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类型浅析

时间:2022-06-05 05:06:30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类型浅析

研读近年来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可以感觉到:各地试题虽都有自己的特点,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但从试题类型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文本信息类试题

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不论是什么文体,都十分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这类阅读题,要求考生主要使用文本内信息回答问题。例如,2011年长沙毕业试题记叙文阅读《雪地里的红棉袄》中第21题:“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再如,2011年杭州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兰花的智慧》第17题:“兰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回答这类试题最关键的是要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读懂文本,理清文本的脉络,抓住主旨。同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检索,去伪存真、去繁存简,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尽量用原文的语句做答。这类题在记叙文中主要考查的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中的几件事情;情节的梳理;人物情感的变化等。如广东2011年中考题《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第13题:“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说明文中主要考查的是:被说明的对象及其特点,还有说明的原因等。如2011年南京毕业考试阅读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第13题,写出不同时期通信方式的演变。在议论文中主要考查的是论点或概括论据类型

文本信息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整体感知和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原文,养成读懂文章再做题的习惯。切不可,先看题目,然后断章取义从个别段落中寻求答案。需要审题,审题不清,解答自然容易南辕北辙。我们有些同学缺少严谨审题的意识,漠视审题,读完选文,往往习惯简单一瞄,就落笔作答,如此往往看不清题目的要求和限制,抓不住重点和方向,所答跟所问出入很大。以2008江苏扬州卷为例,散文阅读《冬夜里歌唱的鱼》第22题: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

题目的要求很具体,内容上,必须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条目上,不能少于三点。你只要仔细分析选文,寻找描写母亲的语句一分析其中的动作、语言、心理一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譬如从“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分成若干小块”可见母亲的勤劳、慈爱。从“母亲只用鱼汤拌饭”可见母亲的忘我(克己),从“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可见母亲会主动关怀他人(善良、有爱心)。

可是有的同学要么忽视条目的要求,只答一点、两点,造成无谓的扣分:要么不能用精确的词语概括母亲的性格,只是大段大段抄写选文描写母亲的段落,这样的解答显然不能得分。

二、语文知识类试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老师也越来越困惑:语文知识要不要讲,讲多少,怎么讲?不过,中考试题告诉我们,必要的语文知识还是要讲的。因为它能解决阅读和习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各省市中考试题中,运用语文知识回答问题的试题不占少数。比如,2011年天津毕业试题《花开的声音》第18题:“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考生没有掌握修辞知识,是很难回答的。再如,2011年河南中考题《漓江情韵》第9题:“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考查的就是语文知识“环境描写的作用”。至于说明文中,运用的就更多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顺序等都要在掌握说明文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作答。

回答这类试题,首先要认真读懂原文,因为它不是单纯的考查语文知识,而是要结合文本内容,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自然而然地运用。所以,没有文本做基础,背会再多的语文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其次,回答这类试题,也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和模式,然后灵活运用,才能做出完美的答案。比如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果是比喻、夸张、拟人,就可以答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再如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三、探究类试题

这类试题也被称为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对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信息,还要积极地和作者展开对话,通过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的深入理解,进一步阐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例如2011年武汉中考题《萧萧池塘暮》最后一道题: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为题?这道题的设计和回答,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更要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答出满意的答案。

回答这类试题首先要认认真真读懂原文,读懂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只有立足文本,才能为评价和反思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引用文本外信息,评价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写自己的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把课外文字材料拿在手里,顿感生疏,更要反复读,读懂,读透。具体地说;(1)要读懂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就知道了1/3。先顺读,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再采用逆推法读,即读完原文后回过头来细细读标题,其深层含义大致可迎刃而解。(2)要读懂题干。注意题干中出现的限制性词语,还要读懂题干中易含混不清的词语,以利答题有的放矢,不至于南辕北辙.(3)要读懂原文。带着文段后的问题,再次细读原文尽量在原文中读出答案,至少也要读出答案所涉及的范围及答题的方法。这类题大都为主观表达题,所以要求学生能很好的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三种类型的试题并不是绝对独立的,它们互相交融,只是侧重点不同,我们的考生只要读懂原文,理清思路,规范答题,就能有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Ⅷ、枝叶间的狗尾巴 下一篇:闲聊学生学习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