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研究

时间:2022-05-29 03:01:10

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研究

摘 要:“图案”一词最早从日本引入,是一个外来词汇,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称“图案”为“藻饰”或“纹样”。植物纹样渗透到人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它的观赏特性、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也随人类生活的发展不断被革新,与一般的绘画相比,“图案”更加抽象,它重形而不重实。一些纹样经过设计者的主观想象,使得图案来源于现实,却又远远高于了现实,因此装饰性和抽象性是其主要特点。本文旨在对我国典型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现代图案设计与装饰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植物纹样;纹样种类;装饰性;寓意象征;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71-02

一、传统图案纹样的演变

1.莲花图案纹样

《大阿弥陀经》认为,一切生活在极乐世界的芸芸众生,无不从莲花中化生。《长阿含经》更把莲花看做是神的象征。莲花的生物特性很特殊,她生于泥土中,却成长于水中,莲花不仅迎风摇曳,而且伴随太阳的起落而生合,四位一体,具有原生命的意义。“莲花”本身集中体现了“空”境界,当然也是净世的本真,受莲花的启迪,佛祖释迦摩尼结伽趺坐于莲花台上,象征化生万物和普度众生。因此,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也因此在佛教众多寺院及雕塑画像中,以莲花的造型最为丰富多样。如西魏时期莲花大多呈椭圆形,三层结构,突出莲花花蕊和莲蓬;到北周时期的莲花多置于藻井及平棋图案中心,多为伸展似伞,莲瓣有尖、圆、单、复等形状,合成一个大花朵;隋朝莲花广泛应用于藻井、平棋、圆光、背光、桌帏等图案中,经常出现莲花与忍冬、莲花与卷草缠枝等复合图案;唐代莲花的总体特征是膨大变形,具有了团花的形状,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唐气象。

2.忍冬图案纹样

忍冬,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忍冬“似藤生,凌冬而不谢”,《唐本草注》进一步说,“忍冬禀赋冬季凌冽之寒气而成,清热解毒之功尤甚”。从佛教绘画艺术所推崇忍冬也可以看出其品行之高。《本草纲目》对忍冬的植物特征描述道:“忍冬处处有之,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薛荔、而青,有涩毛。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俩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变色,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1]”多数学者认为:“忍冬花来源于古希腊,是当地的特产,当地人民常用其作为装饰”。也有人认为忍冬花进入佛教建筑装饰图案“或许只是当时一种时兴装饰题材,并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实,图案始终与我们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任何装饰图案都是人脑对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某种实物的映射,在这个主观映射的过程中,设计者必然通过抽象和夸张的手法,使之整个图案都是人脑对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某种实物的映射,使之整个艺符合设计者内心想要表达或陈述的愿望。如果说“莲花”代表化生,则“忍冬”代表不生不死。“忍冬”自身的流线美十分符合装饰图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忍冬纹也不断地改进着自己的形式。从古希腊时期的忍冬与棕叶纹到传入到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忍冬纹,无不呈现着一种韵律美和节奏感,时至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及唐忍冬纹砖,不难看出忍冬纹总体的演变趋势是中国本土元素越来越多和西方元素的渐少,到唐代以后,忍冬纹逐渐被改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意象形缠枝纹和卷草纹装饰图案。

忍冬纹主要有三种主要变体:云气忍冬、缠枝忍冬与藤蔓忍冬。北朝的忍冬纹多为云气忍冬,如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的伎乐飞天云气纹最具代表性,有人说“忍冬作为装饰性的花朵,与天体中的花朵、云彩配合,其形式自由随意,促使天体中呈现出动荡飘飞的活泼气氛”[2]。唐代的缠枝忍冬纹比较发达,特别是在金银器方面,西北各地出土的文物可以进一步得出此结论,如陕西临潼庆山寺遗址塔基出土的唐代鎏金缠枝忍冬高足银杯,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内出土了金棺银椁,其银椁顶部置覆瓦式盖,通体刻缠枝忍冬纹,等等。可见,这些缠枝忍冬纹含有某种灵魂不死和极乐化生的含义。

3.卷草图案纹样发展及其寓意

卷草纹亦称缠枝花纹、穿枝纹、串枝纹,日本人也称之为“唐草”,表明它是唐朝金银器、纺织物及建筑装饰图案常见的纹饰。卷草纹或藤蔓纹从忍冬纹演变而来,呈波浪线排列,其结构多为二方连续图案。花草主要部分处忍冬纹以外,也有大量的牡丹花、、荷花、石榴花、葵花等花叶,整体曲卷圆润,生机勃勃。

从《营造法式》五彩遍装中了解到,它的图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充满了韵律感,图形内容繁复,动静结合,花朵和草蔓姿态万千,形体舒展自然。楼广西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曾道:“卷草纹在早期枝叶较为单薄僵硬,到隋时期忍冬纹变得较为丰满,且彼此之间互有联系。到唐代时期,则应用了传统的技法,将牡丹、莲荷代替忍冬草组织到波浪形的卷草纹中去了。这种卷草纹花梗连绵不断,花叶萦回盘旋,造型丰富,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加上色彩的敷设,花纹更加丰满富力,绚烂多姿。这是中国传统的装饰风格和技巧与外来装饰内容的高度融合,创造出了一个新时达的唐风,也使唐代装饰花纹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故而,从构图上,唐卷草纹注重枝蔓的变化,枝蔓与叶片之间的空隙较为明显;结构上,其纹饰犹如凤鸟之尾饰。整体式样变化也耐人寻味,唐偏贵族艺术而宋偏平民生活气息;唐线条肥粗,层次厚重,给人以华贵豪壮之感,而宋线条瘦弱,层次淡化,给人以秀丽纤细之感,其变化也反映了卷草纹在不同时期的应用与变化。宋代卷草纹的凤化现象除了艺术审美需要之外,也是宋代政治生活的反映,即也是这一时代的文化产物。

4.团花图案的寓意

团花,即指形状为圆形的装饰图案。根据其形状特点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团花”是以植物花卉为内容的装饰图案,而广义的“团花”则是泛指“一切由点、线、面以及色彩所组成的圆形寓意纹样”。圆形或近似圆形是自然界最常见的花朵形式,故圆形属于原生形式,其他形如方形、菱形、椭圆形等则属于派生形式。中国目前发现的内蒙古阴山旧石器时代岩画以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画人面鱼纹图等,均以圆形为岩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许多圆形的图案实则已有了“团花”的特征,为中国古代“团花”装饰图案的萌芽。以及马家窑文化、半山彩陶、马厂彩陶文化中的“圆形大涡纹”就是一种广义的团花艺术图案了。秦汉画像砖,特别是丝织锦绣兴起团花图案装饰,它的寓意也越来越明朗化。东汉的伏羲女娲画像砖,左侧伏羲手举日乌,女娲则手举月蟾,象征着团圆、和好与美满,是一种特别“有意味的形式”[3],也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至首。因而团花在一个圆体内,包容天地万物,无论是实在之物,还是虚幻之物,无论是动植物还是生活事物,都能成为团花的装饰素材,但其主要内容是表达兴旺之气象。因此,历代绣织品,建筑壁画、瓷器装饰等等皆用团花图案来表达一种祥和之意的生活气氛,也给人一种团圆美满,富贵兴旺的联想与意味。

团花在唐代运用到官服上也有严格的等级属性,其种类有小团窠、独窠、四窠等等,按官品大小之分,t袍服上团花纹饰有大团花小团花之分;按题材来说,团花实则是一种从动物图案到植物图案的演变过程。有人把史前岩画上的动物图案看做是团花图案真正的开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现了大量关于团花的剪纸图案,从隋唐的藻井图案题材的广泛,比如说:三兔莲荷纹、连珠纹、葡萄藤纹等。到唐初的藻井图案,卷草纹边饰图案为代表达到了全盛时期,整个趋势表明了单纯的动物形团花和花卉植物纹饰的此消彼长的历程。具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盛唐第205窟三兔莲花藻井非常典型的体现了敦煌装饰图案的总体特征,即:色彩绚丽、内容丰富饱满。何宴《景福殿赋》云:“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而永厥成。”说明这样的装饰纹样在中国历展已经被运用了多时,不仅唐代如此,宋代更甚。

二.植物花纹及其装饰意象

1.海石榴纹饰

海石榴,亦称石榴花。整个图案由两部分组成:海石榴花与忍冬草纹。《北齐书》载,安德王纳李祖收女为妃,某日宋氏皇帝到安家赴宴,李妃母亲值此佳节送其两个石榴,意味石榴房中多子。可见,石榴不是一般的果蔬。而是祈子象征的一种意义。唐盛时期,中外贸易日渐频繁,此时海石榴纹作为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应用于唐三彩上,以及唐敦煌石窟,西安碑林中唐碑壁画的装饰应用艺术上。其常见纹饰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果。宋代时期,在此基础上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织锦的装饰之中,并与宝箱花、莲花花纹等相配,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2.宝牙华纹饰

宝牙华,图案由两部分组成:宝牙花与忍冬卷草纹。从《营造法式》中所描绘的形状和特征来看,宝牙华是由牡丹、莲花、葵花、等花卉组成的一种团花纹饰,其写实图案实则是葵花和牡丹及的整合与重组,它的特点是第一层和第二层花瓣展开呈半旋转状的葵花,从第三层以上花瓣开始,收敛和拢合,呈“合抱状”,给人一种“以我为中心”之感。与宝相华相比,宝相华较为凝聚与收敛,宝牙华图案凸显的是张力,具有大唐风范。“宝牙华”图案以三朵盛开的黄色葵花为主,左右两边的葵花呈正面绽放状态,而中间的一朵葵花则花面朝下,有温柔乖巧之感,这种刚柔并济的画面组合,也体现了《周易》中所强调的:“刚柔者,立本者也”。

3.牡丹花(华)纹饰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称誉,于我国种植发展也有两千余载的历史。牡丹花整个图案也由两部分组成:牡丹花及用做枝蔓的卷草,二者构成了雍容华贵的“产值牡丹花纹”。从南北朝开始,牡丹就被作为观赏的对象;唐代此花品种繁多,且多重瓣现象。周敦颐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4]。可见,作为一种富贵吉祥的寓意,世人皆爱牡丹。北宋司马光更赞牡丹的卓姿称:“洛阳春日取繁荣,红绿从中下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更是将牡丹花的寓意概括而出,象征着富贵繁荣、幸福美好、吉祥平安之意。宋人墨客描述牡丹,也通过“没骨法”“叠色渍染”等绘画技巧来描绘牡丹的风姿,这也为后来建筑装饰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雷圭元.中外图案装饰风格[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 欧阳琳.敦煌图案解析[M].兰州:甘肃省文化出版社,2007.

[3]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4] 周敦颐.周敦颐集[M].湖南:岳麓书社,2002.

上一篇:职业经理人贻误的雷克萨斯 下一篇:微传播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素养与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