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时间:2023-03-09 12:33:52

电视新闻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1篇

只有导语把观众的眼球吸引住了,观众才可能有耐心把整条新闻看完。因此,电视新闻导语是最费心思的,也是电视新闻最出彩的部分。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要点

1.凸显“新鲜”。

电视新闻要体现出新闻的“新颖”、“新鲜”来,也就是电视观众认为的亮点,要把新闻中的亮点、新鲜点写到新闻导语中,而且这个“新”、“亮”要突出在何时何地何事上,把关键性的“点”显现出来,激起观众的好奇和兴趣。需要强调的是,何时是指最新的一个时间点,即常说的最新动态。

2.简明扼要,立足于“短”。

电视新闻导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开门见山,用最简洁凝练的字句,把新闻中最精彩最重要的点凸显出来,力求一语道破新闻主题。记者不能像写小说或者记叙文那样铺开来写,同时又不能因为忽视了细节而导致留给观众一个“不知道新闻说什么”的印象。

3.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活泼。

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的一个区别在于,电视除了文字、画面外,还依赖于声音传送,因此,电视新闻导语不能忽视观众的听觉感受,要把电视声情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表现出来,做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导语,在贴切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同时,让观众倍感亲切,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

电视新闻导语几种写作手法

1.悬念式导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导语中避开直接交代事实,而是利用新闻本身来设置一个“谜”,引起观众的兴趣、好奇和思考,然后再在正文中揭示谜底,让观众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这是一种在电视新闻中常用的也是比较有效的新闻导语写作模式。

2.叙事式导语。用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事件,将索然无味的新闻事件进行故事化处理,增加其趣味性。这是现代电视新闻发展的一个趋势。故事化的新闻当然也就要求新闻导语采用“故事化”的方式来“叙事”,让导语会“叙说”故事,打动观众,吸引观众注意力。这样的新闻更加显得生趣盎然,让观众增加现场感。

3.拟人式导语。把对事物及动物的报道通过拟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国外及港台电视新闻节目常用的一种手法,在国内电视新闻中也可进行尝试。如报道熊猫“欢欢”在日本生活的一则新闻。由于这两只可爱的熊猫初到日本时对新环境不适应,身体状况欠佳,这则新闻的导语用上“茶饭不思”、“有点沮丧”等词语,使观众倍感亲切。

4.提问式导语。也就是问题式导语,即在导语中提出观众所关注的问题,引起观众的思考,然后将问题的现象报道出来,同时通过新闻分析与追踪,将现象背后的原因发掘出来,给观众以思考或惊醒。提问式导语比较适合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电视专题新闻。它和悬念式导语不同,悬念式导语侧重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而提问式导语更倾向于站在观众的角度,把握受众的心理,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来引导观众思考、阐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5.参与式导语。也就是电视新闻在开始播放的时候,就直接说明记者以耳闻目睹的方式参与到新闻事件现场,用最简练的话语向观众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等,让观众仿佛跟随着记者到了现场一样。观众的真实感强烈,现场感觉突出,从而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新闻的最新动态。

总之,导语是一则新闻的灵魂。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想要争取更多观众,就要把观众的眼球吸引住。新闻工作者要做到让导语以奇句夺目,使观众一见而惊、不忍而去,必须在导语写作上下大功夫。

参考文献:

[1]尚立荣:《电视新闻导语写作》[J].《科技传播》2011年第24期

[2]刘洋:《浅析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J].《媒体时代》2011第6期

[3]陈红梅:《用导语吸引观众的眼球》[J].《记者摇篮》2009年第10期

[4]蔡屏叶:《浅议电视新闻导语之“先声夺人”》[J].《今传媒》2010年第1期

[5]王欢:《试论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J].《新闻传播》2009年第1期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报刊新闻;电视新闻

Abstract: the TV news and newspapers news is done with the facts, is the news, so require six elements: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Structure are required to have a title,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t the end of a few parts.

Keywords: news spread newspapers and news TV news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以介绍说明为主,讲求简洁明了,要充分利用并懂得利用电视新闻的画面对运动现象的解释以及表现。电视新闻是为听而写,报刊新闻是为看而写。电视新闻传播迅速,形象生动,立体作用强,老孺皆宜,它稍纵即逝地收听和一览而过地收看,选择性差,负面影响直接。由于“读”“听看”二种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新闻写作风格。报刊新闻写作像作文,可以拓宽报道面。

一、受众接收信息符号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阅读”与“听看”。读者读报刊时,是一个词组一个词组的读。而电视观众不仅通过图像了解部分新闻事实,同时还要将部分注意力分配于观赏画面,观众不希望电视播音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二、电视新闻与报刊新闻的写作区别

(一)语言风格的不同。报刊新闻主要供读者用心去读的,主要是书面语。电视新闻写出来的文字主要是供播音员读的,主要是口头语,书面语文雅端庄,赏心悦目;口头语生动活泼,顺耳动听。

(二)布局谋篇不同。报刊新闻可以先因后果,可以倒叙、插叙,可以单线直叙,还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叙述。而电视新闻稿,则一般先因后果,单线直叙,不倒叙、插叙,不节外生枝,不拐弯抹角,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沿着线性收听方向去布局谋篇,称之为解说词。

三、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力的策略

传媒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所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全球背景为背景,作者详细论述了国际传播体制改革的背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概括了现有情况下传媒体制不得不做的改变;同时作者通过阐释国际传播格局的特点,并与中国的传播体制特点进行了比较,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中国传媒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方法途径和建设性的对策。

(一)改革新闻传播体制

如今,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体制模式正在迈向市场化、集团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传媒产业的集团化能够充分整合媒体资源,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传媒业的市场化为传媒行业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公平的竟争环境,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提高传媒行业的竞争力,传媒业的专业化有利于传媒业专注自身的特色传媒业务。

(二)密切关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发展催生了交互式的自媒体发展,微博、微信、博客等各种各样的自媒体社交网络从技术上拉近了全球人的距离。近些年来,自媒体成为一种让普通大众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传播范围有限的局面,其广泛应用使得以往的信息传者一媒介一信息受者的传播信息的格局变为由信息传者一一信息受者的新的传播途径,使得信息变成一种所有人与所有人的传播。

(三)加快打造国际强势媒体的步伐,切实推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际传播事业的竞争也是国际传播人才的竞争。主播、记者、解说员等传媒人员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小媒体。因此,我们可以意识到,优秀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重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我国为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我国还应该吸收国外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为我国的传媒业人才队伍注人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四)借鉴西方欧美国家的传播体制中优秀的部分,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克服扬弃。欧美国家与中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文化是无国界的,传媒业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外国先进的文化进行交流,达到“洋为中用”的效果,弥补自身不足。

(五)加强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制度法规建设和完善。西方政府对媒介的管理除了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外,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管理,西方许多国家针对媒介传播活动都建立了法律条文,而我国在新闻法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的法制化管理结合起来,使媒介与政府在冲突中仍能保持协调,从而使新闻业获得良性的发展。

四、结语

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在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号角下,中国传媒界应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在国际传播新格局环境下,我国要新审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仔细分析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传媒产业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传媒发展策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强势媒体。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 写作传播

目前,电视新闻写作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必须深刻了解其写作特点,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电视新闻和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体主要的不同点:它是利用活动的画面(流动的图像)来表达观点和思想情感。而报纸是静止的,没有“活力”,广播有声音,没图像,因此,可以说流动的图像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特色优势。除此之外,由于电视新闻中流动的画面,可以带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下面本文主要探讨在电视新闻报道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写作传播[1]。

一、电视新闻报道背景下,电视新闻写作特点及要求

文字语言把一个个没有层次顺序的流动画面排列成为一个有序、完整的情节,进而把真实的新闻场景再次展现给观众。电视新闻报道是新兴的视听有机结合的“阅读”形式。加之精炼的文字语言能够有力增强电视新闻画面的感染力,营造新闻报道的现场氛围,同时进一步挖掘电视画面的内涵。

(一)新闻写作的事实性

在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要用事实说话。而最忌讳的就是说大话、空话或者假话。因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报道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不能体现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首先,要坚持新闻写作的事实性,在新闻写作的时候,记者必须写清楚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原因和结果,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随意的虚构、缩小或者夸大。其次,记者在解释报道中的事实时,不能扭曲或者试图掩盖客观事实真相,必须对客观事实有深入的分析、认识和判断,做到客观事实和事件的原本面目吻合。

(二)新闻写作要保持朴实自然的风格

电视新闻报道,需要让观众听得顺耳,所以在新闻写作皆可能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在记者进行新闻写作时,描述新闻事件时,应该尽量避免采用长篇大论、拐弯抹角的说词。多用朴实、简洁的语言,做到长话短说,方便观众理解和记忆。如果遇到很长的复合句,也可以减少关联词的使用,尽可能用陈述的语气,方便观众接受。

(三)新闻写作采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

新闻报道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普通大众,所以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讲述最新鲜的新闻事件变得非常重要。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避免大量地堆砌数字,使用那些深奥难懂的语言,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新闻事实,使观众听得更加清楚明了。同时,电视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为了听而写的,因此要求新闻写作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但也并非是完全照搬日常的生活用语,仍要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首先,为了易于被观众所接受,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其次,要把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个别文言字词转化为现在使用的白话语言;最后,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尽量多使用动词、实词,少使用形容词或者虚词。由于双音节词的音波较长,观众能够听得更加准确、清晰,因此,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双音节词,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音韵效果[2]。

二、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一)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字语言彰显优势

前不久,29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挺身救出即将发生车祸的两名学生,致使自身受到严重的损害的感人事迹,一经电视新闻报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设想一下,如果这个新闻事件是采用报纸的传播方式来报道的,其震憾力度会有如此强烈吗?虽然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内容一样,但是后者让观众看到的是非常逼真的滚动画面,是一种正在进行着的生活真实情形,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如果没有文字语言的解说,观众在看到这一新闻画面时,也许只是知道了在那一瞬间,张丽莉老师被碾压在车轮下面,不会产生如此深刻、丰富的内心感受。

(二)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声音和新闻写作的关系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声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电视符号系统中,同期声、现场音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实践经验说明[3],假如缺少电视新闻写作的话,电视播音员就会出现无源之水的困境,且再优美动听的同期声、现场音乐都不会散发出原本的魅力,而棚外配音,更不值得一提。由此可见,新闻写作对电视新闻报道中声音密切相关。

(三)播音语言是依靠新闻稿展示其魅力

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大要素中如果仅仅凭借声音系统是不可能圆满完成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部新闻内容都要通过播音功能进行诠释。尤其是在专题新闻报道中,播音和画面语言是最具有活力的表现因素。而播音语言是依靠新闻稿展示其魅力的。通过新闻稿,播音工作者才能快速把握新闻内容的要点,让观众精炼快速地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弥补图像和声音等的不足,让观众理解的更深刻,记得更牢固。

三、结语

总之,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写作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新闻写作者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写出质量高、的新闻稿子。进而促使新闻报道更加深刻,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视听感受。

参考文献:

[1] 贺小军.浅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J].今传媒(学术版),2012(8):102-103.

[2] 刘丽娟.从电视新闻报道看当今电视新闻写作的传播优势[J].科技传播,2013(3):56-57.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自广播电视问世以来,其一直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流方式之一,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获取信息的渴望更加强烈,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需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调整写作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概念界定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提出的。而新媒体时代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电视、广播及报刊等传统媒体发展成熟时期形成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手机、电视及网络媒体等。广告买卖网概括了新媒体时代具有大众麦克风时代、全媒体格局、实现各阶层网上平等对话、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这五大重要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具有广阔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电视新闻报道时对于所报道内容的即时评论,即新闻主持人的新闻播报词,同时还包括访谈及时事评论等专题节目,但本文所探讨的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主要是指前者。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特点

(一)受众面广,市场潜力大

广播电视领域的群体服务面较广,群体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变得更加高端和多样。同时,手机及网络的发展也对传统广播电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充分把握大众的广泛需求,抓住机遇,挖掘市场潜能,体现其广阔性特点。

(二)信息量大,现实素材丰富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涵盖面广的特点。广播电视要适应新的媒体形势,首先要通过线上线下途径,掌握大量的社会实时动态。再加上广播电视工作现场采访的特点,在现实素材方面具有较大的事实依据,与网络媒体某些空穴来风的新闻播报风格大相径庭,这也是广播新闻的优势所在,并且新闻的获取及处理技术也随之不断提升,彰显了其信息量大的特点。

(三)传播途径多,发展空间多元化

与传统媒体定时、定点的传播模式不同,新媒体时代也促使广播电视媒体实现了随时随地观看。多途径的信息传播模式,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确保了信息的畅通,让大众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化为主动享受信息的传播过程,这也促进了广播电视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新的诉求

广播电视新闻的关键在于对现实素材的处理,即写作,但写作成功的基础则是内容,写作成功的方法则是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下,广播电视要不断创新新闻内容,丰富传播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内容多样,适应不同人群

内容是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础,因而应注重写作本身具有的灵性和突破性特点,将新闻的写作结构与叙述方式当成表达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不断追求在结构与格式上的创新和发展。改变过去传统的固定写作模式,采用新颖的新闻结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其次,在内容及语言的使用上,广播电视也应注意搜集覆盖大部分主流群体的内容,并适当使用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将其与书面语相结合,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声像兼备,逻辑清晰

在新形势下,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影响,广播电视应加强对声音与影像的切合力度。例如,在开场时,主持人在开场介绍时,观众通常看到的是一个空白背景,主持人成了受众关注的焦点。在这几秒内,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并没有同时被调动起来。电视传播特征的瞬间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受众心理与观感的微妙变化,如从收看节目变成了收听节目。这就要求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稿件时,应该将新闻的声像内容结合起来,在文字与观点的表达上确保视听一致、声像兼备,避免新闻播报时出现主持人表演朗读的情形,将新闻的画面与主持词有机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在声像之后,文字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配合声像的文字信息,能让观众更加清晰明了地捕捉有效信息,向观众展现新闻报道清晰的逻辑结构。因而广播电视写作要强调清晰的画面感、和谐的声音及准确无误的文字字幕,三者结合,才能提升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优势。

(三)时效性强,解读优先

新媒体技术大大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每一个新闻现场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信息源。与此相比,传统媒体的反应往往会落后一拍,失去了第一报道权。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观众心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其专业性所决定的。因而,广播电视写作应注重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人们观看电视前可能已经通过手机或网络了解了这一事件,观看电视更希望得到主流媒体的权威解读。因而解读优先是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写作的重点,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闻评论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也为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变革空间和创新条件。

四、结语

广播电视是人们接收社会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要不断探索写作的新要求、新模式,以独特、全面、权威及创新的新闻写作满足社会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以促进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兴湧 单位:兰州市健康教育所《健康生活》编辑部

参考文献:

[1]辛摘.新媒体的定义[J].新闻与写作,2006(12):17.

[2]任欢.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5(01):156.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电视是现代传播媒介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大众都通过电视这个重要窗口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文字语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探究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写作技巧在现代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电视的传播方式具有声画并举、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等特点,并且其为大众提供了及时、翔实的各类资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类新闻节目,因其客观公正、迅速简要地向大众报道新闻事实,所以颇受人们的青睐。与别的传播媒体不同,电视新闻为大众呈现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可想而知,一条电视新闻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解说,是很难被大众理解的。由此可见,文字解说是对画面的有力补充,不仅能深度挖掘画面内涵,而且还增加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另外,精彩的文字解说还能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传播效果。所以,合理运用写作技巧会给画面的文字解说增色不少,更能突出新闻的传播效果,采取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二、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一)新闻内容实事求是

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为大众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误导大众。人们都说新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实,因此新闻写作也应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事实说话,既是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实践方法,同时更是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客观、公正。所以在现代电视新闻写作中,切忌说大话、讲空话和假话,否则将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不仅会使电视栏目失去民众的信任,更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实事求是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缩小,更不能虚构,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始末等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既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有任何违背客观事物本质的歪曲或掩盖现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就是它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所以成了被大众熟悉、青睐的电视栏目。

(二)写作主题力求精练

电视新闻报道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不能像报纸那样长篇大论、语言华丽。现代电视新闻写作要突出“短小、凝练”的特点,在最短的播报时间里,通过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向观众传达大量有效的信息,并使文字语言和电视画面相结合,做到文字与画面互为补充,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新闻写作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必须集中表现主题,做到层次分明、主次清晰,让观众能够很容易就抓住新闻的要领,否则就会给观众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另外,进行电视新闻写作时,文字语言要尽量精炼,不要繁冗啰嗦,不然会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所以,新闻记者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要精心提炼客观内容以揭示主题,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在这方面,台湾电视新闻的处理方法就非常值得学习。大部分的台湾媒体要求其短新闻内容在一分半之内,并且在一分半的新闻内,要加入大量的同期声以及足够的信息,这就让台湾的短新闻非常紧凑,给电视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感。

(三)语言重视口语化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获得广泛受众群体的认可。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仍然要讲究技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新闻播报。首先,新闻写作时尽量不要出现书面语、文言文,要把其转化为口语。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才能使观众不会产生难以理解的感受,同时又感到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实话实说,向老百姓讲述新闻事实,应避免使用让人觉得深奥难懂的词汇,特别是一些生造词汇。另外,在现代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朴实自然,如果一味地拐弯抹角就会使观众失去兴趣,经常出现心不在焉、听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况。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文字的音韵效果,少用一些形容词、虚词,多用一些动词、实词,多使用双音节词,使表达效果更胜一筹。除此之外,语言还要富有节奏感。通常人们更容易接受节奏感强的语句,其有加深记忆、引起共鸣的作用。

(四)写作内容新鲜准确

新闻要达到受众注意、社会关注的目的,新闻内容必须做到准确生动和及时迅速这两点。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了解社会上、世界上的新事物、新信息,在科技如此发达、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快得惊人。这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并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把新闻报道写得又快、又好,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新鲜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把目光锁定在新闻报道中。同时,新闻写作不能啰嗦冗长,更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所侧重,使观众明白新闻报道丰富的思想内涵,既耐人寻味,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写作时要多挖掘新闻的思想深度。现在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仅仅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还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这要求新闻采写人员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要突出新闻的深度,这一点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对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字写作水平,不断创新与突破,力争新闻报道更富特色和魅力,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带给广大观众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享受,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综合传播效应,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守祥.电视解说词应追求的语言特点[J].青年记者,2010(06):22.

[2]曾传东,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3(33):101.

[3]冯珠.广播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革新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13):35.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标题 技巧

中图分类号:I23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标题是电视新闻写作中重要的一环,它是新闻播出时在屏幕上打出的文字传播信号,用以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对传播信息、沟通观众、引导社会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电视新闻标题的作用。与报刊新闻标题和网络新闻标题的“导读”作用不同,电视新闻标题不是在新闻前出现,而是在新闻播出开始以后才加上去的,因而没有起到提示后一条新闻开始的作用。换言之,电视新闻标题没有标位作用,其出现的目的主要是对报道内容的概括、提示,以帮助观众加强对新闻的理解,或者评价事实、表明态度、引导舆论。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突出要旨

标题是新闻中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事实浓缩和概括。使观众一眼从标题中看清楚新闻的要旨,对新闻主题的表现有着直接的帮助。

评价事实

标题对读者的引导,不仅表现在对新闻核心事实的提示上,还能够对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和意义做出恰当的评价,巧妙地揭示其实质,并以此影响舆论。直接触及新闻事实的本质内涵,借以引导舆论。

不同体裁电视新闻的标题写作。俗话说:“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新闻标题之于新闻体裁,也像衣服之于人,应视“体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在这里,我们把电视新闻分为消息类、专题类和评论类三种体裁加以探讨。

消息的标题

消息主要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闻事实。因此电视的消息类新闻标题应该主要在于摆事实,侧重表现事物的动态,回答正在发生什么这样的问题。一般可分为叙述式标题、概括式标题和提示式标题三种。

叙述式标题。叙述式标题就是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简明扼要的标示出来。这种类型的标题是电视新闻消息中广泛采用的。

概括式标题。概括式标题是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主题的概括和凝练,对报道内容和思想的最集中地概括。

提示式标题。提示式标题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中应用不多,最近几年才被一些电视媒体采用。这类新闻往往都是一些短消息,特别是在大杂烩式的组合编排中,以时间、地点或者其他标准将各条新闻加以区分,有的也是以新闻的主题词、关键词来标示。这类新闻标题往往是不完整的,它只是提示式的。

专题的标题

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作比较详尽完整的报道。它的标题一般不宜太实、太露、太直,要做的虚一点,含蓄一些。不宜像消息那样把新闻中所言、所明之理,在标题中直截了当、和盘托出。由于专题需要比较详尽地描述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再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主要着眼于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使之成为窥见人物心灵的“窗口”。

评论的标题

电视新闻评论是虚实结合、叙议结合,因此其标题的特色是据事立论,带有提问题、指方向和表观点的特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经常采用这类标题。

需要说明的是,电视新闻专题和电视新闻评论的标题有时除了主题之外还有副标题如《二百四十七个孩子的爸爸----全国道德模范朱玉林事迹》等。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标题的各自特点,便于掌握标题写作的一般规律,同时注意各自的特殊性并加以区分,避免出现张冠李戴、文不对题的现象。当然,在实践中,各种新闻体裁的标题之间存在差异外,往往又是相互渗透的,并非完全不可逾越,关键是要运用得当。

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重点,除了“量体裁衣”之外,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技巧概括起来说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准”。标题要概括新闻中最重要、最有特点的精华部分。标题是一则电视新闻报道的提要和点睛之笔。因而标题要紧扣主题,对新闻事实的表述要准确、精当,以概括新闻内容的精髓和实质。这就要求记者、编辑有对题材高度概括和把握的能力,才能做到用词准确适当,分寸得体。

二要“简”。标题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电视新闻标题的遣词造句要平实朴素,明了晓畅,让观众在一瞥之间,不假思索地便能了解它的内涵,切记晦涩、生僻或者华丽辞藻的堆砌。当然通俗化并非简单化、公式化,标题写作切忌相互模仿,重复陈旧,像“……成绩喜人”、“ ……留给我们的思考”这类标题,在今天就很俗套了。另外,电视新闻标题相对要短,避免冗长的复合句、不必要的副标题的出现。

三要“新”。标题要形象生动,力求新颖独到。标题要让人俗中见雅,俗中见奇,俗中见趣,起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表达效果。因此,可巧用修辞手法,譬如用具体、浅显的事物替代抽象、深奥的事物等。

四要“针对”。标题要配合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电视是图、文、声、形并茂的,电视新闻也包含了画面、音响、解说等多媒体因素,因此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也要注意与这些因素的相互配合,做到符合全片的风格基调。另外,电视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更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同样应该重视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内涵和审美标准,文字记者和编辑应该追求标题中的文采、意蕴、内涵和感染力。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0.引言

电视传媒作为我国最为普及的信息渠道具有很大的传播面。相对于广播、报纸等媒介电视影像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形象化的特点,同时能够及时迅速地为观众呈现各种类型及内涵的资讯,而电视新闻则是其中重要的信息承载。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使得电视新闻写作较其他文体而言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某些记者在进行电视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区,如果不予纠正将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甚至是文体,这对于电视新闻传播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这些在电视新闻写作的常见问题应该予以细致的分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让新闻质量和新闻写作水平得到提升[1]。

1.电视新闻写作问题分析

1.1概念不分

很多观众甚至记者对新闻的概念并未弄清楚,造成了新闻与宣传的混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新闻有着准确的定义:“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尽管新闻与宣传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两者的目的明显是不同的,并且现代新闻需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传播,而宣传仅仅是一种传播活动,它可以采取各种媒体进行传播。另外新闻实际上是由宣传活动演变而来,但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口号;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控;新闻重实际,宣传重观点;新闻更加注重整体内容的平衡性,而宣传则需要突出重点。

1.2套话现象较为严重

从客观角度来看新闻较其它文字而言具有一定的严谨性,但是在某些新闻节目中往往可以看到使用套话的情况,这些套话不仅仅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反而放新闻文字更显繁琐、累赘。例如在对领导视察活动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基层深入、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等词汇,但是从新闻内容上来看并没有看出何处重要;在领导参与演出活动的报道中则经常会出现“兴致勃勃”等词汇;若领导进行基层调研便会看到“风尘仆仆”等词汇。理论上看以上词汇并未用错,形容也恰到好处,但是在新闻节目中过于频繁的出现则会让观众出现一种审美疲劳并且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不良的文风。新闻重点得不到突出、新闻内容不够充实必然会降低新闻文字的整体质量。

1.3新闻模块化严重

在日常新闻的播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到一种固定的程式化文字结构如某某部门于某年某某日开展了某活动,某领导参加某大会并主持诸如此类。这种模块化新闻的泛滥造成了新闻质量的严重下滑,这使得很多新闻成为了流水账,让观众对此嗤之以鼻。

1.4新闻导语把握性不够

导语作为新闻的基础部分在新闻写作中具有十分关键的点题作用,它以最为简洁的语言来对新闻事实以及观点进行概括性的阐述,若导语质量高将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以此来激起观众观看新闻的欲望。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新闻导语质量都较为低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还是在进行新闻学教育的过程中未对新闻导语编写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程式化新闻泛滥的今天让导语编写丧失了其本来地位[2]。

2.优化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与对策

2.1更新新闻写作观念

当前很多新闻编辑以及记者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其文字根基并未打实,再加上新闻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并养成了不良的新闻写作习惯。为了让电视新闻写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对新闻写作理念进行更新。

2.2写作布局力求精炼

在记者进行新闻编写之前首先应该对观众的心理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予以思考,以此来对写作言语进行准确的把握。电视新闻写作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表现上应该“言简意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为简洁的言语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得以“一目了然。”为了突出新闻内容的力量就应该让新闻主题保持单一,其思想仅为一个,若主题思想过多则会让观众出现混淆的感觉,这将直接影响到观看效果。为了让写作布局力显得更为精炼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新闻的判断力,这样方能升华主题、以小见大。

2.3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新闻而言真实性是最为重要的属性,只有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才可以将新闻中传播的信息以客观地表现出来。因此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切实地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4要素给交代清楚。电视新闻报道必须是真人真事,绝对不能出现虚构的成分。在新闻写作对事实的阐述、解释、说明应该切合客观事实,绝对不能歪曲事实本身。在客观认识、理解人物或事物的基础上将信息如实客观地反映出来[3]。

3.结语

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通俗易懂、朴素自然、迅速及时并准确生动,这就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写作过程中对写作布局力求精炼同时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杜绝使用模块化语言,以此来提升新闻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熊高.电视新闻写作规律初探――视觉传播下的新闻写作思考之一[J].河池学院学报. 2009(01):110-111.

[2]熊高,贺威.电视新闻节目写作文本探析――传播视觉下的电视新闻写作思考之二[J]. 河池学院学报.2010(03):122-123.

[3]公茂钧.新闻写作技巧初探[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07):141-145.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思维

一、声画一体化

电视新闻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存在这种互补的机理。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的不同电视功能,这些功能融合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的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新闻的叙事过程,二者相辅相成。

理解声画之间的关系,明白新闻写作的要点,就要了解声画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从电视声画的相互关系上可划分为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两种形式。

1.声画合一:这是指声音和画面在传播的内容、情绪、节奏等方面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声画合一的特点是声音和画面同步出现,同时发展和结束,视听高度统一,同时可观其形、闻其声,此组合方式可体现电视纪实的本性,可以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产生纪实魅力。

声画合一要求记者写出适当的文字稿来配合画面。若声画同步的信息量比较充足,这时文字稿的写作主要是作一些背景交代和衔接过渡。

2.声画对位:即电视节目中画面和声音按照各自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而又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在这种叙事方式中,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形象的表述上是相互独立的、它们通过差异达成和谐。

声画对位是较高层次的声画组合方式,主要体现声画内在的有机的关系。在电视新闻中,主要有三种情况采用声画对位的叙事组合方式。一是电视镜头没有拍到的画面,要通过语言叙述配上相关的画面来展现。二是需要交代些画面以外的信息,在限定的时空中扩大信息量。

声画合一、声画对位两种声画的组合方式,各有其特点。声画合一纪实性强、生动流畅,声画对位寓意深远、对比效果较好。在具体电视新闻实践中,一般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补充,它们各自发挥各自的特点,共同完成电视叙事。

无论画面还是声音,都不可成为独立的整体,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如果用一个绝对的命题划定声音与画面的地位,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行不通。以画面为主,解说为其展示抽象内涵;以解说为主,画面为其作为形象的展示和证实。解说为即将出现的画面作必要的铺垫;画面为出现的解说作必要的补充。电视声画一体,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骨肉难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电视是声画一体的一种时空复合艺术。

二、电视语言声的二元结构决定了解说词非完整倾向

电视新闻的声音由解说和同期声构成,同期声可分为同期语言声和同期音响声。电视声音中的语言声存在着二元结构:一是叙述者的声音,就是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解说;二是现场录制的人物的声音即同期语言声。在电视声音的叙事中,经常会交替用到这两种声音。这种转换经常发生,外加的声音(解说)消失了,让位于人物的同期声,或二者共同完成语言叙事。电视新闻需要写作的文宇稿主要是解说词部分,在同期声运用较多的语境下,文字稿的写作呈现出非完整的状态,它很可能不是篇完整的文章。单独看文字稿,人们不能得到完整的新闻信息。

若把采摄得到的画面和同期声作为前期素材,把解说词配音、音乐等作为后期素材,在前后期素材之间明显地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互补关系。若前期素材表现力强、信息丰富,作为后期素材的解说就处于辅助地位。

近些年以来,电视新闻佳作,多数重视同期声等前期素材的运用,那种只有解说词而没有同期声的电视新闻在获奖作品中基本绝迹,而只有很少的解说词甚至没有解说词但同期声运用十分有特色的作品获奖比较多。若能用同期声代替后期解说,电视新闻就显得生动真实感染力强。在新闻实践中,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会同时运用同期声与解说词,这种前后期素材的结合即“包裹式”新闻手法,是电视新闻最常用的手法。

三、用理性创造感性的电视新闻写作

声画思维是电视新闻写作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字稿的写作受到画面的制约,要采用画面思维的方式规定文字稿件的框架。体现电视声画思维的写作流程如下:一是确定哪些现场的画面要采用,哪些现场同期声要采用,确定典型的现场画面和声音叙述新闻事实。二是确定新闻叙事中何时使用这些画面,何时使用这些同期声。三是决定新闻中的什么内容以文字叙述,文字稿怎样与画面对应,文字怎样引出采访同期声。四是形成完整的电视新闻叙事框架和相应的文字稿。若先有文字稿件再去找画面,就可能出现对文字稿件的依附,表现不容易出彩。若一条电视新闻能事先把文字稿件完全形成,电视现场中那些临时出现的闪光的、出彩的场面就很难进入到新闻中或得到充分的展现。

人通过自身的视听感官接受电视信息,电视视听符号的形象化、生动化、浅层化、表象化使电视新闻明显趋向感性化。而电视新闻是一个逻辑的、理性的叙事文本,讲述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闻事实,它由经过选择的画面和声音按照一定的叙事顺序构成,不是随意的感性的画面和声音的堆砌。电视新闻要讲究叙事条理清楚、逻辑关系明确。何处用画面叙事,何处用同期声叙事,何时用解说叙事,这需理性的逻辑思维进行。文字思维是一种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电视新闻记者要运少量文字思维对事件进行提炼和浓缩,将生活中的故事提炼成新闻中被讲述的故事。电视叙事是用理性的思维组合感性的电视素材,让观众在感性的支配下顺利接受电视新闻的视听信息。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9篇

用好写作“三字经”

一些西方电视新闻教科书开篇探讨的问题往往是“手艺还是职业?”,意在强调新闻的实践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写作能力和新闻意识是这门手艺的全部,有了好手艺,新闻职业自然得到提升①。中国人做学问提倡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办事情讲究窍门和要领。外国人也不例外,他们在新闻写作上总结了ABC原则―― Accuracy(准确)、Brevity(简短)、Clarity(清晰),我们不妨称其为“三字经”。

1.准确是新闻真实性的体现。对于记者来说,新闻真实性出问题轻则在观众和同行面前丢脸,重则惹下大祸,另谋生路。如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记者、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就是一例。他工作之余著书6册,其中一本谈到好新闻标准时,只列出两条:准确和及时②。然而,他却因为“准确”出了问题离开了主播的岗位。2004年9月小布什竞选连任期间,拉瑟揭露小布什曾经躲避越战兵役,但是节目引用文件的真实性遭到质疑。由于拉瑟无法鉴定文件真伪,他对观众承认错误并道歉,后来辞职。这一事件提醒记者,扎实和确凿的事实是新闻的基础。

2.语言的简短和清晰是电视新闻特点决定的。与报纸和杂志不同,电视新闻有“易逝性”。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一句话没听明白,就没有机会听第二遍了。成名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已故美国记者、播音员Hughes Rudd曾经说过,每次播出一条含混晦涩的新闻后都想为观众重念一次,播得更明白些,但是他的“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因为没有第二次③。播出去的新闻就像泼出去的水,观众不可能让记者再说一遍。这就对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如果由于稿件写得不清晰明了,妨碍观众理解新闻内容,记者的工作等于事倍功半。因此,记者写稿时要时刻想着“易逝性”,出繁入简是电视记者必备的写作基本功。

3.口语化的句子是“出繁入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电视新闻靠口头语言传播,犹如友人之间的谈话。口语化的句子都不长,而且以主动语态的简单句为主。写作遇到拗口和超过两行的句子时要坚决改写。这些要求都是为了写出易播易懂的稿件。拉瑟曾经说过,他把摄像机另一端的观众想像成一个人,那个人好像在说:“丹,出什么事了?你给我讲讲。”当记者依据新闻稿和一些报告、文件撰写电视新闻稿时,不妨想想如何把要表达的内容亲口告诉自己的朋友。一些西方教材提倡记者写稿子时边写作边朗诵、一句话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这个道理。美国电视新闻人都知道KISS的掌故:一个实习生写了篇稿子,让编辑看。编辑瞟了一眼,说:“Keep it simple, stupid!”(写简单点,真笨!)④除了简单句,记者还要意识到,观众看电视时既要看画面又要听解说词,没工夫也没闲心思考。因此,稿件中的细节必须“一听了然”。以数字为例,化零为整并使其形象化是基本写作技巧。譬如,“市政府决定拨款98.76万元在市中心修建一个54321平方米的花园”。54321平方米有多大?猛一听谁也不知道,观众难免费解。因此,记者可以如此处理:“市政府将拨款近百万元在市中心修建大花园,花园面积5万多平方米,相当于7个半标准足球场”。这样一来,基本新闻事实表达清楚了,观众对花园大小有了形象的理解。有了口语化句子,还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性,稿件整体清晰、流畅的关键在此。

把握好“三维”写作

电视能捕捉并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从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和优势需要活动画面、现场音效和记者解说三个要素的互相配合。“9・11”事件中的飞机撞大楼、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一瞬间的爆炸,以及植物博览会中百花齐放的场面都是蕴涵了文字无法取代的丰富信息。因此,电视新闻需要“三维”写作,即画面、声音和文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互相配合中相得益彰。画面是基础,理所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运用,但是先写稿子再贴图像的做法,往往造成声、画两张皮,使两者失去了内在联系。文字语言往往只能通过字、词、句、段落和篇章表达思想,而视觉语言则是通过镜头和镜头组完成信息的传递。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两者各有“语法”。从理论上来说,为了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文字应该辅助画面完成新闻报道。特别是当文字的叙述与画面的叙述发生冲突时,应该以画面为主。

记者写稿时,脑子里一定要有画面。首先,坚决避免声画不对位现象,不能稿子里说市长,画面上是书记,这一点在运用资料画面时尤其重要。其次,不要描述画面,应该解释画面内容。电视画面中一目了然的内容用不着文字的重复描述,文字应该为观众提供图像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举例来说,画面是市长和工人握手,解说词既不能是“市长和工人共进午餐”(声画不对),也不宜是“市长和工人亲切握手”(描述图像),可以是“市长接见了劳动奖章获得者”(解释图像)。声画不对和描述图像是电视新闻写作中常常出现的失误,究其原因是重文字轻图像。记者写稿子时 只顾传递新闻内容,忽视电视的“三维”表达方式,电视新闻成了广播报道。

一些新闻中的确需要空镜头和资料画面,这些图像素材放在哪里都能用,如何把表现力不强的画面和新闻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对记者电视新闻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4月,南非国家电视台记者Kathy Hearn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担任语言专家期间,曾经制作一条北京水资源的报道。新闻开始是密云水库的空镜头,解说词是两个短句子:“密云水库,北京唯一的饮用水源⑤。蓄水高度曾经高达158米,现在少了20米。”这两个简单句解释了画面,指出密云水库的重要性和蓄水量减少的现象。接下来,记者介绍了政府为了保护密云水库免受污染而禁止发展水上旅游业的措施,并采访了水库附近的农民。画面呈现了几个农民打扑克的场面,解说词是:“这样的情况让当地人觉得摸到了一手坏牌⑥”。经过这样的处理,与水资源保护没有任何关系的打牌场面被雕琢成反映新闻主题的生动素材。还值得一提的是同期声的处理,素材中一位老大妈接受采访时语句重复,车轱辘话来回绕。Kathy选择了一段老大妈表情最丰富和手势最夸张的一段,她认为这一段能够表达被采访者丰富的情感信息。Kathy编辑此报道时与笔者讨论过构思,她认为拍摄不理想,因为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但是从成片来看,她已经尽其所能让文字配合画面讲故事。其实,在日常采访报道中,记者拍到精彩画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时候要靠写作技巧让文字和画面互相配合,通过解释、补充画面信息,赋予画面更多含义,让画面和文字相得益彰。

新闻结构中的“婚姻”

每条电视新闻不过一两分钟,如何构思如此短小的篇章?一位西方记者把新闻结构比喻成婚姻:婚姻嘛,开始总是激动人心,中间靠动人的细节不断充实,不管怎么收场,劳神是免不了的⑦。他们的这番比喻,和我们所说的电视节目要“开头抓住人、中间吸引人和结尾留住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乐府诗歌章法一直被奉为好文章结构的宝典。

在电视新闻中,开头吸引人的办法很多。一句标新立异的话、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段现场声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新闻现场的背景声开头是最普遍的手法。现场声可以是凶案现场的警笛鸣响、气象灾害的疾风暴雨、交通高峰的车水马龙,也可以是清晨公园的鸟叫和潮起潮落的海浪。用一两秒的现场声开头,不但在播音员导语和记者配音之间形成了“缓冲地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可以渲染气氛,将电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用现场声音开头的办法应用十分广泛。比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多发自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现场的电视新闻都不约而同地以“一锤定音”为开头。

中间吸引人也有常见套路,即记者用自己的声音(解说词和现场出镜)将不同的采访同期声按照逻辑关系串起来,让观众感觉到新闻内容十分丰富而生动。组织新闻的中间部分并不难,因为记者采访时积累了不少要告诉观众的话,关键是把握好逻辑顺序,让新闻细节流畅地入耳入心。相比之下,结尾就不那么好写了。不过仍有规律可寻,比如总结新闻主题、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等等。如果报道中涉及矛盾双方,而新闻大部分篇幅侧重报道了一方情况,结尾可以替另一方说两句。还有一种办法,是把幽默有趣的细节放在结尾。比如报道市长活动的新闻可以如此收尾:“市长夫人临产突然进了医院,市长闻讯后取消了去工会讲话的安排,而他准备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处理危机。”⑧

一本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电视新闻制作手册推荐的新闻结构如下:40%的记者配音,40%的现场声和20%的采访⑨。这里的现场声指记者在新闻现场做的采访、收集的音效和即兴出镜报道。比如在火灾现场对消防队员的采访、人群嘈杂的背景声,以及记者面向摄像机介绍火势的只言片语。“20%的采访”是在新闻现场以外进行的采访,比如专家分析。这样的结构突出了新闻现场元素的重要性,强调解说词不应该在新闻中占据主要篇幅。道理很简单,与其让观众被动地听记者讲故事,不如让观众更多地体验、参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这样分配新闻篇幅,记者写作的内容就不多了,一条时长一分半的新闻,一二百字的稿子足够了。字数虽然不多,要考虑的东西却不少:声画配合、条理逻辑、突出中心,还要生动流畅。不难想像,修炼出笔简而神动的造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注释:

①Cohler, David Keith. (1994) Broadcast Journalism: A Guid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②Rather, Dan. (2000) Deadlines and Datelin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③Stephens, Mitchell and Beth M. Olson. (2005) Broadcast News (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④KISS是这4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⑤“唯一”在原文是“ONLY”,记者特意用大写的方式以示配音时加重语气。此句的准确说法应该是“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

⑥原文是:A situation that leaves them with the feeling of having picked an unlucky hand.

⑦原文是:It is always exciting in the beginning, then in the middle you try to boost it with interesting details, but for all the different kinds of reasons it ends with a kick。这段文字简单生动,但是翻译成中文后却难以再现其幽默和双关。最不好翻译的就是结尾的kick一词,它既可以代表兴奋、快乐也有踢和踹的意思。

⑧Stephens, Mitchell and Beth M. Olson. (2005) Broadcast News (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⑨CBC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Television Storyteller: A Guide for TV Journalists.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语旨意义;研究

一、前言

在当前的媒体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下,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这一传统媒体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承担起党和人民喉舌之职能,并获得受众的认可,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提高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辑记者而言,其稿件的写作质量直接影响新闻播出的效果。为了在满足节目需求的同时,获得受众的认可,就需要编辑记者具有强烈的对象感,抓住语旨核心来提高新闻稿件的写作质量。

二、要确保新闻稿件写作内容能够生动、形象且真实地还原新闻事实

在广播电视媒体行业中,编辑记者就如同受众的眼睛,由于受众群体并非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而是通过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内容来获取新闻真相,所以新闻内容是否能够充分地还原事件的真相,就依赖于编辑记者文字转述与加工的质量。要想赋予新闻信息内容以现场感,就需要在编辑文字的过程中,注重句子句型的应用。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陈述句来强化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编辑记者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是凭借自己在新闻事件中的采访与观察来获取信息的,并对该信息内容进行搜集整理与加工来尽量还原新闻事实,确保受众能够透过编辑记者的眼睛重回新闻事件的现场,呈现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新闻的核心就是传递信息;而信息的内容需要编辑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以再现新闻事件为出发点与归宿,结合受众的心理需求特点,以平等关系为基础诉说新闻事件,将新闻事件的始末讲述清楚。而采用陈述句来传递信息,能够确保二者间关系的平等性,将新闻事件的始末直接传达给受众,在避免受众产生反感心理的同时,还原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以主动句式生动形象且逼真地呈现新闻内容

在新闻中,编辑记者一般会以主动句式来编辑信息,此种句式在促使受众更容易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新闻生动形象且逼真地再现于受众面前。编辑记者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现在进行时句式来赋予新闻事件以生命力。通过运用主动句式,将新闻事件中的直接参与者的行为生动地再现出来,进而通过行为来展现新闻当事人的心态等一系列信息,受众在接收这一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以新闻事件的再现来强化新闻质量。而如果采用被动句式,给人的感觉是在讲述一件事情的结果,难以赋予新闻信息以生命力与感染力,即使再真实也无法营造出相应的新闻画面效果。

三、要确保新闻稿件的语旨关系能够满足新闻主播播报之需

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播作为新闻信息的直接播出者与传递者,与编辑记者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语旨关系。受众无法直接获得编辑记者所编辑的新闻信息,而是借助主播的转述来获得新闻信息。所以,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强调听觉的重要性,并要求兼顾字幕内容,以更好地帮助受众理解与接收新闻信息内容。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要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认识到主播与自身所存在的关联性,充分考虑主播在播送新闻信息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确保所写出的新闻稿件便于主播播出,以提高新闻播出的质量与效果。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应从如下两方面进行语旨意识的把握:

(一)以汉字的形式来转述数据信息

在电视广播新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数据。在编辑数据信息时,如果数字较大,像几百万、几千万这种数字信息,就需要将数字以汉字的形式进行编辑,这样在实际播送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主播还是对受众而言,都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数据信息内容。尤其是对主播而言,如果在播送的过程中,相应的数字是以阿拉伯数字进行表述的,如5430000万,其在播送的过程中需要先过脑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准备传送,而将其写成“五百四十三万”,就能够确保主播第一时间流利且准确地传达信息,且受众也能更好地接收信息。而针对一些带有小数点的数字,在编辑的过程中可采用“大约”等词语,如“1516.1吨盐”,可以写成“一千五百多吨盐”的形式,既不影响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也方便主播播送。

(二)要尽量采用短句

对于主播而言,如果在播送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语句过长会使其不好掌握语句的停顿,如果肺活量不足,气息也跟不上,就会导致句子难以被完整地读出,造成受众理解上出现歧义,并直接影响新闻的播出质量。所以,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短句形式表达新闻信息,确保主播在播送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在语义上的正确停顿,以实现新闻信息的连贯播出,避免出现错误语义而误导受众。

四、结语

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中,需要新闻编辑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语旨意识,要从受众与主播这两个角度来编写新闻稿件。一方面,要应用陈述句以及主动句句式,在与受众搭建平等关系的同时,将新闻事件真实且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受众,以当好群众的“眼睛”;另一方面,要从主播播送新闻信息的角度出发,尽量采用短句,并针对数据数字信息进行文字转换,以确保主播能够流程顺利地播送新闻,进而为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双梅.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的方法和误区探究[J].新闻论坛,2013(04):29-32.

[2]李佐丰,赵均,张武江.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1):70-74+83.

[3]康茜.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新诉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5(19):135.

上一篇:电视新闻学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