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素养与能力培养

时间:2022-06-18 12:12:44

微传播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素养与能力培养

摘 要:媒体融合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上的创新带来的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微传播的业态下,媒体从业者播音员主持人首先要适应微传播的规则,其次要积极应对传播方式改变带来的行业挑战,在主动发声的同时还要坚守实事求是的行业底线。在等待别人来敲门的境况下不如变被动为主动,抢先发声,巩固主流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讨巧不如守拙,努力使自己成为权威符号。

关键词:微传播;真实观点;坚守底线;权威符号;守拙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44-02

一、引 言

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2009年微博、2011年微信相继登上历史舞台,2014年中央深改组将媒体融合确立为国家战略,就此拉开了有图有文字、声像共存、信息高度共享、部分受众对“专业化”衡量标准失范的融媒体大幕。面对新媒体的冲击,2017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与广西电视台等38家省级、计划单列市电视台宣布成立电视新闻融媒体联盟。次日,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试运行。

在融媒体大背景下,每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每个人在吸收“粉丝”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别人的“粉丝”。许多自媒体发声者甚至成为了某个专属领域“振臂一呼及者众”的意见领袖。受众对发声者的衡量标准不再是:你是不是R党錾怼⒎⑸者的平台背景是不是权威、正统,而更多的是关注发声者所传播的内容和持怎样的观点。在如今这样一个全新的传播生态下,播音员主持人要适应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和工作要求,就必须具备一些特有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二、播音员主持人在适应新要求中需具备的素质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移动新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利用好微传播这个新兴传播形态,适应新要求需具备哪些技能、素质,以及在实践工作中注意哪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和同事的工作经历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一)自身素养要求

1. 主持人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及积累,扩宽知识面,促进理论知识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主持人,博览群书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播音员主持人对节目起到把关人的作用,也是引领节目的方向的关键人物,所以主持人首先要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路线方针,其次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新媒体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以扩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及对节目的把控能力。

2.应加强微传播知识及技术的学习,练好内功,提升自身竞争力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广泛普及给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适应当前的传播环境,努力学习网络新媒体技术、VR/AR、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知识及其运用方法,并很好地将其运到到自己的工作当中,练好内功,增强观众体验和互动,以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吸引观众,同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二)主持中应注意的方面及主持技巧

1.变被动为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加大“体验式”的描述

2016年7月26日笔者主持了一场新浪微博在广西黄姚古镇举办的2016“旅游V影响力峰会” (如图1所示)。会上的一个案例让笔者记忆深刻:“当年一月海南省举行了一场旅游大V到海南旅游的体验活动。’’作为世界上唯一环岛高铁的所在地,再加上40个旅游大V的在线体验即时发送,仅仅四个半小时,就吸引了7290多万的阅读量。笔者问主办方:“40个大V中有媒体里的播音员主持人吗?”回答“没有,在开放式的社交媒体上那些大V们比较敢说。”笔者没有细问下去,但是这话切实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的确是,行业的惯性让播音员主持人在开放式社交媒体上说话时会更加注意遣词用句,在表达自己真实感触时会显得理性和客观冷静。这是好的习惯,可是在受众越来越愿意关注那些直接的、脱口而出的感受这个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在微传播下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很大的展示专业魅力空间待挖掘。比如,不妨加大自己体验式的感受和观点分享,多从受众的角度去表达“如果我是信息接受者,那么我会由人及己的联想到什么,这种感受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并把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的过程与大家分享。”与其看着别人真性情的传播,还不如让自己更加诚恳地呈现,变被动为主动,相信受众更加乐意看到一个专业的、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传播过程。

2.微传播中声画可以力求生动新颖,但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兴媒体的纷纷登场,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者杨翠芳认为:“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停留于被灌输阶段,而是向自由猎取方式转变。他们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言的成本很低,往往又以匿名的形式呈现,加上这些平台简便易得、即时转发、快速多向,很好地满足了他们表达与传播的欲望。”[1]笔者认为,在上述大背景下,部分自媒体发声者往往用吸引人眼球的标题、“大众利益代表者的声音”介入公共事务及突发事件,说着情绪化的语言,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虽然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培训,但是“吸粉(吸纳粉丝)”时间短、见效快。久而久之,发声者的影响力也随之越来越大。然而这种情况对微传播中的专业媒体从业者来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挤压,因为对于信息不对称、缺乏辨别是非的受众来说,更容易被刻意的画面、辛辣的语言、充满情绪化的观点所吸引和误导,进而成功被圈粉。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应对微传播下特有的情况来说必须要找到合适自己职业操守的突围之路,那就是:微传播中声画可以力求生动、形式尽量新颖,但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实事求是的底线。

2017年2月20号,南宁市西乡塘区某厂家厂房着火,现场浓烟滚滚,围观者众多。当时有很多围观群众拿出手机拍摄现场画面,并即时在微信微博上,随附的标题五花八门且吸引大众眼球,危言耸听的有:“西乡塘某厂房大火,死伤者众多”稍微负点责任的有“某某厂大火,伤亡人数不详”。本来是一起意外引起的一个一般性失火事件,就这样以讹传讹,传播的影响比失火事件本身更“火”。 这次着火突发事件发生在2月20号,正巧是中央电视台与广西电视台等38家省级、计划单列市电视台宣布成立电视新闻融媒体联盟、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试运行的第二天(本文开头已经提及),作为主流媒体岂能错失这次难得的以正视听的机会。广西电视台新闻主播陈俊佳立刻赶赴现场,在现场利用新闻移动网络、用手机直播前端发出了客观公正的报到(如图2所示)。俊佳现场实地即时移动式的报道让许多不明真相的受众及时接触到事件的真相,特别是在大众最关心的是否有人员伤亡的关键信息点上有针对性地及时辟谣:因为发现及早,并无人员伤亡。回过头来总结这次微直播过程,有三点值得从业人员借鉴:(1)及时赶赴现场、现场体验式跟进报到,画面及时生动有力;(2)采用微直播的方式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阵地,契合当下最流行最快速的传播趋势;(3)权威发声,一锤定音,将各种小道消息拦截在半路上,用行动巩固主流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影响力。

3.播音员主持人要在微传播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权威符号

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的行业角色在融媒体时代这个背景下正在被稀释,任何一个传播信息的发声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在观点输出的环节里就已经“自带”了播主的功能。面对自媒体、意见领袖等诸多“敲门者”.与其被动被敲门,还不如主动打开门户走出去让自己成为“敲门者”。写到这让笔者想起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2016年3月在《坚守融合时代的媒体信仰》中的一段话,她说“新闻没有消亡,媒体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职业还有担当。我们相信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样变,原创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2]每每想起这段话,都会让笔者这个媒体从业者热血沸腾。当信息满天飞的时候,当受众被充满情绪化、主观性极强的传播内容误导的时候,作为传统媒体从业者,特别是在业界被称为喉舌发声者的播音员主持人更有责任站出来积极发声、还原真相;更有义务在众说纷纭的喧嚣中权威、理性地科学分析解读,让自己成为主流意见的代表、成为权威的符号,不发声则已,一发声便是凝聚社会共识、横扫诸多杂音地主流叙述。

三、结 语

讨巧只能带来一时的耀眼,守拙才能闪耀持久的光芒!最近引发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了一种“现象”,可是笔者认为,真正赋予这个节目的魅力,是那些流传千年而不朽、在诗词中静静流淌、默默呈现的古人智慧。在融媒体时代里,传播手段再先进,它还依旧是为人所用并最终服务于受众,正是应了那句话:千回百转、万径归宗。作为播音员主持人,也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始终锁定受众的需求和感受、不断地夯实业务水平、始终坚守行业底线,不讨巧,只唯实,必会在微传播中发挥自己最优秀的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翠芳.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媒介伦理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3).

[2] 卢新宁.坚守融合时代的媒体信仰[N].人民日报,2016-03.

上一篇: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研究 下一篇: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