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I住宅电气设计介绍与分析

时间:2022-05-25 04:56:13

日本SI住宅电气设计介绍与分析

摘要 :介绍了日本SI住宅中电气设计思路及设备敷设方式。体现了SI住宅中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填充体可灵活更新的思路。

关键词 :日本住宅,SI设计,电气设计

SI住宅是在20世纪中期荷兰学者哈布拉肯提出的在开放建筑思想理论的基本上发展而来的。S是英文Skeleton的缩写,表示具有耐久性、公共性的住宅支撑体,是住宅中不允许住户随意变动的一部分。I是英文Infill的缩写,表示具有灵活性、专有性的住宅内充体,是住宅内住户在住宅全寿命周期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改变的部分。S与I的分离使得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等特点。同时兼具低能耗、高品质和长寿命的优势。

对于设备专业来说,SI住宅的特点及优势在于,户内的给排水、燃气、强电、弱电等设备管线均敷设在I(填充体)内,完全不破坏S(支撑体)既保证了房屋主体的坚固和耐用性,也为日后的改造及维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 外电源

由于日本的供电方式及电压等级(高压6600V、低压110V),变压器一般设置在室外(图1),住宅楼内不设置变配电所。国内住宅建筑,体量较大者多为地下室设置变配电所,体量小者多采用箱式变压器供电。

2 公共区域管线

电气管线通过设置在公共区域的管道间(竖井)引至各层。在日本SI住宅中,强电、弱电、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管等设备管线均综合统一设置在同一管道间(竖井)内(图2)。这样既保证了公共管线敷设布置不影响户内空间,又节省了有限的公共空间。目前我国出于设备安全性及各个系统主管部门的要求,还采用各专业系统分开设置独自竖井的方式。浪费了有限的公共空间,增加公摊面积。实践证明,在保证各系统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的基础上,统一敷设并不会使各系统互相干扰,影响其正常运行。

3 户内设备安装

强电箱、综合信息箱及可视对讲等均设置在户内,一户一套。当住宅内发生电气故障时不会影响其他住户。

我国常用方式为强弱电箱暗敷在结构墙,建筑墙内。这样使得在设计施工阶段必须考虑到其对墙体的影响。以及设置位置是否影响未来的家具布置等问题。

在SI住宅中,强弱电箱均设置内墙、分隔墙上(一般在玄关后的走道上)(图3),使得其后的布线灵活方便,维修更换设备便利。

户内插座多为强弱电同面板插座(图4),使得室内整体观感整洁,使用方便。我国做法均为强弱电插座单独设置,且间距为200~500mm。实践证明,在做好屏蔽的情况下,强弱电同面板设置不会影响其各自运行稳定性。

4 户内管线敷设

我国目前的常用做法为管线暗敷至结构板及结构、建筑墙内。

对于我国毛坯式住宅。业主入住后必不可少的需要进行二次装修。而其中水电改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改造需要在墙体、顶板及地板剃槽以敷设管线。部分装修公司野蛮施工,横向开槽常导致截断钢筋的情况出现。严重的破坏了主体结构的可靠性。

在SI住宅中,内墙、分隔墙、架空地板和吊顶作为内填充体。分隔墙之间、分隔墙与地板之间均可灵活拆卸组装,满足了住宅装修的个性化及日后的重新布置的灵活性。

强弱电管线均敷设在吊顶内及敷设在隔墙内,连接到插座上。隔墙多采用带穿线管的工业化内隔墙,或轻钢龙骨隔墙。使得电气穿线方便。且当装修分割变化时无需破获墙体,二次敷设即可,便于调整施工。这样的管线布置既不破获坏S(支撑体)又满足了I(内充体)的灵活性。

另外目前日本强弱电缆均可采用护套线,无需穿管可直接敷设。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小了维护难度。

5 厨卫配电

与我国的传统卫生间及厨房设计在房间固定位置不同。SI住宅采用整体厨卫设计理念。按照模数化在工厂内生产,然后分为几大块,底盘、帮板、天花等在现场拼装(图5),不仅能够根据住户的要求设置在不同位置,还可以满足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房间布局的调整需求,可灵活变更。

因此电气专业只需单独回路供电,与整体厨卫接口相连。当厨卫布置变化时,线路随之调整即可。

6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住宅也将由目前的传统模式向SI模式发展。现在我国自己的CSI住宅已有概念阶段发展到实用阶段(《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已经发表)。日本SI住宅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对于施工质量与精细程度的追求值得我们思考学习。我国自己的CSI设计还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浅议管理类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面向科技创业园区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