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范文

时间:2023-03-19 13:01:34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稿件;咬文嚼字;品质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95-02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汇》中列有三个义项:一是形容过分推敲词句;二是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三是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咬文嚼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

然而,笔者在此想说的是,电视新闻语言,特别是电视新闻稿件中,为了措词的精当而反复的推敲,“咬文嚼字”,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品质,当竭力在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之中推崇。

一、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因为电视新闻稿是供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因而就有人认为,电视新闻稿件只要读得通,听得懂就行,对于稿件中的句子、措词,以及错别字,没有必要像平面媒体那样严谨。于是,在一些记者和编辑当中,就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瞬间即逝,听众听不出来

电视的特点是线性播出,具有不可逆性,它不像报纸,看不懂还可以从头再看。也正因为电视的这一特性,一些记者和编辑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电视新闻稿件写作可以随便一点,没有必要过分斟酌字句,死扣字眼,如果有错别字,只要字音相同或者相近,听众一时也听不出来,至于错句、破句,只要播音员念得顺口,观众同样也无法听出其中的破绽。

1.字音方面。在新闻稿件中,记者经常会把一些字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者成语混淆一起,从而在写稿时将词语写错、用错。一般情况下,报纸的编辑都会将“错”改正过来,但对电视新闻编辑而言,由于注重的是画面,这方面往往容易被忽视。如:百姓安慰(安危)挂心上、陈女士赶紧用手扣(抠)喉咙,这里的“安慰”和“扣”,显然是“安危”和“抠”谐音误用。再如,始作蛹(佣)者、穿(川)流不息、混(浑)然一体,等等,这些括号前的错别字,如果不打字幕,观众的确无法看出来。

2.语句方面。一个句子,在语法上有主、谓、宾之分。可在一些电视新闻稿件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句子残缺或者词语搭配不当的情况。譬如,“老师要注重聆听来自学生的意见”,“聆听”是一个谦词,我们可以说:“我愿聆听您老人家的教诲”,而不能说“大家要注意聆听我的报告”。又如,“该校近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的热潮”。此句中,不光词语搭配不当,而且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开展”一般接“活动”,而“高潮”前面的动词应该是“掀起”。这样的句子,如果观众不是仔细听,确实很难听出来的。

3.词义方面。有一些词语,记者在使用中由于理解有误,将含义弄反了。譬如,“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这里,记者将“阑珊”的意思用反了。“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暗淡、零落;残、将尽;零乱、歪斜;困窘、艰难。这五种含义当中,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再譬如,“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此例属于误用典故。记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二)一晃而过,观众看不出来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电视新闻播出时,还会使用很多特技,字幕就是其中之一,如:标题、同期声、现场声、事件发生的地点、当事人的姓名和职务等等,目的是为了便于观众更多地接受和吸收信息。然而,对于字幕,一些电视记者和编辑则认为,只要领导的姓名和职务不要搞错,其他的一些词、字、句,没有必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推敲”,因为,电视新闻中的字幕“一晃面过”,一般的观众很难发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错别字连篇的情况也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了。如某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的《走在东风大桥不再慌兮兮》,报道一座农村大桥整修一新的事,消息内容中将被整修桥梁的一个部分称为“护栏”,而字幕有时打“护栏”,有时又打“扶栏”,同一个桥梁,怎么既有“护栏”又有“扶栏”?其实,桥梁只有“护栏”而没有“扶栏”。再如,《自掏腰包请大戏》,“某某越剧团带着精彩的剧本和各式道具如约而至某某花园”,这行字幕中,剧团带的应该是“精彩剧目”而不是剧本。因为,剧团是来表演的,而并不是带着脚本来参加排练的。

字幕中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在所难免,关键是要看出错的程度,有些词语,假如含义没有搞清,观众看了,就会不知所云。如“某某疑犯得到了法院的宽大处理,罪不容诛”。成语“罪不容诛”的意思是判死刑还抵不了他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这里,记者和编辑在稿件中肯定是将“不容诛”理解为不能杀,不该杀。到底是该宽大还是该杀?理解反了,表达也就不清楚了。当然,有的字幕打错了,还会惹出麻烦。如某电视台在报道一家企业偷排污水,污染河水的消息中,将排放污水的企业“兴博”打成了“欣搏”,巧的是,当地正好也有一家叫“欣搏”的企业,该企业看到报道后马上找上门来,要求电视台播出声明,向企业道歉,弄得电视台十分被动。

电视新闻中的错别字不胜枚举,有些错字、别字虽然在荧屏上一晃而过,不易被人察觉,但作为电视从业人员,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因为,电视机前有千千万万双眼睛在紧盯着你。

二、“咬文嚼字”的品质所在

就传播介质来看,印刷纸媒的静态展示和电视音画合一的动态呈现是两种媒介在生动性、形象性上的最大区别;就信息传达方式来看,受众在信息接收时,报纸读者享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获得信息的时间和地点。而电视观众则必须“定点定时”,静心观看。因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的从业人员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做到“咬文嚼字”,准确、规范、生动,切莫使用那些存在歧义,观众要“想一想才能理解”的词语。

(一)会意与求解

记得笔者还在搞广播的时候,省广校的老师在给我们讲课时曾经说过“有声写稿,无声播音”这么一句话。此话用在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和播音中,也是意义深重。笔者的理解是,前者要求记者在写稿时多读自己写的稿件,能让听(观)众听懂,听明白。后者就是要求播音员正确传达稿子所表达的含义,以听(观)众能够会意的方式去播报新闻。笔者曾在某县电视台新闻部看到过这样一篇新闻稿,标题是《白花花死鱼浮满鱼塘》,报道某镇村民承包鱼塘死鱼的事件。在一个关键之处,表述不够慎重,留下会被招惹是非的隐患。看文中这句话:“但是没想到最近的一场大雨,让175亩鱼塘里的鱼几乎死了90%。”照此句理解,是“一场大雨”才“让鱼塘里的鱼几乎死了90%。”亦即死鱼的原因是“最近的一场大雨”。这无疑给这起“死鱼事件”定了性:纯属天灾。而事实上,鱼的死因却如报道最后一句所说的:“尚在进一步调查中”。显然,死鱼原因的结论应该是有关权威部门调查检测之后才能得出,而媒体即使是无意间的一个粗略表述,也会给事件的定性和处理带来负面干预,以至被牵连到是非争端中去。其实,那句“最近一场大雨,让……鱼几乎死了……”少了一个关键性的字,又多了一个不该多的字。在“一场大雨”后应加一个“后”字,再去掉“让175亩……”中的“让”字,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了。因为这样表述,“这场大雨”只是一个死鱼的时间界定,而不是“让”鱼死的原因了。

(二)缘情度理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更换了文字同时更换了思想感情,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通过“咬文嚼字”,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但是要真正解决疑惑,还必须做到“缘情度理”。

所谓“缘情度理”,即根据文章的情思线索揣度其文理脉络。它强调的是把文章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结构严谨的文章其字句意境必定前后照应,左右勾联,因此,我们在写作新闻稿件时,也应该做到瞻前顾后,择其一点,推及其余。一篇新闻稿如果不能做到前后相互比照,用心思考琢磨,其中的疑惑就会跟随而来。下面是某县广播电视总台举行广场文艺晚会的一则消息。此报道的标题是《荧屏上许多熟悉的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按字面理解,这句话没有错,但从报道内容看,这则标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且不说这次晚会的主办方是县广播电视总台,这个机构名称里不光有电视,还有广播,而荧屏借喻的只是电视;再来看记者采访的上台亮过相的几位主持人,其中前三位小舟、小瑜和晓红,报道文字中明白无误地写着他们是广播主持人。那么,广播主持人怎么能通过“荧屏”与“观众”熟悉,而且广播的传播对象又怎么会是“观众”呢?由此可见,假如记者和编辑能够“咬文嚼字”,这样的低级错误也就不会出现了。

(三)准确精辟

我们常说,措词的精当实质上是思想的严密和严谨。其实,对于电视新闻稿件来说,“推敲”亦十分重要。它既是对荧屏的负责,又是对观众的尊重。如果我们不注重稿件的“咬文嚼字”,错别字、语法错误这类毛病就会连篇累牍出现在稿件之中。

某县电视台有一条新闻叫《拉风的狗狗》,画面是有人在公园遛狗、有人给狗拍照的场景,首先,将此“新闻”作为“正面报道”来宣扬,似有不妥。政府部门及公园管理方早有规定,禁止在公园内遛狗。再是,解说词中“是不是有明显范儿呢?”实在看不懂句中“明显范儿”是什么玩意儿。按照一般理解,“范儿”尚可理解为“派头”,但“明显派头”又该如何解读?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2篇

要注意口语化,避免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观众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是,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画蛇添足。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不可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有的甚至用好多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泯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避免思维混乱,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力戒表里不一,声东击西。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做到一致。

要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线。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字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到,摄像机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所以,撰写电视稿件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科技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要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有些记者为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等几方面来进行组稿。其实更要注意的是:挖掘其会议或活动的深层含义,报道其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解释。

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观众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的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一定要在文字方面狠下一番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作为记者和编辑人员,应该认真领悟电视新闻稿件要传达的新闻事实的内涵,更准确、更通俗地加以表述,使电视新闻稿件更好地服务于画面,以期产生良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新闻编辑 创新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的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手机端的完善使得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对于电视媒体这一传播形式有了很大成都的忽视,但是不得不说,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具有的实时报道以及广泛传播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电视新闻媒体编辑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创新编辑的问题,给电视新闻媒体的市场资源开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下文简单的阐述电视新闻编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当下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编辑形式十分的空洞

在我国,电视频道的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受到社会大众喜爱的频道不多,多数的地方卫视播出的电视节目内容是十分枯燥的,对于电视新闻稿的撰写以及编辑更是忽视细节,甚至出现了照搬照抄的现象。在电视节目中,一些新闻节目中常常出现的点评报道常常是使用单一、枯燥的语言,所使用的新闻编辑的方式也没有创新,使得电视节目的新闻编辑形式十分的枯燥,内容十分的空洞,这样在日渐丰富的网络世界之中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

1.2当下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编辑形式过度侧重政治性

就电视新闻来说,传播的内容都是有助于提升公民思想健康的,也就是播出的内容以当下的政治形势、国际时局形势等等,对于传播我国的健康积极的思想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这些政治新闻稿对于大多数的公民来说并没有关注到他们切身的利益,也没有真正的从社会大众的生活需求的角度出发,为了提升社会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阅读兴趣,我国的新闻媒体人在编写新闻稿的时候应当从社会大众的切身生活角度出发,对一些政治新闻进行筛选以及编写技巧的注意,使得社会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关注度重新上升。

1.3当下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编辑形式具有时效性不足的问题

在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对新闻的时效性进行确认,新闻对于社会大众的生活意义在于人们能够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就高度且及时的关注,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下,电视是新闻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但是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崛起以及电视新闻编辑手法的一成不变,使得社会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失去了兴趣,加上一些电视台在进行新闻采访以及编辑的时候存在一些资源、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了电视新闻质量的降低,时效性也大大的下降,并且,在安排电视新闻的时候,一些新闻记者对于新闻内容的安排并不十分的合理,不能真正的提起社会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兴趣,加上当下电视新闻的途径并不多,网络平台的存在给社会大众带来了更多丰富的资讯,电视新闻的收视观众自然就有所流失。

2.1提高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对于新闻创新能力的认识

为了改善电视新闻稿的编辑质量,首先应当使得记者对于新闻稿的创新性树立一定的创新能力,并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新闻编辑能力,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和创新,为此,新闻的编辑者应当从打破常规编辑意识出发,对传统的编辑思维勇于提出质疑,对新闻材料的创新性进行质疑和创新,不能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思维意识进行新闻编辑,总结新闻现象的创新点,并且在现有的基础上树立求异的思想,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新闻的编辑,在新闻稿编辑的时候融入编辑者自己的个性,形成独有的新闻编辑风格,这样才能够在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吸引大众的眼球。

2.2新闻编辑者应当从日常的采访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及积累新闻素材

进行创新性的新闻编辑不仅要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新闻编辑,还要在写作技巧以及素材收集方面对新闻编辑者的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首先,新闻编辑者应当在日常工作之余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和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相关的知识,从多个角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自己作为新闻编辑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专业水平也不断的提高,这样新闻编辑者在搜集新闻素材的时候对于有价值的信息更有自我独到的判断力,在进行新闻稿件编写的时候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进行素材的利用以及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并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知识积创新完善新闻稿件的编写以及角度的创新,其次,新闻编辑者在进行新闻稿件编辑之前还要对其他的新闻节目进行观察,从其他的新闻报道之中反复思量自己的新闻稿件的编辑,发现自身新闻编辑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思考新闻创新编辑的时候应当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发挥积极的社会价值以及如何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优秀的新闻编辑之中吸取先进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写作技能的升华,提升自己新闻电视稿件的质量和水平。

三、总结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市场地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电视新闻在编辑的时候存在许多的问题,并且电视新闻编辑的时候缺少创新性,给电视媒体的新闻事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有效的避免这一不良现象的长久延续,应当对电视新闻的编辑现状进行改善,提升电视新闻编辑者的创新能力以及稿件的编写能力,促进电视新闻的质量提升以及水平提高,为电视新闻事业的长久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媒体市场优势继续发扬,与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公平的竞争,为电视新闻媒体市场注入全新的活力,为社会大众的娱乐生活丰富以及多样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红.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探析[J]. 东南传播, 2010(5):155-156.

[2]费敏.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8):229-230.

[3]唐飞.浅谈如何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6):331-332.

作者简介: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4篇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虽然不需外出采访,但并不代表编辑是两眼不闻窗外事。记者在外采访,编辑就需要对记者指明一条明确的道路,不让记者跑新闻时丢失了最重要的信息,其集中体现在记者所采访回来的新闻稿中。因为记者的新闻稿都是散乱的,编辑就需要对记者所采访的新闻稿进行修改和组织,然后向受众传达最为真实的信息,而记者也可根据编辑所改的新闻稿,重新确立自己的目标或是照目前的发展前进。从上文中可以了解到,编辑必须站在最为公正的角度,结合受众的需求,根据最为正确的方针政策精神,将信息真实准确的传播。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更加刻苦的吸收知识,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需要对我国最新的方针政策进行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最新的理念,获得最新的灵感,从而在编辑工作中展现最为新颖的思维方式,将广播电视新闻带回正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光是努力学习还不够,还需要学会通联,就是对广大的社会记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培养他们展露发现新闻的眼光,及时的将社会大众需要的新闻信息采集回来,然后再给与发表。只有通过学习和通联两方面的共同进步,才能够使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准确判断,提高新闻的预见性和权威性

新闻的生命是什么?新闻的生命就是时效性和真实性。而对于编辑而言,这正是考验期编辑工作的重要时候。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而编辑也需要通过对采集的新闻信息的新闻价值以及发展趋势,凭借着长期以来的职业敏感,对其进行判断。例如,2003年的3月20日,伊拉克爆发了战争,而当时的央视国际频道的记者迅速的将这则消息传达给了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而央视编辑则依靠着其强烈的职业敏感度,判断着一定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于是,编辑一声令下,各路记者赶往伊拉克,所有新闻采编人员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静静地等待伊拉克开战。果不其然,当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远在伊拉克的央视记者,在第一时间就将新闻信息传回了央视电视台。其他的新闻电视台则手忙脚乱地进行播报,而央视电视台则有条不紊的将之前预测的新闻事件进行播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新闻上起到了一个领头人的作用,而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所需要学习的判断力,以及对于新闻所具有的敏感性、对现今新闻的后续发展所拥有的预见性以及在广大受众以及各家电视台面前的权威性,只有拥有了作为编辑的这些主要的要素,才能够真正的带领广播电视新闻工作。

三、走出办公室,多接触鲜活的生活

编辑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的灵魂人物,且在上文也有所了解,广播电视编辑需要具有新闻的敏感性和对新闻走势的预见性,而这些编辑所拥有的要素,并不是单单只靠坐在编辑室中,看看记者发来的新闻稿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往往会因为编辑长期坐在编辑室中,所修改的稿子和记者的意见有时会出现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电视台都把编辑外派,也就像央视大部分记者实际上是编辑,而编辑在之前都是记者一样。将编辑派到外地去采访,目的就是希望编辑可以开拓视野,获得最新的信息,打破原先的思想,将之前顽固的思想剥离,并创建出新的思维,这就是有的电视台将编辑外派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提高现今编辑综合素质,改变思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四、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是广大受众所离不开的一种新闻形式,而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的种种缺陷,要将通过上述的措施和决策予以改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除了需要对受众的心理有所分析,还应当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将新闻的生命大放异彩。只有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才能够将最为优质的广播电视新闻传达给广大受众,为社会新闻事业,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写作

电视新闻主要报道了新近发生的实事,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采写能力,才能在“一触一现、稍纵即逝”的荧屏上传递大量价值较高的信息,为社会生活传播正能量,弘扬新时期时代精神,同时还可以让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传播。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采写技巧,让电视新闻报道质量得到提升,为广大受众奉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1 深挖题材,精选角度

为提升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水平,新闻记者要对新闻敏感,善于深挖题材,合理选取角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对新闻敏感,才能更好的发现并判断具备较高价值的新闻,并直接影响着采访结果。对此,新闻工作者面对大量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时,要将重要新闻挖掘出来,快速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将新闻价值的主次明确下来,并判断出该事实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关注、引起受众的兴趣。同时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中选择更新的角度,将更加重要的新闻挖掘出来。

2 从点到面,防止空泛

电视新闻稿件除了要有“血肉”以外,还应防止空泛干瘪。通常来说,电视新闻稿件在3分钟以内,在较短篇幅中展现生动具体的内容难度很大。当前,现阶段电视新闻稿总体谋篇布局方式以中央电视台为电台,如深度报道主要为“总(导语)―分(具体事例)-总(面上情况)”的模式。利用这样的布局,可以确保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有效防止空泛而谈。此外,电视新闻稿还有很多其他的总体布局格式,如“总(导语)―分(具体事例)―总(面上情况)―分(具体事例)―总(面上又一情况)”等多种格式,这样让文章显得更加起伏跌宕,更加吸引人。

3 通过对比,突出力度

对比是语法修辞里面的一种手法,在文章中运用非常的广泛,电视新闻稿里面也逐渐加大了对对比手法的应用[1]。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以促进受众反思,面对现实,找到差异,同时给受众强大的勇气与力量,将深层次的意义挖掘出来。面对着现阶段大发展、大变化、大开放的社会环境,对比性报道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潜力也更大,在电视新闻稿中,常用对比手法包括平行对比、前后对比和正反对比。其中平行对比有正面对比、反面对比两种;前后对比是指在面对着相同事物,对前后变化情况加以对比,将当前变化结果凸显出来,在电视新闻中合理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能够引人入胜;而正反对比主要是比较两个相对立的同类事物,得到本质性结论,在电视新闻中运用以后,可以产生较强的冲击力。

4 跳出会议,抓住重点

众所周知,会议新闻报道难度很大,在报道会议过程中,需要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抓住重点。由于一个会议通常包含了众多内容,报道时无法面面俱到,除非为极其重要的会议。对行业性会议而言,应避免就会议报道会议,若是画面摇来晃去,会让受众心生厌烦。对此,可以跳开会议进行报道,跳出会场,加大对资料性镜头的运用,以此丰富和补充新闻,这样才不显得呆板。当然,也可以不从正面角度报道会议,也不跳开会议,而是选择新的角度进行报道。

5 关注现场,巧用声画

不同于报纸新,电视新闻还强调对声音、画面的合理运用,特别是要巧妙运用背景声与同期声,这样才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一些气氛热烈现场的展现,如庆典、文艺表演等,在配音解说的过程中,画面上还要将当时的背景声保留下来,否则也会让人觉得索然寡味[2]。人物同期声除了是人物立场、观点与情感的表白以外,还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追叙过去的事情,防止了新闻工作者在叙述时缺少场景画面展现的尴尬。当然,还应注重合理运用现场的画面,若是画面上已经有的内容,则不需要浪费笔墨进行描述。

6 注重细节,揭示主题

电视新闻的采写与报纸新闻相同,还应注重对细节的捕捉,将主题完美呈现出来,尤其是要将一些镜头语言运用好,利用一些特写镜头,将人物动作与事物主要特征展示出来。对于人物的报道,要捕捉人物的动作细节,这样有利于展示出人物的心灵。例如:在电视新闻《张家口崇礼县一个农民的邀请》中,通过特写镜头,将中等个、瘦瘦的,长年务农、种菜为生的普通农民形象描写了出来,他家里刚换了新车,在宽敞的院子里,育着好几畦圆白菜秧苗,反映了国家的富强与经济的发达。虽然稿件并没有解说,但受众一看就明白了。

总之,电视新闻具备图文声并茂、表现力强的优势,便于在受众当中口说耳听,能够在受众脑海中产生清晰的记忆。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的采写,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一定的技巧,不断在工作中总结经验,相信今后一定能够提升电视新闻采写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敏仪.电视新闻采写的技巧与关注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06):224.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6篇

一般城市电视台新闻稿的发稿流程是:记者的稿件经过编辑后,还要责任编辑、部主任、分管台长等先后审稿才能播出。不少人认为,把关的人越多,稿件就越不会出问题。对这种过于繁琐的审稿环节,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为是为了控制一盏电灯,安上了三至四个开关,而其中的一个开关如果出了问题,那么,这盏电灯就不会亮了。过多的审稿环节也好像一盏电灯与多个开关一样,弊端显而易见。

现在,一些城市电视台普遍感到人手不足,在审稿环节上安排过多的人员,就会使一线采访人员相对减少,出现“官多兵少”的局面,造成重复劳动和人力浪费。而假如把一些没有采编实践经验的人员安排在审稿岗位上,让他们胡乱修改记者的稿件,在客观上也会打击一线记者的积极性。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也是新闻事实的第一把关者,编辑和审稿人员由于没有到过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的把握比较难。当一些新闻稿件的表述方式不合编辑或审稿人员的“胃口”时,编辑或审稿人员就会对稿件“大动手术”。稿件经过多次修改,有时真实性会大打折扣。例如有一条反映某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报道,里面有三个教师的同期声,记者写好稿件的题目是《某县教育事业今胜昔》,经过几道审稿环节后,这篇稿件的题目被改成了《老教师话今昔》。这一改,闹出了大笑话,因为这三个教师中有两个是20多岁的年轻教师,由于在文字稿件中看不出教师的实际年龄,审稿人员就想当然地把稿件的题目改了过来。报道播出后,两位年轻教师很有意见,认为记者不实事求是,但记者有口难言,只能代人受过。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形式灵活多样,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只要稿件有新闻价值、事实准确、文字通顺,编辑和审稿人员无需对其进行太多的修改。本来有些稿件已不用再改了,但由于审稿人员与记者编辑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又会对稿件作较大幅度的修改。有的审稿人员甚至错误地认为,不改动稿件会被别人看作自己没有水平,于是总要想方设法动一下笔,把“张三与李四”改为“张三和李四”,把“单位负责人”改为“单位领导”,把“而且”改为“并且”等等。由于审稿环节多,你改我也改,你把长句改成了短句,我再把短句改成长句,你写的是设问式导语,我把它改为概括式导语,或者干脆动起手术,把稿件的头尾换一下。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修改,记者的稿件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抹杀了众多记者不同的风格,播出来的稿件都是同一个模式。特别是那些还未实行无纸化操作的电视台,经过多人修改的稿件已成了“大花脸”,播音员经常因字迹模糊而读出差错来。

审稿环节一多,又不是会签,一篇电视新闻稿在四五个人不同的办公室之间转来转去,有时某一个审稿人员刚好不在办公室,稿件就搁下来了,于是时效性很强的稿件就失去了时效。

因此,对于记者的稿件,并不是审稿环节越多越好,而应该以少为宜,恰到好处,以提高效率。这样,不但可以保持记者各人特有的写作风格,而且还可以增强记者的责任感,使他们写好稿、用好词、把好关,真正做到“文责自负”。因为,新闻作品涉及面比较广,如果都要由审稿人员来确认全部内容确实无误,审稿人员就必须再去作一番调查研究,这做得到吗?

要改变审稿环节过多的现象,就必须对审稿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像由编辑着重把好文字关、政策关,责任编辑重点负责筹划、组稿、编排,部主任或分管台长着重把好导向关、政治关。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各人只需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了,发现问题时仍然应该提出来,只不过是大家的工作各有所侧重罢了。当然,涉及到一些特殊情况的重要稿件,编辑和审稿人员如果把握不准,还应该及时请示,将稿件送交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审阅,这里就不存在审稿环节过多的问题了。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主播 场控能力 全能主播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进步和发展,电视新闻呈百花盛开的发展态势,这些推动了电视新闻主播业态的新发展和变革。我国电视新闻主播业态呈现多元化全能型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将持续发展。电视新闻主播业态新的发展趋势对电视主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电视新闻主播播报新闻事实、评述新闻事件是为了向广大电视观众传达更多的信息,普及更多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在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的同时,主播的思想道德素质应不断提高。主播要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要坚定不移的维护我国党的领导,对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充满信心,要坚定地维护和遵守法律,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才能把这些信念和信心传达给观众。另外,在电视新闻主播工作中,主播在镜头前给观众的印象都是积极向上的。部分主播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在生活中和镜头下难以保持一致,这样就会导致观众产生被欺骗的感觉,甚至使观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电视新闻主播的效果。

二、苦修内功、达到电视新闻主播的自然美

电视新闻主播只有苦练内功才能更好达到与观众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台前一分钟,台后十年功,主播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完成传播工作,只有扎实过硬的内功,才能做到在台前游刃有余,实现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主播最大程度的淡化表演,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然。主播达到自然美的状态,可以避免做作,可以提升节目整体的美感。自然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自然美、情感的自然美、形象的自然美。

三、不断丰富各方面知识

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是对一名电视新闻主播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主播业态的新发展趋势,要求主播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涉猎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做到博学多识才能适应新的要求。主播在扎实专业功底、丰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从各方面为自己充电。当今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期,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发展,观众的知识不断深入,知识面不断扩大,人们不再单一的掌握或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各方面的知识汇聚在一起。作为电视新闻主播只有拥有比观众更深入、更多的知识,才能得到观众的尊重和信服。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的观众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信息。

四、在节目中体现个性特色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观众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如何抓住观众的眼睛,电视新闻主播的个性特色尤为重要。当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只有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节目主持人,才能牵动观众的目光。例如,央视主持人水军益,在其主持的众多新闻类节目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形成了其独到犀利的睿智的主持风格蠃得了无数观众,尽管水军益并不是播音专业毕业,有时在直播节目时也会出现表述上的小失误,甚至字音不准,但其沉稳大气的主持风格,很多观众往往不介意其词语上的小失误,反而更喜欢他的主持风格和他主播的节目。

五、不断加强场面掌控能力

伴随着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嘉宾、观众参加节目时,不再像传统的跟着主播的套路走,他们也希望在参加节目时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给电视新闻主播在节目现场带来了困难。以前,主持人只要把节目的套路告知嘉宾或者观众,他们就会按照这些套路做节目。在节目现场,会发生很多突发状况,导致节目难以按照主播原定的套路进行,这就要求主播有很好的现场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否则,只会使节目和主播人处于尴尬之中,节目难以进行。

六、积极参与采访等环节、争做全能主播

当前,电视新闻节目百花争艳的发展态势,对于新闻主播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播不再单一的做某一项工作,而要时常参与采访、编辑、撰写新闻稿件等环节。主播不仅具备较高的播报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采访能力、写稿能力、编辑能力等。主播在不断提高新闻播报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新闻采访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采访能力、撰写新闻稿能力、编辑能力,争做采编播一体的全能主播,这样,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1.参与采访。主播的主要业务是担任播音,但也会时常随记者或单独外出采访。主播参与采访是展现主播个性和贴近观众的手段之一。主播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气质、广博的学识、优雅的风度、较高的修养等,参与采访可以直接面对观众,展现风采,形成个性鲜明地形象。

2.撰写新闻稿。电视新闻主播自己撰写新闻稿是很有必要的事情。自己亲自撰写新闻稿,在主播时,讲的都是自己所写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结合自己主播的风格所撰写出的,这样,有利于主播保持风格、形成播报个性。

3.参与编辑工作。编辑工作应是电视新闻主播工作中的组成部分,电视新闻主播了解和掌握新闻节目的进程,这样有助于播报好电视新闻。

4.参与后期制作。由于采访过程中的许多事情制作人员都没有参与,主播知道哪些镜头与自己所要表达的风格主题密切相关,这些镜头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电视新闻主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电视新闻主播业务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主持节目,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向辉.关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综合探讨[J].科技资讯:2010(35).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注意事项

进行新闻编辑是广播新闻报道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广播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广播电视这种传统媒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新闻素材的采集,进行单篇分散报道,而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就是进行新闻素材的整合。而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编辑的手法以及要求与报纸编辑工作基本相似。都是采取对文字进行加工的方式,但是由于广播新闻本身的特点还需要进行新闻声音的处理,这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者特别注意的。

新闻文字稿编辑工作在整个广播新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广播是用声音作为载体的传播媒体,广播新闻报道中语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广播新闻的文字做到简练和精准。广播新闻文字稿大体分为解说词、新闻提要、广播导语、串联词等等。由于声音本身存在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文字稿的编辑时,做到文字稿件的通俗化和口语化。下面针对广播新闻的特点,谈谈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的注意事项。

1 宏观上,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做好新闻的“把关”和“定位”

1.1 进行广播新闻文字稿的“把关”

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报道工作的主力,要想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必须肩负起新闻“把关”工作,关注新闻编辑的优化和整合工作。新闻编辑更是要站好新闻文字稿的最后一班岗,因为新闻编辑决定着新闻稿件能否顺利的播出,编辑的把关责任十分重大。广播作为大众传媒,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肩负和顾忌广大受众和社会的需求,做到 “有闻必报”。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进行文字稿的编辑和整合时把好两类“关”。

一是要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 “政治关”,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中就明确提出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把握新闻的舆论导向。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进行文字稿整理时,必须坚持党的原则、方针、政策和路线,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要进行反复的审核,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政治关”。

二要把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的“内容关”,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进行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需要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文字稿处理时,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实地反映新闻的事实和面貌,把握新闻的真实性。此外,需要文字编辑全面地看新闻事件和问题,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进行新闻稿件编辑时不加进自己的评论和意见,特别是进行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稿件的客观、准确。

1.2 做好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的“定位”

进行新闻编辑的“定位”是指进行新闻报道的定位,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进行总体规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和质量。新闻报道的定位也是新闻编辑工作指导的一项重要原则,而受众因素更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只有充分了解新闻节目的受众,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够针对受众的喜爱和兴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新闻。广播新闻编辑需要结合受众需求和兴趣进行新闻文字稿的编辑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吸纳更多潜在的受众,需要注意的是受众因素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编辑在进行文字稿的整理时能够结合外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微观上,广播新闻文字稿编辑要注意文字稿检查工作

2.1 组稿、选稿时,要“有稿必检”

广播新闻受新闻节目时间的影响,需要新闻编辑进行稿件的组合和选择,也是新闻报道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任何的新闻稿件都可能存在我们忽视的问题,所以强化新闻文字稿的检查工作,进行文字稿中差错的纠正,能够给新闻报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新闻组稿就是指新闻编辑结合之前拟定的新闻选题和计划,进行新闻稿件的撰写。新闻编辑能够利用新闻稿件组合扩大新闻稿的来源,强化广播电视与社会部门之间的联系。

同时广播新闻编辑每天要从众多的新闻稿件中选出那些有价值和符合编辑方针的稿件,必然会存在稿件选取的疏忽,也同时意味着选出来的广播新闻稿件存在不被录用的风险,因此需要新闻编辑在进行稿件的处理和选取时一定要做到及时和细致,将电视台的决定及早的通知稿件作者。

2.2 改稿时,要“有错必纠、有改必慎”

经组稿、选稿后,广播新闻编辑面对那些定下的新闻稿件,就必须做到有效的修改,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文字稿质量,减少新闻文字稿的差错。也就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改稿时,做到 “有错必纠、有改必慎”。“有错必纠”,主要是指对于那些错误的新闻观点进行纠正,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

广播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点就在于广播新闻本身存在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特点,所以需要广播电视文字稿的编辑在发现文字稿中的错误时必须进行及时的改正。新闻编辑稿件改正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进行稿件的通读,进行稿件内容的把握,考虑如何对其进行修改,其次就是进行稿件的修改,最后是对修改完的稿件进行检查,进行仔细全面的检查,再次校正稿件中存在的错误,这个过程一遍甚至多遍。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改稿不能轻率,以免出现错误改稿的情况,这就需要文字稿编辑具有丰富的经验,绝对不能凭借自身主观的想法进行改稿。同时编辑人员在进行改稿时首先要征得原作者的同意,降低因不了解情况而出现的错误修改。

参考文献:

[1]刘初阳.广播新闻编辑如何调整心理状态[J].新闻与写作,2013(9):59-61.

[2]贾美华.浅议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职责[J].今传媒(学术版),2014(4):127-128.

[3]田茂瑜.“巧”当电视新闻文字编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155-156.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 写作传播

目前,电视新闻写作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必须深刻了解其写作特点,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电视新闻和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体主要的不同点:它是利用活动的画面(流动的图像)来表达观点和思想情感。而报纸是静止的,没有“活力”,广播有声音,没图像,因此,可以说流动的图像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特色优势。除此之外,由于电视新闻中流动的画面,可以带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下面本文主要探讨在电视新闻报道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写作传播[1]。

一、电视新闻报道背景下,电视新闻写作特点及要求

文字语言把一个个没有层次顺序的流动画面排列成为一个有序、完整的情节,进而把真实的新闻场景再次展现给观众。电视新闻报道是新兴的视听有机结合的“阅读”形式。加之精炼的文字语言能够有力增强电视新闻画面的感染力,营造新闻报道的现场氛围,同时进一步挖掘电视画面的内涵。

(一)新闻写作的事实性

在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要用事实说话。而最忌讳的就是说大话、空话或者假话。因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报道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不能体现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首先,要坚持新闻写作的事实性,在新闻写作的时候,记者必须写清楚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原因和结果,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随意的虚构、缩小或者夸大。其次,记者在解释报道中的事实时,不能扭曲或者试图掩盖客观事实真相,必须对客观事实有深入的分析、认识和判断,做到客观事实和事件的原本面目吻合。

(二)新闻写作要保持朴实自然的风格

电视新闻报道,需要让观众听得顺耳,所以在新闻写作皆可能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在记者进行新闻写作时,描述新闻事件时,应该尽量避免采用长篇大论、拐弯抹角的说词。多用朴实、简洁的语言,做到长话短说,方便观众理解和记忆。如果遇到很长的复合句,也可以减少关联词的使用,尽可能用陈述的语气,方便观众接受。

(三)新闻写作采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

新闻报道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普通大众,所以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讲述最新鲜的新闻事件变得非常重要。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避免大量地堆砌数字,使用那些深奥难懂的语言,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新闻事实,使观众听得更加清楚明了。同时,电视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为了听而写的,因此要求新闻写作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但也并非是完全照搬日常的生活用语,仍要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首先,为了易于被观众所接受,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其次,要把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个别文言字词转化为现在使用的白话语言;最后,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尽量多使用动词、实词,少使用形容词或者虚词。由于双音节词的音波较长,观众能够听得更加准确、清晰,因此,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双音节词,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音韵效果[2]。

二、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一)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字语言彰显优势

前不久,29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挺身救出即将发生车祸的两名学生,致使自身受到严重的损害的感人事迹,一经电视新闻报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设想一下,如果这个新闻事件是采用报纸的传播方式来报道的,其震憾力度会有如此强烈吗?虽然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内容一样,但是后者让观众看到的是非常逼真的滚动画面,是一种正在进行着的生活真实情形,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如果没有文字语言的解说,观众在看到这一新闻画面时,也许只是知道了在那一瞬间,张丽莉老师被碾压在车轮下面,不会产生如此深刻、丰富的内心感受。

(二)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声音和新闻写作的关系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声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电视符号系统中,同期声、现场音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实践经验说明[3],假如缺少电视新闻写作的话,电视播音员就会出现无源之水的困境,且再优美动听的同期声、现场音乐都不会散发出原本的魅力,而棚外配音,更不值得一提。由此可见,新闻写作对电视新闻报道中声音密切相关。

(三)播音语言是依靠新闻稿展示其魅力

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大要素中如果仅仅凭借声音系统是不可能圆满完成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部新闻内容都要通过播音功能进行诠释。尤其是在专题新闻报道中,播音和画面语言是最具有活力的表现因素。而播音语言是依靠新闻稿展示其魅力的。通过新闻稿,播音工作者才能快速把握新闻内容的要点,让观众精炼快速地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弥补图像和声音等的不足,让观众理解的更深刻,记得更牢固。

三、结语

总之,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写作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新闻写作者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写出质量高、的新闻稿子。进而促使新闻报道更加深刻,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视听感受。

参考文献:

[1] 贺小军.浅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J].今传媒(学术版),2012(8):102-103.

[2] 刘丽娟.从电视新闻报道看当今电视新闻写作的传播优势[J].科技传播,2013(3):56-57.

电视新闻稿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2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节目以其新鲜的资讯、生动的画面、以及传播快的优势吸引着广大民众的眼球。这不仅对地方台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要求地方台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再创作”能力。

1 对文字进行“再创作”

文字是电视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稿件除视频外,还要辅助适当的文字来解说视频内容。记者的这些文字大多是一种说明性文字,编辑必须要结合视频素材和主题进一步生化和提炼。?作为地方台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新闻稿件对新闻稿件对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大多都是已完成的作品,但是,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却是尚未播放的基本素材。所以电视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要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熟练掌握,明白记者的工作是什么,如果电视新闻编辑连新闻记者的工作都不知道,又怎么对电视新闻记者发回来的稿件进行删减修改呢?电视编辑对电视新闻记者发回来的新闻稿件,要进行深入调查,以检查新闻事实是否客观存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些稿件上没有提到的内容,可以为稿件进行补充,也可以作为编后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新闻就会表现得更加充分。

1.2 电视新闻编辑对稿件的删减修改要适当

电视新闻记者发回来的新闻稿件大多都是客观事实的记录,有些稿件内容过于详细,造成篇幅冗长;有些稿件语言表达的不够准确流畅;还有些稿件太过于面面俱到,将重要的新闻事实都给淹没了。如此等等,都给电视新闻栏目播放新闻稿件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根据新闻栏目的风格和特点以及稿件的自身规律,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稿件进行适当的删减修改,保留事实的主要部分,用简练的文字,向观众传递更多的信息。

1.3 电视新闻编辑要把握好新闻栏目的语言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对地方电视台来说,新闻栏目的语言风格就是新闻栏目的创作特色,也是新闻栏目在报道新闻时所特有的语言基调。每一档新闻栏目都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也许就是栏目的亮点也是吸引观众收看的关键所在。栏目中的每一个新闻编辑都应遵守这个规则,并根据这个规则来选择适合栏目风格的新闻。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对所选择的新闻进行详细的改写,从新闻稿件的文字表述到评论的观点,语言风格要统一。电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稿件最终的把关人,一定要认真审阅新闻稿件,切忌观点偏激。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这也是电视媒体良好形象的重要展示。

2 对视频画面的“再创作”

视频是电视台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也是电视台吸引观众的关键。作为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完成对文字的改写,还要对画面进行加工创作,还可以在需要的前提下应用一些特技手法。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具备视频画面的编辑能力。

2.1 电视新闻编辑要对视频画面进行合理的剪辑

良好的视频可以向观众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生动活泼的新闻视频要比枯燥乏味的文字新闻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就要求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大多都是录播,虽是录播,也要做到当日新闻当日播出,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对记者发回来的新闻视频素材,要进行及时的剪辑,以满足当天新闻栏目播出的需要。此外,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对网络视频能够进行编辑,要能熟练的进行网络视频的下载、上传。不但如此,还要能够对网络视频进行特殊处理,已达到电视新闻栏目的播出要求。

声音不仅可以丰富视频的内容,还可以烘托现场气氛,给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新闻编辑对声音的编辑要做到声画对位、声画统一、声出画到和画出声随。这样,就不会干扰播音员、主持人对画面的解读,也不会干扰观众对新闻事件和画面的理解。

中国文化有其整体性特点,但在整体性特点中也有地域的差异性,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文化,地域内的受众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受众的文化记忆和心理依恋。正是地域文化的这种特性,为地方电视台提供争夺观众的空间和条件。我台在研究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从本地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了解本土文化精神,挖掘其现代价值。要结合当地名胜古迹、名人逸事、物产特色、民间风俗、传统手艺、地方方言等文化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的延续,在寻常巷陌间发现文化的渊源,打造了多元化的综艺喜剧《见笑啦》的区域化电视节目品牌。《见笑啦》电视编辑在内容编排及表现方式选择方面都融入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深厚的节目,拴住了观众的心,吸引了青岛观众和外地游客的关注。

4 结语

笔者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因为广博的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新闻编辑不一定是专家,但要努力成为一名杂家,不仅对自己分管的内容和相关知识要非常熟悉,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知识都要有所涉猎。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新闻稿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个角落,可以说是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只有博览群书和十分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知晓中外。对当地的经济形势,民族特点,民风民俗,文化背景能透彻地把握与理解,才能及时对摆在面前的一大堆稿件作出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取舍,这样整理出来的新闻稿才贴切当地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玲燕.地方广播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方式的创新研究.《商业文化》.2015年11期.

上一篇:新闻会新闻稿范文 下一篇:新闻稿的写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