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不可无意境

时间:2022-09-14 06:28:18

所谓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地诱发和开拓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艺术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指诗歌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上看意境,是指教学过程中属于师生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教学客观范畴的境两者结合的一种最佳教学艺术境界。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论是七十的老叟,还是十岁的儿童,都会吟诵儿首诗词。“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诗词不是一直传承于我们的耳中吗?那些长留记忆深处的诗词,往往是从孩提时代起就能背诵如流的。那么,这些诗词在心头何以历久弥新呢?为什么让我们经久不忘而感动至深呢?这是因为诗词中蕴藏着一个个隽永意境的缘故,而意境的引导又对当代教育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更是教育的国度。古人往往将教育的内涵化作诗,在诗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使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的美学特征与其中的价值意义。而从其中凸显出的不简简单单是意境在诗词中的作用,更值得当代教育感悟的便是从诗歌意境感受中产生的对当代课堂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

简单地从诗词中看,所谓意境,不少学者都有自己的认识。清代学者方东树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渭之有境界”。王国维也说过:“境非独谓写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显然,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地能诱发和开拓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艺术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指诗歌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者说是客观的人事物景与主观的情思意念相熔铸的艺术产物。比如李白的

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出发前的欢快心情,舟行疾迅表现出诗人急切思归的感情。诗歌中无一字直接言情,但又无一字不在言情,诗人于流放途中突然遇到大赦,欢快振奋的心情从诗歌意境中流露的非常完美,充分体现了意境之美。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上看意境,是指教学过程中属于师生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教学客观范畴的境两者结合的一种最佳教学艺术境界。课堂上的意境,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中情与景的契合。教学的景,可以理解为教材、教具、教学内容;教学的情,可以诠释为蕴于教学中的思想、情感。教师充分运用“高”’、“声”、“像”三种物质媒体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展开情感熏陶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创造最佳教学意境。所以说成功的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着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溪流进心田,像一首牧歌回荡耳边。

从诗歌中学习意境,在意境中提高教学。这种方法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有效手段。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杰出的诗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众所周知陶渊明的飘逸恬淡、李白的奔放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浅显流畅都让他们的作品彪炳史册、流传千古。落实到我们当代教师身上,千人千面,如何把握好教学艺术意境成为上好课的关键。因此,只有让心灵无所束缚,通过心境、物境和现象三者在课堂上的交互,通过体验、感受上把握,在体验、感受的意识层中运用多种心智机能的共同参与,才能获得对教学意境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创设出引人入胜且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教学意境。可以说,将意境这个概念引入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不简简单单是45分钟的一堂课。

所以说好课不可无意境,那么怎样将意境带到课堂教学中去,去感受、去创造新的教学氛围呢?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不断进行感情积累

王国维说:“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有情才有感。因此,要理解意境首先应该认真体会情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意境中的情,不是局限于一般的喜怒哀乐的人之常情,而是一种摆脱理性束缚的忘我的情感活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因此,课堂里有情感的浪花,师生才能精神振奋,才会产生独特的感悟,才会迸发出新的火花。

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善于创设教学意境的优秀教师,都非常注重塑造自己的胸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积累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他们创造的教学意境往往达到了一种自然高妙的化境,从这画境中学生可以感悟到教师那种淡泊、闲和、严静和超凡脱俗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

三、不断融合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

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形态教学意境。惟有高度凝练的教学意境,才能往有限的表现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简练、生动的形象,容纳深远的意蕴,造成“高‘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境界,让学生比较自己头脑中创造的新形象与老师所讲的艺术形象是否一致,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去品味,从而获得教学意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总之,“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课堂教学正需要意境这个工具或者说是媒介来引导我们启发想象,体味“诗情”,斟酌“诗眼”,感悟“诗魂”,了解“诗人”,走近“诗心”。上感受美,亲近美,提升心灵,发展智慧。因此,关注教育中的意境成为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上一篇:历史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下一篇:论三角函数解题中的“一个难点”\“两个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