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危机”

时间:2022-05-19 02:09:42

中国形象“危机”

出处:美国《新闻周刊》2006年9N25日

编译:杨政文

中国人自己与外界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存在巨大而危险的鸿沟

2004年晚春,数十位中外学者聚集博鳌――中国南部省份海南的一座风景小城。会议的主题是讨论由中国学者郑必坚提出的一个新理论,郑本人因与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关系而知名。尽管郑的中国国内竞争对手私下会抱怨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但他的智囊地位已经无可争辩地根深蒂固: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他是奉邓小平之命去西方访问的学者团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郑必坚成功地步入中国领导人的智囊团。他的新理论就是中国“和平崛起”。

令西方紧张

“和平崛起”是针对西方学者和政客提出的“中国”应运而生的,“中国”将中国在21世纪地位的上升与德国在20世纪初的历史相提并论。与20世纪德国与英国的战争冲突相类似,西方认为中国同美国的冲突甚至战争同样不可避免。海南的学者会议议程经过了精心布置和安排,目的是加强和宣传和平崛起思想,郑必坚和其他建议者们预料到这会引起国外的质疑和否定。

但问题是,有的学者不认同使用“崛起”这样的翻译用词,太具有斗争性,还有人认为翻译为“崛起”使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力量在改变世界秩序中的重要性会受到忽视。在汉语中,崛起象征着山峰由平地凸起,意味着地震。在郑必坚脑子里,“和平崛起”当然不会导致这样的灾难。

争论看上去好像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绕弯子,其意义比语言更为重大。当“和平崛起”进入国际视野后,郑必坚预料中的反对声确实出现了。针对中国的批评者们不再感到安心,他们通过一些标语体现对中国的不信任,“在攻击台湾的时候,还能叫和平崛起吗?”在郑必坚将他的思想写进一篇文章里的时候,一位美国报纸的专栏作者这样评论,“郑的文章是想向外界传达一个声音,中国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要用在提高国家实力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2005年夏天说,“既然没有谁会威胁中国,人们会怀疑,为什么武器采购会持续增加?”

最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崛起”的说法已经出现了十年以上,而郑必坚在前面加上的关键性定语“peaceful”――和平――却使国际观察家们显得更为紧张,而不是相反,认为和平崛起完全不值得信赖。对于西方来说,这种说法与人们看到的东西不相符合,更接近一种宣传,同西方数十年来对中国的看法完全不同。没有人知道中国在思考着什么,计划着什么,许多新闻也使人们觉得这个国家仍处于危险和不稳定状态。郑必坚现在绕进了一个很难处理的矛盾:由于中国很难被信任,“和平崛起”可能会对中国信用产生更严重的腐蚀作用。它会使人们相信,一场和平的“地震”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而最糟糕、最疯狂的不可信任感也将在人心里打上烙印。

郑的理念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这可能是中国最大的战略威胁。中国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侵略别人,中国自己面临的挑战是自身的经济健康和来自的威胁,这些挑战与中国的国际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挑战还包括中国吸引的外资质量,别国是否愿意与中国分享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为,所有这些问题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别国对中国产生不信任和不理解。

内忧纷扰

北京所面对的挑战十分巨大――它要使数千万农村人口城市化,还要面对数千万缺乏养老金保障的退休人口,等等。这些问题是空前的,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中国向前迈出每一步,都需要得到世界的支持。从中国历史看,这个内向的国家在面对国外力量时极易受伤。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人们对这个国家是好还是坏的印象。更大的挑战是,中国对自己的印象和别人对它的看法之间存在着鸿沟。英国一家外国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采用了大范围数据,有些数据甚至被称为中国的民族“耻辱”。数据采集被纳入扬雅(Young&Rubicam,Y&R)广告公司所创的品牌资产评估法的一部分工作内容,该公司的数据关注来源包括每年超过30个国家的消费者的观点。结果得出两个强有力的结论:一是这个国家尽管被世人关注,但它的信用度十分脆弱,并不为海外信任,还吓走了最精明的外国投资者,其巨大的经济威力也被广泛重视;二是,在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上,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看法相距甚远。

丝毫不令人奇怪的是,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发生的变化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国家,经济增长使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重塑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生态。乐观、忙碌而又具有全球眼光的中国人正规划着令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无法预料的将来。同时,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也在具有创新特点的雄心与革新计划同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清除腐败之间摇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要求下,中国领导人喋喋不休地向西方观察者和自由派的中国人发出信号。中国的政治交融着传统和新式的东西,使人们很难对中国得出比较连贯的印象。

东西方观念裂痕

中外对中国看法的裂痕仍具有危险性。比如,中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全世界最值得信任的国家;外国人则将中国看做最不值得信任的国家。在最新的研究中,所谓“最好和最坏”的分歧取决于很多因素:中国人将自己看做可信赖的、开放的和可靠的,外国人则将中国视为不可接近的低质产品的进口源头。积极的评价来源于从中国炙手可热的经济增长中能得到赚钱机会。除了专家,很少人能够理解中国改革还存在巨大的挑战。

同时,中国人也发现自己的特点与过去相比没有多大改变。在挑战、城市化和发展的压力下,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发生变形。中国的离婚率破了纪录,对家庭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构成挑战。城市新移民正对其经济和传统文化生活进行改造。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中国新一代企业家们正为如何加快本土科技发展伤透脑筋。中国企业现在正试图从简单模仿的思维中走出来。比如,Linktone是全球移动设备领军企业,中国家电企业海尔正发展可能成为全世界能耗最低的家用商品。在传统儒家的从属地位和的平等主义中徘徊的中国妇女难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丰富想象。至为关键的是,现代文化正疯狂进入中国社会。

“真实”和“想象”的断裂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危险的。中国与西方的矛盾已经超越了贸易、武器和能源问题,这些问题在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解决愿望下都可能最终得到解决。从历史经验来看,由于价值观的分歧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冲突。如果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值得信赖的国家而别人感觉恰恰相反的话,那就不难预见到在未来若干年内这种根本而危险的误解都不会消除。

冲突其实很容易分辨。比如在经济领域,中国对未来自然需求的不明确导

致企业不得不因“中国贴水”增加额外成本,以抵御由于服务于不可预见的中国市场的建筑材料、船舶运输和其他基础设施可能带来的风险。中国海外经济实力的膨胀也导致扩张主义和重商主义目的的提升。在拉美一些地区,中国对原材料需求在上升使其欢欣鼓舞,而中国商品将毁灭当地经济的担忧也相伴而生。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对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以及苏丹和伊朗的石油购买支持已经超出了经济需求范畴,而被看做国家价值和人权观念的体现。

同时,外国人“没人能在中国赚钱”的比喻也减少了资本流入中国。中国仍然对外资有巨大吸引力,但与其他国家的单位资本要素产出相比,中国的投资分配比率还很不平衡。事实上,世界级投资商关注的是价值的重构和塑造――中国的企业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令人失望,需要改进和帮助。

从中国近年来为积聚金融资本而投入的所有能量上看――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中国需要为这些名义资本建造一个类似储存器一样的保障系统。中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我们强大了,我们可能会如何如何”,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化。缺乏被信任的强大是危险的。一个健康而又充满力量的国家给人的印象并不总是越来越好一美国每天都在向世人展示的经验表明,强大的同时,还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憎恶。

矛盾中重塑自我

中国人民和中国的领导人面临什么样的选择呢?他们如何帮助世界理解一个矛盾的中国,而不是同前苏联、朝鲜和威廉的德意志帝国相类似的简单化、危险化的中国。当然,2008年奥运会将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进步、现代化的机会。但这对改变人们固有印象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理解了中国的欠缺就容易明白中国内部发生的问题了。在问题的定义和解决方法改变之前,中国的问题还在增加。单一的思维很难解释上海财富暴增和内陆甘肃的贫困,很难解释中国具有全球最严厉的网络警察和博客数量增速最快并存的现象。在依赖市场力量重塑经济面貌的表象下,最富有挑战的是如何解释这个根植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政治系统。

去年春天北京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学者讨论了类似“美国梦”的“中国梦”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毕竟“美国梦”思想在数十年时间里为美国现代化吸引了大量美国和外国人的能量,创造了以霍雷肖・阿尔杰和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私人投资纪录。同样,现代化中国的崭新面貌――北京每两周的变化和下一个十年上亿农民进入城市――将是这个国家未来进步最明显的象征。就像中国为自己古老文化骄傲一样,中国的未来将取决于创新的程度,而不是旧的东西――这包括改革难题的破解,以及这个国家的公民正在努力创造和拥有的机会。创新和改造的思想对于中国人来说,同样令人兴奋,也令人恐惧。

对于郑必坚的建议来说,要传递出一种简单的信息,或者任何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不容易达到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向世界传递信息的方式只反映了它过去的一面,而不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比如为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正确”印象的CCTV-9,它的节目充满了老式的宣传格调,根本不能反映这个国家新的能量。

另外,当谈论中国的时候,中国领导人常常拘泥于一种陈旧的公众形象,在谈到中国进步的时候,也常常陷入到老套的思路和语言中。政府为向世界表明自己有好的观念,就模仿德国歌德学院的方式向世界推广孔子学院,但这些学院在老式教育方法和新一代的艺术家,思想家与政治家的摆弄下难以取得进步。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但这对于帮助人们改善对这个国家的理解并没有多少帮助。

谈论“新”中国的吸引力的重点,在于作为塑造国家“品牌”核心的持久自我创造能力,这才会对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成见”构成挑战,也有助于填平外部世界观察这个“中央王国”时同中国人自己的观点之间形成的鸿沟。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己创造出来的思想既能使人们了解真实的中国,又可能被人们遗忘没有人知道未来20年里中国这艘巨轮将驶向何方。中国可能是当今国际秩序中最具活力的国家,对许多人来说,这也最容易被遗忘。改变世界对自己的印象可能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上一篇:白衣天使还是人民公敌? 下一篇:养老金“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