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27 01:10:23

高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个专业设计的专业范围很广,在理论上相对比较的抽象,很多学术性词语,学生在理解起来相对比较的难,同时还夹杂着公式、标准项目及符号代号,有着鲜明的课程特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分层次教学,以期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 自动化专业 实用 分层次教学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及近机类各专业开设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专业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是设计课程和工艺课程的联系纽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校主要在机电类专业及自动化专业开设本课程,课堂教学相对活跃,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要求,进行分组分层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适度教学,注重实践。

一、教材按专业合理选用

合理选用教材对专业课程教学起着直接影响,我们五年一贯制教学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专业工作人员,以现代生产的需求为基础,既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为了学生更高的发展,也要满足对理论知识的储备,必须优先选用专门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的系列教材。

(一)机电类专业学生以可初步精度设计为主要目标,要求掌握互换性基本概念;熟记各公差标准的基本术语定义、极限与配合标准、几何公差标准、表面粗糙度标准;了解常用结合件的互换性等技术标准。学生能初步进行尺寸精度设计、几何精度设计与表面质量设计,同时学会基本几何量的常见检测方法,可以正确进行数据处理。建议采用中国计量出版社(廖念钊等主编)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五版)。考虑到现行国标的及时更新,也可采用化学工业出版社(余诚英主编)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二版),并进行适度删减。

(二)自动化专业学生应以了解国家标准为主要目标,学生掌握互换性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各公差标准的基本术语定义、极限与配合标准、几何公差标准、表面粗糙度标准,初步掌握常用件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学生学会查阅和运用手册、标准及有关技术资料,能够合理应用相关国家标准。同时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测量方法,能初步处理测量数据,判断产品合格性。可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王伯平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并进行适度删减。

二、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

(一)根据高职学生就业特点,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发展,现在我国的技术标准在很多方面已经和国际接轨,所以必须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体系发展,这些内容必须要在课堂中得以体现,而且让这些知识必将会推动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二)现代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而且学生应该了解相关的国际组织和认证机构,为了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注重标准化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各方面的互联关系。这样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专业面,有益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内容要根绝专业知识的多少合理的划分,专业知识较为繁杂的可以将其中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孔与轴、圆柱齿轮这类知识,可以选择其中1-2个进行讲解,对于一些专业要求不高的知识,可以根据课时来进行调整和拓宽。

三、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充分运用现有设备,调整实验内容

传统公差实验教学着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测量仪器上的操作练习,缺乏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我们尝试删减验证型实验,精心设计一些小型的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以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验证课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技能,更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熏陶。

(一)机电类专业――将单一实验项目改为综合性实验,将“长度测量”、“几何误差测量”等项目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小型综合性实验。实习周内把零件图和测量零件分发给学生,图纸上完整标注出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技术参数,学生需要自己去分析数据,完成一个零件的实验,测量一个零件的合格性,理解其中什么是技术公差,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并对各类参数能综合分析,团结合作,充分锻炼了学生全面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自动化专业――实习课时少,测量项目也会减少。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分析能力,我们仍将“长度测量”、“几何误差测量”等实验设计成小型的综合性实验,只是零件简单些、项目减少些。

四、教学思考

经过近几年不断创新发展,“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已有初步成效,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的科技水平,所以在教材上需要更新和改进,另外在教学课程中应更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实验。投入更多的实验设备。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同样自动化专业与其开设的《机械知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也如此,建议学科组积极沟通,统筹安排,以教学大纲为前提,协调各科相关知识,确定各科侧重点,尽量内容不重复,适当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学生的生源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一,且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为此在同一专业学生中也可考虑运用分层次教学。例如在“极限与配合”教学中,初步设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能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即可,知道零件加工要求,产品合格的数值判断,学会查表和运用偏差值以及标准公差系列的使用。能分析各参数的综合数据,判定产品的合格性,为工作打好基础;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增加讲授一些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原理以及设计使用公差的方法, 为以后零件设计或进一步进修打下基础。避免要求太高学不会或要求太低而无学习动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念钊等主编.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五版).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

[2]余诚英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王伯平主编.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实践研究 下一篇: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实用Linux/Unix的工业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