众的视听心理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新闻报道能够而且应该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个性状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对公众的关注程度仍然不够,与一般大众相隔甚远,一些新闻热衷于吹官僚、捧明星、傍大款,难得看见活生生的百姓形象,更不要说看到听到普通百姓的内心世界和...

电视新闻同期声与受众的视听心理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以其声音与画面的珠联璧合而独领,吸引着亿万观众,它不但可以让观众看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景观,而且可以听到新闻中活生生人物的声音和现场真实背景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声音在电视节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也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一名煤矿电视新闻工作者,如果能正确运用好同期声,就会缩短新闻报道与电视观众之间的距离,就能以鲜活的新闻作品赢得矿区职工家属,所以说在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中要树立受众意识,关注面向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广大矿区职工家属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从受众的收视心理出发,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润物有声、引起共鸣、沟通心灵。

要以真实完整来满足听众的收视心理

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在于现场人物活动的画面和现场活动的音响,这样就反映了完整的生活,这也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让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去“目击”“耳闻”所发生的事情及演变,满足观众追求完整的心理需求。或许受众都有一种生怕被别人隐瞒了什么的心理,都想拥有对信息的全部了解,了解事情的全过程以及背景情况,然而,由于受传统“画面+解说词”观念的影响,一些记者在拍摄中往往只重视画面的构图,而忽视了活动现场背景声响的存在,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电视新闻中只见人嘴动,不闻人发声,不仅使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在观众心里大打折扣,而且也对生活完整的美感造成破坏。

鹤煤有线电视台报送的获全国煤炭企业电视新闻一等奖作品《久病床前有孝媳》就注意运用了现场人物活动的原始音响,新闻中的孝媳刘艳斌几年如一日照顾卧床不起的公公婆婆,一人侍候两个老人难度相当大,我们在新闻中就运用了她公公神志不清、急躁且含糊的喊叫声,一边是正忙碌着的刘艳斌,一边传来公公的喊叫声,使她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儿去照看公公,连续三次运用这种背景同期声,把一个一边给婆婆喂水一边又要给公公接尿的忙碌场景推给了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听冲击,把一个真实完整并具有传统美德的孝顺儿媳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为刘艳斌美好的行为所感动,受到美好的熏陶,孝媳刘艳斌的事迹也通过这条新闻的报道在百里矿区传为美谈。

同期声要以多角度、多层次满足煤矿职工的参与心理

新闻报道能够而且应该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个性状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对公众的关注程度仍然不够,与一般大众相隔甚远,一些新闻热衷于吹官僚、捧明星、傍大款,难得看见活生生的百姓形象,更不要说看到听到普通百姓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了。所以普通百姓就不爱看这些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增加平民色彩,大量报道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满足受众的收视心理需求。在煤炭企业电视新闻中,我们报道的多是发生在矿区的真实生活,包括改革的重大举措、经济的正常运转、职工家属文化生活和奇闻轶事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职工家属的喜闻乐见为煤矿电视新闻注入了无限生机,随着电视新闻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采访,职工们渴望看到周围熟悉的人和事,有时也就忍不住想到屏幕上“亮亮相”,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谈上几句。为了使电视新闻宣传更贴近百姓生活,与职工心灵息息相通,保持煤矿电视新闻宣传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在新闻报道同期声的运用中就必须考虑满足他们的参与心理,而不能只让领导充斥荧屏当“电视明星”。在煤炭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六矿率先进行了干部竞争上岗、工程技术人员末位淘汰的改革,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们在新闻评论《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在六矿的启示》中就注意让被报道者现身说法。采访中,我们找了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直面观众。第一个人物,我们请采一队支书谈了自己一下一上的经历;第二个人物,我们找了一名青年职工,他说出了真正感到当家做主的自豪,也有了任免干部的一票权利;第三个人是洗煤厂主管技术员,她讲述了自己意外上岗的心情和自己对用人制度改革的看法。这三个都是矿区生活中万千个体中的一员,他们主动向观众倾吐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一种改革的参与感、认同感和使命感使电视受众感受到改革的大潮荡及每个人,他们的参与心理也在这里得到了满足,我们的电视新闻宣传也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要以“三贴近”的内容满足受众的收视情感需求

新闻要获得好的传播效果,从根本上说,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在传播理念上,新闻传播者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并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的出发点,也是新闻传播的最终归宿,更是求得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唯一途径。新闻报道同期声必须“三贴近”,才能走近受众,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必然要涉及社会的各个行业、阶层,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实际。“隔行如隔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一些难懂的行业术语、职业用语、名词概念,以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气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这些有可能是新闻事实传播的“亮点”,但受众可能觉得陌生难懂、不易接受,这就需要传播者用朴素易懂的语言,把难懂的术语译成大众易懂的语言,用职工们常讲的朴素易懂的语言往往更客观形象、生动活泼,还能增强报道的信息量,增强报道的可视性,而且还能让广大受众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

2003年11月23日是鹤煤集团八矿职工难忘的一天,就是在这一天,八矿发生了一起瓦斯突出事故,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事故中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八矿八一队干部职工在这次事故中沉着、冷静、自救、互救,最终实现全体人员成功脱险。大家可想而知,矿井发生瓦斯事故是煤矿职工家属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迅速采访了这个英雄群体的关键人物。验收员张会民首先接受采访,他用朴素的语言讲,当时自己在事故发生地点作业时听到声音不太对劲,根据自己的安全常识和经验,他预感到要发生瓦斯突出事故,于是就要求当班职工迅速撤离事故地点。另一个关键人物是八一队队长王文林,我们采访他时,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整个脱险的过程,他首先要求大家不要慌张,一切听他指挥,要求大家轻轻放下手中的工具,避免产生明火,迅速戴上自救器撤离到自己刚刚勘察到的安全地点。尤其是谈到他带领工友集体撤离过程中几次晕倒的体会,我们为他的大无畏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关键人物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矿区职工家属,引起了受众的强烈共鸣,大家从中感受到了日常安全培训在危急关头带给大家的巨大作用。新闻播出不久,11・23瓦斯突出事故中英雄群体成功自救的话题就成为矿区职工家属街谈巷议、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作者单位:鹤煤有线电视台)

编校:施宇

上一篇:主流报纸版面视觉优化规律 下一篇:新时期广播听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