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6:53:49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缩小意识 横向对比 装填;折叠 去掉 填塞 架势 凝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8-02

戴季陶在《日本论》把日本民族特点归纳为信仰力和好美,美国的本尼迪克特则通过《与刀》解析了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的性格,韩国的李御宁则概括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文化是缩小型文化,和魂就是缩小精神。

李御宁出生于韩国,在文学、哲学、思想、比较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设计等众多领域都独成一家,被誉为“东亚文化巨人”。眼光独特,与以往仅从欧美各国单一的与日本文化相对比,而是增加了从中日韩三国进行对比等横向的继承与发展的对比。

学者李御宁在《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一书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其全书从传统的日本文化到近代的二战、日本的当代社会等角度阐述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例如日本的能面、徽章、日本的庭园、茶道、盆景、相扑、商品、二战中的策略等尽显日本的缩小思维。李御宁对日本的缩小意识有下面一段有趣的评论:“日本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会采取行动:扇子,要把它折起来;散乱的东西,要把它填入套匣内;女孩人偶,要去掉手脚便它简单化,否则就不罢休。” 日本国虽然地处世界的偏隅之地,犹如一叶孤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又仿佛远离喧嚣世界的世外桃源,但这也无形中给了日本人足够的时间让心灵沉寂,让思想升华,于是日本人在清寂的生活中学会了从其他泱泱大国不在意的事物中从“小”处入手来思考,这种“小”的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李御宁眼中的缩小意识表现有六种类型,或者叫六种结构。

一是套匣型――装填。日本随处可见的套盒,盒子里放一个盒子,里面的盒中再放一个比他更小的盒子。如此一来,即使有十几个盒子,只要一个比一个小地按顺序放进去,最终都可以收在“一 个盒子”里。不仅有套盒,还有套锅、套盆。总之,用这种一个套一个的方法可以缩小器皿所占空间,方便整理,特别是便于携带和搬运。

表现在语言中,日本人喜好使用省略词,“的”字的频繁使用体现了把世界上的所有一切缩小考虑、缩小表现、缩小操纵的思维特点,就好比日本人爱用的盒套。

二是扇子型――折叠、攥握、聚合。扇子不是日本发明的,但日本却把外来的团扇改造成了折扇,折扇的发明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日本人不管看到什么马上就要折叠起来的意识,甚至连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隔板也要折叠起来,制作出世界上最节省空间的拉门,日本灯笼与中国、韩国灯笼虽然形状相似,但结构不同,是折叠的,可以自由伸缩,不用时,无论多大的灯笼都可以像扇子一样折叠起来变得很薄。中国人在殷代时已开始出现用雉鸡的羽毛做扇子,后经韩国流传至日本,并将其改造成折扇,风靡世界。日本人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把折叠雨伞,至今几乎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在使用这种折叠雨伞。

三是女孩人偶型――去掉、削掉。也就是缩小实物。日本人偶是典型,它简洁到去掉人的手脚 ,女孩偶形象是一个圆脑袋加一个直身子,为了缩小物体,尽量去掉、削掉多余的东西,使事物简单化、简洁化。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同时也体现在集中于一点的集约性,女孩人偶没有手脚,但是头发却异常稠密,在日本的缩小文化中,集中于一点的现象非常的突出,正如他们的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略语,却严谨的使着敬语。非但如此,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飞机模型场,世界上最小的摩托车,日本的微雕艺术馆也文明世界。而在芝麻、大豆上刻上百个字更是令常人无法想象。

四是便当型――填塞。便当反映的是缩小饭菜的意识,它能容纳下所有要带的饭菜并便于携带、不占空间。袖珍图书、袖珍辞典的风靡也是这种缩小意识的体现。日本文化都与便当文化相似,像日本风行的书籍袖珍本,日本庭院浓缩自然的枯山水等,小即是美。另外,众所周知的日本微型照相机与微型电脑整是运用了填塞这个意识。

五是能面型――架势。如把波浪的运动及其连续性凝聚成一个造型。剑道、柔道、花道、茶道,都讲究这样的架势。日本人的能面也属于此类。能面把喜怒哀乐凝聚成中间表情,认为只有这种脸谱,才能出现出各种各样的表情。

六是徽章型――凝聚。日本人不重族谱重徽章,徽章把抽象的、集团式的东西凝聚成一个象征物来推崇。日本人对名片的喜爱也出于这一理由。

缩小意识表现于自然,有了日式庭院、盆栽、插花、壁龛;缩小意识表现于社会,便有了被称作火柴盒、兔子窝的日式住宅;表现于现代社会的日本发明的微型晶体管、微型录音机、微型计算机、小型汽车、小型工厂。

“小”字已深深根植在日本人的心中,他们不仅对小的事物情有独钟,而且还会继续把小的事物做的越来越完美,越来越精致。正事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注重细节的精神支撑着这个民族在世界经济中多年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也通过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得出结论:四面临海的小岛风情让日本人更喜欢狭小清幽之境,匮乏的天然资源和躲在的生存环境又让这个民族不得不勤劳勇敢进取。正事这些主客观原因成就了今天的日本人和名扬海外的日本品牌和企业。

如果文化的扩张是教,那么缩小就是学。“日本文化是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把外部的东西拉至内部,呈现出典型的缩小意识。然而,作者指出,日本正从缩小文化向扩张文化转换,在许多方面正采取大国主义的方针、立场。但是由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不擅长扩大的特性。

在日本历史上,缩小意识发达时期,社会一般都较为繁荣,可成功之后不久,往往开始向外扩张,转为扩大意识。如此一来,就突然变成非日本人,日本讲究细致的传统就遭到破坏,就开始丧失判断能力,美的感性意识也变成一种带有残忍性的行为。

所以,日本文化的发展越是顺利,背后隐藏的危机就越大。一旦萌生出大国意识,从缩小将要转变为扩大之时,便难免失败。如果日本想成为真正的大国,必须再变小些。

参考文献:

[1]李御宁(韩国).「み志向の日本人 . 1984(11 )

[2]张乃丽.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语;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35-03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与考核的组成部分。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运用所学语言,利用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知识,叙写与对象语、对象国相关的论文。它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考察,同样也是日语教学大纲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之一。但是近年来,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出现的选题重复、质量下降、不被学生重视等问题引起了业界的重视,甚至出现了取消毕业论文的呼声,诸多先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意的启示和借鉴。

选题环节则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暗示了论文论述的主题,“选题的发现和决定不是毕业论文研究的起点,而是贯穿于整个毕业论文研究之中”[1]。下面笔者以所在院系最近5年来的学生选题数据为例,分析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通过论文选题的分析,探讨日语专业的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的设定问题,进一步提高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主要特征

本校的日语专业学士论文的选题,首先是公布指导教师擅长的专业方向,然后由学生本人选择指导教师,并且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因此选题的倾向可以反映学生的兴趣所在或者说关注领域。笔者对本校日语专业近5年毕业生论文题目进行了数据统计,下面是各类论文所占的比率。

(一)选题多元化

从下面表格的纵向比较来看,语言文学类选题比重一直比社会文化类选题少,且呈下降趋势。学生选题越来越呈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特征解析、作品作者剖析之外,几乎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诸方面。诸如生活中的日本化妆品、游戏、便当、最新影视作品,近年的女性婚姻意识变化、失业率、消费意识、智能手机、网络购物等社会现象,以及网络流行语、最新文学作品的解析等,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不乏选题新颖之作。除了社会文化类,经济类选题也较多,主要是对日企的成功经验、企业文化、制度模式等方面的关注。历史、政治方面的选题只是偶尔出现,这样的选题较为严谨与严肃,学生通常不去挑战。翻译类的选题则是本校学生一直所缺少的。不止本校,诸多学者对毕业文论选题的调查都同样出现上述问题,诸如陈林俊通过调查、统计指出:“在价值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生们的兴趣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不管是深奥但略显艰深单调的语言学,优美深厚却难以把握的文学,还是严肃沉重的政治、历史,都已难以留住他们的目光,他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2]可知当今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留在日本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二)选题集中与重复

随着社会文化类选题的增加,主题集中与重复现象也随之出现。以最新的2015年毕业生论文选题为例,57名毕业生中,重复选题分别有“长寿企业”3例、“茶文化”2例、“日本的无缘社会”2例、“国民性与樱花”2例、“少子化”2例。还有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分析,诸如日本的自杀问题。而上述的选题,几乎每届的毕业论文中都会出现,被反复研究论证过。这些论文大多缺乏新意,陈旧老套,都是前人反复论证过的成果。

(三)选题大而空

每年都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题目,以2015届论文为例,出现诸如“中日教育制度比较”、“日本人的国民性考察”、“日本人的情感”、“论家人间关系的疏远”等,这些题目都是足以写成一本著作的题目。或者是一些看似新颖却跟所学专业知识关系甚微,超出指导教师和学生专业知识的问题,诸如“日本建筑中套廊的考察”。因为要求毕业论文用日语表达,所以会出现泛泛而论,或者内容东拼西凑,或者词不达意的现象。实际答辩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阐释所述内容,说明学生在命题时好高骛远,并没有深入研究先行研究,把握所述内容,考虑选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实际上以学生现有的语言与学术水平是难以驾驭这样大的题目的。

二、毕业论文选题原因分析

笔者围绕毕业选题倾向及选题原因等,对2015年57名毕业生做了实际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7份,来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真实想法,并对出现的选题问题做出分析,寻求解决对策。调查发现,影响学生选题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兴趣”(45.2%)、“资料占有”(25.8%)、“学习过的知识及疑问”(14.7%)、“往届毕业论文的启示”(5.3%)、“学校开设的讲座”(4%)、有感而发等其他因素(5%)。

可见选题中学生的兴趣占主要比重,选题的多样化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兴趣与关注对象的广泛。当今社会高度发展,价值呈现多元化发展,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接受新事物速度更快,而且利用互联网资源等能够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经济的最新样态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语言知识点的考究、经典文学作品的探讨。因此出现了选题的多元化、社会文化类选题的集中现象,也得以出现选题新颖之作,这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资料的占有与所学知识同样是影响学生选题的要因。学生反映社会文化方面的资料较多,“容易写”,或者“课堂上教师讲过”。一方面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觉得“语言知识点解析太麻烦”、“文学作品高大上,深入不进去”、“历史类不会实证研究”、“政治类太敏感”等。学生对论文重视不够,只把此当作毕业前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急功近利,不去静下心来阅读某部经典文学作品,或者研习某个语言现象,考察某个历史问题,认为此类研究花费时间而且乏味。竟有85%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不了解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的使用,只是利用网络等进行简单搜索链接,不会科学有效地进行文献的查阅与辨别。只利用手头资料与所学知识,选择“容易写”的文章,导致内容选题陈旧、重复、大而空的现象出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创新性等未被引起重视。

另外,“有感而发”等也反映出有些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选题的原因与意义何在,他们只是把论文当成了一篇长作文或者感想文,出现些自以为是的选题与结论。

三、改进毕业论文选题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的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体完成。因此,论文选题出现上述问题,学生是主要原因,也就是内因。这也离不开教师、学校等外因,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首先学生思想上要重视毕业论文。认识到论文的写作不是作文,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具备科学性、严谨性。《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2000)规定:“ 毕业论文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论文要注明所引用的观点和引用的词句的出处, 文后要标明主要参考书目。”[3]“独立见解”要求论文的创新性,避免抄袭。“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选题环节已碰得鼻青脸肿,就连起码的行文表达也不尽如人意,更别提学术性与创新性了。”[4]对于零起点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来说,用日语语言就语言、文学或社会、文化等范围的某现象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并进行充分论证,是有难度的。只要文中能体现自己的新视点,哪怕只是一点独到之处都是有价值的。或者选题即使不够新颖,只要角度独特,或者说论点鲜明、论据有力,学生能够条理清晰地进行论述也是可以的。所以引导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选题之前就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在,阅读大量的先行文献,厚积薄发。此外,学生要适当阅读论文的指导书籍,掌握文献的查阅方法。

(二)加强教师的选题指导与日常培养

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从选题至论文结束无疑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外语专业学生在总体上对论文指导教师或写作教师都表现出了依赖性,尤其是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对论文写作课本身寄予了较高期望;在资源策略的使用上,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需求,这在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5]。但是指导教师往往忙于科研、教学等,对学生的指导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对论文选题方向一般不做过多的干涉,只是对具体不合适的题目做调整,重点放在论文框架的把握、层次的梳理、论证的逻辑性上等。而对于学术思维并不明了的本科生来说,如果选题阶段得不到教师的指导,之后的论文写作可能会走很多弯路,或者论文水准不高。对于学生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应既尊重学生的兴趣点,又结合自己的研究范围给予调整,尽量避免贪大求全或者重复论证的选题,引导学生明白优秀选题应该具备的要素。好的选题一般来说,“需要有〈独创性〉和操作的〈可行性〉;论题需要具备〈问题意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选题时需要有〈读者意识〉,需要有〈社会指向性〉”[6]。同时又要防止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而产生惰性。当然指导教师本身应由具备一定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论文指导过程中,当面沟通自然效果更好,但是一般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在大四学年,学生同时面临考研、实习、找工作等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学期学生经常不在校,那么这就需要借助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手段。笔者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会针对每年指导的学生建一个聊天群,一方面,就选题在群内展开讨论;另一方面,还可以上传论文格式要求、写作规范,并根据学生的选题,上传论文相关的素材、资料等信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学术视野都不够广泛,难以准确捕捉新的学术信息,而指导教师要比学生拥有更高的知识认知能力,可以将已知资源进行共享。

论文的写作不仅在写作阶段需要具体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引,任课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也需要有意进行毕业选题方面的知识启发,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协同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笔者在所担任班级的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除了安排日常的学习任务,每学期还组织两次全班范围内的发表会。小组从我所公布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然后分工收集资料、制作幻灯片,在班级内公开展示。这锻炼了学生整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如何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材料与语言的能力,能在交流中发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法知识的教授,还要穿插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知识的多元化需求。

(三)优化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建议增加写作课程,并进行系统优化。目前烟台大学的写作课程只贯穿于第三学年(第五、六学期),第七学期设有“论文选读与写作”作为论文指导课程。跟大多数高校一样,写作课由日本外教进行授课,采取教师定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反馈的传统过程。题目的拟定较为随意,缺少系统性与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获得,建议第四学期开始增加写作课,并将写作课程系统化,各学年的担任教师之间的教学计划具有衔接性。大一学年由于他们的日语水平处于入门阶段,尚无法进行系统的日语写作训练,但是第二学期、第三学期,担任“基础日语”(根据学校的不同,或者是综合日语等)教授的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短文的训练。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一直贯彻日语写作的训练,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类型上感想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都有包含。第六学期开始导入论文指导课,或者写作课上导入论文指导的内容,引导学生写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教师就毕业论文的题目拟定、格式要求、语言规范、文献引用、结构安排、写作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这样第七学期学生选题时便已经初具思路,对论文也有基本认识。因为现在为避免第八学期论文与实习、求职的冲突,论文的选题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而这时论文指导课刚刚开始,落后于学生的知识欲求。完善一套系统、科学的写作课程体系,不仅能让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事半功倍,而且能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还应该重审课程设置,除了语言知识方面的课程,还要丰富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课程。

另外,调查可知,学生对纸质、网络资源的需求意识都比较高,却又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查阅。所以入学伊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的培训,这可以由专业教师指导,也可以由图书馆以讲座的形式等进行培训。烟台大学图书馆日文原本资料较少,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需要有偿使用,许多学生考虑到经济成本等问题,更倾向于利用免费网络资源,这就存在知识不可靠等问题,而学生尚不具备足够的甄辨能力,知识的真实性、可靠性等受到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增加对日文图书的投入,并为学生提供更为方便的网络环境,重视学生的写作学习环境。

根据论文选题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当今大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与兴趣爱好,并针对论文选题中出现的雷同、大而空等问题,探讨了本校日语专业在毕业论文指导、培养方案方面该采取的调整对策。毕业完论文所反映的问题,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还要培养具有宽广视野、贴近现实的宽口径人才。虽然调查范围仅限本校,难免有偏颇之处,而且论文指导中的问题也不只限于此,但还是希望研究成果的发表可以为其他高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资料,共同推进日语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修刚,李运博.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教育研究:第二册

[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2]陈林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分析 与对策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2).

[3]教育部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

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0.

[4]李洁.应用型本科日语毕业论文选题指导的问题与思考

[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2014,(9).

[5]张永军.英、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需求分析实证研究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杨秀娥.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程研究[J].日语学习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新词 人民网 异化 归化

一、引言

诸家对新词中“新”的时间节点认识不同,有的把时间节点定在改革开放后,有的定在21世纪后,有的把未收入《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词作为新词。本文认为新词是现有的词汇中,没有的词语及产生了新义的旧词。新词往往来源于新造的词语、附有新义的旧词、本土化了的外来词、使用区域扩大化的方言词、泛化使用的行业用词。

关于汉语新词日译,中日两国已出版了9部词典,此外,还有《北辞郎》等网上辞典。相对于词典翻译、编撰,关于新词日译的论著、论文相对偏少,目前国内只有吴侃(2013)主编的论文集和零星论文。该论文集对新词作了界定,根据新词的来源作了分类研究。关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汉译英领域,汉译日的相关研究还极为鲜见。

近年来,网络新闻以其迅速、便利的优点在对日宣传中被广泛采用。但是,怎样向日本人发出中国的声音却仍然是一个问题。据日本非营利组织“言论NPO”和《中国日报》共同实施的舆论调查结果(2013年8月5日在东京公布),90.1%的日本人和92.8%的中国人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日中两国从国内媒体获取对方国家的相关信息比例分别为95.0%和89.1%。只有25%的日本人认为日本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了中日关系(人民网,2013年8月6日)。那么,日本人如果能经常看到像“人民网”那样的日文版中国媒体,就可能改变对中国的印象。本文认为只有站在受众的立场去翻译,译文才能为读者所接受,读者才愿意接受中国媒体的信息,从而实现有效交际。

我国对日宣传的日文版媒体很多,主要有: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人民中国、中国画报、北京周报、国际广播电台、东方网、大使馆主页、政府门户网站及企业网站等。作为本文分析对象的“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社于1998年12月1日开设的、较有影响力的新闻网。从上述调查数据可知,日本人从中国的媒体获取信息十分有限,我们需要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受众意识出发,使网站信息符合日本人的阅读习惯,达到外宣目的。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德国形成,80年代其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从以原文文本(Source Text=ST)为导向的翻译理论研究转变为以译文文本(Target Text=TT)为导向的翻译理论研究,从“等价”转向“功能”,从语码转换转向跨文化交际,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弗米尔(Vermeer,1996)提出了“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后来诺德(Nord,2005)发展了翻译类型学理论,提出“功能加忠诚”的原则。他们在翻译的类型学、方法、策略、功能、伦理学上提出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本文选取“人民网”(日语版)日语报道中的新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在“TT”中体现的翻译目的、功能问题,分析新词在“TT”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探讨把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纳入外宣工作的可能性,以及目的论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及其在译文中的表现。

二、异化翻译

“异化”和“归化”是韦努蒂(Venuti,1995:20)提出的翻译术语。韦努蒂认为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异化翻译时,译者尽量向原作者靠拢,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给译入语读者带来具有异国情调的译文。异化翻译的策略有移植、音译、借用、逐字译等。

(一)移植

“移植”本是植物学中的概念,指整株植物的异地栽培;后来为医学借用,如“脏器移植”。在翻译实践中,如果ST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在TT中缺失,这种文化空缺词可以采用移植的方法来翻译。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寿司、刺身、便当、人气、卖萌、写真、宅男宅女”等都是从日语中移植过来的;日语中的汉字基本上都是日本人从中国移植的。这里说的“文化负载词”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社会赋予了它以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它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在译入语中无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时,可使用移植法。如:

(1)中秋の名月に当たる中国の的行事「中秋(旧8月15日、今年は9月30日)までまだ半月あるが、中国のネット上では早くも、中秋に欠かせない的子「月(げっぺい)の合が始まっている。中国の通大手「淘宝(タオバオ)の月ギフト券・月ギフトセットの上は今月10-16日の1で3500万元(43750万)を超え、前年同期比で200%伸びた。(「月商が早くも幕け 今年はりが人 中国 「人民日本版2012-09-20)

这是“人民网”从《羊城晚报》上翻译过来的报道,译文中对具有中国文化、社会背景的词“中秋节、月饼、淘宝”采用了移植法来翻译,以实现翻译的等价原则。虽然“中秋节”“月饼”不是新词,但为了便于日本读者理解,译者在这些文化词前加上了解释性的词语,在“月饼”“淘宝”后还加上了读音。

(二)音译、外来词

汉译日时,音译是用与汉字音近似的日语片假名来标记地名、专用名词等的翻译策略。此外,有些词语可用音译日语外来词翻译。例如:

(2)中国国院(政府)新弁公室は……上半期、料メッセンジャ「微信(ウィチャット)のユザが4人を超え、インタネットのトラフィック入56.8%につながったという。中国工・情化部のチフエンジニアである朱宏任・道官は、「微博(ウェイボ・ミニブログ)だけでなく、微信も利用していなかったら、代れと子供に言われた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た。(きょうの人民日「微博--アジアカップ男子、中国と国が引き分ける 「人民日本版2013.07.25)

在“人民网”的日语版中,“微博”的翻译有“微博、公式微博、微博(ウェイボ)、中国版ツイッタ「微博(ウェイボ)”等。“人民网”对“微信”一词的翻译也尚不固定,有的是加括号注释,有的是在“微信”前加说明性的短语,有以下几种译法:WeChat、ポタルサイト大手「(テレセント)がしたスマトフォン(多能携)向けチャットアプリ、ウィチャット、WeChat・中国版LINE、スマホ向け料メッセンジャアプリ、テンセントの料メッセンジャアプリ、テンセントの料メッセンジャアプリ「微信、スマトフォン向けチャットアプリ、チャットアプリ、テンセントの提供するスマトフォン向け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アプリ……

新词的翻译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词,不同的译者或者同一译者在不同的时间所翻译的新词也不一样。网站管理者或者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央编译局等组织也不可能马上对新词做出规范统一的翻译。这样,一个新词就会导致上述多种译词出现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译学界会自然而然地趋向于使用统一的译词。

(三)借用

“借用翻译法”指译者借用目的语中相似的习语来套译源语中的习语的方法。中日两国在翻译西方语言中的抽象概念时都曾使用汉籍古典中的旧词或重新组合词语来表达新含义,如:“自由、文学、经济、哲学、电脑”等曾经都是利用“借用翻译法”译出的词语。通过借用翻译法传入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有:hot line热线、hot dog热狗、yellow pages黄页、secondhand二手、black box黑匣子、handbook手册、watermark水印、Microsoft微软、bluetooth蓝牙、keyboard键盘等。这种借用翻译法在“人民网”的日语版中也得到充分了体现。如:

(3)在の体制改革の深化は、トップダウンと全体画を重する他、政府体制・独占界・所得分配・金融体制・政および税制体制などの重点分野の改革を着に推する必要がある。(会がもなく幕 5つの要素に注目 「人民日本版2013.03.28)

“顶层设计”是系统工程学中的概念,本义为“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是指介于价值理念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蓝图。这一概念运用到社会改革领域,就是要加强对改革全局的整体战略谋划。“人民网”在2010~2011年时把它译作“グランドデザイン”,在2012年时译作“(国家理念および造を再する、略的政策立案を指す)”,在2009~2013年间有时译作“トップレベルデザイン”,在2013年时译作“トップダウン”,这是英语“Top-down Design”的借用,强调自上而下的设计,有基层的参与,而“トップレベルデザイン”意为“高水平的、高层的设计”,并无“民间参与”的意思。

(四)逐字译

逐字译是不顾译入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翻译时以词为单位进行思考,追求译文与原文每个词的对应。

(4)ST:房奴、卡奴、车奴、孩奴与节奴,少不了压力。

TT:「房奴(マイホム地)、「カド奴(カド地)、「奴(マイカ地)、「孩奴(子育て地)、「奴(祭日地)などが少なからぬプレッシャをもたらしている。(中国人は世界で最もせかせかしているか?「人民日本版2010-07-22)

这里基本上采用了原文的语序来翻译,最后加了个日语动词。这种逐字译可以说是日本人翻译中文的最早的译法,出现于佛经、古典著作、汉诗的日译中。

译文是文化交流的载体。由上可知,异化翻译可以在达到交际目的的同时不失汉语文化的特性,可以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在语言层面,特别是在翻译人名、地名、政府单位、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常采用异化翻译法。

三、归化翻译

归化是要把原文本土化,以译文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译文的读者靠拢,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归化翻译的策略有意译、同化、省略、加译、注释等。

(一)意译

意译是相对于直译、音译而言的,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通常用于翻译句子或词组。意译的译文容易理解,简洁明了,少歧义。意译不等于归化翻译,它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而归化关注的是文化。

(5)ST:现场聊到为何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汉子”以及范爷是否觉得自己是女汉子时,一向强势的范爷表示其实自己在感情中也是一枚“软妹子”……。

TT:会ではなぜ在「おやじ女子が加しているのかについてが及び、范冰冰にしても「自分をおやじ女子だと感じることがあるか?というが向けられた。これまでなイメジをもたれている范冰冰だが、「は自分は恋において非常にやかでしい女性であり、……と主した。(映画「一夜喜は、8月9日から中国全国でロドショ予定。「人民日本版2013-07-24)

这是2013年7月21日,喜剧《一夜惊喜》在北京举行主题曲MV的会时范冰冰与李治廷的谈话。范冰冰素有“范爷”之称,这里把“女汉子”译作“おやじ女子”是合适的。

“女汉子”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是女的但是性格纯爷们”的姑娘,她们的性格特点是:不拘小节;什么都能干;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不容易认输,却常犯些小错误;说话直率,大大咧咧……。汉语中的“女汉子”强调女子的男性化,而日语的“おやじ女子”在强调女子的“大叔化”,语感稍有不同。

日语的「おやじ义为“老爹、老爷子、老头儿”,主要用在关系亲密者的对话中。《北辞郎》把“女汉子”译作“オヤジギャル”。它源自日本周刊杂志《SPA》上连载的『スイト・スポット中的言语,指像大叔一样行动的年轻女子。而“おやじ女子”指头发稀少、长有胡子的具有某些男性体貌特征的女子,她们对男性、服饰不感兴趣,喝酒豪爽,是男性化的女子。2013年4月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了以“おやじ女子”为主人公的电视连续剧《ラスト・シンデレラ》,使“おやじ女子”成为流行语。

(二)省略

省略翻译法指在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删去一些有累赘的词语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语。

(6)ST:不少“血拼”达人选择自由组合假期,飞赴日本淘宝。

TT:休暇をみ合わせて日本にい物に出かけようというきが盛んになっている。(ビザ和で日本へのい物ブム到来か?「人民日本版2010-06-24)

“血拼”“达人”“淘宝”都是新词,但这则日语译文采用了意译法,省略了这三个新词。“血拼”是英语“shopping”的音译,日语有对应词“ショッピング”,中文的谐音字“血”包含了花钱购物后心疼的意思,钱包出血了;“拼”字含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热衷于购物的含义。这个音义结合的词语,即使用日语对应词“ショッピング”来翻译,也译不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所以,译者只能省略后意译,但仍然没有原文那么生动形象。

(三)加译

为了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内容,译者可以用加译的方法把句子中隐含的意义或句子成分用显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加译不能随意增减原文的信息内容。

(7)ST: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涉及瘦肉精的食品安全事件。

TT:中国では近年、豚肉の赤身をやす果のある法料添加物「肉精(酸クレンブテロル)の混入事件が後をたない。(「肉精の 3分で可能に 「人民日本版2012-03-01)

例(7)是注释性加译,因为日本读者并不知道“瘦肉精”,所以,译者在其前面做了注释,把译文写在后面的括号内,这样保留的中文原字“瘦肉精”既保留了异国情调,反映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又便于读者便于理解。

(四)解释

新词往往反映最新的社会文化事件,它们往往不存在于译入语中。由于原文与译入语之间存在一些异质性的社会文化差异,所以,译者在无法找到合适的对应词时,只能采用解释翻译法来阐释原文,使文化背景不同的译入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8)ST:在刚刚结束的“双11”促销中,优衣库的5000张优惠券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

TT:11月11日(独身の日)の激安セルにおいて、ユニクロは30分内にクポン券5000枚の配布を完了した。(凡客品 中国での上がユニクロを上回る 「人民日本版2012-11-19)

11月11日这一天有四个形似光棍的“1”,所以叫光棍节。这种流传于中国年轻人中间的娱乐性节日并没有传到日本,因为日语中并没有“1棍子光棍(单身)”的隐喻联想。所以,译者在译文中用括号加了注释。

从以上译文可知,异化和归化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矛盾的,两者往往同时存在于“TT”(译文)中。译者选用什么策略来翻译,要由翻译的目的、译者的经验、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等来决定。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际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是互为补充的。译文难免会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这就要采用异化翻译法;同时译者又要考虑到跨文化交际、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顺畅,这就要采用归化翻译法。我们不能选取一种翻译策略而排除另一种策略,异化翻译时译文也要通便,归化翻译时也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总的来说,为了实现有效交际,以达到外宣目的,应尽量用归化的策略处理语言形式,用异化的策略处理文化因素;但是,一些与日本文化关系较远的新词,为了便于理解,应多采用意译、加译、解释等归化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吴侃.汉语新词日译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2]Vermeer,Hans J.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M].

TEXTconTEXT,1996.

[3]张美芳.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王克非译.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5.

[5]藤文子.翻行と文化コミュニケション[M].みすず

房,2007.

[6]人民日本版.http://.cn.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与林太一先生约采访时间,一波三折,彼此约了好几次,才确定好最后的时间。2月初,春节的氛围还未散去,商场里很多店家都没开张,人不多。径直到林先生约好的地点――一家林先生负责管理的饮品连锁店,一上楼,却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大家“积聚”到这家饮品小店,休息区里,人们品着叫做“快乐”的各式饮品,随心所欲地交谈着。

约定的时间并未到,林先生却也提前到了。初见,着实惊讶不已:太年轻了!如果是在大街上,他绝对会被人误以为是还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呢。谁会想到,1978年出生台湾的他,不仅是日本留学回来的高材生,还娶了个美丽的大陆新娘,如今宝贝儿子也己两岁了呢!

因“房”生情定终生

林太一是台北市人,1999年留学日本,2001年认识了与他一起入学的大陆同学、现在的太太王英,两人成了同学,但彼此并不多联系,只是知道有彼此的存在而己。谁也没想到,并不熟络的两人日后却擦出了爱情的小火花儿。

2005年,已经研究所毕业的林太一要去大阪工作,自己当时租住的房子本打算退掉,忽然想到同学王英还未从研究所毕业,而她租住的地方比较贵,出于好心,林太一就给王英打了个电话,问她是否愿意搬到这边来住,一是离学校近一些,同时也能节省一笔开支,并约王英来看房子……那段时间,因为房子,他们的联络多了起来。一来二去,最后的结果是,自己的房子王英没来住,却因这房子结了缘。对彼此感觉都不错的两人,开始了交往。

林太一喜欢王英对学习的刻苦,对生活的认真。“王英真的一直都很努力。在大学,一般3年能修完一个学分就很不容易了,她能提前修完。有很难修的学分,大家一般都不会选的,但她就会很努力的去学习,然后把它修完。我很佩服我的太太。”林太一一脸崇拜太太的表情。而王英也同样爱上他的勤奋努力。在日本8年,有7年的时间,除了上课,他们要去餐馆打工,赚取生活费。不过多的依赖父母,也让他们体会着自力更生的快乐。

2005年11月15日,本就抱着以结婚为目的而交往的两人,准备结为连理。可双方都还未见过对方的家人。只是在几次的通话中,远在台湾的父母就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准儿媳”有种特别的好感,而王英家在天津的父母也对他们未来的“台湾女婿”充满期待。好在在日本的这些年,学习生活都是他们自己打理,林太一和王英早已很自立,虽然还没见过“准儿媳”和“准女婿”,双方父母还是很放心他们的选择,也很支持他们的决定。就这样,拿着彼此的未婚单身证明,两人在日本注册结了婚。

2006年3月,两人才回台湾补办了婚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日本8年,身在异乡的林太一和王英,培养了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也有了难得的默契。

有一次,林太一见自己工作的餐馆新进的长脚虾很不错,就在店里买了几只新鲜的,准备回去给王英也露一手。谁知,王英那天也想着要给他做这个菜吃,还专门跑到商店里去买,回到家,两人都乐开了。结果那天,两个人做了一大桌子的长脚虾,就着烛光,难得的浪漫了一回。

“之前都是我照顾别人比较多,遇到王英之后,就是她照顾我比较多,很多事情都不用我再去做,她统统都会为我考虑好,然后为我做了。婚后,不管我工作到多晚,太太都会坚持等我回家。而不管太太论文写到几点,我也会一直伴其左右。我们的生活就在这种简单温馨中度过。所以我很幸福哦!”回忆起与太太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林太一的幸福溢于言表:“在日本,我上班的时候,每天中午,王英都会亲自做各种各样的爱心便当,送到我的公司,而且每天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她精心搭配的。奇怪的是,每次都是我那天想吃的便当耶,彼此真的有感应!其实很多时候我还会不好意思,因为怕被公司的同事取笑啊。但是,心里真的很温暖。有这么一个体贴的女孩子爱着,我很知足啦。”

林太一说,与王英认识以后,他们去了日本的很多地方。之前在日本待了那么长时间没有去的地方,王英陪着他去了。因为有她陪着,他才觉得那些地方有意义;因为有她陪着,他才感受到身心的快乐。他们去神户爬山,去北海道滑雪,去富士山赏樱花……一切,皆因她的存在,才多了情致,才有了相处中心有灵犀的美妙感觉。别后“望穿秋水”

与太太的婚后生活,甜蜜的时间并不长,2006年,林太一放弃了在日本稳定的工作机会,先回来了,来到了大陆上海,独自面对这个对他来说有点陌生的城市。而太太因为还在读博,要继续留在日本学习生活。两个人就这样一别两地,一年只有两到三次的见面机会,前后有3年。

其实那个时候,林太一和太太是有机会留在日本,一直工作、生活下去的,但他们都放弃了。说起为何来大陆工作,林太一坦言,“一开始的想法是看能不能把这边的东西带到日本去,结果思来想去,还是因为舍不得,太太离家太久,想回家了。而对我来说,大陆,有足够大让我翱翔的天空,大陆,有太太牵挂的亲人,所以我们决定,放弃在日本的一切,回家!”

与太太分开的那段时间,林太一除了将所有的精力用在工作上,就是“望穿秋水”般等待太太回国。在没有太太照顾的日子里,时间仿佛都难捱了许多,“每天晚上工作完回到家,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就会格外的想念太太,想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想我们一起看书,一起研究菜谱,想她精心为我做的各种爱心便当,想好多好多,我们一去做的事情。”林太一说,“在一起时不觉得,分开时才知道在一起时的可贵,所以我们都要学会珍惜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2008年,妻子学满归国,在家乡的天津商业大学做了一名教师,终于盼回了太太,结束了3年的两国分居生活。为了能离太太近一些,林太一与公司协商后,被派到北京工作。两个人又过起了“双城生活”,好在天津离北京不远,太太几乎每天都要往返津京两地,“那也比‘双国生活’要好很多吧,最起码,现在,每天,我都能见到她。”林太一笑着,一脸甜蜜。

唱响生活交响曲

工作、生活渐入正轨,开始了实实在在的过日子,林太一和太太在生活中的小摩擦也多了起来。毕竟两岸的文化、生活有所差异,在异国“熏陶”过的小两口也不例外:

在生活习惯上,林太一会很“较真”,比如,他认为自来水是不能饮用的,包括煮饭等与吃有关的所有水都要用纯净水,太太就觉得很没有必要,但也实在拗不过他,以至于家里是小区里更换纯净水最勤的。再如,厨房里的洗洁精,林太一认为刷碗、洗菜都应避免使用,因为里面含有许多的化学成分,对人身体无益处,所以时常“监督”太太,但太太“屡教不改”,认为这根本就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哪儿有那么严重,更何况,不用这些去油产品,餐具如何洗得

干净?“但也会害怕我唠叨啊,所以我看不到就算了,我在的话她还是会避免使用的。”林太――脸无奈状。随后又补充道,“但是有些问题太太还是很认同的,像我们家的地板,清洁的时候每一次都是用清水,一遍一遍,反复用清水擦洗,因为考虑到小孩子会在地板上活动,爬来爬去,用清水会卫生很多。这一点太太就很支持我。其实,对待生活我还是蛮用心的。”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林太一完全被太太“主导”着,压根儿没有自己的发言权,因为太太对孩子,简直可以用“完美”两字形容。

林太一说,“我的太太真的是位尽职尽责的母亲,很细心,孩子吃的食物都是她自己亲自做,辅食也都是她去超市买回来食材,然后根据食谱,精心搭配,每天都给宝宝变着花样的补充各种营养,她真的做得很棒。”

因为两个人都在日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台湾生活又跟日本比较接近,除了林太一对生活细节上的“小苛求”,小两口还是比较认同现在的生活方式。伴着一些小插曲,林太一和太太唱响了一段段美妙和谐的生活交响曲。

畅言夫妻相处之道

林太一说自己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但却是典型的慢性子,没脾气,与急性子的太太形成恰到好处的互补。太太经常会跟家里人说,跟他吵架根本就吵不起来,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没劲!

林太一一直强调,婚姻是两个人的,需要彼此用心去经营。两个相爱的人,能走到一起也不容易,遇见了,就要把握住一辈子。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去伤害彼此的感情。每次与太太产生意见上的分歧,不管是自己对或错,他首先就会先“软下来”,待事后再慢慢地跟太太沟通,讲道理。“我经常会跟人说,婚姻不够幸福,是因为你的姿态不够柔软。柔软,是最强大的力量,它能撑起你美好的婚姻生活,建立起双方美妙的婚姻关系。一个拳头打在棉花上,对彼此都不会造成伤害,可若是针尖对麦芒,后果可想而知啦!”林太一对婚姻的独特见解,让每个接触过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幸福感,满满地。

期待两岸美好未来

林太一现在工作在一家台资企业,自己的发展要跟着公司走。与其他供职于大陆台资企业的台湾人一样,林太一同样面临未来的选择,是在大陆一直发展下去,还是将来回到故乡台湾。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日语借用语 借用现状 借用原因 借用特征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国之间的交流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未曾间断。古代的日本人向往中国文化,积极地学习吸收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日语自从汉语中借用汉字以来,一直处于学习借鉴的立场。但甲午战争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出现了汉语向日语借用的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明治维新的极大成功,日本同欧美列强并驾齐驱,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目睹日本成功的中国政府,发出了积极向日本学习的号召。这一时期,大量的日语传入中国,并在汉语中固定下来,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邦交的恢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两国在政治p文化p教育等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强,两国语言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日语的借用群体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社会精英转为普通的人民群众,其中崇尚流行文化的年轻一代是主力军。同时,日语的借用渠道随之改变,由原先直接从日本借用转为经由港台,再传入内地。然而,这一时期的日语借用语大部分都活跃于网络,并没有及时地收录到字典中,造成了这些借用语使用上的不安定性。

本文主要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日语借用语为考察对象,以这一时期的日语借用语使用现状为切口,辅以图表说明。从日语的学习热p动漫电子游戏的流行及对外来文化的向往三个方面分析日语的借用原因,依据掌握的资料,以实例分析日语的借用特征。

一、日语借用语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掀起了第二次日语借用热潮,大量新词汇悉数登场。针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日语借用语情况,笔者收集、整理了『当代新语新词辞典、『新华新语词语辞典和『现代中国语新语辞典中明确记载的日语借用语,参照中国知网上的日语借用语相关论文,以95个单词和五种造语成分为例,予以说明(见表1)。

以表1中的95个单词和五种造语成分为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日语借用语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医疗、军事体育等不同领域的借用比率,具体内容见图1。

如图所示,经济类日语借用语(产经、低迷等)在各个领域的借用比率最高,占25.5%。紧随其后的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日语借用语(便当、榻榻米等),所占比例为20.6%。文化、教育、医疗相关的借用语(短期大学,研修等)占比达17.6%,名列第三。与军事体育、政治相关的日语借用语为数不多,仅占5.9%和2.9%。此外,法律、科学等领域的日语借用语属于“其他”一类,占总数的27.5%。

从上图可以看出,日语借用语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以日语借用的普通用语为考察对象(除人名、地名和政府机关的专门用语),以实例分析日语借用语的借用特征,总结归纳出中国的日语借用语共分为借形语、音译语、意译语三种类型。

二、日语借用语特征

1.借形语

日语借形语是将日语的汉字或者语意原样借用到中文中,作为独立词汇使用的词语。据统计,传入中国的日语借形语共分为罗马字(AV、KUSO)、罗马字+汉字(AV女)、汉字借形语(萌、御姐、苦手)三大类,其中,汉字借形语所占比例最高,使用面最广。例如:

①X熟女

日语中的“熟女”有两层意思。根据维基百科辞典(wikipedia),熟女在日语里表示:(1)通常指的是40岁以上的成熟女性,也有称呼AV()中出现的30岁以上的女性为熟女(并未设定年龄上限)。(2)(最普遍的用法)通常称呼中年女性的代名词。

“轻熟女”这一新词特指25岁到35岁年龄段的女性。具言之,“轻”指外表年轻,“熟”指心态成熟,言行举止优雅。

②雷

原本是日本动漫中的词汇,2008年首次作为社交用语在互联网上出现并日益盛行,是崇尚日本流行文化的“哈日族”群体中颇具人气的流行用语。在动漫中,主人公受到非常强烈的刺激,比喻在不明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极度震惊,宛如被雷击中一般的感觉。如今,“雷”从最初的流行文化的人气用语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常用语。

③腹\

依据『诖窃贰唬“腹\”有以下两种解释:(1)内心深处隐藏着邪恶,本性不善良。(2)指心术不正、有坏心眼的人。自从借用到中文以来,“腹\”的词义范围稍作延伸,不仅仅指心术不正,还泛指佯装天真善良的样子,在背地里干尽坏事。

2.音译语

音译语是指直接借用外来语的发音,用汉字来表记发音的词汇。例如:卡拉OK(カラオケ)、卡哇伊(かわいい)、榻榻米(たたみ)等。

此外,日语借用语中,“超~”、“~族”、“~系”、“~控”等单音节语作为接头语或者结尾语也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控”是“コンプレックス”的音译语,借用到中文以来,表现出极强的造词能力,合成了很多新词,极大地丰富了中文的语汇。例如:萝莉控、正太控,マザ控等。

3.意译语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俄苏文论;接受;日本渠道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4-0087-05

一、通过将日文译本转译成中文来接受俄苏文论

中国接受俄苏文论有很多是日本人将俄苏文论原著翻译成日文后,再被中国那些精通日文的学者,将日文译本转译成中文来实现的。俄国的许多文学论著进入中国,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迂回历程。

《艺术与社会生活》是普列汉诺夫的一部重要文艺论著,但它进入中国就是冯雪峰从日本学者藏原惟人的日译本转译的,1929年8月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此外,冯雪峰在同一时期还从藏原惟人的日译文转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论法兰西底悲剧与演剧》和《文学及艺术底意义——车勒芮绥夫司基底文学观》。前者是普列汉诺夫的《从社会学观点论18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1905)一文的节译,译文连载于《朝花旬刊》1929年第1卷第7至8期;后者为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第1部第3篇的第1章,刊登在《小说月报》1930年第21卷第2号。鲁迅当时也很关注普列汉诺夫,他与冯雪峰一样,也是从日文接受的。1930年2月,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车勒芮绥夫司基的文学》第一章,即《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第1部第3篇的第1章的一部分,由《文艺研究》杂志1930年第2期刊出。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局又出版了鲁迅从藏原惟人的“日译本转译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①。这个译本所收的文章,除了林柏的译本中所收的三篇外,还附有普列汉诺夫的《论文集〈二十年间〉第三版序》。鲁迅为自己翻译的《艺术论》写了一篇序言,首先介绍了普列汉诺夫的生平、思想和主要著述,进而论及收入该书的几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文艺观。《论文集〈二十年间〉第三版序》是鲁迅从藏原惟人所译的《阶级社会的艺术》一书中转译的,译文曾单独发表于1929年7月出版的《春潮》月刊第1卷第7期。同时,胡秋原也从日文转译了普列汉诺夫的一些论著。例如,1930年7月出刊的《现代文学》第1卷第1期,发表了胡秋原翻译的《蒲力汗诺夫论艺术之本质》。1932年,胡秋原编译了《唯物史观艺术论——朴列汗诺夫及其艺术理论之研究》一书,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该书厚达800余页,含“绪言”、“艺术理论家朴列汗诺夫之性质”、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的几种现象研究”(项目编号:08CZW005)的成果之一。

“艺术之本质”、“艺术与经济”、“艺术之起源”、“艺术之进化与发展”、“文艺底个性与社会性之考察”、“朴列汗诺夫之方法论”等10章,对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批评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另外,此书还附有胡秋原从日文转译的《朴列汗诺夫传》以及和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有关的文章6篇,如《艺术与无产阶级》、《政治底价值与艺术底价值》、《文艺起源论》和《革命文学问题》等。

弗里契的许多文艺论著也是通过日本进入中国的。1930年冯雪峰从藏原惟人的日译本转译的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之任务及诸问题》,由《萌芽月刊》第1卷第1期和第2期连载。这篇译文随后不久又以《艺术社会学底任务及问题》为书名,于1930年8月由上海大江书铺作为“文艺理论小丛书”之一出版发行,该书实际上是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一书的概要。冯雪峰还翻译了弗里契的另外一篇文章《巴黎公社的艺术政策》,刊登于《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1930年3月出版)。不久之后,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全书又被天行(刘呐鸥)和胡秋原从昇曙梦的日译本重译。天行(刘呐鸥)翻译的《艺术社会学》于1930年10月由上海水沫书店初版,1947年8月上海作家书屋再版。胡秋原翻译的《艺术社会学》于1931年5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初版,1933年重印,上海言行出版社1938年11月再版。刘呐鸥的译本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之一出版的,胡秋原译本的1938年版本也是作为“唯物史观艺术理论丛书”之一印行的。1932年胡秋原翻译了弗里契的《蒲力汗诺夫与艺术之辩证发展问题》,由《读书杂志》第2卷第9期发表。

卢那察尔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文学批评家。1929年5月冯雪峰从日译文转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一书,作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种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书中收有《艺术之社会的基础》、《关于艺术的对话》和《新倾向艺术论》(即《艺术及其最新形式》)等三篇论文。1929年鲁迅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两本书。其中《艺术论》是从日本学者昇曙梦的日译本转译的,内收《艺术与社会主义》、《艺术与产业》、《艺术与阶级》、《美及其种类》和《艺术与生活》等5篇文章,作为“艺术理论丛书”之一种,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文艺与批评》一书收入的《艺术是怎样地发生的》、《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托尔斯泰与马克思》、《今日的艺术与明日的艺术》、《苏维埃国家与艺术》、《关于科学底文艺批评之任务的纲要》等6篇文章,均系译者选译自各种日文书刊,后辑成一册,同样被列入“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

1930年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了鲁迅选编的《戈里基文录》,它是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高尔基文论与批评文集,书中收有高尔基的论文7篇,并附有《戈里基自传》和柯刚写作的《玛克辛·戈里基》两篇文字。这些文章的译者是鲁迅(许遐)、柔石、侍桁、冯雪峰、沈端先等人,他们都是从日文译出。不久,林林从日文转译了高尔基的《文学论》。逸夫(楼适夷)从日文转译了高尔基的《我的文学修养》,上海天马书店1936年出版。以群转译了《高尔基给文学青年的信》,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出版。此外,还有许多俄苏的文论家如布哈林、托尔斯泰、沃罗夫斯基、维诺格拉多夫等也通过日本渠道被介绍进中国。例如,1929年画室(冯雪峰)从日译本转译的伏洛夫司基(沃罗夫斯基)的《作家论》一书,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书中包括《巴札洛夫和沙宁——关于二种虚无主义》、《戈理基论》两篇论文。其中,前者是沃罗夫斯基关于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和阿尔志跋绥夫的《沙宁》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后者是关于高尔基的评论。这个译本后面还附有弗里契的文章《文艺批评家的伏洛夫司基》。1930年,冯雪峰的这个译本经译者对译文略加修改,书名改为《社会的作家论》,著者译名改为“伏洛夫斯基”,被作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种,由上海光华书局重新出版。“拉普”后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法捷耶夫的《创作方法论》,是一篇全面阐释“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号召“为了艺术文学上的辩证派的唯物论”而斗争的文章。该文在1931年就由冯雪峰从日文转译到我国来,刊载于《北斗》月刊第1卷第3期(译者署名何丹仁)。1928年,鲁迅从日文转译布哈林的《苏维埃联邦从Maxim Gorky期待着什么?》(即《我们期望从高尔基那里得到什么》一文,刊载于当年7月出版的《奔流》第1卷第2期上。胡风从日文转译出列夫·托尔斯泰论文学与艺术的言论,以《关于文学与艺术》为题,发表于1936年6月出版的《译文》第1卷第4期。该译文后来又收入他辑译的《人与文学》一书。

除了专著外,俄苏的文论教材也通过日本进入中国。例如,苏联文论家维诺格拉多夫的《新文学教程》被楼逸夫根据日译本转译成中文,上海天马书店1937年出版。同年,重庆读书出版社印行了以群译本,该译本也是根据日译本所译。《新文学教程》在苏联国内销行很广,以群在译后记中说它在苏联“是一部最风行的文学入门书,修正第二版,发行二十万部,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二、通过翻译日本的研究论著来接受俄苏文论

20世纪初期,日本许多学者写出了一些研究俄苏文论的著作,中国精通日文的学者将这些论著又翻译成中文,使得中国文坛得以接受俄苏文论。也就是说,中国接受俄苏文论有很多是通过将日本学者研究和介绍俄苏文论的论著翻译成中文来完成的。

日本早期研究俄苏文论的学者,首推昇曙梦。他写出了众多研究和介绍俄苏文论的论著,而中国学者也将他的论著翻译成了中文。例如,他论述“无产阶级文化派”掀起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专著《新俄的无产阶级文学》,就由画室(冯雪峰)译为中文,于1927年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昇曙梦研究俄苏文学及批评的代表作是《现代俄国文艺思潮》和《俄国现代思潮及文学》,这两本书也先后被译成中文。《现代俄国文艺思潮》由陈淑达译出,上海华通书局1929年出版。《俄国现代思潮及文学》由许涤非译出,上海现代书局1939年出版。昇曙梦的该书日文原著初版于1915年,修订于1923年,论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俄国文学思潮。此外,昇曙梦的《高尔基评传》(胡雪译,开明书店出版)、《高尔基与中国》(新中国文艺社编译)也曾被译成中文出版。

冈泽秀虎也是日本著名的俄苏文论研究专家,他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文学科,专攻俄国文学理论批评,著有《苏俄文学理论》一书,及《文艺科学上社会学的方法》等论文。冈泽秀虎的《苏俄文学理论》中的某些章节曾在日本的刊物上发表过,也曾有中国学者将其译成中文。如该书序论及第一章,曾以《苏俄文学理论研究》为题,发表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编纂的《文学思想研究》第8卷中,中国学者杨浩将其翻译刊于《北新》第5卷第44期。第二章曾以《苏俄十年间的文学理论研究》为题,连载于《文艺战线》第6卷,也曾有中国学者按期译出,刊于《小说月报》第20卷3月以后各号。后来,陈雪帆(陈望道)将其《苏俄文学理论》全书译成中文,先是1930年由大江书铺出版,后于1935年改由开明书店出版,1940年开明书店再版。初版时译者署名陈雪帆,再版便改为陈望道。全书内容包括序论、正文和附录。此外,冈泽秀虎的《郭果尔研究》等后来也被译成中文。

藏原惟人和外村史郎也是日本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学者,此二人曾辑译了不少俄苏文学著作,而他们所辑译的许多书籍,后来又被中国学者译成中文。例如,1928年9月,画室(冯雪峰)从日文转译的,由藏原惟人、外村史郎辑译的《新俄的文艺政策》一书,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其内容是1924年5月9日俄共(布)文艺政策专题讨论会的发言记录,里面收有卢那察尔斯基的发言。1930年6月,鲁迅翻译藏原惟人和外村史郎编选的《文艺政策》一书,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当年10月再版)。该书除了收录《关于对文艺的党的政策》之外,还收有《观念形态战线和文艺》、《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等文件。收入《文艺政策》中的所有文献资料,都曾连载于1928年6至8月出版的《奔流》月刊第1卷第1至3期。以上几种译文集虽不是对“拉普”理论的集中译介,而只是包含了“拉普”主要领导人的文章和言论,却使中国广大文学界人士得以了解到“拉普”的基本理论主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最初也是通过日本传入中国的。1933年2月出版的《艺术新闻》第2期,刊登了林琪从日本《普洛文学》1933年2月号翻译的一篇报道《苏俄文学的新口号》,首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口号。1933年8月31日的《国际每日文选》第31号,刊登了从日本研究者上田进的《苏联文学底近况》一文翻译的格隆斯基和吉尔波丁(组织委员会秘书长)在苏联作家协会组织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片断。1940年10月,希望书店出版了日本学者森山启著、林焕平翻译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论》。这本书包括《关于创作理论的二三问题》、《关于创作方法之现在的问题》、《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之“批判”》、《“否定的现实主义”批判》、《艺术方法与科学方法小感》、《创作方法与艺术家的世界观》、《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与哲学上的唯物论》等7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这本书还将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作为附录予以收入。此外,日本尾濑敬止的《新俄艺术概观》也被雷通群译成中文,由上海新宇宙书店1930年出版。

三、中国通过日本接受俄苏文论之反思

中国接受俄苏文论有很多是通过日本渠道来实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读者传达俄苏的文学思想和观念。那么,中国接受一个国家的文学理论批评,为什么要绕道第三国来进行,其间又有什么得失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国当时通过日本来接受俄苏文论的历史语境。

中国通过日本来接受俄苏文论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上半期。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成员,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但是,甲午战败之后,中国朝野震惊,日本形象提升。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中国人认识到,要学西方,必先学日本。于是留日学生源源东渡,东文学校纷纷开设。有学者形容当时的情况是:“男子留日,女子留日,兄弟留日,父子留日,夫妇留日,全家留日,公费留日,自费留日,青年留日,老年留日,秀才留日,举人留日,进士留日。一时间,留学日本,狂潮翻卷,蔚为壮观。”② 留学日本热必然带来日文书籍的翻译热。有人对晚清的日文书籍翻译作了一个不完全统计:从1896年至1911年,15年间,中国翻译日文书籍至少1014种。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此前半个世纪中国翻译西文书籍数字的总和,也大大超过同时期中国翻译西文书籍的数字。以1902年至1904年为例,译自英文的共有89种,占全国译书总数16%;译自德文的24种,占4%;译自法文的17种,占3%,而译自日文的有321种,占总数60%。③这个情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日文书籍的翻译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热潮,梁启超曾认为这与日文易学,日书易译有关:“学英文者经五六年始成,其初学成也尚多窒碍,犹未必能读其政治学、资生学、智学、群学等之书也。而学日本文者,数日而小成,数月而大成,日本之学,已尽为我所有矣,天下之事,孰有快于此者?”④ 这样看来,20世纪上半期的日本对西学接受较多,而中国当时的翻译人才也多是精通日文,所以才出现了中国接受俄苏文论而绕道日本的现象。

中国通过日本来接受俄苏文论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无产阶级文论。通过对中国绕道日本所接受的俄苏文论作个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无论是转译的俄苏文论论著,还是翻译的日本学者的研究论著,几乎都集中于俄苏“十月”革命前后的文论。例如,中国学者所转译的俄苏文论,大都是普列汉诺夫、弗里契、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论著;中国学者翻译的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大都是研究“十月”革命前后的文论,如昇曙梦的《新俄的无产阶级文学》、《现代俄国文艺思潮》和《俄国现代思潮及文学》,冈泽秀虎的《苏俄文学理论》,藏原惟人和外村史郎辑译的《新俄的文艺政策》等,都是如此。日本的俄苏文论翻译者和研究者,如昇曙梦、冈泽秀虎、藏原惟人和外村史郎等,主要是一些倾向和同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学者,中国的俄苏文论接受者也都主要是一些崇尚和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革命家和学者,如鲁迅、冯雪峰、胡风、陈望道等。当时中国也有少数懂俄语的人才,但之所以会出现中国从日本接受俄苏文论的情况,主要是当时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成绩要强于中国:“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起步早于中国,当中国新文学开始转向革命文学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已有了6年的历史,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翻译、介绍,对于中国新文学来说,主要是一种学习、借鉴过程。”⑤

中国学者假道日本接受俄苏文论的这种方法,在翻译学上被称为“转译”。转译这种形式的翻译,古今中外都出现过。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大多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是译自各种西域语言(胡语)。转译这种形式肯定有其不甚便当之处,事实上,就是那些翻译者自己也认识到了其不足的地方。俄苏学者拉里察维基的《新哲学大纲》由艾思奇从日文译出,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初版,新华书店1949年再版。但艾思奇在《翻译谈》中说:“我们的翻译是用了一本日文译本。日文的译者是第一流的名手,但还免不了有许多的漏落和少数的误译,像我们这样初试的译者,在匆忙中把这名著赶了出来,能说没有很大的错误么?当然,错误是一定很大的。这样的东西,印出来不但对不起读者,更对不起作者,并且也完全失去了翻译的意义。”⑥ 当然,后来艾思奇为了弥补这些错误,在初稿译成后,他又做了大量的修改校订的工作。胡秋原在神州国光社出版了《唯物史观艺术论》,这本研究普列汉诺夫及其艺术理论的著作,是根据一些日译本来完成的。梁实秋在《普列汉诺夫及其艺术理论——读胡秋原著〈唯物史观艺术论〉》中就说了这样几句话:

胡先生之研究唯物史观艺术论与普列汉诺

夫是根据一些日本人的译本,胡先生一面认为

这是“遗恨”,一面又说:“不过外村史郎,藏

原惟人,昇曙梦,川内唯彦等氏,都是日本斯

学的权威,可信的名译,这或者足以使我得免

于罪戾”。那么,我们读者也自然是满意的了。⑦从梁实秋的上述话语我们得知,胡秋原对自己不懂俄文,而从日文资料研究俄苏文论是引以为“遗恨”的。但是,包括胡秋原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日本的许多学者是俄苏文论的权威,因此,他们在翻译和研究俄苏文论的过程中,又尽可能完整地、准确地传达日本学者的意见。

中国的翻译者之所以翻译、介绍俄苏文论,就是为了对中国当时的文论有所增益,但是,为了不使文学论著在译介的过程中有所变形和曲解,他们尽可能的在译介过程中指出其背景和中国可资借鉴的地方。例如,在鲁迅翻译的《文艺与批评》一书中,收有一篇《关于科学底文艺批评之任务的提要》,这是卢那察尔斯基写的一篇论文。鲁迅从日本藏原惟人的日译文转译过来后,在自己写的“译者附记”中引用了藏原惟人的“译者按语”中的一段话:“这是作者显示了马克斯主义文艺批评基准的重要的论文。我们将苏联和日本的社会底发展阶段之不同,放在念头上之后,能够从这里学得非常之多的物事。”接着,鲁迅写道:“这是也可以移赠中国的读者们的。还有,我们也曾有过以马克斯主义文艺批评自命的批评家了,但在所写的判决书中,同时也一并告发了自己。这一篇提要,即可以据以批评近来中国之所谓同种的批评。必须更有真切的批评,这才有真的新文艺和新批评的产生的希望。”鲁迅为了完整地传达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思想,特意直接转述藏原惟人的话语,并点出可以“移赠”中国读者的地方,以此回击当时太阳社等人对他的攻击。1930年上海光华书局重新出版了冯雪峰翻译的《社会的作家论》,冯雪峰在“题引”中就引用了日译本序言中的一段话:“现在在我国,跟着无产阶级文学底泼辣的抬头和进击,对于旧文学的真正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严正而峻烈的批评也紧要起来了;当此,倘这个拙译能给予一些意义,对于译者是望外之喜。”紧接着这段引文之后,冯雪峰写道:“我想,这几句在序文之类里极易看见的颇公式的话,大约也可以移到这里来说。因为在我们中国,对于现存的文学作家,也有人试以猛烈的批评,——但有谁真正用过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呢?那种学者的可厌态度当然是可以抛弃的,但最要紧的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X光线’——像本书著者所用的,——去照澈现存文学的一切;经了这种透视,才能使批评不成为谩骂,却是峻烈的批评。”⑧

总之,因为时代条件、地理位置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对俄苏文论的接受,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通过日文转译的。“这种特殊的接受路径,不仅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们独特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和关注侧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一个长时期内中国文学与文化生活的基本格局”⑨。鲁迅后来也认识到了这种转译的不足,他说,“懂某一国文,最好是译某一国文学,这主张是断无错误的”,而且认为“待到将来各种名作有了直接译本,则重译本便是应该淘汰的时候”。事实也是这样,如冯雪峰翻译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1929年8月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这本书是译者从日本学者藏原惟人的日译本转译的,是普列汉诺夫晚年的一部重要文艺论著。冯雪峰将这本书翻译得很好,后经修订多次再版,但是,20世纪60年代从俄文本直接翻译的汉译本出现以后,冯雪峰的译本也就渐渐被人们忘记了。当然,转译本的历史贡献也是不能抹杀的⑩。

注释:

① 陈国恩:《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②③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9、640页。

④ 梁启超:《论学日本文之益》,《清议报》第10册。

⑤ 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⑥ 艾思奇:《翻译谈》,《语文》1937年第1期。

⑦ 梁实秋:《普列汉诺夫及其艺术理论——读胡秋原著〈唯物史观艺术论〉》,《益世报·文学周刊》1933年第23期。

⑧ 冯雪峰:《〈社会的作家论〉题引》,《雪峰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53-754页。

⑨ 汪介之:《回望与沉思——俄苏文论在20世纪中国文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6页。

⑩ 尹文涓:《林则徐的翻译班子及所译西书西刊》,《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 小额诉讼 简易程序 诉讼程序

正如台湾学者邱联恭所言,小额纷争问题占整个社会纷争问题之绝大部分,因为一个人一辈子很难得有机会打几百万元之官司,但每个人每天都多少有可能遇到自己所买的东西或所交易的事物有无瑕疵之问题。对由此所引发的纠纷倘未能合理解决,想使法治在一个社会生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人民难以将诉讼制度、司法裁判或法律制度当成生活之一部分。“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此外,复杂的程序,往返的奔波,长期的对抗,对当事人来讲都是精神折磨。小额诉讼程序的出现,在排除接近司法的障碍,体现对社会细节正义的关怀,平衡效率与公正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通过短暂而不草率,简化而不随意,低廉而不低劣的程序设计,来促进纠纷的解决。

一、小额诉讼程序的域外考察

近年来,随着案件量的激增和诉讼成本的增加,世界各国普遍掀起了一系列简化诉讼程序的司法改革浪潮,推行案件分流,探索非诉争端解决机制,来缓解诉讼爆炸的压力。虽然每个国家和地区有各自不同的法律文化和社会背景,引入小额诉讼程序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通过小额程序提高诉讼效率,方便群众诉讼,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

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在立法上采用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分立的原则。虽然《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并没有小额诉讼的规定,但各州基本都有专门的针对小额法庭使用的诉讼程序。我们以加州为例,其小额诉讼程序有如下特点:(1)从的主体看,当事人大多为不经常涉讼的公民,法院设立专门机构辅导当事人如何使用小额诉讼程序。(2)对原告资格进行限制,诉讼标的必须为5000美元以下的损害赔偿、债务、租赁等案件,同时对原告采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次数进行限制,防止小额法庭成为“债权者的集资工厂”。(3)诉讼关系确立后,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庭,不能委托人。裁判一般不允许上诉,只有在被告因缺席判决时,才可向初审法院上诉。(4)采用法官独任审理,既可由职业法官审理,也可由临时法官审理,但选择临时法官必须要双方达成书面的合意。(5)原则上由被告住所地管辖,但为方便当事人诉讼,例外情况下也可由原告住所地管辖。(6)可以在晚间或者休息日开庭,把小额诉讼法庭建立在社区内,开展免费法律咨询。(7)只收取10至20美元的诉讼费用,注重当庭解决纠纷。(8)注重调解,判决书格式简单,一般不需要说明裁判理由。

(二)日本

选取日本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进行考察。1996年日本对其本国的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专门的修订,修正了简易程序,并将小额诉讼程序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编。日本小额诉讼程序有如下特点:(1)诉讼标的额较小,并且主要是支付金钱方面的请求,不包括物的交付请求。简易程序受理标的额为90万日元,而小额法庭只受理标的额为30万日元以下的纠纷,并且每人一年不得超过10次。(2)程序简便迅捷。小额诉讼原则上一次开庭审结,被告不能进行反诉,待辨论结束后,立即进行宣判,法官可以用口头宣判,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效力。(3)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原告可以选择小额诉讼的程序,同时保护被告的权利允许被告申请转入适用简易程序。(4)实行一审终局,当事人对终局裁判不得提起上诉,但允许在两周内时间内向作出判决的法院提出异议。法院重新以通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经审理,如异议判决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所作出的判决相符,就认可小额诉讼判决。不相符时,取消小额诉讼判决,重新作出新的判决。对此判决不准许上诉,若有违反宪法事由可提出特别上告。

通过对国外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考察,我们可知小额诉讼程序作为一项独立的诉讼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从受理案件的范围来看,主要适用于小额的钱债纠纷,并且次数受一定的限制。其二,程序简化,灵活易懂。状、答辩状可使用表格进行,也可以口头进行,赋予法官更多的裁量权、扩大职权探知的范围,而且判决也只记载结果,不必附上理由。其三,快速、低廉、高效。案件审限较短,提高诉讼效率。其四,原告无上诉权,被告无反诉权,以防止诉讼的拖延,但允许被告对不服的裁判上诉,进入普通程序重新审理。其五,强调本人亲自诉讼。小额诉讼程序简化易懂,无需委托人,有的国家明文禁止律师。其六,注重调解,设置有专门的调解程序,法官可以主动提出和解方案。

二、我国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随着公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不断觉醒,诉诸司法的案件越来越多。全国法院结案数年年攀升,2008年的时候是983.9万件,到2010年已经飙升到近1100万件,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案件使得法官们应接不暇,办案的质量难以保证。群众也抱怨,法院立案难,案件久拖不结。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设立了简易程序,但对于那些请求给付金钱数额较小,且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简易程序仍显繁复,并没有节省多少司法资源,也没有为当事人省去多少人力物力。

面对日益增多的案件和司法资源的紧缺,我国很多法院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开始对小额诉讼程序进行尝试和探索。例如:广东深圳福田法院设立的小额钱债法庭、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设立的简易法庭、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法院设立的小额简易案件审判庭等等。虽然各地法院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但这也表明了司法实务界对我国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强烈愿望。由于各地在试行小额诉讼程序过程中,自主性和随意性较大,有的甚至以牺牲部分公正为代价而过分强调效率的提高,以致出现了种种问题。因此,我国应尽快构建合理的小额诉讼程序,使其得以规范化地运作。正在审议中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就有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我国建立小额诉讼制度指日可待。

三、我国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具体构想

(一)在民事诉讼法中增设专章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专章设置简易程序,但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简单,具体操作只能参照普通程序的相关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增设小额诉讼程序,作为独立的一章,规定在简易程序之后,对诸如小额案件的受案范围、审理程序、救济途径等作出具体地规定,增强其操作性和规范性。

(二)明确界定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小额诉讼程序只适用于给付金钱的诉讼,而且其诉讼标的具有一定的限额。结合当前的物价水平,将争议的标的额上限划定为10000元较为合理。对离婚、收养等具有人身关系性质的案件则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另外,劳动争议、家庭邻里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案件,虽然争议标的额不大,但是有些案件案情复杂,也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不仅自然人可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但原告尤其是公司、企业不能将整个标的额拆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请求,以此逃避法律规定的上限。同时还应规定同一原告在同一法院,每年提起小额诉讼程序的次数不得超过10次。对于小额诉讼案件,若委托律师或法律工作者进行须支出较大费用,故提倡本人参与诉讼,法院在立案大厅一般都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备有诉讼指南之类的小册子、提供诉讼文本样本,还有一些退休法官等工作人员的指导。

(三)赋予双方当事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选择权

基于当事人民事程序的选择权原理,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应当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一方面,诉讼标的额小未必意味着案件是不重要的或简单的,有时也会涉及重要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尽管对国家来说该数额很小,不值得动用正式的司法资源,但对于特定的当事人来说却可能事关重大,剥夺他们的部分诉讼权利是不公平的。现实生活中,有些当事人不计成本、穷尽一切途径“讨个说法”,甚至为几元钱打官司,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就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对此类案件,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普通程序,采取相对严密和完备的诉讼程序,作出的判决,更能令人信服。因为,小额诉讼程序本身实际上是通过限制甚至取消当事人部分诉讼权利来获得效率的。公正与效率,有时是难以兼得的,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置,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一种努力。

(四)确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具体流程

(1)当事人和答辩可以口头方式,也可以采用格式化或者表格样式的诉状和答辩状。(2)严格控制小额诉讼的送达时间和审理时间。送达方式,可以采用电话通知方式。先征求当事人意见,是否需要15日答辩期,如果不需要的,可在当天受理当天开庭。为方便当事人出庭诉讼,开庭时间可以安排在晚间或者节假日,亦可以建立社区法庭或派出法庭。(3)小额诉讼一律采用独任制,由一名法官带一名书记员进行审理,可以采取灵活、简化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程序,合理控制庭审次数,强调当庭宣判。(4)法官可依职权启动调解程序,当事人双方不愿意调解的,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调解不成的,应及时裁判。(5)适当简化证据调查和证人询问,在证据认定方面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6)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原则上不得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7)简化裁判文书的制作,可以使用格式化、表格化的文书,除特殊情况外,无须记载争议事实和裁判理由,只须写明裁判结果。(8)规定小额诉讼的审理期限为45天,对比简易程序三个月的审理期限明显缩短。

(五)设立小额诉讼程序裁判救济机制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樱花是一类著名的观赏花木,在世界园林中应用广泛。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樱花资源,而国人对此缺乏了解和深入研究,对樱花文化的探讨尤显缺乏。本文通过对中国樱花资源的介绍,中日两国对樱花文化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中日两国对樱花的文化价值存在不同的观点。日本把樱花奉为国花,把骤开骤落的樱花与英勇武士的人生观相联系,民间的青年男女也认为事物该在它最灿烂的时候凋亡;而中国自古偏爱那些寓意长寿、富贵、吉祥如意的花,自然不能认同日本人那种不珍惜生命的价值观。中国人对樱花的态度是抱着纯粹的欣赏自然界美丽事物的情感,而赋予樱花的文化内涵则相对较少。

樱花是一类著名的观赏花木,隶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樱属(Cerasus),在世界园林中应用广泛。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樱花资源,而国人对此缺乏基本的了解,对樱花文化的探讨尤显缺乏。甚至有人认为樱花只有日本才有,将其与日本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将其赋予了樱花本身不该有的特性。我国是樱花的主要分布区,野生观赏樱花约50余种,其中很多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如迎春樱C.discoidea、钟花樱C.cerasoides var.campanulata、浙闽樱C.schneideriana、尾叶樱C.dielsiana、高盆樱C.cerasoides、山樱C.serrulata、野生早樱C.subhirtella var.ascendens等等[1、2,3,7],其中部分已在园林中得到运用,而我国对樱花的栽培历史也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对樱花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大力研究,同时,广泛深入了解和分析樱花的文化价值,才能让我国丰富的樱花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樱花的栽培起源与传播

1.1 樱花在中国古代的纪录

樱花原产中国。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我国宫苑内栽培。

南宋时期,王僧达(423-458)有诗曰: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由诗可知,此樱是一株先花后叶的红色早花品种,幼叶浅黄色而花艳丽。我国特产钟花樱即为红色钟形花,诗中所指与之相符[4,10]。

唐朝时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院。白居易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诗中清楚的说明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观赏。

唐,孟诜所著本草纲目,对樱的定义为:“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对山樱的释名为:“此樱桃俗名李桃,前樱桃名樱非桃也”。

宋代成都郡丞何耕对垂枝早樱的主要特征描述得非常真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证据。他的《苦樱赋》中:“余承乏成都郡丞,官居舫斋之东,有樱树焉:本大实小,其熟猥多鲜红可爱。其苦不可食,虽鸟雀亦弃之”。这里他描述本实大小,而果苦不可食者决不是樱桃而必定是观赏樱花无疑,因为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说:“本小实大,甘甜,味美可食”乃樱桃也。又根据他所说“达条扶疏而下”之句,则可断定这分明是一株垂枝早樱[4,10,12]。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冬海棠,生云南山中......冬初开红花,瓣长而圆,中有一缺,繁蕊中突出绿心一缕,与海棠、樱桃诸花皆不相类。春结红实长圆,大小如指,恒酸不可食。”这冬海棠即冬樱花,现在云南南部石屏、建水、元江等地还有很多,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冬海棠”。从多种文献材料中可知,我国古时已确有钟花樱、垂枝樱、冬海棠、山樱等多种樱花引种栽培[15,16]。

1.2 樱花在日本的传播和扩大

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而且是从中国引进梅花时夹杂在梅花之中偶然东渡到日本的,后来被日本发扬光大。

日本当初观赏的是梅花,据说是遣唐使带回来的,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平安时代被贵族们赏得如醉如痴。日前根津美术馆展览“天神美术”,其中有几幅室町时代的挂轴,被画作“渡唐”模样的神菅原道真,手里总是拿了一枝梅。

《樱大鉴》说,日本樱花最早是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传过去的。樱花的传播像所有生物一样呈放射性传播。《樱大鉴》还说,喜马拉雅的樱花传往日本后,在精心培育下,在日本不断增加品种,成为一个丰富的樱家族[11,12]。

在奈良时代(710—794年),说到花,就是指梅花,当贵族的审美意识由清雅转向华丽,很有些女气时,淡妆的梅逐渐让位给浓抹的樱。在712年撰成的日本史书《古事记》中,记载了日本古代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其中有一则描写一位明朗、美丽的姑娘,名叫木花开耶姬。木花就是指的樱花,开耶的字音也是樱花。木花开耶姬这种樱花自古以来就生长在富士山、箱根和伊豆半岛一带,人们叫它富士樱,至今这个名字没有改变。

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

812年,喜爱樱花的嵯峨天皇开宴赏樱,形成宫廷传统,以至于今。另外,据说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其子仁明天皇更将紫宸殿南阶下的“右橘左梅”改种成“左樱”,于是,典礼行事之际,左近卫府的羽林军便排列在山樱之下。从此,寺庙神社,贵族间盛行在樱花下举行庆会。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樱花已成为主角,咏樱花的歌比咏梅花的歌要多出5倍,赏樱活动也开始盛行。

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开展,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成为日本国花后,它更受关爱,培养出了观赏性更强的丰富品种群。

奈良和京都时代,观赏樱花的活动有花节、花会、花宴、花舞等,京都还有夜间观樱的习俗。而且,对樱花的观赏,并不是将眼贴近,一个个仔细观赏花形花瓣的具体形态美,而是稍稍离开一段距离,来欣赏它那充斥空间的如云如雾的整体美。

直至今日,樱花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逐步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每当樱花开放时,就是举国欢庆,全民赏樱之时。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每到樱花时节,日本便是举国欢腾,电视、广播、报纸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樱花开放的消息。日本气象厅及各种网络都有专门的樱花预报,樱花也带来大量的商机,各家商店和便利店内的快餐用具、时令小吃、酒类和樱花纪念品也要成几倍的备货,以应付樱花季节几百万人赏樱花所带来的消费。旅行社也届时会推出观赏樱花的旅游专线。日本政府每年都在八重樱盛开的东京新宿公园举办观樱会,招待外国使节、社会名流。在全国各地也有各式各样的观樱活动。清代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所作的《樱花歌》:“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花光照海影如潮,游侠聚作萃渊薮。……十日之游举国狂,岁岁欢虞朝复暮。”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9,10]。

日本学者也对樱花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共培育出300多个各类樱花品种[5],最多的当然要数日本樱花Cerasus yedoensis了,盛开时气势如虹,其次是山樱C.serullata,其下有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品种群,奈良吉野山就是观赏山樱胜地。

1.3 日本的樱花艺术

除了赏花之外,樱花在日本人民生活中处处留下了艺术的印迹。常以樱花作图案,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茶具、用具、陶瓷器,以樱花为题材绘制许多优美动人的图画、雕刻等,很多已成为国宝,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至于描绘樱花品种的画谱,更是不知其数,著名的有:《樱谱》、《怡颜斋樱谱》、《樱花贴》、《樱花图谱》、《樱大鉴》等等,搜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樱花品种,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十分美丽,观赏起来,不忍释卷。樱花何时成为画家的题材,已无法考证。从日本现存的文献记载看,最早的是公元891年,日本宇多天皇宽平三年,阳成母后五十寿辰时,贞保亲王献上三尺屏风一块,上面画有坐在樱花树下的赏花人。自此以后,以樱花为题材的画逐渐多了起来,成了大和画的重要部分。一般的画法是把各种各样景色的樱花各种各样的人物结合起来。到了现代绘画中以樱花为题材的就更多了,如日本著名画家川合玉堂的《春图》,描绘的是山峡中的流溪,春雨戏弄着散落的樱花的美丽景色。日本著名的画家横山大观的《夜樱》,描绘的是一团团篝火映照的樱花,十分美丽,壮观。

陶瓷器上的图案,以樱花为题材的也很多。如《色绘吉野山图茶壶》,描绘了吉野山上漫山遍野的樱花景色。重峦叠嶂的吉野山上盛开着望不到尽头的樱花。日本江户时代瓷器技术达到高峰的锅岛烧,以雪白的瓷衬底配着鲜艳的边线,烘托出鲜红欲滴的樱花,晶莹有光,分外动人。伊万里的《彩绘元禄美人图大皿》,画有樱花和元禄式的美女,反映了江户时期的时代面貌,精美地刻画出一般市民的绚丽多姿。日本人民喜爱以樱花为题材的艺术品,樱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和艺术鉴赏中不可缺少的东西[12,13]。

2 中日樱花文化的内涵

2.1 日本樱花文化

樱花对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日本的文学、诗歌、散文往往把樱花作为描写、歌咏的重要对象。如日本著名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和最古老的诗歌集《万叶集》中,都有赞美樱花的故事和诗句。像这样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志贺都城,已成废墟。旧日宫殿,付之一炬。昔日山樱,依然如故,,峰峦叠翠,五彩缤纷。”

《万叶集》是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相当于我国的《诗经》,所收咏梅和歌一百一十八首,咏樱四十四首,《万叶集》里的:ばな时は过ぎねど见る人の恋の盛りと今し散るらむ。这首和歌的大意是说,樱花虽还不是落花时节,偏却想到最眷恋观花的人,而现在它就要凋谢(离散)吧。

另外,在净琉璃和歌舞伎中,有很多场面都是在樱花怒放的背景下,年轻男女匆匆死去的。妹背山妇女庭训中的山一段就是其典型:以吉野川为界,住在大和国的妹山里的雏鸟和住在纪伊国的背山里的久我之助清船为了爱情和义理,女的被母亲杀死,男的自杀殉情。此外,还有很多情况下鬼怪精灵乱跳乱舞的布景,也是由盛开的樱花构成的,京鹿子娘道成寺是其一例。另外义经千本的道路上,变成藤忠信模样的狐精也在乱舞。樱花的美非同寻常,它会使人的心灵荡游到世俗世界的另一端,借用古人的话就是あくがらす。あくがらす:あこがれるようにする。心を浮かれさせる。汉语意思为“憧憬”、“向往”。樱花的美隐含着狂与怪与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4,11,12,13]。

史书上初见“樱”字,是七二年编纂的《日本书记》。书中说天皇泛舟行乐,忽有一瓣樱花飘落在酒杯里,可见,樱花一开始就是散落的形象。

到了武士主持历史的时候,人生无常,樱花的短暂与飘零正好拿来写照他们的人生观。十七世纪后半,赏花蔚然成风,“或歌樱边,或宴松下,张幔幕,铺筵毡,老少相杂,良贱相混。有僧有女,呼朋引类,朝午晚间,如堵如市。”樱花观赏庶民化,渐成年中行事。

1748年,“人中武士花中樱”的台词出现在演义家将为主公复仇的歌舞伎戏剧里,樱花历来的女性形象为之一变。其后,力主驱逐儒佛、恢复古道的国学家本居宣长自称“樱奴”,写下一首和歌:“人问敷岛大和心,朝漫山樱花。”(敷岛,指日本)樱花从此跟大和心、大和魂挂上钩。

幕府时代末晚,尊王攘夷的志士们风流倜傥,更加张扬樱花暴开暴落之美。明治年间,天军齐唱大和樱,樱花终至变成军国之花、靖国之花,三千宠爱集一身。和桃花一样,在日本文化中占有特别地位的樱花,也拥有一个规模可观的词汇群,如樱雨、樱乌贼、樱煎、樱鱼、樱衣、樱酒、樱前线、樱吹雪、樱鲷、樱月、樱干、樱鳟、樱蒸、樱饼、樱山、樱汤、樱肉、樱麻……作为一个词汇群,其发达程度和桃花相比,可以用“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相映成辉”来形容[12,13]。

(春歌下·七十一):樱花飘落尽,造化竟全功,一切人间事,临头总是空。——杨烈译这首和歌时明确无误地把“毫无眷恋地一气飘落散净”的樱花视为人世间最高美德的象征。

2.2 中国樱花文化

中国古典诗文中花的入诗入文屡见不鲜,而且很多都脍炙人口,但关于樱花的诗文并不多见。

西汉辞赋大家杨雄的《蜀都赋》(公元前58年-公元后18年)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记载,此处樱并无确指。南朝宋时,王僧达(公元423年-458年)有诗:“初樱动时艳,擅藻的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此诗毫无伤感之意,而表达的是一种在艳丽春光下的喜悦心情。唐白居易见了白色樱花触物生情,联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便唱出“樱花昨夜开如雪”的诗句。又有诗“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虽不积极,但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欣赏自然的悠闲态度。

唐代李商隐(公元812年-858年)写下:“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苍垂扬岸。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劝君莫问芳菲节,故园风雨正凄其。”也仅是体现了他一贯缠绵的诗风。倒是近代才女苏曼殊,写过多首樱花诗,其中不乏伤感、凄切之作:“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樱花落)。

郑孝胥等人游北京玉渊潭后写成系列诗作《樱花雅集》,但出色的寥寥,也无深意;倒是少有诗作的总理也对樱花十分喜爱,在1914年日本留学时写下春日偶成(二首):

其一

极目青郊外,

樱花红陌上,

烟霾布正浓。

柳叶绿池边。

其二

中原方逐鹿,

燕子声声里,

博浪踵相踪。

相思又一年。

由此可见,中国文人对樱花的情感远不像日本人那般疯狂,多是娓娓道出樱花爆开时的绚丽之美,并无太多特殊情感的倾注。

2.3 中日樱花文化之比较

2.3.1 日本樱花文化的特点

日本人如此喜爱樱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樱花匆匆开放,又匆匆凋谢,古代日本人常将之与英勇武士的人生观相联系。二是体现了日本人的集体意识。一朵樱花微不足道,满树樱花就蔚为壮观。三则暗合农时令节。自古以来,日本人认为樱花开放时播种稻子能保证丰收,因为樱花盛开时平均气温达到12度左右,水温升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也就是说,樱花开放时节是水稻种植的开始,所以日本人民才这样酷爱樱花[6]。

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7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日本人钟爱樱花凋谢时的情景,认为那凋谢时的庄丽、绚烂、悲惋、哀凉,比起它开放时的美丽,更能激起他们的情绪。樱花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使得被日本皇室选中镶嵌在国徽上的失去了光泽。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则被尊为日本精神[1]。

2.3.2 中国的樱花文化价值

中国人与日本人喜爱樱花的情结,是大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喜气洋洋、长寿、富贵,喜欢争奇斗艳,繁花似锦,有“花潮”之赞誉。所以中国偏爱牡丹,因为其花大色艳,寓意富贵吉祥,对樱花则是单欣赏其开花时的绚丽之美,没有赋予它特定的文化价值;而且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花卉资源非常丰富,兰、菊、梅、竹等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价值,对花朵小花期又短的樱花的关注就少了许多,所以中国的樱花的文化价值还有待形成和发展。

3 小结

对于樱花的文化价值,中日两国存在不同的观点。日本把樱花奉为国花,把骤开骤落的樱花与英勇武士的人生观相联系,现在也还有一些日本青年男女认为事物该在它最灿烂的时候凋亡;而中国自古,崇尚喜气洋洋、长寿、富贵,自然不能认同日本人那种不珍惜生命的价值观。中国人多喜欢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的“花潮”之赞誉,所以中国偏爱牡丹,因为其花大,寓意富贵吉祥,对樱花则是单欣赏其开花时的绚丽之美,没有赋予它特定的文化价值。自然界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樱花的花期匆匆一周,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延长花期以提高它的观赏价值,提高它的观赏价值。

可能樱花就有着一种“若要开放就得如此不顾一切地拼命怒放”的本能,这与梅花那种“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雪中一段香”的清逸幽雅的本性,本质是一样的。人的一生,辉煌也好,平淡也罢,只要不辜负生命,珍惜当下,都是有价值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俞德俊.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8:40~82.

[2] 王贤荣.国产樱属分类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1998.

[3] 王贤荣,黄国富.中国樱花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6):3~5.

[4] 林弥荣.日本的樱花[M].北京:诚文堂新光社,1974,33~77.

[5] Masataugu Honda et Yasaka Hayashi, Manual of Japanese Flowering Cherries[M],Compiled by The Flower Association of Japan, Akasaka, Minato-ku, Tokyo,1982:63~363.

[6] 张艳芳.樱花的园林应用[J].园林规划与设计之现代园林,2000:4~5.

[7] 王贤荣.早樱种系的分类及观赏价值[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6):44~46.

[8] 邬文祥,邬秉左.樱花类植物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J].花木盆景,2001,4:48~49.

[9] 殷学波.樱花类植物研究简史及我国栽培樱花史考[J].林业科技开发,1995:1~39.

[10]姚庆渭.樱花史考[J].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2,(2):91~99.

[11]白晓光.樱[J].日语知识,1999,(4):48~49.

[12]李连庆.樱花之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1:4~6.

[13]晓牧.从“花”中看中日文化异[J].日本展望,1990,(1):4~5.

[14]张颂炫.长春堤上的樱花[J].江南论坛.2006,(6):62~63.

[1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在统计的作为标本的中学国文教材中,周作人的文学作品共被收录73篇次,共计43篇文章入选各期的中学国文教材。这个数据稍逊于胡适,但是比鲁迅作品人选的数目要多很多。他的作品,如《两个扫雪的人》《访日本新村记》《游日本杂感》最早被选人《白话文范》,《人的文学》《女子与文学》被选人《国语文选》,《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被选入《中学国语文读本》。这些教材中,周作人的作品人选数目较之胡适与蔡元培等人并不突出,这种情况到了沈星一编选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中出现了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该套教材选编了胡适的10篇作品,同时周作人的作品人选数目也达到了10篇。相对丁开新文学风气之先又加上胡适对于国语教育的大力倡导来说,在这套教材中周作人的作品与胡适的作品等量齐观,不得不说是一个大的突破。到了《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中,周作人的人选文章竟达到了14篇之多,超越了胡适的7篇,从而成为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此后出现的教材中,截止到本文关注的1937年,周作人的作品一直深受中学国文教材编选者的厚爱。

周作人入选中学国文教材的作品,按照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物质文明上自然物、人物、制度、症候以及文化况味的记述,如《乌篷船》《苦雨》《乌桕》《小河》《两个扫雪的人》《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齿痛》《苍蝇》《故乡的野菜》《吃茶》等;

二是谈论文艺的,也就是谈论文艺的价值和技术之说明与指示的,如《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平民的文学》《女子与文学》《美文》《个性的文学》《我学国文的经验》等,这类文字多收于他的《自己的园地》《谈龙集》以及《永日集》等文集中;

三是谈论社会人事的,也就是对社会观念、社会文化的价值进行批判的文字,如《祖先崇拜》《可怜悯者》《囚人》《生活之艺术》等,多收于《雨天的书》《泽泻集》等文集。

四是友谊的抒写,如《志摩纪念》《爱罗先珂君》等。

他的小品文中写得最多同时又被认为文字最好的是他关于文艺研究的一些文章,他用谨严但又富有生动之气的笔调,流畅、干脆却又很自然地表现出了自己对于文艺的见解。沈熔的《国语文选》选取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女子与文学》两篇文章,按照其在编选大意中所言,无非是这两篇文章“妙在乎精神”,而“不在乎形式”,是因为“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之因。周作人自己曾经在《诗的效用》一文中对写作做出了如此的判断,他说:“我始终承认文学是个人的,但因‘他能叫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话’,所以我又说即是人类的。然而在他说的时候,只是主观的叫出自己所要说的话,并不是客观的去体察了大众的心情,意识的替他们做通事。”即使批评的文字,周作人也认为“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查,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因此,他的文字只是满含一种个人趣味用来表现自己的,只是自己用来自由抒情的。这种自我抒情的文风能够使得受教育的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我,从而实现情感的自我启蒙。

这两篇文章,尤其是《人的文学》入选民初中学国文教材的次数比较多。个中缘由大概就在于新文学界当时所提出的“灵肉一致”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观,不仅仅是对旧有文学观的突破,更是五四新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德先生”还是“赛先生”,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这篇文章所阐发的实际上是一种崭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新文化价值观念,无怪胡适说它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而这种“淡薄平实”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提倡,按照胡适的说法,“颇能引起一班青年男女向上的热情,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代”。

《人的文学》还被选人了施蛰存、盛朗西、朱雯、沈聊壁作为注释者,柳亚子、相菊泽、金宗华作为校汀者,由上海中学生书局发行的《初中当代国文》的第六册。这套教材选文的标准节录如下:

A.合于中国党国之体制及政策者

B.含有振兴民族精神,改进社会现状之意味者

C.包含国民应具之普通知识思想,而不违背时代潮流者。

D.合于现实生活及学生身心发育之程序,而无浮薄或消极厌世之色彩者。

由此可见,《人的文学》与该教材当时选择的其他作品一样具有上述特色。事实上,C、D、E三条能够在思想性上解释为何选择这篇文章。在教材中,《人的文学》与胡适《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放在一起组成了该册中同一周教授的两篇课文,可见编选者本周的教学主旨就是希望通过此二文来阐释语体的新文学的精神,周作人的这篇文章恰好对应此点。此外,这还意味着新文学的历史资料已经进入了中学国文知识体系,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周作人在谈沦社会人事的文章中,对于社会上种种一切的伪道德、假道学、顽同的反动的国民性以及病态的思想,都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指摘、批评,显现了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于是,他的行文没有脱掉浙江师爷的苛刻,“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他对此如此解释:“我们所希望的,便是摆脱了一切的束缚,任情地歌唱,无论人家文章怎样的庄严,思想怎样的乐观,怎样的讲爱国报恩,但是我要做风流轻妙,或讽刺谴责的文字,也是我的自由,而且无论说的是隐逸或是反抗,只要是遗传环境所融合而成的我的真的心搏,只要不是成见的执着主张派别等意见而有意造成的,也便都有发表的权利与价值。”因此,他在《泽泻集自序》中说:“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因为,“社会不但需要果蔬药材,却也一样迫切地需要蔷薇与地丁”。这种反叛的精神使得他的如《祖先崇拜》这样的作品与培养共和国民的教育宗旨契合,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学国文教材。

周作人的文艺作品中,《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较早就进入了《中学国语文渎本》,《小河》《两个扫雪的人》《自己的园地》等进人中学国文教材也比较早。这些作品都成了中学国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有着很高的人选频次。这些作品能够进入中学国文教材,不仅仅是因为当时语体文的稀少,更主要是因为小品文自身包括具有中学国文教学价值的艺术元素。

周作人的上述文章皆可属于小品文的范畴。所谓的小品文就是那些“内容单纯外形短小的文字”,“可以叙事说理,但其本质实以抒情为主”的文章。小品文在民国初年引起过很大的关注,当时已有专门的小品文选出版,如申报月刊社发行的《小品文选》(申报月刊社,1935年版)、郁达夫编的《模范小品文选》(希望出版社,1936年版)、郑之光编的《现代小品文选》(希望出版社,1936年版)、唐宗辉编的《分类小品文选》(仿古书店,1936年版)、林荫南编的《模范小品文读本》(光华书局,1944年版)等。其中,作为中学生课外读本的南陈思编选的“中学文学读本”中的《小品文甲选》(群众图书公司,1932年版)专门针对中学生发行,促进了中学生对小品文的接受。此外,在小品文研究上,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1932年版)、陈光虞的《小品文作法》(启智书局,1934年版)、冯三昧的《小品文三讲》(大光书局,1936年版)、石莆的《小品文讲话》(光明书局,1933年版)等,对小品文这一文学种类进行了详细讲解。

而在当时,按照胡适的说法,“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朱自清也说:“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或者兀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二十二卷(1925年)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夏D尊、刘薰宁两先生合编的《文章作法》于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沦文而外,有小品文的专章。去年(1927年)《小说月报》的‘创作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除此之外,当时上海听涛社出版的《小品文选》分为甲乙内三编,专门搜罗小品文,并且还被作为中等学校的文章渎本,促进了小品散文在中学的传播。正因为这类散文小品的出现以及当时蓬勃发展的态势,使得陷入困境中的国文教材有了新的选择材料。于此,周作人的小品文就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之所以进入中等学校的国文教材,正是得益于小品散文文体上的特点。小品散文由于内容单纯、外形短小,能将紧凑的情思用适宜之手法调理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在长短上是很适合中学国文教材篇幅要求的。在文体形式上,小品文属于散文,可是它的本质却近于诗歌。它在形式上有别于寻常文字的松散,但也不同于诗歌的紧凑,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是一种主情的短文。在文学创作上,层层积累的丰富炽热的情感同可以作为长篇文学作品的扎实材料,可是小品文对于现实生活中偶尔的惊鸿一瞥,那瞬间的灵思的记录应该说具有天然的文体优势。在中国以文为晋身之阶的文化传统中,在道貌岸然、充斥说教之词的载道文之外能够真正轻快自如写出文人的真情实感的,似也只有小品文。因此,冯三昧将其称为“正宗派的文学的一种解放,渗染着作者的真性情的文艺的少子”。这种“渗染着作者的真性情的文艺的少子”对于“授以写实主义理想主义之普通文、文学文,养成其实际上L集知识发表思想之能力并以启发智德”的中学国文教育来说,正是上好的选材。

在教育作用上,小品文的讲授可以增强作文需要的各种能力。因此,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对于中等学校的国文教育来说在文章练习上也具有天然的优势。对于中学生而言,作为教材的周作人的小品文是练习作文的很好范文。

李素伯在《小品文研究》一书中对周作人散文小品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如果按照“散文的美,不在乎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的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的标准去衡量现代中国的散文作家的文章,那么只有周作人的文章可以说是合乎这理想而且行这种美的条件的。而周作人自己也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他的文章如《西山小品》被公认为是极为美好的小品文,个中原因皆在于作者的致力之专与极深的人生涵养。多次人选教材的《乌篷船》一文,采用尺牍的小品文形式,不仅行文上条理清晰,在叙述上更是娓娓动听,引人入胜,颇能引起学生读者的兴趣。因此,冯三昧说“从日记尺牍中练习小品文,是最好的机会”。

除此之外,周作人的散文小品皆从便当处选材,乡野山林、船埠车站、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皆可人文,通过选择此等材料可使学生养成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对生活进行体味的本领,而作文的题日和素材也正包含在生活的琐碎的见闻以及由此激发的所思所感中。正因为如此,叶圣陶才说“作文正同说话一样,是被包在生活里的一个项日”。这种观念,对于那些把作文看作是特殊的事情,不知从什么地方汲取作文材料的人来说是绝好的解药。夏D尊说:“你若已经有了这样的癖性,想要纠正过来,养成容易作文的习惯,最好从试作小品文人手。你可以把每天的见闻、每天的思想、情感‘形之于笔墨’,或者作日记,或者同家属、朋友通信,或者就是作笔记;那些材料并不一定连贯,你就分开来写,一句话也行,数十字也行,纯任自然,意尽而止。这样,你将见到作文的材料‘俯拾即是’,只有须选择删弃,决不会‘踏破铁鞋无觅处’;你更将见到作文也就是生活,决非生活的点缀。”周作人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苦雨》《乌桕》《小河》《两个扫雪的人》《一个乡民的死》,还是《卖汽水的人》《齿痛》《苍蝇》《故乡的野菜》《吃茶》都以此方面见长,对丁中学生树立“作文即生活”的理念是很好的榜样。

在文法教学上,周作人的小品文更可以作为中学国文文法教育的典范性教材。

《开明国文讲义》中讲到了《卖汽水的人》,以其作为例子来说明记叙文的连缀问题。文章分析道:

在事情本身,秦把果实给丰一是一个段落,丰一回家是一个段落,掌柜发现秦的作弊是一个段落,秦从般若堂出来是一个段落,作者看秦走去又是一个段落;作者就依据这些规定文字的段落,连次第都不变更。又,秦把果实给丰一,在全件事情重是迟缓的部分,而掌柜发觉秦的作弊,却是紧急的部分;作者就依据这层,把前一部分写的迟缓,把后一部分写的紧急。

《开明国文讲义》还以其来讲述记叙和叙事的混合问题:

《卖汽水的人》述说一件事情(姓秦的来而又去),当然是叙述文。但是开头讲买汽水的人和他的住所,接着讲汽水的买卖,接着讲姓秦的状貌,接着讲塔院,这些却是人和东西而不是事情;便是在秦把果实给丰一这一段事情中,“一只长圆形的柳条篮套在左腕上,右手拿着一串连着枝叶的樱桃似的果实”,“有李子的气味,却是很酸”,讲到的都是东西而不是事情:所以这些部分是记叙文。

而在写剑秦给十一果实这一段时,明显地采用了叙事与记叙混合的手法:

秦从底下上来,见了丰一他伸出手,说“这个送你”。如果文字就照这样写,也没有什么不合,因为事情的本身便是这样的。所以论起理来,“一只长圆形的……”这一句可要可不要。但是论到事实,若不把秦带着的东西交待明白,下面说“这个送你”的“这个”便不能使别人知道是什么东西。作叙述文的不低在使别人清楚地知道一些事情,作者怎肯丢掉与事情有观照的东西不写,他要写,叙述文里便混入记叙文了。

由此,周作人的小品文在文法上的尔范作用可见一斑。

正因为小品文具备这样的功能,夏D尊在《教学小品文的一个尝试》中专门提及了自己让学生学作小品文的教学经验。他说“叫学生作小品文,完全是为救济学生的病起见,完全当作药用的”,这种“药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作文练习上的价值。在他眼中,小品文在作文练习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能多作。多作文是学习作文的必要条件,而小品文内容自由,材料随处可见,推敲布局,都比长文容易,是便于多作的。二是能够养成观察的能力。小品文注意眼前小事物的小部分的特点,可以使观察力细密而且锐敏。三是能够使文字简洁,这与小品文摒弃悠缓的笔法采用简明扼要的手法相关。四是能养成作文的兴趣,这主要是着眼于小品文题材较容易选择,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写作的轻松。五是可为作长篇奠定基础。小品文具有的这等作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心力,从而为他们作好语体文奠定基础。

上一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 下一篇:旅游文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