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时间:2022-07-09 07:31:57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国有资产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物质保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近年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探讨如何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提高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将有助于使国有资产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提升办学效益,促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高等院校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与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指高校占有、使用的,法律认定为国有的,可以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划拨给高效的资产、高校根据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其它经法律确认为高校所有的资产[1]。高校国有资产通常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其它资产等几类。高校国有资产的配置利用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校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规模和数量都在加速扩大,构成日趋复杂,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对高校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高校如何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办学效益变得尤为重要。

1 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账物不符、家底不清。分高校对资产清查工作重视不够,甚至从没进行过清查;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及时有效的对账制度,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学校资产的增加、减少没有相应的审批手续作保障;资产管理缺少有效的规范的管理模式,学校固定资产存量不明,家底不清。

1.2 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许多高校的管理部门缺乏对资产管理的长远规划与统筹安排,注重资产的数量而忽略资产的使用效益,设备使用率低、重复购置、设备积压闲置现象严重;热衷购买新设备而忽视对已有设备的及时维护与保养,导致部分设备过早损坏、报废。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有五分之一的仪器设备处于闲置,大型设备利用率较低[2],设备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1.3 存在资产流失现象。①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流失。一些高校不重视国有资产的分配与管理工作,未客观评估资产价值,闲置资产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拨或者有偿转让,甚至有的资产即使还有利用价值,相关人员敷衍行事,未严格评估其价值就随意报废。由此可见,资产价值评估不严格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②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的流失。部分高校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对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这些都导致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③无形资产的流失。与实物资产相比,高校无形资产的评估较为困难,因此,一些高校的著作权、专利权、校誉、科研成果等国有资产的管理得不到重视,难以及时评估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被少数部门或个人无偿使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效益观念淡薄,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效益观念,资产利用、资产分配以及资产规模的扩大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资产消耗补偿无固定的资金来源。由此可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未充分肯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2.2 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协调。传统的高校国有资产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总务处、教务处、财务部等部门共同拥有资产分配权,缺少明确的责任主体,部门间的职责权限不清,这样就很难对全校的资产管理实行有效的控制、协调、检查和监督。

2.3 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般来说,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代表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层面。就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而言,现行的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三者还未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相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中,仅重视现金流的管理,而缺少相关实体信息,预算编制很难做到合理有效,这样就造成了学校资产配置缺乏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对高校国有资产分配和管理的精细化产生了不良影响。

2.4 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高校纷纷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但仍有部分高校的制度建设工作还未做到位,资产的购置、出入库、验收、移交、分配、报废等工作较为随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而且未指定专人对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资产管理部门无法摸清高校资产的总量及使用明细,时有资产流失现象发生[3]。

2.5 缺少高水平、有经验的资产管理队伍。当前,高校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资产管理人员,许多部门的资产管理没有专职的、专业的人员,而是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兼职人员来实施。整体而言,多数高校还缺乏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

3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高校要搞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转变观念,要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应该基于高校的长远战略规划,做足宣传工作,提高全校内员工及师生的思想觉悟。校领导应率先垂范,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相关职能部门恪尽职守,协调配合,共同维护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使资产能够物尽其用,促进高校治学水平全面提升。

3.2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对学校国有资产采购、使用、验收、维护、处置等工作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管理。同时,要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权责分明,做到各行其职、各尽其责。

3.3 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高校进行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制度保障,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有助于保障资产的完整性,防止资产流失。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出入库、分配等工作流程。同时,为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高校还应加强内部的审计监督,建立由主管校领导、纪委监察处、审计处、国资处、财务处和使用单位等组成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

3.4 增强对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人才聚集,拥有科研所需的得天独厚条件,拥有众多的发明成果及专利,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不断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重视无形资产的登记使用、保密、专利申请及著作出版等工作,促进无形资产的商品化,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管理流程,在核算科研经费时综合考虑价值构成和最终效益,为无形资产转让和综合测评高校的科研教学实力提供可靠的依据[4]。

3.5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高校应大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利用校园网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校的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处置等所有业务流程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各级资产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透明化。在网络化管理模式下,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可以及时协调沟通,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质量也大为提升,为校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6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业务性,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政治责任心和较高专业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进行,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对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作用,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当前高校应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资产管理模式,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为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创造良好条件[5]。

参考文献:

[1]何志勤.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7(2):15-16.

[2]郝俊英.浅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7(9):10-16.

[3]陈志明.略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与核算[J].郑州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9):8-10.

[4]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EB/OL].[1995-09-13].

[5]http:///law/detail.dox?id=321341法律互联网.

上一篇:试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下一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商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