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范文

时间:2023-02-27 13:04:51

日本动画

日本动画范文第1篇

我们看到的日本动画片

80年代初,在中国观众被《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鼠》等美国经典动画片逗得前仰后合之际,日本动画家手冢治虫的名字随着《铁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的播出被中国观众熟悉了。同美国动画片那种纯粹的、清晰易懂的玩笑幽默、活灵活现的极度夸张动作不同,手冢治虫的作品和日本其他的动画片如《花仙子》、《蓝精灵》、《聪明的一休》等等都不是在人物形象动作上进行夸张和突出幽默,而更侧重向观众展开一个个曲折的、连续不断的故事进行过程,让观众去关心情节的变化和发展。

日本动画进入中国借助了卡通漫画书的影响。《机器猫》、《圣斗士》、《阿拉蕾》、《七龙珠》、《城市猎人》、《北斗神拳》等一大批日本漫画书和印有漫画人物的各种卡片贴画在中小学生中迅速流行,这些漫画同动画片有着相同的脚本和人物造型。在这种全方位的登陆进攻下,中国的青少年逐渐接受了日本动画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征服了。

近年来,美国大型影院动画片直接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放映,《狮子王》、《花木兰》、《泰山》和采用三维电脑制作的《玩具总动员》、《恐龙》等影院大片的发行和票房的成功,进一步加深了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树立起来的动画经典地位,并及时体现出了在应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水平。日本的动画片却没有走这条路。在全日本及欧美广受欢迎的宫崎骏的影院动画片没有在中国影院发行,也鲜有正式详尽的介绍,以至使中国观众对他及同时代的日本动画电影缺乏完整的了解。今天的日本动画多数是通过由漫画书到游戏软件和VCD光盘的发行过程。虽然缺少了很多电影和电视观众,但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更直接。相对于美国动画大片表达善良必定战胜邪恶的简单理想化的故事、集体性的商业操作,青少年更喜爱富有个性、接近他们现实、针对他们年龄层次的日本漫画和动画片。

日本电视动画以其大量吸引人的故事和富有偶像性质的人物形象使青少年着迷,既有《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等可爱有趣的适合不同年龄观众的节目,也有面对初高中生的动画片。长达一百多集的《灌篮高手》在国内各大城市播出并受到极度欢迎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流行的漫画改编而成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城市猎人》、《龙珠》、《机动警察》等等系列片对于喜爱漫画的青少年们很具吸引力。大量将深受读者欢迎的漫画作品改编成电视系列动画片或影院动画片,在进行漫画创作同时发展了动画业。

日本电影动画片以精湛的对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和让人惊叹的画面制作对中国青少年及专业电影和动画人士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宫崎骏的影片彻底改变了人们认为动画是儿童的电影的看法。《龙猫》、《魔女宅急便》、《风之谷》、《天空之城》、《红猪》、《梦幻街少女》和《幽灵公主》让我们看到动画片是以一种完全写实、完全电影的手法出现。

近年日本出现了新一代有很大影响的动画导演及作品。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机动警察》、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和《回忆》短片集等。这些风格前卫的影院动画片开创了未来科幻电影的世界,在日本国内市场极受欢迎,在美国及世界其它国家也造成了一股旋风。

独树一帜的日本动画片

日本动画片具有典型的特点。动画人物造型同漫画一样具有浓厚的日本风格,造型上并没有自然主义的去体现日本民族的形象特征,而是在很多作品中把人物设计为具有修长身材,大大的眼睛等 “靓男倩女”的类型。当然因导演不同,题材不同,面对观众群不同,在造型上也存在着差别,但仍然让观众一眼就能够看出日本风格,体现了一个整体的日本“民族化”的审美倾向。

美国迪斯尼动画的特点是极度流畅并充满弹性动作。而日本动画完全不按照美国动画片中人物的表情、跑步、走路、讲话等等的公式去套。一些镜头中的人物动作相对静止,但由于人物的造型和动作设计得好看,仍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画面中伴以大量的光影变化、闪光、特技等等,并不让人感觉停顿和呆板。另外还强调人物和景物的光线明暗变化,前后景的焦距分别,重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发挥电影镜头的推、拉、摇、移运动拍摄技巧,使画面空间非常立体丰富。

以大友克洋和押井守为代表的日本年轻动画导演把眼光对准了科技发展的新时代,他们的作品在制作上充分利用了新技术的发展。大友克洋的动画电影《阿基拉》将未来的时空描写得栩栩如生,枪战、撞车、爆破等情节处理细致入微。他的其它作品有《羔羊》、《光明战士》和短片集《回忆》。《回忆》之中的《她的回忆》导演森本晃司在使用计算机制作数字电影方面已经成为日本的领衔人物。押井守的最新作品《攻壳机动队》代表日本参加了香港、新加坡、威尼斯、美国等影展,深受好评。大友克洋、押井守和《机动战士》的导演富野喜幸、《王立宇宙军》的导演贞本义行、《机动警察》的导演高田明美等人创作的具有前卫风格的日本科幻动画作品,已经被亚洲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年轻人视为代表了他们青春的缩影及科幻的梦想。

从60―70年代的电视动画系列片的代表人物手冢治虫、80年代动画电影片的高x勋和宫崎骏,到90年代进入电脑制作动画时代的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状结构。老导演和年轻导演不断出现的作品,使日本形成了当今世界除美国迪斯尼之外的另一个动画片制作王国。

日本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更新创作观念。学习国际上尤其是日本的经验,把动画明确为电影和电视节目的一个种类。在重视美术工艺风格的同时,更要重视电影电视的镜头语言。

创作题材上立足不断创新。我们的题材选择既可以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进行充分挖掘和再创造,来强化新意,也应借鉴日本的经验,针对当代观众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创作以现实为背景环境的作品,体现强烈的时代感。

在技术上加强进步。根据投资条件努力在人物设定、背景设计、画面效果和拍摄技巧上进一步下功夫,并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成果,发挥电脑的作用。

提高专业队伍责质。我们今后要努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创作队伍,使之能够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适应时代新思维的国产动画片。

动画生产符合产业化、市场化才能带来进一步的投资,而投资的增加再带来动画片生产数量的增加,数量增加了质量才可能进一步提高。

动画片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一种大众文化,不受民族、国家和语言的限制。在美国迪斯尼动画片席卷全球时,日本动画片以其强烈的民族特点,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到它。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日本动画片成功之处进行借鉴,同时也要避免简单的模仿。我们要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对观众心理的广泛了解,争取创造出新的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中国动画片,促进中国动画事业的新发展,实现中国动画事业的新跨越。

日本动画范文第2篇

我这个姐姐可是个个性鲜明的爱国主义者,更是个爱国主义义务教育者、传播者。日本的相机啊、汽车啊是很好,这我承认,可要见谁专门物色日本产品,我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也太小看我们中国了!亏得你还是中国人!!我知道有些言辞偏激了,可每每想到南京大屠杀时小日本的那残酷的样子,我就恨得咬牙切齿!!不错,那是上一辈的事情了,可是日本担心自己国家的沿海环境被污染,而决定将废水废气排放量大的工厂迁移国外又该怎么说呢?还有,为了掩饰自己曾经犯下的滔天大罪,日本政府居然破天荒更改历史课本!!这事儿该怎么讲呢?!哼!改得了历史课本,改不了它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卑微地位!!

嗨!可谁知,我小弟却专给我作对——他最喜欢看日本动画片了。

什么《犬夜叉》、《火影忍者》、《数码宝贝》等等,里边的故事情节他几乎都能背下来了,可还是一遍一遍的看个没完。有一次,我非常不满地问他:“你姐姐我就不明白了!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小日本儿的动画片儿?!难道像国产的《西游记》《哪吒传奇》就不好看么?”而他的回答却令我非常得吃惊——“日本动画片就是……就是觉得百看不厌嘛!故事情节、动画制作还有动作设计什么的都比中国动画片好呢!我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反正,姐姐,你就别阻拦我啦!不看动画片的小孩就称不上是合格的小孩儿!”哎!他还跟我幽了一默~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了——不让他看吧,又觉得我这个当姐姐实在是残忍!要他看吧,可就违背了我“抵制日货,防止日本在文化方面的侵略”的爱国行动准则了!!这可如何是好?!……

我常常无可奈何地望着小弟那一柜子关于《火影忍者》、《犬夜叉》的东西,就连护腕和胸针上也有所谓的“漩涡鸣人”“宇智波佐助”的头像。我曾统计过,我们班有97%以上的人热衷于日本动画,尤其是近来推出的《犬夜叉》《火影忍者》这两部。难道,中国动画文化就真的不如日本动画文化吃香吗?这个问题实在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几年前曾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名曰“我们饿呀”。讲的是现在的少年儿童没有适合自己的电视剧、动画片看,都是什么言情剧、武打片等等,不益智,导致好多中国孩子或多或少都感到有些精神空虚。而日本刚好插了这个空子,一改往日的战略方针,大肆的进行文化方面的侵略。嗨~我可算得上是“受害者”了,小弟自从热衷于日本那些关于打打杀杀的动画后,就变得有些暴力倾向了,动不动就跟我来个“狮子连弹”“铁碎牙”什么的,还要求从不关注无聊的日本动画的我给他做什么“手里剑”!搞得我是苦不堪言哪!!

日本动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重制;翻拍;动漫画同步发行体系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56-2

日本作为一个动漫产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其动漫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每年都有种类繁多的新番①动画。这些动画大多根据同名的漫画或轻小说改编而来,其中也有很多非改编的原创动画,可以说用来制作新番动画的资源和创意一点也不匮乏。但是就在近几年来,不少的动画公司开始制作一些多年前老动画的“重制版”。放着新的作品不管,却把以前的动画重制,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一、重制的概念以及分类

“重制”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emake”,有重新制作的意思,其中一个释义指“重新摄制的影片”。这与通常所说的“翻拍”不同,翻拍只是题材与原作相近,但有着独立的版权、角色和故事背景,是“模仿”出来的产物。被重制的动画则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已经发行并在电视台首播完毕的动画。重制后的动画,沿用第一版动画的设定,其剧情的覆盖面大致与第一版相同,也就是说,重制动画与第一版动画是一个系列,且剧情上有所重叠,这是“重制”这个概念的基本前提。以鸟山明创作的著名漫画《龙珠》为例,东映动画公司在1986年将漫画的1-194话改编成一部153集的同名动画,之后于1992年将后续的部分改编成295集的动画《龙珠Z》,其间又制作了许多OVA②和剧场版动画,但这些都不算“重制”,因为《龙珠Z》是《龙珠》的续集,剧情上并没有重叠,龙珠系列的OVA和剧场版也是由动画公司原创剧情或根据TV版制作的总集篇③,与TV版是同时期制作的。2009年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电影《龙珠:进化》则是根据原作改编而来的,有着不同于原作的角色和故事背景,属于“翻拍”。而《龙珠改》是于第一版首播完十几年之后的2009年,以《龙珠Z》的剧情为蓝本重新制作的,剧情上与《龙珠Z》基本重叠,因此只有《龙珠改》算作“重制”。

按照动画重制的程度,可以将动画的重制分为两类:部分重制和完全重制。部分重制会使用第一版动画的片源作为基础材料,再进行各个方面的改进和加工。仍然以《龙珠改》为例,它使用了《龙珠Z》的大部分片源,对其进行剪辑,删减了一些原作漫画中没有的情节,使剧情更加紧凑,对一些严重走形的画面进行重新绘制,之后替换了部分角色的声优,并制作了新的背景音乐以及片头、片尾动画。《龙珠改》在保留了第一版动画中优秀的镜头画面的同时,又修补了不足之处,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包装,使得该动画能吸引新一代的观众群体。这种案例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部分重制在画面上与第一版重复太多,只有像《龙珠》这样当年收视率非常高,在观众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动画才能在重制后仍保证一定的收视率。另一方面,该动画系列由于其故事规模庞大、集数很多,动画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人力、也没有必要做完全的重制,因此只对重要的部分进行修改。重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吸引老观众,而是以较新的形式吸引没看过第一版动画的新观众,因为新观众很可能因为第一版画面过于陈旧而忽视该作品。

完全重制就是在不使用第一版片源的情况下重新制作,在参考第一版动画的同时也参考了原作漫画。这种情况下制作出的重制版动画往往与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的区别,使得重制版焕然一新,除了涉及的剧情与第一版有重叠之外,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新番动画来看待。例如1999年由ANIMATION公司制作的动画《全职猎人》,于2011年改为由MADHOUSE公司制作,因此从人物设置、故事节奏、音乐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不同制作人员对原作的所作的不同诠释。

二、重制的原因

(一)动漫画同步发行体系造成的遗憾

许多日本漫画在还未连载结束时就开始被改编成TV动画,这是动漫画同步发行体系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尽管漫画和动画的同步发行可以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关注度,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漫画的连载为一个月一话,而TV动画的制作周期是一周一集,这就造成动画的剧情已经赶上了漫画,而漫画还未更新。于是动画公司就只能自己原创一些剧情来维持播出,并等待漫画有新的进展。而这种原创的后果就是和漫画的剧情产生分歧,最后动画版由于等不到漫画的剧情而狗尾续貂、不了了之。其次,由于TV版动画存在制作时间短、工期紧、资金不足等问题,经常出现作画走形、剧情拖沓、重复使用之前影像凑数等现象,使得一些高人气的漫画在动画化时反而让观众失望。从商业的角度来讲,粗糙的TV动画只能在第一次播放时得到关注,一旦播放完毕,就很难再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一部好的漫画会不断有人购买和收藏,有着持续而长久的销量。从传媒的角度来讲,电视比漫画书的传播效率要高很多,动画受欢迎,会吸引很多观众去购买漫画和周边产品;动画质量差,反而会影响到漫画的口碑。因此,畅销的漫画必然需要高质量的动画版与之相匹配,才能达到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作用,很多优秀的漫画作品,如果第一版动画质量不足,就很有必要通过重制来重现原作漫画的风采。

(二)未完结漫画作品的后续商业价值

漫画的创作周期是比较长的,很多漫画在动画版已经播放完毕后还在连载,并且后续的剧情相比动画要多很多,这时便有了第二次动画化的机会,尤其是一些高人气作品在播放完之后仍然会受到极大的关注。重制动画不仅能对第一版作出改进,还能将后续的情节一并动画化,使动画版更完整。例如高桥和希的漫画《游戏王》,早期是以各种博弈游戏为主题,在1998年制作的第一版《游戏王》就改编自早期的剧情,而漫画之后的主题转为了单一的“卡牌对战”,于是在2000年推出了《游戏王--怪兽之决斗》这部动画,该作沿用了第一版动画的剧情,但是将博弈游戏的部分全部改为卡牌对战,使主题更为纯粹。之后推出的一系列续作都以卡牌对战为主题,还推出了同名的实体卡片游戏和许多款电子游戏。如今“游戏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集换式卡片游戏,其根源就在于漫画改变主题后,与之相对应的重制版动画带来的宣传效应,仅靠1998年的第一版动画,是无法达到这种宣传效果的。

(三)时代进步带来的全新演绎方式

动画行业的视听制作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在过去有很多漫画由于画风过于精致、场景复杂等原因,很多视觉效果在动画中表现不足,那么当制作技术成熟之时,就有必要重制。例如著名的长篇漫画《JOJO的奇妙冒险》,从1987年至今已经连载到了第八部,在1993年和2000年其第三部被改编成13集的OVA,尽管当时的制作人员都有着很高的水平,却无法还原漫画中的精彩场面,对剧情也作了大量删减。而在2012-2014年,该漫画的一、二、三部被陆续改编成TV动画亮相银幕,第三部的重制相比过去的OVA版,对漫画原作中“替身”的视觉效果和“变色”的特效还原度非常高。还有一些动画由于第一版在画质和造型上年代久远,但是拥有较高的人气,于是在数十年后制作了新版,《再造人卡夏》《铁臂阿童木》《怪医黑杰克》《奔向地球》都是60-80年代的经典动画,在重制之后视听效果都不输于新番动画,让新一代观众能够再次感受到老作品的魅力。

三、完全重制的主要特点

相比部分重制以修改和包装为主的重制方式,完全重制更能体现“重制”的特点。下面将从美术风格、剧情、声音这几个方面阐述完全重制的特点。

(一)美术风格

根据漫画改编的动画,其美术设定自然来自漫画,而几乎所有的动画公司在制作动画时,都有自己的美术设定人员来负责设定工作,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第一版动画的美术风格与原作相差较大,令一部分观众无法接受,于是重制版还原了漫画的美术风格;或者第一版动画由于外包给各种公司代工,导致风格不统一,甚至是走形,那么在重制版中会避免这些问题出现。以《全职猎人》为例,原作漫画的人物造型前后有所变化,而在第一版动画中又由于原画风格不统一造成与漫画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在重制版中,人设首先参考了原作后期已经稳定的画风,同时对原画和外包公司认真把关,尽可能地做到了人物造型的统一。另一个例子是2014年7月新出的《美少女战士Crystal》,该作是1992-1997年东映公司制作的动画《美少女战士》的重制版,其在美术风格上还原了漫画彩稿的水彩风格,角色的配色相比第一版更清淡,场景方面水彩加留白的清新画风更体现了少女漫画的题材特征。所以在美术风格上,完全重制特点在于:在接近漫画原作风格的同时,又做到前后一致、造型统一。

(二)剧情

如前文所提到的,很多漫画作品由于过早地被动画化,出现脱离原作、故事拖沓、粗制滥造等问题,相比漫画原作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尽管很多长篇TV动画已经播出了几十甚至几百集,却由于同步发行带来的赶工制作过程,最终呈现出一部冗长而粗糙的作品,使得观众没有重复收看的欲望。而在重制动画时,已是第一版播放完毕的数年之后,原作漫画已经完结或积累了一定的进度,负责重制的制作人员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剧情,不用想到哪儿做到哪儿。由于不用等待漫画进度,很多工作可以提前完成,大大地减少因时间仓促带来的质量问题。因此重制版的剧情不会有用原创剧情来凑数以及重复利用影像的拖沓现象,使得剧情更加忠实于漫画原作。另一方面,很多漫画在连载时也是想到哪儿画到哪儿,前期没有提到的概念就放到后期补上,从故事的整体性来讲也是不完善的,因此在重制版中就会做出调整。仍以《美少女战士Crystal》为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的“前世”是公主与王子的情侣关系,这在原作漫画中是后来给出的设定,前期完全没有提到,第一版动画也是如此。那么在重制版中,制作人员在一开始就加入了女主角前世记忆的梦境来不断暗示这件事,使得整部片子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另一个例子是BONES公司于2009年制作的《钢之炼金术师FA》,该作是BONES公司在2003制作的《钢之炼金术师》的重制版。第一版就由于漫画原作进度问题,使得动画后期的剧情几乎都是原创,从而与原作相差巨大,于是重制版在剧情上不仅去掉了多余的原创剧情,对第一版已经叙述过的原作剧情也作了缩减,把重心放在了漫画更新的剧情上,使得重制版非常具有观看价值。总的来说,重制版动画的剧情忠实于原作,紧凑而不拖沓,并采用了更适合于动画的叙事方式。

(三)声音

声音指动画中的背景音乐、音效、主题歌和配音,完全重制自然也包括这些方面。从商业的角度来讲,重制动画除了发售影像光盘,还会把主题歌和背景音乐作为音乐唱片来发售,因此制作新的声音也是为了更多的利润。从时代进步的角度来讲,过去的音乐、音效在曲风和音色上都带有明显的年代感,配音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重制版不仅音乐音效符合当今的潮流,声优方面除了变更阵容,老声优也会因为自身经验积累和导演要求而作出更好的表演。以“盖塔”系列动画为例,其于1974年制作了第一版,2004年又重制成TV动画《新盖塔机器人》。作为日本机器人动画的经典系列之一,不同时代的配乐有很大的区别,70年代的配乐多使用管弦乐器和进行曲风格,在如今看来过于陈旧,无法体现“科幻”和“机械”的特色,而2004年的重制版就利用电子器乐和摇滚曲风达到了这个效果。所以在声音方面,重制版会像对待新番动画一样,全部重新制作以保证与时俱进。

四、结语

日本动画的重制现象是日本TV动画的制作周期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过去的TV动画会不间断制作直到完结,由剧情决定集数;现在则按照季度和篇章进行制作,由集数决定剧情。长篇漫画会划分章节动画化,未连载完结的漫画会按季度动画化,每一季有固定的集数,各季度之间相隔约半年的时间,用于等待漫画进度或者筹备下一季的工作。这种有计划的安排能够大大保证动画的制作时间和质量,所以很多动画的重制实质上是制作周期由“不间断制作”变为了“分季度制作”,在新的制作方式下重现生机。除此之外,新的制作人员、新的制作技术和新的制作理念,也会为老作品注入新的活力。总的来说,重制版动画吸取了第一版动画制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呈现出适应时代、质量上乘的特点,因此才会在与其他新番动画作品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晓飞.浅谈日本动漫画同步发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J].大家,2010,(22).

作者简介:

汤子力,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①新番:日本影视行业特有名词,原为新出的影视节目的统称,之后由于用在新出动画上的频率最高,就常用来指新出的动画。

②OVA:OriginalVideoAnimation(原创影像动画)的简称。以发售录像带或光盘为主要盈利形式的动画,一般不在电视上播出,因此尺度较宽,制作周期较长。

日本动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动画 国产动画 启示

动画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在国家的创意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并带动了周围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促进音乐话剧等演出业的发展,同时,它也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意集群的实力,有效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的中国,很多大中型城市都瞄准了“动画”这块巨大的蛋糕,纷纷打出动漫创意园区的旗号,有志于发展动漫产业。然而,中国的动画产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优秀动漫作品,创新性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等,这些都使得中国动画的品牌难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打响。因此,处在快速成长的中国动画应该借鉴动画强国的经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动画产业之路。

一、中日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较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与专项资金等各方面的持续性支持:自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视在黄金时段(下午5点――晚上8点)一律停止播放外国动画片的规定,对国产动画的播出平台给予了政策上的鼓励;政府鼓励非公有资本平等地投资和参与各类动漫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从而保证了动画发展的资金充足。然而,国内的动画产量仍远远不能满足播出平台的需求。

2009年,在央视索福瑞搜索范围内的市级及以上频道中播放的动画片总长约为580万分钟,而2009年通过审查发行的国产动画片约为17万分钟,这说明播出需求量和生产量之间差距还很大,重播、同播现象严重,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先后在164个频道播放,《猪猪侠》在185个频道中播放,《哆啦A梦》在100个频道中播放,这说明高质量的国产电视动画作品缺口很大。①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动画的定位不清和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一稿定终身”的症结,这些不利于激发动画生产企业的创造性积极性,也不能够聚集动画生产所需要的巨大资金投入,于是,生产出的影片大都是“命题式”创造,失去了动画的活力。

相比之下,日本的动画产业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它的真正崛起是在二战后,在手冢治虫,宫崎骏,大友克洋等动漫大师的带领下,动画片变成了经典艺术品,日本动画也成了可以与美国迪士尼抗衡的动画品牌。与此同时,日本动画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的一个稳固支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创作风格和产业模式,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如2002年推销到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的产品总收入达到43.5911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

日本动画频频在电影界刷新票房的同时,也获得了诸多殊荣,如2001年上映的《千与千寻》,创造了2.54亿美元的票房佳绩,更斩获了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长篇动画片电影奖等奖项。

二、日本动画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

比较中日的动画发展,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两国动画产业的差距,同时,随着中国的开放,国产动画市场势必要受到外来的冲击,那么如何增强国产动画的竞争力,创新性,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儿童创造出更多的本土动画形象呢?这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

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多向日本动画学习,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下面以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为例,从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来分析日本动画的优势所在:

(一)完善动画的外在表象形式

1、明确动画的受众定位

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呈现出以孩子为中心,父母和祖父母的亲子活动为两翼的“家庭式”结构。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动画的受众定位主要放在少儿,幼儿这一群体,对开拓青少年以及成人受众市场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而日本动画却打破了这一限制,让动画成为一家人都能欣赏的艺术。宫崎骏动画《龙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定会对《龙猫》中体现的单纯深切的姐妹深情感到无比亲切。小主人公小梅在那一刻已成为每一个观众的妹妹,是童年记忆里跟在自己身后弟弟妹妹的缩影,所以每个人都在焦急地寻找着走失的小梅。《龙猫》就是用孩子最纯真、开朗的神色来眺望大人的世界,以此赢得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我国动画产业也需要改变动画定位单一的缺陷,拓展受众群体,使其成为所有年龄层次观众都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这一点上就做的较好,电视电影齐上阵,显示出了动画的巨大魅力,但是故事情节仍比较简单,形式大于内容,依然吸引不了成年观众的眼球。

2、加强动画的故事性和创造性

一部动画片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和故事的好坏,而不仅仅是高端的技术。观众在看动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听故事的过程,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扣人心弦的讲述方式都是吸引观众的法宝。日本动画就非常重视情节的构建,如宫崎骏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所讲述的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十岁日本女孩的故事。她不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同时她那怯懦的性格,没精打采的神态,甚至惹人生厌。但是观众在通过感受她曲折的拯救父母的经历,面对困难时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能,以及穿插其中的她善良勇敢的性格和美好的爱情,最终都会喜欢上这个可爱的角色,这就是故事的魅力。而国产动画的故事大多本着说教的目的,忽视了故事情节的生动性,这是国产动画受众面窄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国产动画《蓝猫淘气3000问》,它采用百科全书的方式,一集介绍一个科学知识,对于向少儿受众普及知识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其故事情节过于简单,几乎每集都是一个翻版,而且卡通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不到位,因此其受欢迎的程度便大打折扣。

3、鲜明的动画色彩和声音

作为一位东方艺术家,作为二维动画的执着追求者,宫崎骏一直坚持着亲自手工绘画。对于他来说,每一帧画都寄予着他对付出一生的动画事业的深情。在绘画中,他认真思考每一个形象设计,再进行着色,力图使动画的色彩借助想象的画笔,表现出动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动画配音也很重要,如何通过特定的声线和说话的风格来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是一门艺术。在这点上,日本的声优体制显示了充分的优势,它给予动画配音演员很大的自由度和表现空间,而不像国内只推崇明星效应,这既可以培养专业动画配音人才,也可以降低制作成本,一举两得。同时,日本动漫在配乐和主题曲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动画的配乐烘托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必要的氛围,同时也使配乐和主题曲成为一部动画的标志,让人一听到音乐就想到动画。例如,宫崎骏动画的成功离不开他的配乐大师久石让。作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之一,他担任宫崎骏的音乐监督,创作出来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的音乐,不仅旋律优美,与画面配合度也十分高。

(二)提炼原创动画的内在特色

1、以民族精神内核充实动画

民族性是一个国家动画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源泉,只有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形成独有的特色。而国产动画在挖掘传统民族精神方面就做得不到位,反而被外国动画制作公司抢占先机,如美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日本的《七龙珠》、《中华小当家》等,都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创作的。而日本动画对自己的民族风格表现的非常好,宫崎骏的动画作品经常呈现多山岛国的地形、苍茫的山谷、极具特色的木构建筑和清一色的东方面孔,这些都体现了典型的日本民族性格。即使是以西方面孔为主角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其中的主题也是东方文化的内核――勇气与爱,动画迷一眼就认出这是感情细腻,爱好幻想的日本动画,这不是优良的技术和精美的画面所能替代的。而我国历时5年,耗资1.3亿元并集合了6位国际动漫精英的制作班底,被称为“中国动漫史诗”的3D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在这部号称“中国首创”的动画中,东西方的特征都没有得到展现,观众既不能在片中体会到本土文化,也没有任何新奇特色,因此受欢迎程度很低。以此看出,中国动画要关注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语境合流,发挥出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才能使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历久弥新。②

2、让动画在想象力的天空飞翔

没有想象力的动画就像是失去翅膀的飞鸟,奇特的想象力和充满幻想的唯美正是动画这门艺术的迷人之处。宫崎骏动画里有会行走的路灯,会移动的城堡,悬浮在空中的城市,骑着扫帚飞翔的女孩,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都大大扩展了动画的张力。同时,在不断变换的背景,动画可以触碰到很多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如《千与千寻》里神仙的世界,《风之谷》里腐海的世界,《魔女宅急便》里魔法的世界,这些奇特的故事背景无疑都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而国产动画缺的正是这种原创的想象力,如在《福娃奥运漫游记》中,唯一的创新就是穿越时空,除此之外完全是介绍奥运历史和体育项目的奥运宣传片。但是,想象力并不等同于脱离事实的空想。想象力的发挥是要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够在给观众带来惊喜的同时,增进真实感,使动画的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与现实不同的美好的愉悦体验。日本的动画很多都能够在故事情节上出其不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想象力方面的设计,只有想到观众所不能想到的,并且将其付诸现实,就能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想象力的神奇,从而有多种满足的惊奇感。

3、动画要富有生活和人文色彩

纵观日本的动画,很多作品都富有生活和人文色彩,而宫崎骏就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其每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但其中都蕴含着对自然,梦想,人生,生存,环保的思考。如《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讲述的是男孩宗介解救困在玻璃瓶中小金鱼波妞的故事,在故事中,波妞的父亲因为发现人类污染环境的丑恶,所以制造了另一个水下世界。他的女儿波妞也因为沾染了人气,要被打回原形,而最终却被善良的宗介所救。其中的主人公宗介的原型就是宫崎骏的大儿子宫崎吾郎,本片也表达了宫崎骏父子两人的深情。在影片中,波妞在宗介家吃泡面的情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活泼可爱的性格以及和宗介之间美好的友谊,都仿佛是观众邻家的小孩一般,现实生动。而国产动画鲜见体现生活和人文内涵,其目的都是一味的说教,而忽视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如很多动画向孩子们传递的都是远离现实生活的那一面,如爸爸妈妈可以不工作而整天陪自己玩,自己需要什么东西都可以变出来,甚至一些动画将武侠小说融入到动画中来,宣扬侠义精神等等,这都使得其缺乏生活情趣,显得苍白空洞。

结语

从文化的角度看,动画可以潜移默化地给人以教育、启迪、思考、希望和梦想,在文化层面提升生活的品质与质量。同时,动画采用虚拟现实世界的美好模式,也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释放现实压力的途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依托于一个民族的动画更是如此,它肩负着宣传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使命,这就要求,国产动画应树立大国意识,转型生产体制,使其顺应国际发展的潮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国产动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也只有这样我国动画才能屹立于世界动画市场。

参考文献

①贾秀清、薛安超、王娜:《我国电视动画发展现实面面观》,《现代传播》,2010(8)

②张田田,《中国动画发展策略》,《新闻前哨》,2007(8)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日本动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日本动画 中国特色 文化取向

一、中国动画的发展史

说起国产动画的发展,一定要说万氏兄弟。他们曾完成了中国以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自西游记的故事、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背景、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设计等使这部动画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继《白雪公主》《小人国》《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席位置,而且浓郁的中国特色又使它与前三者有明显的区别。新中国成立后,万氏兄弟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并且尝试用剪纸的手法拍摄了动画片《八戒吃西瓜》,随后又用剪纸的手法拍摄了《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片,而后来的《大闹天宫》上下两集无疑是中国动画史的巅峰之作,先后获得两项国际大奖,在国内国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制作技术上,1960年问世的水墨动画片也是一个创新,突破了以往动画片采用单线平涂的制作手法,但是由于水墨的渗化效果十分复杂,所以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只是用在摄影部分的制作时间,就足以制作类似的四五部普通动画片,所以即使是后来初步掌握了这种技术的日本人也没有轻易尝试,采用水墨动画片技术制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妈妈》等。同一时代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表现手法还有折纸、木偶等,这个时期的作品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动画表现中融合各种中国传统因素;在动画技术上尝试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内容里吸收了传说、神话、典故等多种内容;在动画制作上不管是画面、配音、配乐都一丝不苟。在动画受众方面,属于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说这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一点不为过。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动画投资成本的回收相对较慢。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而港台地区动漫的迅猛发展也为国产动漫注入了不少精彩篇章。由人气很高的漫画改编的《龙虎门》,制作精良,视觉效果强烈,而这种风格也是港台动漫明显的标志。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构建了一个动画王国。

二、日本动画的发展

《新世纪福音战士》《灌篮高手》《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1946年,手冢治虫的《新宝岛》问世,大受欢迎,迈出了现代主流映像漫画的第一步。长谷川町子的《海螺》从1946年4月起开始在名古屋、札幌、福冈的三家地方报纸上连载,这些作品揭开了战后日本漫画的帷幕。他们两人在战后昭和漫画史上都是拔尖的高手,地位极为崇高。尤其是手冢治虫对日本之外的漫画界也影响深远,他利用电影运镜手法,使漫画映像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手冢的漫画大大超越二战前的故事漫画,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漫画画面构成具有显著的特征,即运用电影的拍摄技巧。他制作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拍摄一样,有变焦、广角、俯视……变幻无穷,令读者爱不释手。手冢治虫追求的是漫画与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不但风靡日本,就是越洋过海来到中国也一样受欢迎。他的《再见萤火虫》更是成功登陆欧美,风靡世界,让世界多少人为之落泪。它所重视的不是面相的可爱,服装的漂亮,也不是单纯的逗笑,而是给人更深层次的感受,在小孩眼里,它是一种趣味,给你希望与梦想,告诉你成长的道路,而在成年人眼里,它则是一种回忆,让你拾回失去的童真,想起那被遗忘的过去……而且在画面上对场景的细致刻画,气氛描写,人物动作,内心的感触,表情的讲究,分镜的运用还有配乐等,都能让你置身于童话世界。在这些作品中,《机动战士高达》在日本动漫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本动漫文化其实受美国文化的影响颇深,《高达》的表面是英雄主义的战斗传奇,而核心,却是一出历史和个人的双重悲剧——作者希望告诉人们:战争往往没有正义与邪恶,而它的结果,也没有赢家。

在《高达》之前,动漫的题材,还停留在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的题材。从《高达》获得成功之后,日本的动漫的题材,便更多地加入了人性与世界更广泛的思考,更多地融合了作者和社会的价值观。这确实给日本动漫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从90年代初期至现在,日本动画仍然没有停下其脚步。大师宫崎骏在这个时期贡献了多部优秀作品《魔女宅急便》《幽灵公主》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票房的奇迹。宫崎骏始终坚持批判精神,且是个环保主义者、飞行器狂。他在创造成绩的同时真实地活着,从不扮演大师,这是很多大师需要学习的一点。然后就在这个时期,日本动漫史上又一部经典《新世纪福音战士》出现了。《新世纪福音战士》掀起了第三股动漫的热潮。该作品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极端自闭的14岁男孩作为主角,庵野通过对圣经的刻苦研究,在片中营造出一种相当好的13使徒、末世纪的气氛。该片展现了一个与之前的动漫完全不同的扭曲的世界,以及对人性战斗的思考,该片通过真嗣感受到一份渴望被需要,梦想被爱又害怕背叛而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筑起屏障这种种矛盾与孤寂的心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现代人心理的折射。

世纪末今天,人类对自身的思考也逐渐深刻,同时日本的动画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贴近现实与心理方面的剖析,由原本普遍爱与友情的主题转为更加人性的刻画。与宫崎骏大师有过关系的第三代动画人还有一位,那就是押井守,他的代表作有《机动警察》、《攻壳机动队》等。它的代表作则返回了手冢大师的机器与人的思考,作品完全摒弃以往动画明快轻松的风格,阴郁而压抑,冷酷带有对命运的困惑,与人类虽然身处高科技社会,但却无法摆脱不安的未来的彷徨与孤独相呼应。在未来的世界中,人的一切都有电脑控制着,不断有人利用如此的社会现实进行犯罪。

在画技上,这个时期的日本动漫也是有所突破的,在自然界的描写和动物的动作表现上,美国动画的技术是首屈一指的。美国动画强调自然、柔和,而日本动画则强调明暗对比、远近焦距分别,以及速度感、跃动感,甚至使用电影上的蒙太奇手法。动车中速度感表现得最好的大概是《超音战士》了。它利用加强视觉残留现象的画法。在每秒三十二张的限制下,达到爆炸性的动感效果。另外如《机动战士——逆袭》中用每秒八十张的空前魄力作画来表现战斗画面的速度感,也是一种特殊技术。而《风之谷》、《天空之城》、《王立宇宙军》及《机动警察》的精密写实背景,亦为美国所望尘莫及。使用了四万五千张油画,动用十数位艺术家制作十二年的世界第一部油绘动画《英雄时代》,看起来别有一番风格。该片在日本放映后好评不断,被公认是世界动画史上的顶尖作品。

在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日本动漫人然以其稳健的脚步,不断发展着,不断超越着,在各方面均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挖掘。周边市场的需求,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其固有的基础使其在竞争中遥遥领先,但是它却从未停下过。

三、中日动漫发展的比较

日本对动漫文化的重视与开发由来已久,在发展动漫产业同时,日本不忘将这种颇具渗透力的动漫文化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向世界推广。就拿中国市场来讲,几乎无处不见日本动漫的身影,而本国的动漫产品少之又少。日本动漫的国内国际影响力绝不可小觑。首先,动漫文化给日本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俨然成为日本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了。其次,日本动漫扮演着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侵略”角色。毫无疑问,在进行日本动漫制作时,制作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将日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思维杂糅其中。于是,当他国消费者在消费日本动漫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本意志”的影响。最后,日本动漫可以给日本形象加分。日本动漫世界里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忠奸美丑,都具有形象美的特质。而这正好使世人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国民形象有一个善意的感知。

首先,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并且题材陈旧无聊,没有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其次,几千年来的思维定势使大家认为,凡是有关于教育下一代的都要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再次,中国动画上规模难人力资源聚集难,技术革新难,培养人才难。没有资金、规模、好项目,所以就没有锻炼的场地,功夫自然也就比别人差。最后,中国动画生态造型能力弱,太死板,画面不连贯,缺少现代动画的幽默感,带有明显的剪纸味,大部分是二维平面空间,不符合现代人的大容量欣赏要求。纵观中日动漫的发展,不难看出,日本动漫在基础相当甚至略逊于中国的形势下迅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风靡全球的文化和一大产业,而中国的动漫却在几十年间几乎停滞不前,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就是定位问题,日本动漫在其发展过程中分成了少男,少女和成人三个不同价值取向的观众群体,这点是极为重要的。中国的动漫仍旧停留在说教的程度上,定位于小孩子的中国动漫自然得不到广大青年及成年人的认可,这也使国内没有一个很好的原创环境。其次就是投入的问题,还有定位的原因,导致中国动漫的投入远远不够,观众欣赏的作品只能靠“引进”。本土没有可以带动起中国动漫发展的经典作品或者是大师级人物,缺少了明星效应。然后就是谈到市场运作了,日本动漫的运作自是不用说,而中国的动漫,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甚至没有人知道某部动画片曾经存在过,为什么不大胆地秀出自己呢?说到秀,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倒是一个个被秀出去了。不是拿去做成动漫就是做成游戏,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呢?全为别人造福去了。我们现在的动漫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拿来不是被施舍,而是发掘文化与众不同的一面。

四、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

中国动画起步不晚,可惜不知道发展,中国动画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不能一味地效仿别人,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别人,这种特色应该建立在现代人欣赏的角度上。时代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不能用原来的思维套在现代人身上,我们这一代人受到较多的日本动画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的影响,习惯了动画人物中的九头身,帅哥及大眼睛的靓妹。当然日本较写实的和夸张幽默的人物形象也很受欢迎。总之动画工作者不能再套用原来的那种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观,而是应该借鉴他国的好的表现手法,例如欧美的写意、讽刺、象征手法,可以用最简单的画面表现出最具内涵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体系。

政府没有把动漫看做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而一味把它当做教育小孩子的工具,这当然就导致许多人对动漫存在误解。中国是一个盗版超级大国,这同样是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得一大因素,动漫产品一出版,马上遍地盗版,导致利润大大降低,制作动漫毕竟是一个商业行为,没有利润了谁又会往里投入呢?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再好的作品赚不到钱,势利的商人们自然不会把目光投到动漫身上。文化的保守性也一直拒绝着新动漫的产生,中国人的思想虽说解放了,但在许多方面仍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许多事情上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排斥动漫产品和动漫文化。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改变观念与定位,中国的动漫就无法发展。

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动漫已经成了第二语言,成为我们的身份证。虽然我们不能都成为画家、编剧、导演、制作人,但是我们都在关心着动漫。我们没有过去的包袱,我们了解外面的事实,我们知道中国动漫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由我们开创,也必然通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卡通造型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俞英,金高华编著,2004.

[2]刘建,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3]孙利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2001.

[4]动漫时代,38期。2005.

日本动画范文第6篇

日本动画产业,连同日本漫画产业,共同构成了日本内容产业的中流砥柱,在日本国内扮演着国民性的文化消M角色,并成为电影、电视、游戏等其他产业的发动机和能量源,使日本流行文化整体呈现出“泛动漫化”趋势。动画也是日本走出国门的重要文化输出类别,是世界动画产业中很有分量又独树一帜的一员。相较之下,我国同样具有巨大的动画消费市场,却没有匹配的动画生产能力,这既是遗憾,也是机遇。

回首百年,日本动画产业从筚路蓝缕走出柳暗花明的步步脚印。二战后成立的东映动画引入美国式动画制作体系,让日本动画告别了早期家庭作坊式制作方式;随后手冢治虫将电影技法融入动漫,作品《铁臂阿童木》掀开电视动画和“有限动画”热潮,其公司“虫制作”还将《铁臂阿童木》授权给玩具和食品公司进行衍生开发,为日本动画产业摸索了新商业模式;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制作委员会制度盘活了日本动画产业融资方式,多投资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产品的多渠道发行和衍生开发。种种产业试验与进步,最后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以制作委员会制度为融资核心、以电视动画为播出核心和以范围经济为版权核心的产业格局,这些均可成为我国发展中的动画产业的有力参考。

日本动画自肇兴以来,已先后经历过三次产业热潮(Anime Boom),分别是60年代《铁臂阿童木》掀起的电视动画制作热,70-80年代《宇宙战舰大和号》与《机动战士高达》引起的动漫迷热,以及90年代《新世纪福音战士》所代表的社会现象级动画热。时至今日,日本动画产业虽面对人才流失、数字转型等多重冲击,动画热却远未消退。成熟的市场机制不仅催生了现象级动画作品,还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着坚实基础。

无论是面对变迁的技术和文化,还是应对生存的困境和僵局,当下的日本动画产业链,仍可见到稳中求新的步调。从制作端来看,进一步拥抱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许多工作室在2014年后大幅推行数字作画工具。与数字技术高度对接简化了制作程序,3D、CG动画等新电脑手段催生的数字动画形式也逐渐受到重视,00后观众的文化和消费习惯被充分纳入业界生产的考量中。从发行播出端来看,海外发行和网络平台成为新增长点,海外播放权的销售额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海外侵权的减少和正版引进的增多;网络平台方面,日本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的动画平台d animestore用户超过百万,动画的多栖化正在迅速扩张。

日本动画范文第7篇

(一)唯美的画风与精美却类同的人物造型

日本动画的创作者以写实的画面风格、精细的画工、细腻的画面逐步形成了一种唯美的绘画风格,这与美式动画偏向硬朗的风格迥然不同。这种唯美的风格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宫崎骏,如《龙猫》、《天空之城》、《地海战记》等。而新海诚的《她和她的猫》与《星之声》中优美的意境与逼真炫目的画面场景效果更是令人击节赞叹。说到类同的人物造型,日本动画的人物有广义类同和狭义类同之分。先说广义的类同,日本动画的人物造型基本都是:明亮的大眼睛、棱角分明的鼻子、尖尖的下巴、完美的身材比例、唯美到极致的外貌等人物设定,以上这些都成为了日本动画人物设定的标配,几乎所有的动画人物都是这样的一个样式。再说狭义的类同,日本动画在人物造型上,因为作者长期创作形成了稳定的个人画风和绘画习惯,导致其不同动画作品中的人物拥有了相似的外部特征,也就是说在每个作者的作品中人物的面孔大多很相似。例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中的珊、《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与《千与千寻之神隐》中的荻野千寻,大友克洋的动画片《阿基拉》中的金田正太郎与《蒸汽男孩》中的詹姆斯•雷•史提姆,手冢治虫的动画片《铁壁阿童木》中的阿童木与《森林大帝》中的莱娅,高桥留美子的动画片《犬夜叉》中的日暮戈薇与《福星小子》中的拉姆等。

(二)电影化和写实化

日本动画注重利用电影镜头语言帮助讲述动画的故事情节,通常我们在看日本动画时是在看构图,看其中的镜头语言。日本动画表现一个人物的动作要划分成4~5个分镜头,每个镜头的动态效果并不明显,然而这些镜头组接起来效果却很好。②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动画创作者在制作动画时,其手法更像是在创作电影。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就是这样,该作品着力于镜头之间的切换和连接,其中游刃有余而复杂的剪辑手法完美地做出了流畅的分镜头,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吃惊于动画也能做出犹如电影般的效果。日本动画在画面处理上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动画创作者在对背景的处理上要求高度忠实于原素材,他们只是在色彩和场景的结构上加以完善,让画面在质感上具有更加接近照片的效果。

(三)优美的音乐

日本动画之所以如此知名,除了题材多样、故事生动、人物造型精美、画面细腻唯美、电影化的画面场景以外,恰如其分地配入相应的音乐能够突出该动画此时的场景主题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也是受众之所以如此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往往这些与该动画相关的音乐也会受到追捧。以久石让的配乐为例,久石让为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创作了很多背景音乐和主题曲都十分流行,如《龙猫》、《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的主题曲朗朗上口,曲风亲切自然,充满了童真,仿佛把我们都带回了那纯真的童年时代。

二、日本动画中的传统文化

日本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动画大国,日本动画在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凭借着鲜明的特征蜚声国际,在日本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热衷于动画及其相关的产业文化。日本动画的文化定位非常准确,并非只是一种单纯只对青少年的说教工具。从《铁臂阿童木》、《圣斗士星矢》到《钢之炼金术师》等,日本动画以对社会深刻思考和人生哲理而著称,它不断演绎着人间的善与恶、美与丑、忠诚与背叛。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唯美的画面和电影镜头语言化的人物场景构图等,都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并迅速风靡全球。事实上,在这种轻松休闲的文化现象背后,包涵着日本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

(一)日本动画中的本土文化元素

日本动画十分看重并且会经常对日本本国文化进行真实的展示,创作者们充分利用动画片的特性对本土文化元素进行了加工再创作,通过神奇的想象反映创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神隐》为例,这部动画便是日本民俗大汇集的典型。首先看片名“千与千寻之神隐”,这个“神隐”就是一个充满日本民俗气氛的词汇。神隐最早见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刘昼的《新论•法术》:“天以气为灵,王以术为神;术以神隐成妙,法以明断为工。”所谓“神隐”其实就是被神怪隐藏起来,受其招待,而从人类社会消失、行迹不明。这也在无形中暗自契合了动画中荻野千寻的古怪经历。这部动画电影以日本传统的温泉“汤屋”文化为背景,荻野千寻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到汤婆婆开的“汤屋”打工,“汤屋”其实就是日本传统的澡堂。《千与千寻之神隐》中出现的“汤屋”在这些部分的陈设就和古代的澡堂完全一样,古意的街道、祭祀神祗的食品街、澡堂挂着的布帘和红灯笼、澡堂内部的木质结构以及墙壁装饰画等,都体现了日式传统的风格,泡澡用的热水用火炉加热,通过埋在墙里的沟槽流入浴室的巨型浴盆里,在洗浴层的上层则是各路神仙的社交场所。从建筑造型上讲,动画片中的“汤屋”与日本四国爱媛县道后温泉非常类似。在浴室里洗去污秽的河神原型是日本小说《古事记》中的海神;无面男是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的面具神。宫崎骏没有沿袭原有的思路,而是在符合动画影片本身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润色,使其造型更易为现在的观众所接受,同时赋予它们人性化的一面。

(二)矛盾的二元对立

在日本动画中,常常会表现出鲜明的矛盾二元对立的思想,两个极端的共存、对立、调和是日本动画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日式审美的最重要一环。这种矛盾的民族性格正如《菊与刀》一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动画在看似唯美光鲜的外部场景之下,表达的往往是或沉重或灰暗的主题,鲜艳明亮的色调与血腥杀戮形成强烈的对比。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麒麟神就是这样,它在白天是生命和创造的化身,而到了傍晚后则变成了毁灭巨人,用无上的能力去巡视,毁灭任何威胁森林的事物。《犬夜叉》也是如此,在第120集中女主人公桔梗就低语:“净就是污,污就是净;善即是恶,恶即是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几句偈语充分表现了日本民族这种矛盾的二元对立思想。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个人来说,性格的刚性和脆弱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日本这样一个时刻都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民族,却又是一个十分推崇寄情于山水并欣赏的民族。这样的表现不像是一个时刻压抑的族群,实际上日本民族时常徘徊在这样的两极分化中忽左忽右,这样的忽左忽右使得他们始终处在崩溃的边缘,精神的极度压抑在脑中的弦也越绷越紧,这样的心理状态把日本人推向一个又一个濒临崩溃极限。所幸的是,日本动画的创作者已在动画中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有迷茫,才是人类。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崇高。

(三)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即对自然的崇拜,是日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日本是个岛国,不利的地理环境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备了对自然环境根深蒂固的恐惧。古代日本人就把这种恐惧的心理转化为对一切自然的崇拜。大自然代表着日本民族对生命的向往,同时也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基础和源头,是美的蓝本,美的母体,对自然事物的热爱和感悟积淀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情操。继承了这些特点的日本动画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日本人的这种独特的自然审美观。比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狼神、山猪神,他们的体型都无比的巨大而且种群数量庞大,随时都可以向人类发起种族间的战争。这些动物神重伤后产生强大的怨念,他们还可以化身魔神对人类展开报复,这些动画形象都代表着大自然无限的力量。在《风之谷》中,随着工业文明破灭之后,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出现了腐海,人们认为腐海散发有毒气体,但腐海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净化系统,洁净森林世界。而生活在其中王虫就像是自然的守卫者,向一切破坏自然的人发起进攻。在腐海的地下有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地下的树木努力地净化着空气中的毒。

(四)悲情主义

悲情主义是日本动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自从它形成后,就始终贯穿在每个日本人的血液当中。悲情主义其实就是“物衰”,由于日本文化早期受到了中国大乘佛教、儒教、道教等的影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又吸收了西方的部分文化,便形成了既不同于国内现今的实用主义美学,又不同于欧洲近代反思去弊的美学,日本的美学学者将美学的思考引向了人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脉络,即“物衰”美学。日本美学深受佛教影响,强调“物衰”,万物都有衰败凋零的一天,从而进入轮回。大多数的日本动画,都具有这种“物衰”的美学。淡淡的,从容的,讲述一段段人生的绽放与凋零,从头到尾都是“哀而不伤”。日本学者们对这种“物衰之美”的认可已经如同自然法则一般,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烙印。如宫崎骏作品《龙猫》中两姐妹之间的互相依赖依靠的亲情,她们期盼母亲病愈出院的急切,以及对母亲归家不得的失望之情,还有小男孩对姐姐的情谊,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节体会出淡淡的“物衰”之美。

(五)等级观念

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所包含的整个观念都是建立在对等级制度的信赖之上的。在一般正常的生活中,同其他人的交往中都必须明确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像东亚许多国家一样,对长辈要用敬语,与此相关的要有相应鞠躬和下跪的动作相配合,而这些动作都受详细的规则和惯例支配。年轻人在家中接受了这种等级教育后,他们会把在家里学到的有关这些制度的东西用于经济和政治等更广阔的领域。他们要学会对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在特定位置上的人表示充分的敬意。在整个日本历史的发展中,日本社会是一个一个严格的阶级和卡斯特(一种世袭的等级身份制度)的社会。这一切在日本动画里就有体现,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漫画家车田正美创作的经典动画《圣斗士星矢》,虽然故事背景改成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但是整个圣域的88个圣斗士,从青铜、白银、黄金圣斗士仍然是等级森严的。圣斗士们各为其主,为了正义或者主人的目的而展开残酷的厮杀,这些效忠都是绝对、无条件的,甚至到了随时可以献出生命的程度。表面上好像看到了一场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背景的虚拟战争,如果仔细看下去的话,就能够发现这些都是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的写照。

三、日本动画中东西方的文化融合

日本是一个的民族性格非常复杂的族群。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民族性格,是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也就是说复杂的形成原因导致最终形成的民族性格也是复杂的,即便是复杂,有一点成为了日本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东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对于动画而言也是这样。

(一)东西方绘画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动画自诞生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早期的二维平面动画发展到今天的三维立体动画,但无论是二维平面动画还是三维立体动画,画面在动画片中起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画面仍然是日本动画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而线条和色彩又是绘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尤其是对二维平面动画而言,更强调张力十足的线条和丰富明快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二维平面动画对于艺术创作者的绘画功底和造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东西方的造型艺术中,东方重线条的表现,西方重色彩的表现。而日本则吸收了两种造型艺术的特点,发展出了富于日本特色的造型艺术。

1.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线

在艺术上的功能,首先是勾勒物体轮廓,其次是对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作用从勾勒物体的轮廓向表现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能力转变。线条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独擅的一种艺术语言,并且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架和支点。通过线条的形态,将从外界悟得的意境与胸中所蓄之情感寄予笔端,迹化于外。所谓以手写心、心手相应、意在笔先、画成意足的高妙境界,只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才能体会到。随着中国传统绘画传入日本,线作为艺术语言,无论从技法还是从功能而言,都得到了日本艺术家们的借鉴和学习。日本艺术家通过吸收了中国画中线的技法,以纤细的笔法和秀雅的墨色,表现了日本自然风景中的清新。这在日本动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背景画面是宫崎骏精心描绘出来的,这些都是对于线条的运用,线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作用,所以这使得《幽灵公主》的画面,既具有细致精细的真实性描绘,也具有飘逸灵动性非真实的时空再现。这样,往往使我们感觉到自然仿佛就在身边,而我们似乎又离自然很远,如同在梦境中一样,产生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

2.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色彩是日本动画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与线条不同的是,色彩的运用源自西方的绘画艺术。色彩在西方绘画中谱写出了一番壮举,纵观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过程,简直就是一部色彩的发展史,在经过了古希腊绘画、早期基督教绘画、哥特式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色彩得到了广泛运用,确立了以色彩展示空间、表现空间质感的西方绘画传统。到了14世纪,经过了几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们的发展和探索,西方绘画就此进入了色彩的世界中,当时西方的画家们摒弃了线条而钟情于光影的效果,并结合了当时的光学、透视学等学科的知识,使得色彩科学化,就此与东方绘画背道而驰,走上了理性的发展之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展了脱亚入欧的运动,日本绘画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绘画中诸如色彩、透视、明暗等技法,同时又继承了东方绘画的线条艺术,把写意与写实融为一炉,形成了日本近代绘画。《浮世绘》可以说是日本近代绘画的代表作,它充分体现了东方线条的写意风格和西方色彩的写实风格,以绘画为基础的日本动画当然也在色彩上尤为突出。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为例,在他的动画电影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海边的欧洲小镇,拾级而上的古老教堂,陈旧却干净的雕花窗框,布满青苔的红色屋檐,光滑的青石路,洒满树荫的乡间小道,生生不息的绿色原野,洁白的云彩,温和的海风,这些画面都表达了每一个普通人内心不平凡的爱、包容和智慧,这就是色彩的魅力。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色彩讲究西方色彩的科学性,在色彩变换上注重观众的主观性感受,主要以青、蓝、绿为色彩的基调色,运用这三种基调色调和再现出了自然和植物的原色。这样的色调虽然简单但却并不单一,我们可以从画面看出这三种色彩的色位差是否符合自然界颜色的真实,他借鉴了西方油画中逼真写实性的特点,色彩上又不采用西方油画中油彩的厚与浓,而是在色彩中调和了水的纯净清澈,赋予色彩水的滋润感,整个画面看上去轻快、明亮、清新,这一点倒是符合了东方的审美。

(二)西方音乐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画面十分重要,但是没有音乐的烘托,即便是再精美的画面也营造不出动画创作者要求的意境。好的动画音乐会配合剧情、人物性格而出现,还有音乐会帮助动画描绘动画人物的心理,这样动画会更加完美。日本动画也吸收了这一点,音乐都会在适当的地方出现,与适当的剧情相配。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天空之城》运用许多爱尔兰民间音乐,风笛的浅唱低吟烘托出了悠远飘渺与悲伤的情愫;《魔女宅急便》糅合了吹管乐和美国乡村音乐风格,吉他的扫弦技巧所展现出的欢快与俏皮契合了本片少女的主题,充满了异域风情;《千与千寻》配乐用钢琴独奏与弦乐编曲,描绘了小女孩荻野千寻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豫、不安、感伤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显示出宫崎骏动画配乐的独运匠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至今。

(三)西方文化背景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日本动画题材的选取非常广泛,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东方的自不必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走向崩溃。与此同时,日本战后的泡沫经济彻底瓦解,整个社会陷入了经济不振和方向迷失的泥潭。日本在这个时候正好也是各种思潮迸发的时期,众多的日本动画创作者的思想都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很多创作者创作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动画,他们的动画都采用了西方的讲述情节的模式或直接取材于西方故事来讲述日本当时的问题。如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借助一个13岁的小魔女独立和成长的故事,表达了当时很多日本人面临的处境和对生存现状的思考,以及作者对于一些日常性问题的思考。《千与千寻之神隐》改编自德国作家米夏埃尔•恩德《讲不完的故事》,虽然这是一个来自异域的故事,却配上了日本传统的文化背景,给“汤屋”的每个浴房供暖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锅炉,而给“汤屋”和日本传统街道却配上了电梯和现代的海底隧道系统,整个动画的背景既充满了日式的神秘,又不失西式的活泼自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幻,为动画故事的开展准备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舞台。

四、结语

日本作为世界上融合东西方文明最成功的国家,它很好地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融会贯通。在当今这个全球化蔓延的环境中,那些全世界都陌生的文化,往往是最最传统的文化,这对于观众来说就显得格外的淳朴真实,更加吸引人的眼球,打动人们的心。而日本动画就是这样,它在悄然中慢慢地发展起来,不断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兼具东西方的题材和故事,却用日本的方式讲述出来,这样的模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肯定,日本动画引起了现代人对日本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日本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无形中提高了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

日本动画范文第8篇

日本电视动画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播出,影响巨大。其中尤以在美国市场的播出引人关注。它利用了美国市场规模大,电视播出费高的优势,将大量的动画产品输入美国市场,因而征得了美国动画市场的份额。同时对于日本本国动画公司收回投资成本也起到了保障作用,有效规避了动画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而促进了日本动画产业的发展。从日本动画片出口美国市场的经历可以看出,只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有效实施“走出去工程”才是促进动画产业发展的英明之举。因此,有必要对日本动画片进入美国市场各个阶段进行理论研究和产业分析,为我国的动画产业走国际化道路提供借鉴。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动画片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其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63-1968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出口电视动画片8部 。1978-1995年为第2阶段,主要出口动画片为16部 。1996年后为第三阶段,在1996-2003年的8年间,共出口动画片69部。在这个过程中,播出的动画片数量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了进入美国市场,日本动画片厂商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和调整,使之适应美国市场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一、在动画片的种类选择上,以电视动画系列片为主

1958年,日本动画界拍摄了第一部动画长片《白蛇传》,三年之后的1961年,日本对美国市场出口了三部电影动画长片,这三部动画片的出口是为了检验美国市场对日本影院动画片的反映,但均以失败告终。其后日本对美国的动画片出口主要是以电视动画系列片的形式出现的。1963年,日本拍摄了第一部电视系列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旋即在同年出口美国市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开始了登陆美国市场的历史。之所以选择电视动画片作为日本动画片的主攻方向,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与电影动画片相比,电视动画片的制作在技术难度和制作成本上大大降低,这与当时日本动画产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相吻合。另一方面,60年代的美国,广播电视已经成为最普遍的家庭娱乐方式。通过电视系统的播出,可以使日本动画片最大限度地接触美国消费者,扩大日本动画片的影响。

二、在动画片的内容上,以“中性文化素材”为主

日本电视动画片在内容上努力表现人类的真善美,或惩恶扬善,或保卫地球,抵御外星球入侵;或与自然和谐相处;或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剧中的主人公,或者本身是机器人,或者携带某种宝物,或者使用某种武器,使其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们渴望超越自我和对科技的向往。剧中的主人公从早期的一人发展到后来的多人,从一个白种人发展到不同种族和肤色,既反映了人们战胜困难所必须具备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又反映了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渴望沟通和理解与和平共处的强烈愿望。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美德和向往,可以被所有美国人接受,减少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文化阻力(见下页表1)。

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突出东方艺术特色

日本动画片与美国动画片的表现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为美国观众带来了清新之感,满足了美国观众的求新求异心理。

美国动画片秉承了西方传统的艺术风格,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强调三维效果,试图使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画面就是真实的现场记录。理想的结果是,观众感情完全地投入,以致于忘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差距。而日本动画片的画面结构是建立在东方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段,即二维空间的框架之内,拒绝将景物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具象空间,给观众以充分联想的自由,强调通过观众的联想及参与思维创作活动,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日本动画片中最有结论的固定画面从来没有出现在屏幕上,而是出现在不同观众的头脑中,由不同经历的观众,综合归纳出不同特色的结论。正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说,亚洲戏剧允许观众思考的比他们正在看到的更多。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喜爱连环画的读者中,一批青年人被日本动画片的内容所吸引,他们很欣赏日本与美国动画片在技巧上的差异,同时对美国动画产品有的“卡通声音”感到厌烦,因此,自发地交流信息和观看日本动画作品。

四、在电视动画片的制作上,适应了美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1.电视动画片的名称和剧中人物的名字做了美国化处理,使美国人更易于记忆和理解人物的象征意义(见下页表2)。

2.剧中的人物造型以白种人为原型,适合欧美人的欣赏习惯,例如长腿、细腰、高胸、大眼睛、卷发,面部轮廓、衣着和服饰等方面都以欧美白种人为原型。

3.按照美国人的欣赏习惯,每一集动画片独立成篇,各集之间没有前后承接关系,因此在播出次序上可以自由调换。

4.按照美国人的欣赏习惯,将在日本播出时的若干独立的电视动画片组成一部动画片在美国播放。例如,Force Five(1980)是由5个独立的系列剧构成,Voltron:Defender of the Universe(1984)是由2个独立的系列剧构成。

5.按照美国电视系统的播出习惯调整动画产品的总长度。

美国电视网传统的做法是:动画片生产商一次性将13集或26集,每集30分钟的动画片(相当于半年或一年的播出量)卖给电视网,允许电视网每周播出一集,每集播出两次。因此,美国电视系统播出的动画片的总长度通常为 13集、26集、52集或 104 集。基于上述情况,在日本电视动画片进入美国市场之初,对动画片的总长度进行了改编。当然由于动画产品剧情的需要,也有例外(见表3)。

五、在电视播出系统的选择上,由边缘向中心发展

当日本电视动画片在进入美国市场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是利用美国电视系统的辛迪加市场(Syndication),而不是当时的主流媒体―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NBC、CBS和ABC)。虽然日本第一部对美国出口的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是由NBC公司发行的,但从来没有在 NBC 的电视系统内播出。在第三阶段,日本电视动画片开始进入美国的主流媒体。2002 年,美国 12 个黄金时段的儿童节目(每个星期六上午 9 点至中午)中,有5个是日本东京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由东京电视台出口的日本电视动画片《Poketto Monsta》和《YU-GI-OH!Dueru Monstazu》在华纳儿童频道播出。富士电视台出口的电视动画产品《Doragon boru》已经在包括美国在内的4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日本动画片开始出现在有线电视的频道中,如 Cartoon network、WB Kids、MTV、The Sci-Fi Channel、TNT 和 TBS。Cartoon Network等主流媒体成为日本电视动画片的主要播出地。按照美国《1996 联邦电信法》的规定,每个电视广播网(NBC、CBS 和 ABC)所覆盖的人口不能超过全国人口的35%,即一亿人口。而卡通有限电视网(Cartoon Network)是播出电视动画产品的专业有限电视网,覆盖145个国家的1亿5千万个家庭订户 。因此,与美国三大广播视网相比,其播出范围更广,社会影响力更大。回顾日本动画片对美国的出口历史,在 60 年代,美国电视系统有意掩饰或回避这些电视动画产品的原产地;80 年代,美国电视不介意公众是否意识到这些动画产品的日本出身;90 年代以后,美国电视似乎确认美国观众将接受日本文化的某些方面。因此,日本电视动画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的渠道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由边缘向中心发展的趋势。

日本动画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日本动画;末世情结;地域特征

日本拥有现今最庞大的动画市场,动画成为日本的重要经济支柱。每年,大量的日式动画产品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很多评论家对于日式动画的侵蚀效应提出质疑,但无论如何,日式动画已经无可厚非地在世界动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今,动漫文化产业成为日本经济主要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动画产业先驱,在战后困难的经济恢复时期,是什么写就了世界动漫文化史上的一个闪亮篇章……事实上,日本动画的发展是受到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动画热潮的影响,这是主要因素,“汤姆和杰里”“超人”以及其他优秀的动画电影深深地影响了曾经的那些少年,而他们正是现在许多日本动画从业人员其中的一分子。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日本动画产业,自然出现了动漫始于日本的论调,然而动漫这一新型的文化现象始于日本确是片面的说法,这种说法有着浓厚的既成事实论调,翻阅过日本动画发展史便会搞清楚这个,辉煌的动漫世界在其幼小的童年时期度过了多么困难的成长历程。

对于日本,如果抛却民族的历史问题和偏见,日本不可否认的是一个经济非常强大的国家,日本的重工业和电子技术非常发达,以如此小的国土面积和公民数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而且在二战以后,日本的动漫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仅次于日本电子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是什么促成了这一世界文化历史上的奇迹?

20世纪初期,在美国的一家电影制作公司里“逐格拍摄法”被发明出来,根据这个方法,摄影机可以逐格拍摄出场景,这为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很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出品了大量数量和质量都处于上层的动画长片,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唐老鸭》《三只小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影片,影响了很多日本年轻人。同时期的俄国、法国和中国都出现了大量优质动画长片,包括现在看起来仍然非常优美的《大闹天宫》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所以不能因为现在日本在动画领域的领先地位就产生了动画是源于日本的这种不客观的论调,深入了解了动画发展历史以后我们会发现,动画并非源于日本,但是日本在二战后,把动画这种艺术发展壮大并刻上了深深的日本烙印再发扬出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强大的动画帝国的童年时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重大的历史变革基础上的,矛盾产生了问题,问题促进了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走向,特别对于遭到战争重创的国家,作为战败国,二战后日本的国家社会体系、经济体系全面萎缩,遗留下种种的社会问题,日本的国民被迫承担了巨大的代价,战争赔款和其他国家的否定,日本在经济上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战争虽然是国家行为,但日本国民们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精神上极度苦闷,没有任何娱乐。鉴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动漫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逐渐在日本盛行。日本的人民处在战后的痛苦之中,对于战争的悔恨及对未来的无望,导致日本动画的创作题材大都是以励志为主。

手冢治虫是日本近现代动画的代表,为日本动画表现形式打下了基础。在漫画上也是一位具有伟大的开创性质的漫画家,分格的方法为现代漫画提供了各种可能。手冢治虫的一生极为高产,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铁臂阿童木》《火鸟》《森林大帝》《大都会》……作品主题多以年轻人在乱世中坚毅的人生历程为主,剧情充斥着对于现实的无助,对于美好未来的卡夫卡式幻想,这正是反映了当时整个日本的情感诉求,也为日本动画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手冢治虫吸收了美国迪斯尼动画作品的元素,其画面表现风格与造型特点都具有强烈的迪斯尼风。随后出现一大批日本动画作品也继承了这种风格,但是在题材上更加多元,日本动画逐步形成了多风格并存的发展时期,

由于战争的影响,这些作品的悲剧性情结和末日情绪得到延续,大多是刻画青年人的故事,这也成为日本动画叙述的主旋律(包括电影、艺术、文学和电视,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模式是占主流的思维模式),随后,动画影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1974年,日本动画进入了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大批科幻小说、机械类sf类动画在日本出现(科幻动画)代表作者,松木零士(银河铁道999),阿夫夕、和森正治、富野由悠季、美树本晴彦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高达”系列,(1979)的科幻动画电影。1982年,kawamori和森正治开始崭露头角,为“超时空要塞”担任机械设定,然后他担任导演“超时空要塞”系列剧场动画电影制片人。

这类电影充满了对未来科技的幻想,大型机器类兵器仿佛再次把日本塑造成一个军事强国,对战争的恐惧及渴望成为胜利者的矛盾更加强烈,受同期美国科幻动画的影响,SF类动画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

在这一时期的宫崎骏摆脱了科幻动画风格,其代表作包括《卡里奥斯特罗枝城》《天空之城》《龙猫》《琪琪》,“美丽童话”,“鸿”,《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以宫崎骏的作品为例,其作品中仍然延续一种悲怆的末世情节,现实与梦想在作品中极度的冲突,年轻人对于美好世界的渴望,与现世悲凉的情感与混乱的世界观强烈的碰撞,虽然当时的日本已是世界第2大经济体,但是多年的战后复苏,战争的反省,世界对日本的监管与指责……这些都在日本的国民心中种下悲凉的种子。这种来源于内心的表达,造就了日本动画特有的风格。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日本原创动画录影带的黄金时代。主题涵盖了几乎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文化,历史文化……不仅将自己国家的传统,历史,人文地理,现代和未来的元素发展到极致,更是将这些元素归纳整理,合理的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改编式的剧情表现手法受到市场极大的欢迎,以惊人的速度推广到各个角落,似乎在一夜之间,不仅是日本的大街小巷,几乎整个世界似乎都覆盖了日本动漫产品。日本动漫的商业手段更是丰富多彩,不光是报纸、书籍、动画电影等这种传统商品模式,产品百花齐放,在日本,不光在街头小巷,甚至在最为繁华的六本木商业中心,处处可见生动的动漫形象融入其中,大型的商品广告大部分用的都是经典的卡通明星作为代言人,这是一种文化崇拜,是最为庞大的文化营销。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推动了日本包括电子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同步快速发展,造就了当时的日本经济神话。

关于早起游戏业在日本崛起,而后期的没落,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这样的问题,日本本土的游戏公司制作的游戏非常好,受众群体普及率很高,覆盖了所有的年龄层面,这意味着它们的国内市场非常之庞大,因而,日本游戏公司不需要更不愿意与别的市场分享开发平台和游戏主流玩家,欧美游戏市场较日本发展较晚,但规模也在几大主机的带动下迅速成长,如EA、动视、暴雪……等游戏大厂也带动了一股欧美游戏热潮,大作不断,在世界上逐步占有更为重要的份额。尽管如此,日本的游戏玩家对这些制作精良的3A级大作并不感冒,游戏公司更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如此封闭的市场运作机制创造奇迹的同时,也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伏笔(后来的索尼、任天堂……公司逐步认识到本土之外市场的巨大,纷纷在国外建立了游戏工作室及游戏发行渠道,也是一种屈服于市场的行为)。

由于种种特殊的历史发展,日本动漫作品充分反映了绝望的战后人类的绝望与反思情绪,天真烂漫的卡通角色的背景下传达的是感伤的心路历程,诉说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微妙融合,这种叙事风格根深蒂固的地影响了以后的日本动画作品,在这一时期,由于影片的人物大多是少男,因此它定义为少年漫画。日本社会的经济逐渐复苏,国力蓬勃发展,市场需求量大,单一的卡通表现形式无法满足市场的扩大需求,在这一时期,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动漫语言渐渐地走入人们的世界,这个表达形式的诞生颠覆了传统的悲剧化剧情,与少年漫画相同的是,仍然以年轻人作为主角,但表现风格变化成相对迪斯尼那种夸张、可爱风格形象的另一种形态,不但体型更加接近成年人的优美,更为夸张的情表演出,尤其是对女性角色美的夸张,后来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少女动画。

日本国力最为昌盛的时期,日本年轻人对优秀作品的需求是非常高,这段时间有很多以体育项目为灵感的励志动画作品,“男孩”“扣篮”“足球”这些激情的体育类动漫作品占据了半壁江山,涵括了各个体育项目,《网球小将》《篮球飞人》……随着体育运动在日本兴起,这些题材成为日本青年人的挚爱,在连载过程中深受追捧.。根据达利的梦境所诞生的幻想艺术的流行也带来了一股不同的风潮,也成为后来日本动漫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这同一时期,日本称为科幻漫画风格,这种由于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本身的通过漫画形式表达了对于科技力量的憧憬并伴随着一种新的恐慌,人类关注是否这些产品将取代现有的工艺和思考模式,这些科技的代表在某一天的未来生活中取代自然的生命,代表艺术家ohtomo Katsuhiro、木城雪户、士郎正宗(宫崎骏的许多作品也反映了类似的感觉)。

此外,还有一些对侦探小说、恐怖故事改编的作品,以日本民间故事为蓝本的改编作品,日本的动漫公司善于寻找世界文化的亮点,这也促使日本改编了几乎所有的著名文化遗产,这样的推广便成为世界文化的扩张,因此今天的成就是存在必要条件的。

不论是题材还是剧情,日本动画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打上了战争的标签,有渴望战争的,有反战题材的,当然最终的是心灵的战争,日本动画在战争中诞生,在战争的影响下发展,在每一部电影中,反射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在赞美未来的同时是对过往历史的抹之不去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日]风祭,苍次郎,千火之慎,罗伯介,村田旭峰,著.超级漫画创作技法图解教程:动漫人物的设定与上色技巧[M].张蓓蓓,译.北京:连环画出版社,2013.

[2] [日]金田工房,[日]角丸圆,编著.日本动漫大师讲座9――金田工房和角丸圆讲萌系美少年造型[M].徐建雄,译.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 邓林,编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日本动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日本动画 机械情结

一、日本动画机械的情结

从早期模仿美国动画到成功打入亚洲和欧美动画市场的日本动画,通过几代动画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形成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民族动画。而真正使日本动画奠定自己艺术风格的还应当首推动画大师手V治虫,他不仅确立了日本动画制作模式和动画内容的深刻立意,而且开创了机器人表现主题。掀起了机器题材的创作狂潮,此后的日本动画便与机械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可以从日本不同时期的动画代表作品窥见日本动画机械情结的表现所在:

(一)20世纪60年代

1963年,由动画大师手V治虫制作的日本第一部电视系列片《铁臂阿童木》开始播映,开创了日本科幻动画的先河。该故事主要讲述具有超强能力的机器人阿童木,与邪恶势力进行战斗,成为人类正义与和平的守护者。此时,日本动画开始从手工制作向工业化制作过渡,随着电视的发展,反映机器题材的作品涌现,如《人造人009》(1963)、《火星博士》(1965)等动画作品。作为日本动画探索时期的科幻动画主要表现机器人具有超强威力,以正义的一方战胜邪恶的一方,并传递出强烈的反战意识。

(二)20世纪70年代

受手V治虫影响的动漫人永井豪,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再次引领了超级机器人风尚,相继出品了《铁甲万能侠z》(1972)、《三一万能侠》(1974)、《大魔侠》(1974)、《机器人・巨灵神》(1975)等系列动画,将超级机器人推向极致。影片内容主要是讲各种恶势力妄图控制地球,铁甲万能侠或三一万能侠及时出现,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拯救了人类。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由于画面被处理得紧张刺激,并将超级机器人变体,台体各类造型发挥到极点,使得机器情结再次延展。随后又出现了《宇宙战舰大和号》(1974)、《电磁机器人・格・科恩》(1975)、《太空魔龙凯金》(1976)、《银河铁道999》(1978)、《机动战士高达0079》(1979)等“高达”系列作品。该时期为日本动画振兴阶段,除了1979公映的《哆啦A梦》反映的是充满童趣想象力的科幻世界外,其余的科幻动画则将巨型机器人的表现推向一个新高度,对战争、社会及人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三)20世纪80年代

1982年科幻动画《超时空要塞》问世,继续延续“机械人动画”。而在宫崎骏的魔幻动画中《风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6)及《魔女宅急便》(1989)中,均出现了不同复古风格的机械式飞行器。该时期为日本动画的黄金阶段,而大友克洋的《阿基拉》(1988)和押井守的《机动警察》(1988)两部动画再次用“机械人动画”来表达自己对军队、国家、社会制度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使日本动画的层次和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20世纪90年代

宫崎骏的《红猪》(1992)、《幽灵公主》(1997)中再次出现复古的飞行机械。动漫产品《变形金刚》系列也开始出现,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1995)则表现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的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科技犯罪等许多社会问题,深刻揭示出人类处于无法摆脱对未来的彷徨不安与孤独的心理状态。此时期为日本动画的辉煌阶段。

(五)21世纪

宫崎骏在《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和《悬崖上的金鱼公主》(2008)中依然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机械情结;由各种机械装置拼装的巨大的、可以移动的神秘城堡及靠热能发动的简朴小汽船。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2004)中多次出现的复杂、精密的机械装置,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2:无罪》(2004)则将对人的意识存在的问题与现代网络技术、机器人制造技术、克隆技术联系起来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思考人最终存在的形态问题。可见该时期日本动画由辉煌转向深刻的反思阶段。

我们可以从以上看出:伴随日本动画的发展、成熟、走向世界,机械情结深深的烙印在其中,并被逐步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哲学层面。

二、日本动画中机械情结形成的原因

日本动画表现出的机械情结几乎贯穿了日本动画的历史,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因素

日本自二战战败以后,民族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为了迅速崛起,日本虚心向欧美国家学习,派专员去国外考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产业震撼,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由于现代化工业给日本带来的显著成果,让日本民众又恢复了信心,更让他们对自动化机械工业生产产生了依恋,致使对机械有了深厚情结。1970年世界博览会在日本举办,更使日本对科技兴国信心倍增。日本动画人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看准时机,使得动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科幻动画应运而生,如《铁甲万能侠》等片赋予机器人以超能力来救世,契合了日本当时民众的心理,加之影片中对机械的丰富想象,立即受到日本国民的喜爱。随着时代演变,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的工业化机械产品,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身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动画家们又把自己对人类、社会的深入思考融入到科幻动画作品中,向大众传递深邃的哲学思考,进而提升人们对全人类和全世界的深刻关注。

(二)地理因素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由若干岛组成,四面环海,地域狭小,常有地震、海啸发生,加之自身国土资源及能源有限,很多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自然造成日本国民的威胁感和危机感。这种地理背景下,有着对国家地理命运担忧而又极具强烈责任感无疑让动画创作者们把焦点转向了宏大的宇宙上,以此表达对无边无际的神秘宇宙的向往,因此涌现出很多表现星际宇宙的动画如《宇宙战舰大和号》、《银河铁道999》、《超时空要塞》等。同时,动画家们通过借助机械化高科技来改善不利的地理环境以此表达日本民众这种理想化情感,使得机械情结更加深入人心。

(三)民族文化因素

众说周知,日本民族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现在的日本,从建筑、服饰及生活习性都能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影响。同时,日本民族也依然具有自己的本民族传统,日本民族具有善于将外来的东西吸纳并融入到自己本民族文化中的强大的包容兼收的能力。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既是一个传统文化保留的很好的日本,也是一个的各方面又很现代化的日本。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实力的衰败,日本转而向欧美学习,进行工业化改造,特别是二战以后,欧美工业化社会模式对日本影响深远。正是日本民族具有这样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依恋和对外开放的包容的民族性格,才使得日本的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快速发展。动画创作者便运用动画中的未来机械人物和机械科技来实现国人的机械理想和梦想,机械情结渗透到动画创作也就是自然的事情。

三、日本动画中机械情结给中国动画的启示

日本动画人把握时代脉搏,融入机械情结,创作出反映日本时代精神、具有日本文化内涵的优秀动画作品。成为世界动画强国!

上一篇:绿色能源范文 下一篇:flash动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