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让学生美起来

时间:2022-05-21 06:07:13

语文,让学生美起来

摘 要: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具体可从品味语言、探究意境、教师引导、多种训练等方面去努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审美教育;学生能力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欣赏、评价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其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已为大家所公认。那么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基于语文课情感美育的特点,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感悟”的原则,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品的情感,使学生不光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人物的情感,更要读出自己美的感受。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品味语言,使学生感受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朴素或华丽,或婉约或豪放,都体现着语言的美。教师须充分利用课文的语言艺术来引导学生,使之进入到美好的情思中去,陶冶情感,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如,在教学《春》一课时,先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心中的春天,诉说对春天的热爱。再让学生说说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诗意描绘,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使学生对春充满了向往,营造了浓浓的氛围。再引出文本,加强朗读,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让学生聆听、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接着进行语言的品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感知品味,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学生感悟到了美好的春天。

二、探究意境,让学生想象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意境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想象力。教师应在学生感受语言美的能力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索美、理解美,真正了解美的本质,使作品的“此情此景”内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自身的认知过程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获得美感。实践证明,探索文章的意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作者深情地描绘了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迎春图等美景,写出了春的绚丽多姿,赞颂了春天。我们要带领学生仔细赏读课文,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去探索春的美景,使学生通过细读、细品以及想象认识到春的美,获得丰富的美感。

三、教师引导,教学生评价美

好的文章,可以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融于作品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与作者对话,作出认识和评价。故教师可通过分析作品背景,探索写作意图,使学生深切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陕北清涧县,一场大雪后,来到海拔千米的塬上,看到眼前美景,联想革命经历,写下了该词。词中展现了祖国山河纵横千里的景色,也表现了共产党领导者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笔者在教学这首词时,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背景和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情,体会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及效果。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深层内涵,使学生受到作者的情绪感染,并对此作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四、多种训练,让学生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阅读上,也体现在各种语文训练中。审美是一种能力,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甚至创造美。比如,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采用片段训练、周记、大作文等形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对美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还可通过其他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如,在生活中寻找美,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家庭、学校、社会上的环境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现象,记录或描写出来。再如,在校园环境布置中创造美。学生可以自己设计黑板报,自办班级小墙报等。这样既美化了班级的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努力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并努力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渐渐地“美”起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第九中学)

上一篇:学校总务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探析 下一篇: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