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2-06-06 07:55:13

阅读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内容摘要: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学会品味语言,即对文章的用字用词、语句内涵、语气语调等等事关语言的因素仔细体会、用心把玩、反复咀嚼,静心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阅读为切入点让学生品味感知课文,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

关键词:品味语言 精读、细读 品味感知课文 欣赏品悟文章意境

在与朋友聊天或与学生探讨古代诗文时常常有人提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其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以欲欣赏词作必先欣赏其境界。其实在宋词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要领会词中的境界需要引导学生精读、细读,欣赏其中意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不独于此,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更需要精读和细读,才能更好的推敲揣摩作品的语言,任何语言文字,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都是苍白的。这种揣摩了解、推敲品味也是借助细致的阅读过程来进行的。

同样借助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阶段也可以看作阅读的三层境界,即从迷茫到求索,从求索到成功。所以我们说阅读是有境界的。

阅读也是有诗意的,古人感受到“把卷沉吟过二更,依然有味是青灯”;朱熹领略到“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细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选取了代表秋天的典型景物,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十二个字描述了秋天的荒凉、枯索、萧瑟、悲凉,用“小桥、流水、人家”六个字描述了家的安详、温馨、亲切、甜美。末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前文九个好似散落一地的珍珠般的意象用一根感情的红线给串联了起来,特别是“断肠”一词更成了“全篇之眼”。在阅读的过程中,浓浓的诗意油然而生。

如何理解领略词的诗意,关键在于“品味语言”。这是指对文章的用字用词、语句内涵、语气语调等等事关语言的因素仔细体会、用心把玩、反复咀嚼,静心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只有抓住了这些因素,我们才可进入文章的内核,走进作者的内心,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精神的滋养。在此,不免又要赘述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我认为正确的态度是抓住工具性不放,人文性表现要自然得体,应当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浑然天成的过程。所以在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字、词、句的分析领悟外,还需要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宏观把握文本,力求理解得深一点,准确一点,科学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同样也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根本,任何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只有把工具性运用好,发挥好,人文性才可水到渠成。

诗词的阅读是这样的,好的文章呢?其实,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阅读为切入点让学生品味感知课文,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精读的过程就是妙悟语言,解析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直接意义和内涵意义相当敏感,通过阅读,学会在对历史的深情凝眸中获得生存的智慧,在对现实的和谐守望中感受心灵的美好,在对未来的灵异憧憬中增添神奇的力量。一篇干净利落的《背影》,有人从文中的三个“定”字(决定、讲定、拣定)入手,读出了笨拙而真挚的父爱。陆游《马上作》中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比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我们洞见叶绍翁诗其实脱胎于陆游诗,但比陆游诗写得“新警”和“醒豁”(钱钟书语)。

用美的语言描绘美的图景,抒发美的感情,情景交融,如花含幽香,珠蕴宝光,形神合一,这就是意境。在引导学生欣赏品悟文章意境时,最好有一个先画面再情感的过程,但这只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并不是要将二者强行割裂。最后还是要引导学生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隔着一定距离,欣赏文章那种完美的混沌状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无景不含情,无情不成景。积以时日,潜移默化,好文章把玩多了,就懂得文章的精妙了。

叶圣陶曾以阅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进行分析:“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一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并没有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在品味关键词的过程中,对那些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现象的实词、虚词,以及过去课文中曾出现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品出在现有语言环境中的味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熟悉的的东西总有一种亲切感,并乐于接受,所以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词语的积累,一个词出现的次数达到两次或两次以上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语感的培养。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身份转换,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思想感情乃文章魂之所在,准确把握文章精魂,才谈得上欣赏。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情感内核。学生进入作品并不是以作品的欣赏者,而是以创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进去,成为文章的一部分,才能努力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思。

晋代陈寿和南朝裴松之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所以布置学生有目的的加强诵记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对于文中重要的句子,老师要善于追问、适当讲解、引导探究,直到使学生真正弄懂弄透,才能真正达到理解、鉴赏的程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名作之所以为名作,就在于对语言的巧妙驾驭。语言是意境的物质基础,没有美的语言,何来美的意境?差不多的一些字眼,按不同方式排列,就可构成不同的意。教习文章时需要老师耐心引导同学阅读语言文字,弄懂并概括每一部分所讲的意思,理清思路,再整合起来,形成全文的思想。这种阅读方法或引导方法是分析阅读文本的常规方法,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阅读是提高语感能力重要途径,针对学生对文本学习的不同阶段,运用适合此阶段的不同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时候,还必须注意“要结合汉语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文言语境,展开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以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为基础,注重文化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等因素进行语感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在阅读教学上需要转变观念,引入对话的理念。作为执掌教鞭的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引导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学习的技能,而且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把学生塑造成为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才。所以,笔者历来觉得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是基础,是源头,是大地,是“举一反三”的“一”,是“由此及彼”的“此”,是“纲举目张”的“纲”,千万不可忽视。至于哪些字眼、词眼、句眼值得关注,值得探讨,这就要看我们老师的敏感力了。真正的师生对话是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文本中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以自己独有的阅历、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味文本内涵,共同挖掘文本中有价值、值得探讨的话题。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创造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展示、才华得以施展。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提升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2.余映潮:《何谓懂得语文教学》,《中学语文》,2011年第1期。

3.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徐希明:《论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学院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上一篇:高效化课堂的四个标准 下一篇:作文指导要让学生有米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