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农村学校布局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26 08:31:52

【前言】城镇化农村学校布局问题及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始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报告的。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视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做出此决定后,集中办学模式取代了义务教育阶段村村办学的模式。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从2001年至今经历了三个...

城镇化农村学校布局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政策实行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学校布局呈现出一些新问题,农村学校布局的重新调整有其必要性。本文针对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学校 布局调整

我国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政策已经实行了十年之久,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学校布局呈现出一些新问题,农村学校布局的重新调整有其必要性。

什么是城镇化和农村学校布局

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的一系列变化与发展,这些变化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许多方面。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3月29日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该书指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面临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双重转型的新阶段,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7.5%提高到2015年的51.5%,预计年均提高0.8至1.0个百分点,到2030年将会达到65%左右。”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始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报告的。与此同时,国务院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视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做出此决定后,集中办学模式取代了义务教育阶段村村办学的模式。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从2001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农村学校大幅度撤并发生在2001年到2005年;农村学校继续撤并和反思调整阶段是在2006年到2011年;部分教学点恢复和布局调整的稳定阶段是在2011年至今。就城镇化和农村学校布局的关系而言,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契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给予城市化进程以有力拉动。

对义务教育的影响

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从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生源量骤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三个方面来讲有其必要性,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加快促进教育公平的步伐是学校布局调整的真正目的。但是,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与其想要达到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单一的学校布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弊端和危害。

从农村适龄儿童的角度 第一,学校的撤并增加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身体负担和生命安全的隐患。由于家校之间的距离远,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花费的时间较长,学生睡眠时间受到影响。许多农村的中小学生每天比城里的孩子少睡两个小时,摸黑赶路上学和放学。有些家长不放心让孩子自己上学,又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就想让自己的孩子晚两年入学,因此使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入学年龄。面对家校之间距离较远的问题,许多家长都想让孩子住宿,但是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给学生提供住宿公寓和食堂这些必要的基础设施,于是就出现了像“家庭式学生宿舍”这样的中间机构。“家庭式学生宿舍”是非常受农村学生家长欢迎的,但是这种“家庭式学生宿舍”是不能和学校的宿舍和食堂相比的,不能保证学生有整洁的住宿环境和营养的膳食。据调查,很多学生不喜欢吃家庭式宿舍提供的饭菜,就到外面的小商店买零食吃,这些通常都是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长期如此必然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身体发育。

第二,学校撤并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布局调整后,使得一些离家较远的学生必须寄宿,孩子与家长常年处于两地相分离的状态,很难朝夕相处,这使得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能被满足。而且从农村来到城里的学生还要受到陌生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挑战,这非常不利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使他们容易产生孤独、逆反、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

第三,学校撤并使得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到城里受到身份歧视,容易导致中途辍学。城镇化进程虽然在不断加快,身份歧视尤其是城镇人群对农民的传统身份歧视依然存在。国家一直在致力于缩小甚至消灭城乡差别,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的差距确实在缩小,农村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城里人相对于农村人的心理优势却还一直存在,这种心理优势使得他们不自觉地在言行等各方面无形中伤害到农村孩子。因此,从农村来到城里学习的孩子要接受城市孩子歧视甚至城市教师的差别待遇,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行为。

从适龄儿童家长的角度 学生家长的利益在学校撤并的过程中受到损害。不顾实际地进行大规模学校撤并,使得学生要到城里或者较远的村落上学,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这些本来不必要的教育投资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加重了负担。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因此,政府更应该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农村家庭状况的实际,不能将学校布局的改革成本转嫁到农民身上。

从学校的角度 一方面,城镇学校负荷超载。由于很多农村学校被取消,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到城里的学校,产生很多“大容量”学校。这些“大容量”学校的学生人数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导致学校的基础设施生均占有量明显不足,学校的教职员工严重缺乏,教师管理超大容量的班级比较困难,很难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办学效率低下,教育质量下滑。大量的农村适龄儿童流入城市,使得农村学校的生源量骤减,很多学校面临成为空壳学校和被撤并的危险。因此,农村学校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景非常担忧,无心将精力放在教学上,使学生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社会效益的角度 第一,辍学率回升。国家为了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但是,由于近年大量农村学校撤并,打破了传统的“村村办学”模式,大部分学生面临上学难的问题,从而导致辍学率反弹回升。第二,社会冲突频发。学校在农村是重要的对外沟通媒介,学校已经成为农民引以为豪的事情,盲目的学校撤并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容易引发和社会冲突。第三,校车事故频发。据调查从2010年至今,我国至少已经发生了43起校车事故,大约8成都存在致死的情况,死亡人数高达153人,其中多数是幼儿。在发生交通事故的43所学校中,一共有23所都是道路非常崎岖的偏远学校,其他的也都多为区县级基层学校。这些鲜活幼小的生命一次次地远离我们而去,应为我们敲响警钟。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

首先,不能只顾追求规模效益,要对布局调整进行科学规划。我们在衡量教育所取得的效益和价值时,需要考虑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效益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以现在的经济实力来看,我国有能力和义务为教育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地方政府不能只看到短期的经济利益,冒然大规模地进行学校撤并。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地方政府必须认真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布局调整真正发挥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和教育公平的目的。

其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实地考察、听取民意、循序渐进地进行。借鉴西方学校布局调整的经验,我们也要规范学校布局的调整程序。第一,筹划阶段。如果当地村民提出申请,或者当地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做出当地生源确实有明显不足的证明,地方政府可以启动撤并学校工作;第二,意见征求阶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当地居民等;第三,报批阶段。以上程序完成后,应将学校撤并的计划写成书面材料交上级行政部门进行审批;第四,公示阶段。采取电视、报纸、广播等方式进行公示,并收集反馈意见;第五,安置学生和教师阶段。撤并学校前,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安置工作,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进度和学习条件。

再次,政策执行必须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都是和祖父母在一起,学校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主要渠道,很容易导致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留守儿童较集中的村落,取消当地学校会使全村的孩子上学非常困难,因此留守儿童较集中的村落不应不顾实际情况而盲目撤校。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2]查啸虎,李敏.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于泽元.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教育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6).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下一篇:初中起始年级班主任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