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典型综合题赏析(上)

时间:2022-05-28 10:18:13

中考数学典型综合题赏析(上)

一年一度的中考已经结束,纵观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我们发现有许多有代表性的综合题,认真研究这些典型综合题,对我们把握学习的方向,掌握学习的尺度,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以2007年全国各地的一些典型中考题为例,说明它们的特点与解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 操作探索与推理论证同行

操作是直觉思维,推理是逻辑思维,巧妙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一个亮点,2007年各地中考题又有了新发展,操作中得到的结论有成立的,也有不成立的,前者要举出反例说明其不成立,后者要通过推理说明其成立。

例1(2007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题)如图1,已知P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不与A、C重合),PEBC于点E,PFCD于点F。

(1)求证:BP=DP;

(2)如图2,若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是否总有BP=DP?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用反例加以说明;

(3)试选取正方形ABCD的两个顶点,分别与四边形PECF的两个顶点连结,使得到的两条线段在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长度始终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是一个常见问题,利用全等或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即可得证;(2)是一个探索题,可在操作中发现结论不成立,只要举出反例即可;(3)也是一个探索题,在操作中可发现BE与DF始终相等,再证明这一猜想成立即可。

解:方法一:在ABP与ADP中,利用全等可得BP=DP。

方法二:利用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可得BP=DP

(2)不是总成立。当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点P旋转到BC边上时,DP>DC>BP,此时BP=DP不成立(说明:未用举反例的方法说理的不得分)。

(3)连接BE、DF,则BE与DF始终相等.证明如下:

在图1中,可证四边形PECF为正方形,在BEC与DFC中,可证BEC≌DFC,从而有BE=DF。

点评本题将操作猜想与推理论证有机结合在一起,先探索出有关结论,再举出反例说明结论不成立或利用推理论证说明结论成立,体现了探索数学结论的一般方法。

二、阅读理解与即时应用并举

利用阅读材料向考生介绍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然后要求考生应用这些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去解决一些新问题,用以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这种知识与方法的综合题,背景公平,要求一致,能充分体现考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解答问题:(1)上述解题过程,在由原方程得到方程①的过程中,利用_______法达到了解方程的目的,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2)请利用以上知识解方程x4-x2-6=0。

分析首先通过阅读理解用换元法解高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再应用换元法来解决问题。

解:(1)换元法:

(2)设x2=y,那么原方程可化为y2-y-6=0,解得y1=3;y2=-2

点评本题通过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了用换元法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要求同学们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来领悟这一解题技巧,并且要“活学活用”,对能力的要求较高。

三、 统一要求与个性选择互补

对于同一份试卷,如何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体现每个考生的个性(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近年来各地命题专家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其研究成果构成了中考试题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例3(2007年江西省中考题)如图3,在正六边形ABCDEF中,对角线AE与BF相交于点M,BD与CE相交于N。

(1)观察图形,写出图中两个不同形状的特殊四边形;

(2)选择(1)中的一个结论加以证明。

分析首先观察图形,找出两个不同形状的特殊四边形,这是共性要求,然后要求考生对自己找出的两个不同形状的特殊四边形进行证明,这是个性选择。

解: (1)矩形ABDE,矩形BCEF;或菱形BNEM;或直角梯形BDEM,AENB等。

(2)①选择ABDE是矩形。

证明因为ABCDEF是正六边形,∠AFE=∠FAB=120°,∠EAF=30°,∠EAB

=∠FAB-∠FAE=90°.同理可证∠ABD=∠BDE=90°四边形ABDE是矩形.

②选择BNEM 是菱形。

证明同理可证:∠FBC=∠ECB=90°,∠EAB=∠ABD=90°,BM∥NE,BN∥ME.四边形BNEM是平行四边形,BC=DE,∠CBD=∠DEN=30°,∠BNC=∠ENDBCN≌EDN.

四边形BNEM是菱形。

③选择四边形BCEM是直角梯形。

证明同理可证:BM∥CE,∠FBC=90°,又由BC与ME不平行,得四边形BCEM是直角梯形.

点评要求从图形中找出两个不同形状的特殊四边形,这是统一要求,随着自己所找的图形的不同,证明的方法也各异,每位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图形与解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四、 特殊结论与一般规律相辅

“从特殊到一般”就是从特殊、个别的事例推出一般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归纳、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试验是基础,在试验中要注意分析和观察规律;观察是关键,在观察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特殊中找出一般;猜想是核心,会推理判断,能归纳猜想,就能有所发现;论证是结果,是对实验、观察、猜想的科学总结。

例4(2007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学习投影后,小明、小颖利用灯光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来测量一路灯的高度,并探究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如图4,在同一时间,身高为1.6m的小明(AB)的影子BC长是3m,而小颖(EH)刚好在路灯灯泡的正下方H点,并测得HB=6m。

(1)请在图中画出形成影子的光线,并确定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G。

(2)求路灯灯泡的垂直高度GH;

点评本题寓特殊情况下结论的计算与一般情况下规律的探索于一体,通过特例的计算,发现其规律,探索一般性结论就容易了,可见命题老师的良苦用心与创新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一组与交通安全有关的数学试题 下一篇:咀嚼考题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