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时间:2023-03-19 05:49:54

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1篇

(1)新闻评论兼顾针砭时弊和理性引导。《新闻1+1》往往能够尖锐地揭露和评论社会问题,但同时又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梳理和化解矛盾,引导民众趋向理性。一方面,《新闻1+1》的不少节目从公众的立场出发,大胆地向政府职能部门问责,监督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另一方面,《新闻1+1》及时地解读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规,通报各级政府为民服务的成果,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冷静引导民众趋向理性,维护社会稳定。比如,《打黑必严!除恶务尽!》这期节目介绍了公安部打黑除恶专项行动的成果,通报了全国六个重大涉黑案件的处理情况,表明党中央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上绝不手软。然后针砭时弊指出了地方政府不作为,白、黑、红一体化,公职人员充当保护伞是黑恶势力屡禁不止的原因。(2)用理性的信息梳理和有理有据的论证引导公众理性思考。《新闻1+1》把新闻事实报道和新闻评论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通过逐步剖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示各方的观点言论,进行信息梳理;其次,连线前方记者,采访当事人,请教专家学者,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结尾由主持人做出客观的点评。《新闻1+1》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空洞说教的形式,让受众在层层的解读中自己思考并得出结论。《新闻1+1》努力传播理性思想,尝试引导公众言论走向理性,同时鼓励公众独立思考。例如,《如何破解“达芬奇密码”?》这期节目关注“达芬奇家居”涉嫌欺诈消费者的事件,首先进行信息梳理,综述媒体报道和网络评论,介绍“达芬奇家居”发家史和老板庄秀华的个人情况,拨开事件谜团,让公众了解全部真相。然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论证,多方分析原因,探讨了中国人“不买对的、只卖贵的”和迷信洋品牌的不良消费观,引导公众理性消费。(3)冷静地评论重大突发事件:不求快,而求深。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新闻1+1》放弃了第一时间,而注重第一深度;不去抢第一发言权,而是争夺第一解释权。无论如何,网络的时效性是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第一时间的报道可以使事件梗概迅速地公开。但是,网络言论很快陷入分散和混乱。而此时,《新闻1+1》能跳出事件本身,在全面分析网络言论和深入调查事件真相后,用权威和专业的评论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这样既避免了突发事件震荡期的不冷静,又不会使新闻评论浮光掠影,缺乏深度。

二、《新闻1+1》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新闻1+1》新闻评论的同时,在此也需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1、“不痛不痒”的选题降低新闻评论影响力《新闻1+1》的部分选题与热点话题脱节。一些话题已经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引发公众热议,但是《新闻1+1》考虑到话题的敏感性没有触及。对于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个好的选题是一期节目成功的一半。“不痛不痒”的选题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降低了节目的影响力和观众的兴趣。作为相同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则敢于大胆选择敏感话题进行评论和解读。2、主持人和评论员队伍不足从整体上看,栏目人才结构单一,数量有限,能力参差不齐。白岩松的深度评论和对事件的把控能力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分析评论是该节目的主体。反观其他人,播放短片的时间长,分析评论的时间短,话题批评意味淡,吸引力不强。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则拥有阮次山、何亮亮、曹景行、杨锦麟等一大批专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评论员。

三、《新闻1+1》加强新闻评论的策略

通过分析《新闻1+1》新闻评论的特点,反思其新闻评论的问题,笔者提出加强其新闻评论的策略。1、评论选题紧紧围绕热点,避免“不痛不痒”的话题选题是一种议程设置。“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些什么。”②《新闻1+1》在设置选题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新闻1+1》应该根据公众的需求来设置选题,同时不应该回避热点,特别是网络上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热点话题。其次,应该明确自己的主流媒体的定位,发挥评论的优势,构建起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的“央视话语”。(本文来自于《声屏世界》杂志。《声屏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2、加强主持人和评论员队伍建设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而言,其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新闻评论员本身,而有声誉的新闻评论员,更是评论性节目中的无价之宝,其价值就在于不仅能敏锐地感受新闻信息,而且能够接纳、吸收和解读信息,并创造出新闻附加价值。”③赢得公众信任的新闻评论员本身就有很强的传播效果,出身于资深记者的白岩松凭借自己独到的评论和平民化的视角挑起了《新闻1+1》的大梁。《新闻1+1》光有白岩松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加强主持人和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专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评论员。

3、进一步增强网络传播效果《新闻1+1》应当利用自身的媒介影响力和新闻专业水准增强网络传播效果,疏导网民的情绪,让网民理性思考。第一,增强网络搜索力。“《新闻1+1》虽然在网络上同时更新,但是它在搜索上并不占强项,不能让大家在搜索事件时直接搜到对事件的解读。”④《新闻1+1》的视频可以在网上找到,但是必须登录CNTV官网才可以看到相关视频。《新闻1+1》的视频应在优酷、土豆等大型视频网站上共享,搜索事件时能够直接搜索到相关视频。第二,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新闻1+1》的每期节目都应当在网易、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形成二次传播。

4、做好热点公共事件的深度报道《新闻1+1》应该加强热点公共事件的新闻评论,提高收视率。充当突发事件爆发后公众的“意见领袖”。《新闻1+1》的专业水准是其能够充当突发事件爆发后公众“意见领袖”的基础。例如,《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追问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原因。《校车:不仅在于车.……》这期节目关注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危“盐”耸听为哪般?》评论“抢盐风潮”等。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2篇

初次接触电视新闻评论还是在很多年之前,接触到的是最简单的方式――电视访谈。在访谈环节中,嘉宾和主持人对坐,主持人采用问答的方式,引发嘉宾对于某一观点的看法,记得当时的话题是“考公务员热”。多年之后,话题依旧存在,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却在2009年以来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自2009年8月底开始,当我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特约评论员之后,有这样一个机会用嵌入式的方法来体验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这种体验的参与,让我更好地接触到央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创作和评估。在这样一个观点纷杂的年代,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电视新闻的新类型开始逐渐成熟,也给电视受众提供了新的收视增长点。

电视新闻评论形态的发展

应当说,电视评论的发展浓缩了所有新闻评论的内容,从文本到形态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视新闻评论因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出现而变得异常丰富,而这种丰富在自2009年初开始的第二轮电视新闻评论热潮中再度得到了提升。如果说第一轮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是电视评论的兴起;那么第二轮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就是以新闻评论的丰富和多元作为标志。

从目前阶段来看,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已经出现了“多态并存”的局面,从形式上看,包括接受记者专访,另辟评论席与主持人连线,在同一主播台上进行对话等。从类型上看,有专门的电视评论类节目,如“新闻1+1”等节目;也有“嵌入式”的评论节目,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中连线评论员,就某一重要新闻进行3―4分钟的即时点评;还有结合上述二者的评论节目,如嵌入”东方时空”栏目的“一周时评”,由3位评论员固定担纲,每周日晚上选择本周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在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精细化处理评论内容,对一周的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一名评论员也要逐渐适应这种“多态”的工作环境。举例来说,今年两会期间,在央视新闻中心的电视节目中,涉及到评论节目的就有四种类型,一种是以“两会晨评”为代表的短评,出现在“朝闻天下”中,主要通过选择前一天两会中比较重要的新闻内容,进行嵌入式的点评;一种是以“我有问题问总理”为代表的分析式短评,重视前期策划和与其他媒体的结合,如与网络媒体结合对网民进行投票调查等,在两会期间每天通过评论员对新闻中网友投票结果的分析,提供新的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一种类型是前方连线和评论员专门的评论节目,专门推出了“杨禹两会评论”的栏目,将评论员直接安排在两会的主会场,通过在现场录制的评论节目,提升新闻评论的现场感和即时效果。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的形成

评论形态的发展,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十余年前,电视新闻评论刚刚似一股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对于新闻语态的重新认识,也催生了新的收视热潮。无论是当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还是在“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电视节目的类型更新,是因为新闻语态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更加亲民与普适了,而与此同时,评论的观点也在犀利的同时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也曾经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将电视语态的变化称之为“刻骨铭心的”变化。他认为,语态本身是一个语法词汇,但是用在电视新闻的变革上,是将原来与公众距离遥远的新闻,变成老百姓身边亲切动人的故事。也有许多电视学者呼应这种看法,认为语态变化是电视变革的重点,是将以“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等表权威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在追求新闻的叙事上,文体的变化将民间话语的鲜活、幽默和日常生活情境带入到新闻之中。

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一次将语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说第一次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是对于新闻语态的全面改革,那么自2009年以来,当主要的电视媒体都开始尝试添加更深入和专业化的新闻评论节目时,“电视评论语态”的探讨和完善需求开始逐步出现。电视新闻评论语态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表达方式,它将专业化的知识与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能够提高传播效率的语言形态,其目的是将观点更好地传递给观众。

这种电视评论语态的出现,深入影响了评论的选题,观点的提炼和评论员的素养。相对而言,目前的评论选题针对国计民生的大事,选题自身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选题自身需要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观察年限才能够完成,以国际新闻为例,从目前来看,评论选题多围绕着巴以问题、阿富汗反恐、金融危机等国际热点命题展开,但在热点命题的选择上,既要重视评论的深度,又要重视评论的观赏性。因此,从去年央视新闻频道设立特约评论员以来,每天的评论基本上都立足在当天最重大的新闻,或者突发性的新闻。 另一方面则是选题的复杂背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阐释清晰。从目前来看,主要的电视评论类节目,留给每位评论员的时间都不太长,少则单独三四分钟,多则交互讨论15分钟,其中每人的观点阐释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整阐释自身观点,其本身与评论写作有比较大的区别。

而对于电视评论员来说,评论语态仍然是第二次电视新闻评论掀起高潮时的传统命题。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评论语态相结合,成为了电视评论人的重要挑战。评论节目的出现,也要求评论员自身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这种专业背景往往体现在或者评论员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或者评论员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问题。目前的评论员中,以专家型的为多,这些评论员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上,涉足电视评论之后,本身也面临角色的转型。因此,对于评论员来说,自身出现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评论员在不降低专业背景的基础上,降低受众的认知难度,按照电视化的说法就是放低身段,吸引眼球,有效表达,提升评论效果。通过新闻频道的评论探索,无论是专家型的评论员还是媒体出身的评论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新闻频道的评论中,应当将自己定位为“解释新闻的人”,自己可以是一名国际国内问题的专家,但是首先是一名新闻评论人。评论的语态特点,必需要贯穿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始终。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电视媒体的特殊需要出现的。要提高观点的表达效率,增强对复杂问题的逻辑阐释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能够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地传播,这本身不仅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电视新闻工作的目的。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来说,要想完整的形成评论语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观点优先,在表达中先行。电视手段的出现,使得新闻评论需要在短时间内浓缩评论员的思想精华。因此在电视操作中,观点往往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因为在评论的一开头,每当评论员说出观点,就意味着他对于这条新闻的阐述由此展开,而在技术手段上也要通过字幕方式来体现评论观点。

2.减少逻辑论证,增加有效事实的传播和解释。对于电视来说,有效事实的传播和“例证”,能够极大地丰富新闻评论的语态,也增加观众对评论的理解。例如在2009年10月,巴基斯坦连续发生数次爆炸性恐怖袭击事件,这一事件是和当时巴基斯坦加大打击的力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再问为什么要加大打击,又会涉及到与阿富汗的关系,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地位,巴美关系等多个范畴。在这样的过程中,多个评论员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采取了提供新的事实,补充评论观点的办法,这一连续恐怖袭击也得到了相对完整的评论。

3.个性化表达成为了评论员的工作重点。由于评论员在任何电视台,都作为人格化的新闻阐释者承担舆论导向的作用,评论员的个性化表达,就成为电视评论语态的重点,也是不同的节目之间的差异化。这种个性化表达根据评论员自身特点打造,无论是学术型的,还是幽默型的,甚至是犀利型的,本身都构成了个性化表达的类型。个性化的表达,更能够让观众喜闻乐见,而产生与新闻播报不同的差异效果,增加固定收视群体,提升收视效果。

4.加强社会语言的专业化提炼。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也在日渐增加对社会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的呼应。这些社会语言源自生活,代表了公众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智慧浓缩。对于社会语言、网络语言的模仿和呼应,其实并不仅仅是附和,更是一种选择和对公众语言的尊重。尤其在专业化,例如同为巴基斯坦的爆炸案,在评论员的提炼中就会形成“袭击的不仅是政府,还是寂寞”这样的语言,既说明了在巴基斯坦需要得到舆论重视这一情况,同时也增加了观点的可读性。

5.在评论节目中增加必要的视觉元素。目前的电视评论节目,在屏幕上出现评论员时,主要是“连线“和“坐台”两种方式,长时间一名评论员的连续评论,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因此如何在评论的同时,增加必要的视觉元素,或采取双视窗的方式,在另一视窗播放发生的新闻,或者通过全屏滚动播放图片的方式来配合评论员的评论。自2009年以来,央视新闻频道的不少评论节目中,也开始增加制作过的图表,主持人点击的ppt等视觉工具。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评论语态。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3篇

这是从新闻价值的层面上来谈的。新闻理论普遍认为,新闻价值包含六个因素,即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时宜性、趣味性,而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它担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这就决定了它与普通新闻相比较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新闻价值上主要表现为:典型性、异常性和建设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事件、事实,都必须具备这些因素,因为各因素在不同的新闻事件或事实中的分布和数量不是也不可能等同。

所谓典型性,就是指电视新闻评论要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和评说,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许许多多的国内外大事,电视新闻评论不会也不可能一一予以评说。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可以把握住那些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以个别来反映一般,通过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方式影响受众。实践表明,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反响如何,社会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抓住了典型的新闻事件。

所谓异常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指那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应该遵守的社会准则与规范,破坏了特定的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这种行为既有道德层面的,也有法规层面的。它还包含那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但又暂时不为大家所熟悉或者无法理解的新鲜事物。对前者,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对社会上这些不正常的、不合法的、假恶丑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评论、批判,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警醒,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明辨是非、善识美丑,起到激浊扬清的功效。对后者,电视新闻评论追根溯源,并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对我们周围的人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它,以及它将如何进一步发展等等,有利于消除人民群众面对不熟悉或无法理解的新鲜事物时所产生的怀疑或焦虑,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所谓建设性,就是指电视新闻评论评说过的事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正面的、表扬性的或中性的新闻事件,在受众中较容易产生积极的效应,如褒扬好人好事等。电视新闻评论同时也担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是党和人民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工具。所以,从群众的观点出发,揭露问题的题材不可或缺。批评鞭挞不正之风等不良行为乃是社会正义的体现。选择这类题材时,要考虑节目播出后的社会效果,选题必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增加凝聚力,必须考虑社会承受力。我们所说的“建设性”,即对于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揭露问题入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认识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及症结之所在,并及时地采取措施纠正之,力争以后杜绝这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概括地讲,电视新闻评论的这种建设性,是以舆论监督的方式扬善抑恶,倡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和信心,引导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第二,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要注重效果、讲究方法。

电视新闻评论是通过电视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它借助于电视这样一种传播媒介,声画文有机结合,现场感、立体感和纵深感鲜明,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易被观众接受,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这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在选题上,要更加注重效果、讲究方法,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统一,促进难点与热点问题的解决,树立和鼓舞人民的信心,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具体到每一个选题,就是要追求反馈,凡事最后得有个交代。对于那些问题确实存在,但由于时机、环境、经济条件等诸方面原因,其解决难度太大或者现时情况下不可能有结果的选题,哪怕再炙手可热,也不妨暂时放一放,等待恰当的时机。否则,凭一时冲动做下来,会发现它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观众通过观看电视新闻评论,在关心每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不由地想知道:这个问题解决了吗?这件事情现在如何了?这个人如今怎么样了等等。当看到自己关心的问题在眼前被最终解决了的时候,他们会对这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反之,电视新闻评论只将一个个问题或事情摆在观众面前,却迟迟没有或鲜有结果,那么观众自然会对它的印象大打折扣,最后可能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要立足自身,又要有突破。

这是从电视媒介自身属性上来谈的。处在不同层次的电视台开展新闻评论,它的选题范围自然受到地域限制。

县、市电视台作为一个区域性电视台,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区受众对新闻的信息需求,打破旧的自我束缚、画地为牢的意识和框框,建立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将新闻办成一个包括本地新闻、省、市重大新闻、社会新闻的总汇,这其中当然包括作为电视新闻的旗帜和灵魂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众多节目中拥有绝对高的收视率,并成为收视的惟一高峰。

故而,县市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时,不妨也考虑多加突破,大胆尝试,跳出地域性,适时选择一些大视角、大手笔的选题。这一点对于应对电视“触网”后的激烈竞争尤显重要,因为面对各个不同地域的受众,只有能引起普遍兴趣的选题才会有较高的收视率。

第四,根据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编排来确定宜于表现的选题。

电视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每期节目只讲一件事;另一类,每期节目说两件事以上。

前者在选题时需要找那些影响巨大、受众波及面广泛、发生根源比较复杂、有较多新闻背景的事件,如,延寿电视台《百姓看法》节目,每期大约8分钟,一般只讲一个话题,或揭露某地主管部门与非法奸商互相勾结生产劣质钢材,扰乱市场经济秩序(2006年4月3日《追踪地条钢》)。或披露某考区师生共同舞弊问题(2005年10月17日《里应外合闹考场》)。

后者在选题时灵活性较大,既可以找那些影响较大、发生根源较为简单、三五分钟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件,也可以间或地选一些在地区或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哈市电视台《新闻观察》在2006年4月的一次节目中既表扬了雪夜救人的马警官,又批评了某小区管理者私减增容线,还对医院绿色通道被堵表示了担心。在另一次节目中,则通过小区业主私自开门、未交停车费车胎在小区内被戳、小区内废旧吉普车无人负责、小区居民怒而罢黜物业管理等几件事,全方位透视了城市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面对激烈竞争,电视新闻评论该如何选题,这是对广大从业者的严峻考验。也是一道永无完结、常变常新的话题。广大电视新闻一定要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出精品,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精神需求。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制作、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经过广大电视新闻者的不懈努力,电视新闻评论不断得到探索和改革,新闻评论栏目从形式和内容日渐丰富和创新,在观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并受到了普遍好评。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当前,微信、微博、各家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等各种新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与此同时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海量的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缺少权威声音的引导,大大增加了其选择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难度。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大多为碎片化信息,受众接收信息为浅阅读的方式。在这种阅读氛围里,很容易导致轻信和盲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受众对信息的批判能力。这时,评论节目就迎合了受众对信息解读的需求,同时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引导舆论的呢?我们将从电视评论对议题的选择、突发事件的处理、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这三个方面分析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通过议题选择引导舆论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是新闻的把关人。媒介虽然不能主导受众的思维但是却可以影响人们对哪些事件进行关注。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的核心就是选定一个话题,引导人们对话题的关注,并强化话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程度。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而言,媒体选择针对怎样的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以及在评论时进行宣传的强弱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新闻舆论中心的形成。例如,有关民生问题的电视新闻评论,民生议题不同于其他议题,受众对民生领域的关注度极高,导致民生议题很容易爆发成为公众领域的热门问题。如果没有对民生问题进行准确解读,受众对政府颁布的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与措施的理解就有可能发生偏差,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缺少理性的分析。这很有可能诱发更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所以,对民生议题的舆论引导应格外重视。

二、通过突发事件引导舆论

突发性事件比一般新闻表现出了更高的新闻价值,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及时发声,在对整个事件做出报道的同时,做好相应的新闻评论工作。由于受众对突发事件表现出十分高的关注度,如果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不慎、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动荡和负面效应。那么,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评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想真正提高新闻舆论的指导性,就要求新闻评论者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把握受众的需求,在第一时间为受众解答疑惑,阐明媒体的见解和态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时间”并不意味着盲目抢发,及时的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在新闻事实真实报道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媒体只是捕风捉影,未经核实就马上报道并发表评论,那么即使新闻评论做到了及时迅速地,也可能使新闻评论的媒体失去公信力,同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其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在揭示事件真相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公众的信心产生冲击,可能引起缺乏安全感、恐慌心理加剧等问题。这个时候,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以及及时而深刻的新闻评论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评论及时、准确、影响力大,它不仅发出了电视台权威、公平、正义的声音,也代表着中国媒体对相对敏感事件的敏锐的洞察力与鲜明的立场和态度。

三、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舆论

社会热点事件是指一段时期内被社会公众广泛了解和传播,引起社会强烈的舆论反应的新闻事件。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的形成通常是由当事人或者网民通过网络等各类媒体将事件进行曝光,引起网民和受众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后,事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快速地传播。之后再经媒体的传播、网民的议论,使受众的情绪、意见不断高涨,从而形成舆论,导致事件成为公共事件。那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如何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舆论引导的呢?首先,在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尤其是针对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热点事件,传统媒体一定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不能盲目跟随网络舆论推动热点事件的传播。在面对不断升温的社会舆论时,作为主流媒体的传统媒体不能失语,而是应该思考该事件是否应该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方向来报道,绝不能被事件牵着鼻子走。其次,当今社会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媒体的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日益泛滥的负面影响,新闻评论者应帮助受众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去粗取精、分类汇总,积极揭露虚假信息,澄清真相,进行电视媒体的“话语议程设置”。最后,新闻评论一定要“接地气”,倾听民意、反映民意,从受众的角度、立场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接受和信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从其诞生起,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电视评论节目以其深度的解析,对事件全面的分析以及声画并茂、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与青睐。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事关重大,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其舆论引导作用仍在不断增强,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够使人民安康、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董琳,贺勇.发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旗帜作用[J].理论观察,2002(1):107-108.

[2]黄小星.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6):4-5.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5篇

经过几年的努力,电视新闻评论员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益增多的电视新闻评论员中,尽管白岩松等人有较大影响力,但与国际大台影响巨大的电视新闻评论员相比,我国有人气的、明星化的品牌评论员太少,电视点评的个性化魅力不足。打造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品牌,不仅是千百万观众的热切期待,也是电视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电视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笔者从以下三部分解构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品牌要素。

精辟入里的思辨色彩

电视新闻评论员发表评论不能脱离新闻事实,叙述新闻事实仅仅是点评的一个新闻由头,而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才是电视新闻评论员最主要的任务。理性的思辨要求电视新闻评论员以高屋建瓴的观点去引领,以高于常人的观察角度去推敲,以观众热切关注的内容为话题。

1.电视新闻评论的话题应该是广大观众热切关注的。电视新闻评论员所关注的话题应是与观众有关的一切重大话题。除国际新闻外,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热点新闻、热门话题都应在其中。如果不时刻把观众放在心上,不顾及群众的信息需求,回避一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就会造成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评论和群众的需求脱节,造成老百姓对媒体的信任感逐渐丧失。所以,话题的选择极为重要,不应由电视新闻评论员一个人去选择,而是由评论员、编导、制片人以及值班领导,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决定如何选题。

2.电视新闻评论员须具有宏大理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阶段,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正发生极大的变化。这既是一个改革攻坚的深水区,也是社会急剧转型的风险期,涉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众多,与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紧密相连。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转型中应同步增强,评论要紧密关注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获得的各种进展,关注人民群众所遭遇的困顿和所面临的命运,从浩繁的题材、平凡的评论对象中,解读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既要有效引导舆论,规范社会行为,提升社会风气,保护群众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监督力量;同时也要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以及时、公正、求证的态度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①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不仅要点评正面的鼓舞人心的新闻事实,也要点评敏感话题,敢于揭露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评说。

3.电视新闻评论员需要独立的判断和非凡的勇气。电视新闻评论员应就时事政治、经济社会、国计民生做独立的、极富个性色彩的评述。电视新闻评论员要多方了解他人的观点,但在自己发表评论时,要不受各种因素影响,只根据客观事实的本质,凭正义和良知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这种独立的判断需要的是勇气和胆略。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议论和判断,有时候不需要高深的思想,只是需要勇气、需要敏感,需要有人敢于说出来。正如白岩松所说的,为什么1+1有人说得3啊?他也知道1+1等于2啊,但是他喊3他能获得利益,他就喊了,这时候你有没有勇气继续说不,1+1等于2。②

全面深厚的新闻素养

电视新闻评论员所要做的评论是新闻评论,要严格遵循新闻规律,让评论带有极强的新闻性。

1.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传递真实的声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形成的基础所在。所以,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而真实性也一直被许多电视新闻评论员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础。电视新闻评论员品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真实是核心因素和决定因素。真实性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观众一旦发现电视新闻评论员提供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内容不真实,就会对其可信度产生怀疑,更不可能形成品牌。只有坚持真实性,电视新闻评论员才能获得观众的信任和尊重,才有形成品牌的可能。

2.电视新闻评论员要熟识新闻价值。电视新闻评论员所做的是新闻式评论,提供一种有媒体特点的新闻判断,最大的压力不是表达过程,而是无论什么题材都要有能力在这个题目上做出有价值的判断。电视新闻评论员要分析和评价一条新闻,独立表达自己的看法,为观众提供新闻的增值服务,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首先就要熟识这条新闻的价值,把握其本质。

电视新闻评论员须拥有多年的新闻媒体经历,丰富的新闻阅历能使他们在驾驭新闻时如鱼得水,能够精准判断出哪条新闻重要,新闻为何发生、会如何发展,国外的状况如何,历史的情形怎样,以及可以如何评价,又可以怎样行动。

3.电视新闻评论员要讲求新闻时效性。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电视新闻评论员应先声夺人。一件事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谁的解释就具有权威性,这就是所谓的第一解释权。在寻找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各媒体纷纷转向第一解释权的争夺。所谓第一解释权,首先是指新闻评论时效上的第一,然后是角度的公正、思考的深度、解释的力度、预测的准确度。

由于技术的局限,长期以来,以新闻评论见长的报纸,其时效性较弱。而电视新闻评论员能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时效性强的特点,及时为观众提供大量新闻评论信息。而电视实时评论的出现,更把时效性推向了极致。这种评论模式充分发挥了电视声、画、字兼备,实时传播的优势,能够抓住刚刚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追随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由电视新闻评论员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就事件的起因、性质、趋势、影响做多维度的分析或评论。实时评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在常态的新闻节目中,针对某一特别重要、广泛关注、需要深入解读的新闻,由位于演播室的新闻评论员评说。为了强调评论的时效性,很多电视台在屏幕左下角打上“正在评论”的字幕,尽显电视新闻评论的快捷与及时,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望。

适合电视的口头表述

电视新闻评论员面对电视镜头进行口语评论,和传统的文字评论员在叙述表达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电视新闻评论员需要较强的口头表述能力,注意口头语言的特点。

1.既要言简意赅又要一针见血。电视和报纸,不同媒介的特质对评论的要求不同。电视新闻评论三分钟,转换成文字,就是不超过500字,和报纸至少下笔千言的社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员要该说则说,点到为止。同时又要一语中的,突破现象触及本质,直指问题要害。新闻事实本就纷繁复杂,这就需要于纷繁中理清头绪,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评论员的价值所在。

2.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逻辑性。电视观众是一个大众受众群体,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让尽可能多的人听得懂、听得进去,还要让专业人士认为没有说外行话。这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难点和魅力。

有的新闻事件在观众看来比较深奥,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不端“权威”架子,不直接下结论,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问题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使之易于理解。去掉了外在的装饰,三言两语、简洁明了地用事实说话,用简单直白的口语分析复杂的新闻事件,剥离一些抽象高端的理论概念,恢复新闻事实的质朴状态。用具象的语言表达形象思维,将复杂的理论和主题用质朴的口语、鲜活生动的评述去触动受众的情感,甚至有的时候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又要有逻辑性,层层递进、突出重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逻辑链条上步步展开,做到以理服人。在新闻评论的开头或结尾处,往往体现着电视新闻评论员对社会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

3.既要表达个人化又要得体准确。表达的个人化、风格化,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语言魅力和非语言符号上,这符合电视观众的实际需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员走近观众的重要途径。注重评论时事的“诉诸情感”,使用有很强烈感彩的言辞去叙述点评,各具特色。或机智幽默,或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以轻松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同时又要得体准确。电视新闻评论员在短时间内站出来,对突发新闻或者重大事件做出理性的、富有建设性的评论。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晰,分析周密,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每句话都要严谨。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以有利于中国社会良性发展的公共话语平台为己任,贯彻坚持百姓立场、关注公众利益,追求舆论制高点、树立成为意见领袖的目标,用从厘清、理顺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观察新闻事件、追求独到视角的观察方法;寻求与观众的强烈共鸣,寻求有见地、有见解的评论。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注释:

①庄永志:《请谁做央视评论员》,《青年记者》,2009(8)。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特性;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026-02

0 引言

随着第三科技的兴起,网络与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而电视新闻评论就是对与这些信息的高度概括与发展,是社会新闻传播到达一定高度时的产物。电视新闻评论可以在极短的文字里让读者们清楚地了解到此则新闻的重点所在。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它已经远远不拘泥于纸质媒介上的新闻评论传播,读者们也可以在网络电子媒介上看到它们的光彩之处。

1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具备的四点特性

1.1相互贯通性

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改造与创新,各式各样的节目也被挖掘出来。在如今琳琅满目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评论成了看点之一。而在这些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分类界限的迷糊化会随着节目形态的多样性而展开。所以在一档优秀的访谈节目中,可以具备以下主体,才能使新闻评论语言相互贯通,将这档访谈节目的精髓之处展现给观众与读者。1)可以设置评论员。评论员的作用于主持人是不同的,评论员可以在主持人的语言之上再根据选手或者嘉宾的反应而做出相应评论。一般来说评论员的语言通常是一针见血的,极具有概括力。2)可以在其中播放真人调查汇总的视频与录像。这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形态的展示,通常极具有科学概括性。在评论员的基础上能使读者和观众更好的理解中心所在。3)主持人可以脱离演说稿,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会使新闻评论语言更具有真实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发言,这是毫无生命力而言的。新闻评论者,评论内容需要各种主体,各种客体的相互融会贯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新闻工作评论语言不会仅仅是为了评论而评论,它更多地是评论的评论,其融合趋势会更加明显。

1.2社会公正性

电视新闻评论是面向社会,面向民众的,所以其接受的社会公正性也是极大的。社会公正性在一定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舆论监督性。舆论监督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新时代的今天可以利用新型网络传播媒介。在这其中电视新闻评论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肩负着老百姓的期望,对于社会上反腐贪污风气的现象是一种有效的遏制手段,由于它的接受面广,受众范围深,在如今极具有自主责任感的公民身上深受观众与读者的喜爱与拥护。与此同时舆论监督的力量随着电视新闻评价的快速发展也在雄起中。根据几年的观察与研究,现如今大多数的新闻评论节目大大减少了对于社会贡献人物的歌功与赞赏,而是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揭露民众的困扰与真实的民众底层生活,更加关注反应民众的心声。这将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史上最值得赞赏的一次重大创造与改良。

1.3评论可视性

读者与观众通常都是在先接受眼睛所见到的的图像下再去关注所反映出来的文字。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符合了这一特性:评论可视性。现场报道、录制、实况转播、纪实拍摄、实况采访、后期字幕与制作,甚至是声音画面电子特效等都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形式,都可以给观众与读者带来视觉上与听觉上的享受,在可视性的前提下,用耳朵去倾听本则新闻的重点,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观众与读者将会更加的清楚了解到新闻播报的魅力所在,也会使新闻播报更具有真实性与说服力。电视新闻评论与广播评论的巨大差别就在于此处,广播采用单体化声音的处理特性向听众播报新闻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不利于听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某一新闻的精髓。而电视新闻评论更具有直观性,观众与读者更加相信自己所亲眼见到的。例如在央视新闻播报完毕后,通常都会有天气预报节目,播报天气的支持人采用触屏式的播报方式,手指所点之处便会出现该地区的天气汇总,更会有高科技的技术应用将下雨,晴天,多云等天气状态通过动画等电子特效等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们十分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区的天气状况如何。

1.4迅捷时效性

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切忌的是在某一事件发生时,评论者在匆匆了解到事件后就在第一时间进行判断性的评论,并不是完整客观的了解到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真正好的电视新闻评论者是不会第一时间给予任何评论,他们不是为了评论而评论。相反,他们要求的是恰逢时机的评论。这也是每个电视新闻评论者所需要磨练的能力之一。评论也是讲究时机的,评论的太早反而失去了新闻的求真性和评论的深度,这不是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评论者应该做的。但是如果评论的过迟的话就会失去了新闻的评论意义,也不会使观众与读者们了解到新闻评论的真正的意义所在。综上所述,一个真正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者是会懂得把握“度”与“点”的结合,这也是许多尚未成功的评论者所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2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的趋势发展

2.1主体范围广泛,民众自主性得到提高

互联网这一伟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将会逐渐把世界联系起来,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利益因素也会随之体现出来。在法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个人权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人们的个人利益也需要得到保护。在电视新闻评论方面,主体由少数懂得互联网或者掌握知识的人逐渐扩展到社会角落中的每一个人,这也是在社会中人们的自主性提高的展现。如果公民想举报某一违法违纪现象,他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每个新闻节目在互联网上都会开辟出一块网络区域专栏,或者采用举报制度,写举报信给予相应的管理部门。民众渴望参与新闻评论的自主性会得到大大的提高。这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期望见到的场景,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2.2评论者与嘉宾将极具有专业素养

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的评论者或者嘉宾将会在新闻节目中发表出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嘉宾与评论者的意见总是不同的,相异的观点进行交流讨论总会迸发出新的思想,这也保证了新闻的可探究性,使新闻被分析的另观众与读者信服。评论者与嘉宾也应该具有独特的视角,而不是人云我云,要以自己犀利的角度与视角去看待某一新闻事件,因为每位评论者与嘉宾的人生阅历与学习经历不同,所以看待某一新闻事件的看法也就不同,只有做到评论者与嘉宾自身保持独特性与有异于常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并在此方面上争取做到新闻求真的最大化,电视新闻评论语言才会在同类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使观众与听众成为忠实的拥护者,这也是对于推动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2.3两级格局既要相互区分也要相互交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通常会呈现出两极格局,分别是:高端评论与本土评论。两者评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相互促进。高端评论新闻节目会使新闻的权威性得到充分保障,它也会使新闻评论的视角开阔,不仅仅是局限于本地区,本国,更会贴近国际新闻评论的轨迹,这将会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变得更加大气与有底蕴。而本土评论新闻节目会将本地区的新闻采用更贴近民众的视角去展现更容易被一般民众所吸收与理解,通俗易懂。本土评论新闻节目为高端评论新闻节目奠定了新闻评评论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端评论新闻节目的发展。高端评论新闻节目是本土评论新闻节目的最高趋势与目标。两者在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中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3 结论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新闻界的不断发展也会随之改变,但是其中的奥妙与灵魂始终是在于用心去做好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者,这不仅仅是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充分了解到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的魅力所在。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的巨大魅力将会指引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惊奇。

参考文献

[1]吴盈.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多元化呈现――以央视新闻评论为例[D].安徽大学,2014.

[2]任超.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塑造[D].新疆大学,2012.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7篇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评论采用广播或报纸的评论形式。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

二、论据的形象性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

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参与)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电视评论应该是评论员、专家、受众三方面形成的合力共同完成论证任务。光有群众的逐个讲说,易失之过散;光有专家的讲说,易陷于专业性强或失之抽象;光有评论员的讲述,则成为记者的“独角戏”,显得单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

四、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核心作用电视能实现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员具有核心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大优势是评论员直接出面述评,而不是像报纸评论员那样靠文字来传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策划。在确定评论选题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就要参与选题的总体策划,开拓题材资源,捕捉社会焦点,并根据电视特性,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

2.即席评说。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评,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电视语言形态。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说任务有三:

(1)参与提供论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相对讲是比较丰富的,有图像提供的论据,有现场采访提供的论据,也必然要有评论员提供的论据。

(2)组织、串连作用。电视新闻评论既然是多种电视语言的合力,那么在图像、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方面需要有评论员来组织、串连,作简洁的必要补充、引伸,通过必要的有声语言使图像与现场采访人,使论据与论证都和谐的结合

(3)对被评论事物的直接论证。

在镜头前真实地讲自己对事物的剖析意见,而这必须是评论员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具体分析。

3.现场采访。

电视新闻评论员经常在现场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他既要懂得现场采访的一般要求,还要十分明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现场采访的特殊要求,认真按照特殊要求来展开现场采访活动。

4.是否说到“点子上”。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的共性原则,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既要善于展开评述,深入剖析,又要能在最后提炼出精粹的思想来。

五、用多种电视语言贴近观众电视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必须使多种电视语言形成合力来完成评论任务

电视语言在诸多传播媒体中是最丰富的,它首先是有生动的动态的屏幕形象,同时还有声音。声音中又有记者的声音(出镜讲说——传播者的陈述)、被采访者的声音(当事人的叙述)、播报者的声音(由文字稿转化来的播音员的声音)、现场实况音响、环境音响等等。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8篇

一、电视新闻评论时代的到来

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开始,直播已经成为电视报道重大事件的最基本手段,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电视新闻直播化的趋势下,目前的中国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充满了冲突,这其中也包括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电视的直播让受众接受到了最快速的信息。此外,网络新闻、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使受众有了更多选择接受信息的途径。在这样的媒介竞争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媒体如果还是仅仅满足做跟随式的纪实性报道,在时效上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优势,也容易导致新闻“脸谱化”。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力求能揭示事件中隐藏着的普遍性、规律性的本质,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警觉和重视,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才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更重要的目的,也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可以发掘的优势。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好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其共性的地方。但凡获得好评论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从选题的选择上,都是大众所关心的焦点话题。其次,论据充分、详细,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第三,论证是有科学依据,是严密的。以上三个,仅仅是电视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个性,应该更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焦点访谈”的出现,可以说推动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兴起,在“焦点访谈”出现之后,全国各个地方台都出现了类似的节目形式,也使新闻评论可以从一般的新闻采访中,独立出来。但是纵观“焦点访谈”这几年的节目发展,即使在“焦点访谈”发展的辉煌时期,节目的重心也大多放在舆论监督的节目形态中,更注重的是“用事实说话”,评论的色彩只体现在节目结尾处的主持人少许点评,评论的部分相对薄弱,形式也相对单调,我个人觉得,“焦点访谈”更像是新闻专题。近年来,《新闻联播》增加了“本台评论”。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和比较流行的电视读报节目,纷纷通过相关新闻的串联编排,加强新闻的背景链接等方式来强化媒体的观点,并逐渐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后,选择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闻事件、大众关心的话题进行简单的述评,在传递动态信息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观点。这似乎也是一个信号,新时代的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加强时效性,突出个性,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三、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

报纸的新闻评论,以文字的逻辑思维严密,论证的科学性见长。电视新闻评论,它的优势就在于声像具备,这种视觉上的感官,就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有自己应该突出的优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素材可以运用:记者的现场、新闻事件的画面、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越来越多的形式可以加强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并直接参与到新闻现场的直播中,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这一两年,“新闻1+1”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更符合时代特征和百姓需要的新闻评论,也让电视新闻评论探索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新闻1+1”在发挥深度评论这一优势的同时,用观察员独特的视域,对新闻进行关联度、纵深度开发,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决策、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督促相关部门提高公共治理的科学性。从“新闻1+1”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在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中,好的新闻评论是可以拉开节目档次的。好的电视新闻评论,应有平民化的视角,深度的观点。我们以“新闻1+1”7月25日播出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为例。《“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的新闻由头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王勇平面对新闻媒体的发言。这是一个被无数媒体全程报道的新闻发言,王勇平的言论也被媒体、网友反复讨论。电视评论,又该如何再做自己的个性评论?《“中国高铁:重建信任!”》新闻的开头,就是王勇平的同期声,王勇平说,“我必须是坦诚地回答你们每一个问题,请你们相信我,你们相信吗?给予我信心。”这样一段为大家所熟悉的新闻同期声,就是整个新闻节目的评论由头,应该说,节目提取了整个言论中,最核心的字眼。一下就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白岩松注意到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多次反问“你们相信吗?”,对此,白岩松评论说,“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但是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简单地信了,对铁路纠错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主持人评论观点的提出带着情绪却又充满思考,一下就抓住诉求的重点,顺理成章引发后面的评论。随后节目通过新闻连线,报道了事件的最新进展。这种实时连线的做法,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弥补新闻评论时效性较差的弱点。另一方面,使得事件的最新进展与新闻评论同处一个时间状态,可以加深受众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深层次理解正在评论的新闻事件。整个节目之后,是主持人结合新闻事件,对王勇平的新闻发言进行逐句逐句的技术性分析,提出质疑,提出思考。这样的节目评论是非常具体的。你说一句,我质疑一句,提出疑问一句,这样的评论,没有跟风评论如何有力,而是提出质疑,提出思考,既符合当时受众的一个情绪,容易产生“确实如此,应该如此”的共鸣,也能更好地体现电视媒体人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媒体人应该引领受众进行更多正确的思考,从而确立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威信力。好的新闻评论,终究还在于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如何表现,才能让大众认可。毕竟,现在,受众在网络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观点,如何才能立住脚,达到传播的效果,仍需不断探索努力。

四、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

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除了节目内容的有效串编,更重要的,必须在“人”上多做文章。《新闻1+1》中,白岩松,作为主持人,也作为评论员,“白氏风格”独到、深入、异质的阐释赢得了各界的赞许,他的观点也成为《新闻1+1》的一个标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台,都能有白岩松,只能在节目的评论中,加强分析的“技术含量”,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一般说来,电视新闻评论是由具体的人,一般是评论员、专家、记者,还有少量市民群众共同来完成。当然,在这几者中,评论员、专家所占比例应该更多些,因为记者只是事件的报道者,评论员、专家才能帮助受众解读新闻事件背后更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思想的个性也才是真正体现出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这么多年来,受众接触比较多的,无论是香港凤凰台还是中央台的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节目,评论员以及嘉宾的号召力都不可小觑。如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阮次山,一个人可以担当起整个节目。因此,评论员、专家,需要长期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语速、表现方式等,让他们更加适应电视媒体声画具备的这种传播模式。除此之外,更多的应该是电视新闻评论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并不参与前期的采访,由于前期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对节目核心表达的整体把握能力就差,无法针对嘉宾的言论,做出进一步的引导挖掘,大多流于表面,评论也就看起来平淡无奇,不痛不痒,没什么吸引力。要做好电视新闻评论,一方面新闻评论节目要加强前期的节目策划。对于一个被大多数媒体报道过的事件,我们“评”什么,从哪个角度来“评”,这些都需要背后的记者团队是一个对社会有思考,有正确价值观,能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团队。只有团队的集体策划,才能形成更开放的言论思维,看得更远。“评”什么,怎么“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是非判断,更多的是综合审视,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提出具体的深度解析、判断。另一方面,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思考,这需要记者和新闻评论员,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有思考才能占领话语权的制高点。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特点;制作技巧

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声音、画面、文字等传播符号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判断、有归纳预测的一种引导性新闻节目。常见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有三种类型:访谈式,如《焦点访谈》;群言式,如《铿锵三人行》,这种评论形式与访谈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参与人数的增多,形式较为自由;调查式,如《新闻调查》。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传播的手段和符号决定了媒体的传播特点,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声画结合,双线互补

不同于广播只作用于受众的听觉,报纸只作用于观众的视觉,电视新闻评论把电视传播符号与新闻评论题材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声音、画面和文字手段,既诉诸受众的视觉,也诉诸听觉。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途径接收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和评论观点。电视新闻评论充分发挥自己的图像优势,广泛使用各种传播符号,让人物的语言配合动作及文字真实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大大延长了视听感官,强化了观众对信息的感知能力。电视虽然和广播一样,用线性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广播是单性传播,声音是唯一的传播方式,电视因为可以同时利用声音画面两种手段,能实现“双线互补”的传播效果。

(二)多元角色共同参与

纸媒、单篇是“一言堂”式的评论,表达的只是作者的看法。广播新闻评论是以主持人或评论员为核心,辅助多种声音,虽然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媒体的看法,但中心人物只有一个,论点也只有一种。电视新闻评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可以多人共同讨论,形成群体式、参与式评论。在此以《铿锵三人行》为例,关于它的节目形态,虽然迄今为止没有明确定论,但笔者认为,节目的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思想和内涵。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它兼具发散性和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谈论角度,也没有明确条框的约束,思维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散发。虽然它“将私人间的侃谈搬上电视,以百姓之心,看天下之事,轻松惹笑,真心流露,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节目”,但其谈论的内容具有时新性、时效性,都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节目的优势也正是不用严格遵守概念、判断、推理这样严谨的推断顺序,而是根据对方的观点随时碰撞产生新的思想。

(三)充分展示纪实信息,现场感强

如果说纸媒和广播新闻评论注重的是观点的阐述和论证,那么电视新闻评论更强调论据和事实的呈现。电视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的评论,在对新闻事件的展示过程中,往往采用长镜头加同期声的记录方式,在保证声画同步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新闻事实。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在展现论据和事实时,可以不断变化图像信息,配合解说词或者记者的介绍,把纪实信息展现得生动形象。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技巧

评论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声画优势,掌握评论的制作技巧,让新闻评论做到有内容、有深度。

(一)评论的选题和角度

选题直接决定了观众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第一印象,因此它对一个节目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评论应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群众普遍关心、亟待解决或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做到主题单一集中,一事一议,不要面面俱到。由于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的评论,在选题过程中,就要选择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在选择评论角度时,不能以大众导向为指引,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瞄准关键点,力求做到角度独特新颖。一个好的切入点是新闻评论成功的基础,评论时要开门见山,根据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适时插入画面,把论据和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二)评论语言的使用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一种拥有自主意识的媒介,已经具有独立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虽然它以声音画面为传播手段,但评论的主要论点依旧体现在人物的话语中。因此,人物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要把好语言关,把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注重节目的宣传教育功能,不能发表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言论。电视新闻评论不同于具有娱乐性质或是商业性质的节目,不能为了收视率而无所不用其极,一定要向观众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评论员和主持人在评论过程中,斟酌语句的使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

(三)深入挖掘,客观辩证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评论是意见性信息,新闻报道是事实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虽然表现手法多样,但这种多种符号融合的“形象化评论”很容易造成内容的浅显通俗,没有深度。深度要靠事实来支撑。充分全面的背景材料可以拓展新闻评论的深度,发散评论的思维。因此,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有话可说、有据可考才能使评论具有加深主题的筹码。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明确了解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掌握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方法,才能让新闻评论节目在众多节目中成为“亮点”,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媒体。

参考文献:

[1]吕正标,王嘉.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19-120.

[2]姜文焯,施梦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启示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48-49.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10篇

舆论引导,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首要功能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政策引导功能。电视新闻评论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既是新闻媒体作为存在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典型引导功能。传典型、用典型指导工作、用典型倡导社会风气、用典型的酵母作用来引领人们奋发向上、干事创业。这既是我们党和政府提倡的成功经验,又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任务,在我们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经常会出现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先进事迹,不仅激励着我们健康成长,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社会热点引导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与矛盾的凸显时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电视新闻评论主动介入,积极引导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99年第四季度《东方时空》的《焦点时刻》播发了一篇关于《37所高校实行收费制》的报道。高校实行收费本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正确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这一政策的实行,平稳社会由此引起的不满,《焦点时刻》栏目的编导、记者把焦点对准了高校为何要实行收费这样一个沟通讲理的角度,并引鉴了国际惯例上大学都是自费的相关背景,并补充说明了学生如果用功学习,得到的奖学金要比付的费用还多,而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贷学金等一系列大家关心的问题,起到了正确引导、缓解矛盾的作用。2001年10月,洛阳市洛宁县发生氯化钠泄漏事件,消息传开,群众不明真相、惶惶不安,当地党委政府积极邀请媒体介入,对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抢救进行跟踪采访,制作了《万众一心缚毒魔》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节目播出后,很快让群众了解了真相,清除了顾虑,稳定了心态。

舆论监督,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功能

新闻评论不等于舆论监督,但新闻评论离不开舆论监督。电视新闻评论因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声画并茂、形象逼真、渗透力强、受众面广,对消极腐败现象的批评揭露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监督曝光,更具有影响力。中央电视台1994年4月1日开办的《焦点访谈》新闻评论性节目,把视点投向大众最为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和不法分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社会热点关系民生,关系到民众的利益,有的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比较复杂,使得民众不能清楚地辨明事实的真相,或者对事件的发展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而电视评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对事件进行调查、跟踪、分析、评述,从而达到了揭露其根源,分析其原因,铲除其危害的目的。

理性思辨,是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功能

新闻评论的主要任务是说理,其真正的魅力在于“以理服人”。然而一些记者对说理重视不够,有的根本“不讲理”,还有的说理肤浅,是难以启迪受众的,正如在《要分析不要片面性》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对此,必须注意。

电视声像兼备的优势给新闻评论赋予了全新的表现方法和传播方式。常言道,登高才能望远。要使电视新闻评论能够真正发挥其独特功能,评出是非,论出道理,辩出色彩,吸引观众,就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制高点上,从纵向与横向的坐标去分析,从理论的高度对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概括,从大局和发展的角度去掂量,从而恰如其分地反映党的创新理论,反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比如,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刑场上枪声留下的警示》(广东电视台制作),就是注重发挥理性思辨这一独特功能而取得圆满成功的。该节目的片头是以处死六个重大经济案罪犯为背景,紧接着主持人评说:“像这样大规模集中严惩经济罪犯,在我省是不多见的。而且在这些罪犯中,职务之高,犯罪金额之巨,也是前所未闻的。”接着作者没有一般性地揭露犯罪事实与评说,而是深入挖掘经济犯罪分子犯罪的原因。在论证上,既有观众的反映,也有领导者的看法;既有罪犯原单位职工对罪犯的揭发评论,也有罪犯的自白。尤其是节目主持人最后的归纳,最富有理性思辨:“观众朋友,今天我们以这六个罪犯作为例子,向观众们作了一些剖析,他们的蜕变再次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确实面临着执政的考验,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反对‘和平演变’的严峻考验。我们省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地处对外开放前沿,党员干部和职工面临的‘三个考验’尤为严峻。刑场的枪声响过了,但是防止‘和平演变’的警钟长鸣。”这种抽象、概括和提炼,将硬观点“软着陆”,如警钟长鸣,令人回味无穷。其评论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进一步深化、升华和补充了新闻的主题。

总之,正是因为新闻评论具有上述特有的功能,才使得评论节目在众多的电视栏目中一直拥有一大批收视人群,这也正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魅力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电视新闻评论功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必将发挥更多、更大的功能和作用。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导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