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

时间:2022-05-21 09:14:00

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

[摘要]以经济保障责任主体来划分,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基本模式。目前在中国,家庭养老逐步弱化,自我养老难成现实,社会养老难以完全到位。因此,吸收以上几种养老模式之长,兼容的居家养老模式应是我们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家庭齐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社会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9―0056―03

一、三种基本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是指由谁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保障,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以经济保障责任主体为依据来探讨养老模式。因为养老问题,首先是经济供养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了养老的经济资源,就可以置换其它的养老资源”。根据养老资源来源不同,主要是经济资源来源不同,养老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基本模式。养老资源来源于家庭就是家庭养老,即“家庭既提供养老的经济保障,又担负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重任,直至老年人生命终结,赡养老人照顾老人是统一于家庭之中,在家庭内部完成”;养老资源来自于社会即主要是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属社会养老,比如城市的离退休人员,五保户等;自我养老是指养老资源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也没有养老金或退休金,而是主要依靠自己。当然,这三种养老模式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在很多时候,是以一种养老模式为主,其它养老模式为辅,也有可能三种模式相互结合。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得养老责任与具体职能发生分离,即社会逐步承担起养老的服务职能,但家庭依然是养老责任主体,家庭通过购买获得必要的养老资源,这一过程就是养老社会化过程。社会化养老不等于社会养老。如前所述,社会养老是指主要由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强调国家和社会是养老的责任主体;而社会化养老强调的是养老具体职能从家庭转向社会,但家庭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该承担的养老责任,实际上就是家庭用基本的养老资源来置换公共的养老资源。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由谁来提供必要的养老资源,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分工的进化”,“但并不反映问题的实质”。与社会化养老相对应的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里,养老的经济资源或主要来自子女、家庭,或主要来自老年人的自我积累,或主要来自于社会化,但生活照料资源主要来自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当然,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来自社区的大部分服务资源是需要购买的,只是购买的主体不同而已。机构养老,指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由养老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服务,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住在养老机构里是需要付费的,费用或主要来自于子女、家庭,或主要来自于自我积累,或主要来自于社会。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是由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而由老年人子女、家庭或老年人自己或社会来购买这些服务资源,购买服务的主体决定了养老模式的性质。主要由子女或家庭出资购买养老服务资源,是家庭养老的延伸,即社会化的家庭养老;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出资购买,是自我养老的延伸,即社会化的自我养老;主要由社会出资购买,就是社会养老。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基本养老模式有三种: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

二、社会养老是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超过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每年以3%1)1上的速度递增,远高于人口千分之6.6的自然增长速度。65岁以上老人超过9,000万,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1,899万人,而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另据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届时约占总人口的25%。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父母由成年子女供养,特别是由儿子赡养。这不仅是传统文化使然,在当今更是一种制度的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然而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家庭养老支持力弱化,能够提供的养老资源正在减少。作为中国养老支柱的“家庭”,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主要受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凸显养老需求与家庭照料资源短缺的矛盾;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绝大多数人口收入过低,加之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极大的增加了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的生活成本,家庭养老的经济功能急剧下降;第三,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人口流动加快影响家庭养老;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岗位竞争趋于激烈,子女竞争压力加大,难有精力和时间照料和护理老年人的生活和疾病。

这些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多重夹击下,家庭养老作用将不断弱化。家庭养老在中国已经没有出路。在此背景下,有些人提出自我养老,认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当人们意识到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保障网时,他们将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储蓄。养老不靠家庭,更不靠社会,而要靠自己,通过自我养老来保证晚年生活。

这种想法也不现实。首先,中国的高储蓄率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中国现在人均储蓄仅几千块钱,对于养老来讲是杯水车薪。其次,中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偏低,加之社会安全网络不健全,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比较少,个人需要承担的住房、医疗和教育费用过高,将来也很难为自己将来养老积累到充足的资金。因此,自我养老不可能成为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但其积极意义在于,他提升了人们的养老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光是被动的等、靠、要,自己也需要在进入老年钱做些准备,承担起一部分养老责任。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家庭养老逐渐走向没落,自我养老难成气候。面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我们应作出何种应对和选择?答案是:中国应将社会养老作为选择方向。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必然要求。一方面,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相比,在当代社会,社会养老是保证“老有所养”的最可靠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不具有时代的新生命力。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地替代传统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实现社会养老应该是国家政策的理性选

择。因为,老年人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社会。他们通过养育子女,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储备。同时他们在中青年时代的生产活动也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物质积累,所以,政府、社会同样负有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的责任。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他们承担了相应的义务,也应该先收相应的权利。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和社会财富大幅增加,这也为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了可能。我国的GDP从改革开放前的3千多亿元增长到2009年34万多亿,财政收入从1,100多亿元增长到6.85万亿,应当说国民经济与国家财力已经具备应当提供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撑。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努力和贡献,在他们需要养老时,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确保老人老有所养。

第三,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建立普惠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在城镇,为城镇职工建立了一个强制性的“基本养老制度”,原则上,这一制度包括现收现付的福利体系和个人退休账户,覆盖了所有的城市职工。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550万人。在农村正在进行新农保试点工作,2009年11月至12月。全国27个省、自治区320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截至2009年底,1,538万农民参加了新农保,403万60周岁以上的农民领取了基础养老金,累计发放基础养老金3亿元。另据悉,2010年,民政部将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贴。民政部也正在进行相关规划,将在全国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开展专业护理员的培训工作。这些表明,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中国将逐步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但这不是以社会养老完全替代家庭养老,而是家庭与社会在承担养老义务中主次角色的转换。这一转化阶段将形成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将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重要的是“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在进行这一转换过程中,应当考虑我们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值得保留的,如何使它们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得以发扬光大,同时应促进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平稳过渡,使两种养老模式有机结合并得以协调发展”。

三、居家养老是最佳选择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吸收了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长并将其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与这三种模式的兼容,很值得推广。这种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都可以采用;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也都可以采用。居家养老是指在政府积极倡导和扶持下,老人居住在家中同时享受社区为其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老人是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其次,老人的日常照料资源主要由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当然,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讲,社区提供的绝大部分照料资源是需要用经济资源来置换的。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来自于家庭成员、左邻右舍以及社区。第三,老年人所需的经济资源可以来自家庭、也可以来自老年人自己、还可以来自社会。所以,居家养老可以是家庭养老的延伸,也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即“‘居家养老’既可以是‘家庭养老’的变形”,“也可以是‘社会养老’的表现形式”。“居家养老”不必然等于“家庭养老”。

居家养老相对应的是机构养老,两者是社会化养老的基本形式。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不同之处在于。养老地点的选择不同。居家养老强调的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社区如何强化自己的养老功能来支持家庭养老的问题;而机构养老则是强调老年人居住在老年公寓、养老院或福利院等公共养老机构,并享受养老机构提供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两种社会化养老方式各有各的长处,但是,相比较而言,居家养老更适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今“未富先老”的国情。

首先,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现有的养老资源,有助于节省养老福利的投入。一方面社区现有设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找几间房屋稍加改造就成了老年照料中心,社区的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都可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人居住在家里,房屋及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可以继续使用。这如同把老年人的家变成了一个个小型老年公寓。这样,既可以省去政府为修建各种养老机构所需费用,又为老年人自己节省了许多养老支出。

其次,居家养老更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中国人家庭观念比较强,老年人比较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也重视街坊邻里的交往与情感,远亲不如近邻正是这种情感的反应。所以。老年人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和社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机构养老。

第三,居家养老可以为一些中年人和低龄老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目前,“4050”人员很容易失业且失业后很难再就业,一些低龄老人退休后也想找点事做,既可以打发寂寞又可增加收入,为自己养老多积累些养老资源,而居家养老的前提条件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这需要大量服务人员,正好为“4050”失业人员和想工作的低龄老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

居家养老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既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减轻了其家人的负担,同时还弥补了社会养老的不足,是解决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养老方式。

正如强调社会养老不是要否定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一样,强调居家养老的作用也不是要否定机构养老的功效。虽然我们现在强调居家养老方式是目前中国养老的首选,但是也不能忽视机构养老的建设和完善。因为“居家养老可能是阶段性的,当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更有理由确信:如果说居家养老是低龄健康老人或者说自理老人的选择的话,那么在垂暮之年无法自理或者有疾病需要治疗和照顾的时候,养老机构就会成为许多老人新的选择”。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2]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3][8]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4]潘屹,中国社区服务的发展重要性和重点[EB/OL].qzone.省略/blog/622008814―J252480254.省略/2010-06-11

[7]阎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辽宁省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与养老金财务可持续运... 下一篇: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