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功能定位

时间:2022-04-16 10:32:39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功能定位

解说词是电视新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画面、人物同期声、现场效果音、字幕等共同构成了电视新闻的语言符号系统。一条电视新闻中,解说词和其他符号类型各司其职、各取所长,相互依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电视新闻的叙事任务。研究解说词的功能其实就是对各语言符号类型做出明确的功能区分。

一、解说词与画面的功能区分

画面无疑是最具电视特征的语言符号类型,没有了画面也就没有了电视。借助画面,电视实现了视觉的延伸,摄像机的镜头充当人的眼睛,眼见为实,人实现了对形象的直接感知。

即便如此,画面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其意义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单靠画面讲述新闻,既不现实,也不经济,画面必须通过解说词获得确定意义。

画面的最大优势是形象,面对画面,再形象的描绘都是蹩脚的。画面应着力于再现状态、交代环境、展示现场、描摹人物等内容。明明观众看得清清楚楚,却非要解说,无疑是画蛇添足:

“绝活挑战者陈明先生脱掉了帽子,露出独特个性的发型,只见他把一只长约20厘米的小锤儿绑在额头上,头皮伸缩从而带动锤子敲打小钢琴,这音乐听着还有点味道呢!”(《绝活大比拼――头皮奏乐》2007年3月9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栏目)

以上解说词中的描写是多余的。画面的这种优势和现场效果音是一致的。

但有时即使看到了画面,却未必会看懂、看清,未必会留意某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解说词应适时补充画面的相关材料,刻画细节,适时做出指示与提醒:

“晚上10时半,物流园区的法人代表刘金山来到现场。”(《民工讨工钱 工头欲跳楼》2006年5月30日―一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

“在李aft-提供的处方上,记者看到,既没有病人姓名和年龄,也没有医师的签名.就连药品名称也是不明不白。”(《“退休专家”门诊竟然卖假药》2007年3月14日――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

“记者发现,这个所谓的神灯就是一个普通的手电筒,而且是没有厂名厂址的三无产品。”(《保健品忽悠老年人》2007年4月4日――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

第一例,是对人物身份的说明,这种情况还常表现为对特定环境、特定物品等的说明;第二例,观众无法看清处方,无法判明它的问题,需要解说词加以引导;第三例,观众未必意识到一个貌似普通的手电筒其实是三无产品,需要解说词特别提醒。解说词发挥指示与提醒作用的时候表现为严格的声画对位。

画面在形象描摹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尴尬:其一,记者往往是在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切入采访,之前、之后无法拍摄,没有画面;其二,即使记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的全过程,事件的前因后果、事件发展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往往也只能意会,画面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适合展现状态,但难以揭示其内涵。这些方面正是解说词大显身手的地方。

解说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核心优势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叙事――在事件性新闻中,搭建故事框架,完成对事件发展过程的讲述;在非事件性新闻中,完成对有关事实的说明与介绍。

以《民生大参考》2007年4月14日报道的《女子网络行骗被抓》为例,记者在一家公安派出所见到行骗的女子、骗到的电动车、行骗的对象及处理案件的民警,行骗的原因、过程已经完结,无法再现,对行骗女子的惩罚无法预先展现;这一事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通过什么关联起来,画面也无法说清。在这则事件性新闻中,需要解说词讲述如何行骗、如何破案、可能受到什么惩处。

再以《民生大参考》2007年3月10日播发的《郑州九成洗车行将停业》这则非事件性新闻为例,通过画面可以看到郑州各家洗车行的现状,但洗车行业的经营情况、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治理整顿的措施等事实情况只能通过解说词揭示、交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条电视新闻中,解说词或讲述或介绍,画面再现、展示状态,完成两种语言符号的有机融合。

二、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的功能区分

人物同期声是一种“既见其人、又闻其声”的复合型符号类型,权威性――从特别的人口中说出特别的话――是人物同期声的核心特征和使用原则。特别的人,或者是事件的参与者,或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或者是有资格的评价者。特别的话,或者是介绍亲身经历、感受,或者是陈述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或者是阐发事件的意义与影响。三类人的身份具有权威意义。三类人的话当然具有权威价值。

人物同期声的基本功能是协助解说词共同搭建叙事框架。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栏目2007年3月17日播发的《警车肇事之后》,报道了2006年11月中旬河南鄢陵县安陵镇居民赵彩丽被该县公安局保安公司一辆警车撞伤的事:

马国安赵彩丽夫妇是鄢陵县安陵镇居民。2006年11月11日晚上9时40分左右,夫妻俩推着一辆自行车沿大路回家,这时一辆车牌号为豫K2018警的桑塔纳警车飞速向他们驶来。

(同期声)马国安:开得可快,撞住了我家属,撞挡风玻璃上了,人打滚掉下来。

(解说词)可这辆肇事的警车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加速逃走了。

(同期声)马国安:他立即就跑,群众一拦,又拐过去,朝我撞来。……

解说词和马国安的讲述穿插、交替,共同完成了事件的讲述。马国安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对事件的追述具有权威价值。

人物同期声声音部分和解说词的叙事方式有主观、客观的区别,但因为同属语言符号,二者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人物的话往往可以由解说词转述,解说词也经常直接来自人物的讲述。在充分尊重权威性原则的同时,人物同期声和解说词的分工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经济性原则,即人物同期声应简洁明了,应利用有限时间充分传递信息。但作为一种口语表达形式,人物同期声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而且,人物的表达习惯是否适合电视新闻也无法要求,因此,解说词应适时截住人物话头,避免长篇大论。经常有记者一条新闻下来,解说词只有“某某人告诉记者”、“某某人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几句,大段使用人物同期声,其实不经济。

其次,表现性原则,即人物是否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说清楚、说透彻,能否让观众听明白。磕磕巴巴、语不成句或者云山雾罩、言不及义,不如用解说词转述。

以上分析说明,以功能定位为基础,实现解说词与各语言类型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是电视新闻充分“电视化”的必由途径。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 校:施 宇

上一篇:论现代媒体的传播意识 下一篇:新闻摄影·设计艺术·版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