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5-22 10:46:32

历史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启动。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旨在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等学习方式,其目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发展,逐步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涉及到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转变,还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的转变,这无疑对学生走向社会后富有创造革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情况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中阶段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即使是“高分”,结果还是一个“低能”的人,将来就不可能成为社会英杰和栋梁,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如何用好新教材,有效促进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我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深层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是针对学生一贯依赖于被动学习的状况而提出的,我在上课前一天就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要学生学会划分段落层次,明白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重点难点,并要求他们提出若干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如在教授《工业革命》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落实下面几个基础知识点:(1)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概况、扩展。(2)工业革命的的影响。接着提出三个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①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兴起?②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是如何相互促进的?③法、美、德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做深层思考,在大家踊跃发言之际,引导学生逐渐想到关键处,点拨到点子上,结果上述问题在课堂上一一得到解决。接着我又整理出两个更有深度的问题:①英国工业革命与中英鸦片战争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②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层比一层深入,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允分发挥,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进行民主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对一个学科的兴趣乃至热爱与这个教师的平易近人,工作态度、行为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除了平时在学生而前经常面带微笑和真诚为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外,课堂上实行“民主教学”是融合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民主教学的特征是“教学相长”,我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意发言和提问,即使越出了课本范围,我总是耐心地反馈、升华、热情地鼓励。我在上《》一课时,首先设计了一些紧扣书本的问题,如的背景、维新思想的内容和特点、维新运动的开展、百日维新的内容、对的评价等,由于这些问题紧扣书本,同学们能迅速找出答案。书本知识解决后,我提出要对进行深层思考,比比谁提出的问题更有深度,更有价值,不久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来,如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有的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有的说是资产阶级采取的斗争策略,是革命性的表现,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我提醒他们联系维新变法的措施做进一步的思考,结果他们的意见趋向一致。在光绪帝与维新派的关系问题上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还提出一个让我也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帝国主义反对中国改革和进步,但为什么保护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国外?我只好说:你们难住了我,我还得继续学习,下节课回答你们。由于我在教学上坚持民主教学,实事求是,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加压的学习要求变成内在的学习欲望

历史是过去凝固的现实,是不可再现的,有些历史知识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利用历史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辛亥革命》时,先让学生回顾电视剧《走向共和》,要求学生对剧中的人物、事件发展过程和自己的感想在课上交流。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我提出如下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辛亥革命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为什么有局限性?这与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提出问题后,我提示学生可以在教科书或电视剧中寻找答案,结果他们心中的疑团逐渐解开,发言十分踊跃,有的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使我深深地感到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能开创学生“学习学习”的途径。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上一篇:谈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好课不可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