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传统绘画的关系

时间:2022-06-09 03:35:25

中国书法与传统绘画的关系

中国书法与传统绘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最为接近的两个种类,被并称为姐妹艺术。一直以来,就存在着“书画同源”的说法。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说:“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实一事尔。” 杨维桢说:“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清代董棨说:“书成而学画,则变其体不遗其法,盖画即是书之理,书即是画之法。画道得而可通于书,书道得而可通于画。”李可染先生也曾经说“书到高处是画,画到高处是书”。这些都为“书画同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谓“书画同源”,是指它们在用材、技法上同源,在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上同源,在审美理想上同源。书和画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涵。书法原本是源于实用的,当它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将笔、墨、纸这些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相结合之后,它便逐渐成为文人抒情遣兴、描绘人生、传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了。而中国画,无论是在材料上,还是在笔墨技法运用上,更主要的是在意境表达上,都与书法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关系。本文将从书画不分同一源、书画工具材料同、须知书画本来同、书画合璧谱华章四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书法与传统绘画的关系。

(一)、书画不分同一源——起源相同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他认为: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未分。书(文字)、画的区分来自目的的不同。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意,绘画的作用在于见形;字学六体的鸟书也就是画。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中象形,就是画的意思,由此可知书与画本是异名而同体的事物;他认为到后世绘画与文字分离,绘画的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绘画的形象作用超过了用文字书写的记传与赋颂。张彦远的论述反映了早期对于书画同源的认识。

“书画同源说”是如今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学说,这也揭示了书法与绘画的姻缘与渊源,在两者处于发蒙时期,的确是汉字起源于图画,也可以说是书画不分同一源。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用绘画的方式记事,比如刻画符号以及一些动物和人像,虽然是画但这也就是文字的雏形。而最早的文字实际上就是可以读出来的、约定俗成的图画。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起源是绘画,所以愈早的象形和象意字,愈和绘画相近,而且一直到形声字开始发达的时候,许多图形还没有改变。这些都为“书画不分同一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字最初是由刻画符号演变而来,也就是摹拟各种形象而造出的文字。所以,中国文字的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因画而成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都是摹拟实物的形符文字,而形声和转注也离不开象形的视觉暗示。在最早的文字书写中,我们也很难界定是写出的还是画出的,因而,书法与绘画从一开始,就有着“书画不分同一源”的观念基础。

象形文字的初期与图画很难区分的,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绘画与文字的合体,在这种合体的造型中,趋于装饰的造型发展成绘画,而趋于符号表意的造型发展成为文字。书法由刻画符号逐渐发展为象形文字,又衍变为甲骨文和金书。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代利用龟壳、兽骨占卜吉凶时刻写的文字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说明文字结构已由独体向合体发展,并且有了大批的形声字。而甲骨文不像象形文字那样简单和容易辨识,已经逐步脱去了刻画符号的外衣,向着书法艺术发展。

(二)、书画工具材料同——文房四宝

中国的书法、绘画与文房四宝有着与之俱来的亲缘关系,正是因为两者使用的器材相同,所以两者拥有着部分相同的技法和审美取向。

书画同源的最初表现形式是所用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的一致。使用毛笔这种柔软而又劲健的书写工具,它最得力处在于中锋行笔,这样书法的线条在绘画中大量出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绘画的用笔要比书法用笔丰富,但在笔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墨分五彩,水墨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神采,这是书画家所共同追求的,绘画颜料的使用原理与墨的使用也是相同的;书画载体材料的纸对中国书画来说意义更大,其厚薄强弱的不同对水墨的渗化有不同的效果,书画的气韵全由它来体现。这样书画在从原始的“书画同源”基础上,由于创作工具和它们赖以存在的材料一致性从而导致了两者笔墨技法等方面的一致性。随着图画文字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逐渐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人们也提高了对于线自身表现力的认识,并逐渐发展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立的书法艺术。而运用毛笔的线条来描绘图像,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从已出土的马王堆帛画及画像石、画像砖来看,早期的中国绘画艺术已经形成“以线造型”的基本特征,在长期的民族审美实践中,线条美已经成为追求的目标。国画是由线条与渲染构成,书法则以线条表现作用于国画的。因此,国画与书法在形式语言上的融合性体现在线的构成因素上。在这一意义上,书法与绘画正是在同一出发点上出发从而各自发展起来的。

(三)须知书画本来同——六法

元代赵孟頫提出“须知书画本来同”,书法与绘画是相互影响、互相补充的。早期书法与绘画不分,是同一源的,书法体现在象形文字上,绘画则体现在岩画和地画等涂鸦画上。随后,字与画各自立,文字由形向声逐步发展成为语言,而绘画则通过八卦、图腾等形式逐步由形向神发展到绘画。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除随类赋彩远离书法外,其余五法都是书法创作的原则,这些正是“书画同法结连理”的理论依据。

中国画与书法有相通之处,中国画是以追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最高准则的线性艺术,而书法又是线的艺术,线条成为两者之间的纽带,使它们走上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汇的艺术道路。但在融汇的过程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两者使用的是同一种工具--毛笔、水、墨、纸等,使画家自然而然地在状物象形的过程中,就有了书法艺术中的骨力、韵律和动势以及相应美学观念的迁入。书法与中国绘画的融合,反映在以书法入画法能增强中国画的笔法神韵上。

(四)书画合璧谱华章——诗书画印

“书画合璧谱华章”的主要表现体现在画中题诗和书画一体两方面。它代表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点,体现了东方文化那种温文尔雅、不肆张扬的民族气质,是儒、道、禅宗的碰撞、吸收的硕果。中国的书画之道在于相互吸收营养,一方面,绘画总是向书法性质过渡。由于中国画总是写意的,发展到大写意,便趋于书法化。这就是柯九思说的“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另一方面,书画在交流中有着对撞的火花,促使书画保持其特色优势,两者互不替代,又互不相让,它们在碰撞中互相交流、吸收。

上一篇:当代中国意象油画的形式语言 下一篇:用多彩的声音讴歌多彩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