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6-02 09:13:16

【摘要】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需要有一种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

对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基础会计》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然后探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构成以及教学方法,并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为改进《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基础会计 意义 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也是将学生领入会计知识殿堂的入门课程或启蒙课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续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对如何根据会计专

业课程教学特征有效地实施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起着引导性与开创性的作用。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意义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需要有一种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这种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时开始建立起来的。《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使其为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手段或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方法,其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应体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并能够形成对所有会计专业课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理解、应用等习惯在进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时逐步形成,《基础会计》教学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所有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手段,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专业课程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而且有其职业特征,表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特性,《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尤其显得重要,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1、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可以说,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一般是不了解的,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的知识殿堂,《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顺序可以为: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初步概念;然后讲解薄记原理,让学生掌握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而后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原理,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生成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后讲解会计工作的组织,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与管理的;最后讲解会计规范,使学生树立起任何会计工作与会计行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的观念。这种教学顺序是传统《基础会计》教材采用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如果教学的对象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则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可能效果较好,有利于对会计信息认识的深化。

2、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

作为会计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课程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而有些内容则学生有一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这些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作进一步的讲解以至学生最后能够把握这些内容。在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关于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就必须掌握的,而会计的学科分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则作一般的理解即可,因为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涉及与进一步进行认识;在会计薄记原理方面,对所有的内容应该进行较为详细的讲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薄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薄记技能,因为在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一般不会再讲授会计薄记的内容,但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则需要会计薄记知识为基础;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可以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进行一般介绍,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因为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分析与讲授;在会计工作组织方面,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等作一般的介绍,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即可,而对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容则要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等要有充分的认识;在会计规范方面,对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以及会计的核算规范与内部控制规范可作一般讲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即可,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讲解,但对于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则需作重点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初就形成会计的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

3、关于《基础会计》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

这里的“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的连接,“面”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不同知识点的连接所构成的知识体系。通过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首先要讲授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线;在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时,首先要讲授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再把会计核算方法的线与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根据其关系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会计核算知识体系的面。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还可以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点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达到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实质上,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常常采用账户之间关系的图示结构来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是关于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点、线、面的结合。会计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极为严谨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应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而这种知识的讲授方法与学习方法则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应形成。

4、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何课程能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学所包含的内容既有薄记、根据会计准则或制度规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编制会计报表等比较浅易的技术与方法,也有根据会计准则的原则规定对某一项业务做出职业判断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新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处理、对违背会计职业道德操纵利润的行为及时发现等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才能掌握的理论与方法。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主要讲授基础的会计技术与方法,会容易造成学生认为会计学的方法就是依样画葫芦,简单重复的错觉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可能对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为此,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要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的性质、学科体系及其在整个经济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等,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掌握会计的方法与技能的欲望,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会计知识体系的精神,具有乐于从事会计职业的意愿、成为一位具有高超会计技术的会计高级人才的追求。显然,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不仅使学生增进对一些会计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会计事件及其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的视野是十分重要的。

5、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诚信品格的塑造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根据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应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的判断选择。会计信息的生成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全面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技术,而且需要会计人员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的准确把握,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质上,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在《基础会计》课程讲授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时,就应开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道德操守观念。这样经过后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对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的再熏陶,经过诚信品格的再塑造,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真正胜任会计工作。《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的初步建立阶段,因此,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讲授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时,必须注意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会计诚信品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念[J].职教论坛,2007(5下).

[2] 杨宏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改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上一篇:试论当前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下一篇: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持体系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