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荒原?内心的彷徨

时间:2022-06-04 08:17:43

摘 要:《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因该剧作缺乏连贯的故事情节,充斥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以及传达沉重而复杂的人类精神荒原而被贴上了“荒诞派戏剧”或“反戏剧”的标签。本文试从戏剧情节、语言及人物形象入手,浅析《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特征,旨在挖掘荒诞背后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首次由批评家马丁・埃林斯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绝人寰的杀戮而后形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否定了生命的意义,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人类劫后余生,抚摸着战争带给的伤疤,无所适从,处于无望的境地,这时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根基的荒诞派戏剧便应运而生。其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典型,集中反应了二战后人们的精神状态。世界是冷酷而无情的,人生本来毫无意义,人与人之间信任全无。悲观与颓废,虚无与绝望,充斥着人们的内心。可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彻底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是他在无望中给人留下了一道希望之光。等待虽意味着幻灭,意味着停滞不前,但贝克特正是在这无望的等待中激起人们挣脱这满是荆棘与灾难的人生的勇气。

一、非连贯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戏剧强调结构紧凑,情节完整生动。荒诞派戏剧则近乎无情节结构。《等待戈多》是一部两幕剧,该剧缺乏动人的故事情节,而是自始自终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与 佛拉季米尔(狄狄)出现在一条寂静的村落路旁,旁边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戈多究竟是谁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可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期间为了消磨时间,他们无聊地谈着话,陈词滥调,不知所云。戈多一直没有出现,却等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波桌用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着鞭子呵斥着他,他则拿着行李,唯命是从。等待继续着,戈多的使者到来,他告知戈戈和狄狄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准来。第二幕,依然是场景再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光秃秃的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他们依然等待着戈多,说着支离破碎的语言,做着荒唐的动作。这时,波卓和幸运儿再次出现,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戈多的信使再次通知他们戈多今晚不会来了。就是这样的两幕剧,没有情节的发展,没有高潮跌宕起伏,更没有结局或悲或喜,他们就这样无休止的等待,周而复始。但这正是贝克特的初衷,他将人生的无望与虚无的抽象精神通过舞台呈现出具体的可观的形象,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那种刺骨的荒诞。这种看似没有任何情节可言的戏剧有着自己的可被理解的内涵正是荒诞派戏剧的一大特点。

二、支离破碎的语言

语言作为沟通与交流的载体在荒诞派戏剧中完全丧失意义。荒诞派剧作家普遍认为既然人生如梦,虚无缥缈,世界荒诞不经,那么沟通人类的语言也自然失去了其交流的意义。从《等待戈多》戈戈与狄狄的对话中不难发现荒诞派戏剧的第二大典型特征:语言冗长、重复、自相矛盾,又不合乎逻辑。剧中,戈戈与狄狄语无伦次的对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

戈戈:我问你一个问题。

狄狄:啊。

戈戈:你回答了吗?

狄狄:萝卜怎么样?

戈戈:它是一个萝卜。

不合逻辑的语言与答非所问的对白增强了荒诞感与表现力。对话中,二人说的最多的话便是“咱们走吧”,“我要走了”两句,毫无意义又不断重复。整部剧语言荒谬,枯燥乏味又空洞无物,这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沟通障碍。贝克特采用如此语言特征,具体地展现了人的生存境况,人生来便是无意义的存活,那么任何沟通也将困难重重。由此影射出人类必然孤独,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的淡漠与隔阂。

三、没个性的人物形象

戈戈和狄狄其实代表着二战后孤独的舔着伤口,失去信仰,精神空虚,无所适从的人们。他们一直执着的等待着救赎,等待着希望,等待着一个新的信仰可以重新支撑起他们坚定的信念。可是,经过战争的蹂躏和苦痛的折磨,人们早已人格丧失,个性毁灭。犹如戈戈和狄狄,破衣烂衫,精神萎靡,两个流浪汉在荒芜的村落路旁,明知戈多永远不会出现,也还要固执着等待,他们已经麻木不仁,多次想要自杀可还是要宁愿在等待中死去和消亡。他们没有个性,只是无奈的等待,他们的等待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永无止境。他们身旁的一棵秃树代表着空虚的世界,树上的四五片叶子是在等待中给与他们的丝丝希望,是支撑他们等待下去的精神支柱。

四、结语

总的来说,荒诞派戏剧以其环形封闭的结构,乏味荒谬的戏剧语言以及体现虚无,缺失与空虚的戏剧主题活跃于文学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贝克特笔下的剧作表面上传达一种消极的生存状态,本质上,他却希望通过对荒诞派剧作的解读,引起人们的无限思索。在绝望中激起人们积极对待生活的勇气,只要有一丝希冀,便奋不顾身前行,而非终极等待。

参考文献:

[1] 段汉武.《等待戈多》荒诞中的真实 无意义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2] 王玉华. 试析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J].长白学刊.1990(3);

[3] 马丁・埃斯林. 荒诞派之荒诞性[J].外国戏剧. 1980(1)

上一篇:汽车广告语中的认知象似性探析 下一篇: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红楼梦》的三个英文译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