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与陶瓷艺术的通融性

时间:2022-05-12 07:36:10

中国绘画与陶瓷艺术的通融性

摘要:艺术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中,也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生活的反应,从劳动中生活上去发现生动的画面。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生活;陶瓷;绘画;艺术;发展

引言中华陶瓷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中华儿女世代劳动智慧体现。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兽毛做成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朴素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渔猎、采集等劳动生活。彩陶是我国原始时代最古老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陶瓷绘画

一、陶艺绘画的概况

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的一部分。在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对陶瓷装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中国传统工艺图案和中国画。中国画的材料是笔、墨、纸、砚和颜料,构成画面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线条和笔墨、色彩。中国画所呈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及韵味均能在陶瓷上很好地展现出来。常见的陶瓷装饰如釉上、釉下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工笔和写意,都能获得如同中国画一样的艺术效果。陶瓷装饰吸收中国画后,进而发展成独立的陶瓷绘画。“瓷器的彩绘装饰,自从吸收了绘画的技法以来,使它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不论青花、五彩等彩瓷,出现了绘画风的装饰之后,便发生了崭新的面貌①”。

陶瓷与绘画的结合源远流长,发展成各种各样的富有特色的时代艺术特征。当人类没有出现文字时,就出现了陶瓷绘画装饰。根据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瓷绘画,是对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劳动的反映。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出现了写实、写影、变形三种风格。原始社会的彩陶绘画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大门,因为那是古代劳动人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绘画美学中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艺术创作,表现人们的生活,为我们今天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

明、清两朝更是把陶瓷绘画推向高峰,先后出现了五彩、珐琅彩及粉彩,以及最有特色的浅绛彩等。这些实际上使陶瓷绘画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手法。但经比较发现,陶瓷绘画又不同于纯粹的中国画,它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陶瓷艺术绘画创作时,它既要照顾到中国画的美学要素,而且又要符合其工艺特性,它的一切艺术美感最后都要通过“火”来实现,也就是“泥与火”的结晶。同时不同的造型也决定不同的绘画装饰,陶瓷的造型有平面和立体两种类型,平面的造型有如纸的特性一样可以进行独立的纯绘画创作表现,这时与一般的中国画本质相同,最终作为一幅画供人们欣赏。陶瓷绘画同中国画的不同除材料和表现技巧外,更大的不同多是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上进行装饰,这时进行作画装饰必须考虑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陶瓷的外形美。在陶瓷造型不同的角度塑造不同的形象,但彼此又相互关联和协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美。这时它所呈现出来的美感不是平面的表现所能达到,它所展现的是独特的瓷的质地美、造型的形体美、绘画的装饰美的综合体。

二、陶瓷的起源与绘画起源间的联系:

伴随着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现有的物质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人类开始寻求更利于生存的条件。火的使用让人类向文明社会又迈进了一步,人类在劳动生产中不断地积累摸索把火和土结合创造出一种生活的陶器,最初的陶器只是局限於盛物器皿,服务于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器的应用不只局限在盛物器皿上,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带动精神文明的提高,于是人们开始把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对文明的向往,都表现在陶瓷上,从而让陶瓷更加的美观更加的生动,也就产生了制陶的技艺。,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不同的代表。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我国文化的统一融合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绘画文学陶艺都得到很大的发展。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彩陶是我国最古老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绘画也就出现了。

三、我国陶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劳动人民的各种生活器皿都采用陶器,装饰下陶器上已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的纹饰、符号、文字与一些简单带有颜色的陶器。而且陶器的种类制作工艺已得到很高的发展程度,商代时制陶工艺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这一时期的陶器主要用来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绘画也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

2.秦汉时期

到了秦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稳定,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陶瓷手工业也因此成为遍及全国重要手工业之一。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日常使用的有炊器(陶釜、陶甑等)、食器(钵、碗、翁、壶等)。蚕形壶(茧形壶或鸭蛋壶)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器表除饰以印绳纹外,还施以划纹、弦纹与彩绘,随葬陶器多为实用器。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制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奇迹,代表其艺术陶制作的巅峰。

到了汉朝制陶业的各种制作技术已完全成熟,工艺多种多样,通体轮制法已应用于各种器皿和器物以陶俑为代表,汉代制陶工匠们已在陶塑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汉代陶俑“造型概括、准确,形象生动。躯体各部分比例大体合度,肌肉和骨骼解剖关系恰当,头部塑造尤精”,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并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特点是: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指数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绘画装饰作用。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不结实,釉中铅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装饰器和明器,汉代几乎全作明器。这与当时社会提倡厚葬的风气是离不开的。

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出现。注重雕塑,绘画,颜色的装饰效果题材广泛,制作精美韵义浓厚。

3.唐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与外交流广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绘画上陶瓷工艺上都具有空前的魅力,这一时期的陶瓷造型画面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已唐三彩的艺术最具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有关。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4.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清代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多彩,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这一时期是陶瓷绘画的鼎盛时代。

经过明、清、近代的八百年发展,青花瓷画在借鉴国画技法,融进民间艺人的艺术想象力的过程中,历代青花瓷均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青花瓷画的作画工具,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不一样。从古代青花瓷艺作品中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是用笔锋尖、弹性好、含料多的毛笔,以勾、榻、点、涂的技法画成。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宜德年间。这个时期的青花纹饰,料色浓重而凝集不散,在画面上有明显的笔痕。料色深处,还有深青色的料斑。

“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青花瓷画吸收了国画中的“晕染法”,创造出“分水法”,其画法是,先用线笔勾线,再用分水笔在线条的轮廓中分水,使画面产生出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在分水时,笔尖只起到引出料水的作用,并不接触坯体,因此,“分水”作画的瓷器,画面料色均匀,没有笔痕,显得清爽明快,改变了以前的笔触现象。

清代康熙时期,青花艺人吸收国画“墨分五色”技法,在画坯时.采用“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五种浓损不同的料水晕染,形成画面的多种色阶,而成为著名的青花五彩。康熙时期的青料是高档珠明料,料色青翠欲滴,加上“粉分五色”的技法,使得康熙青花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层次,成为古代青花瓷珍品。

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水路”犹如国画中的空白。通过“水路”的巧妙安排,使画面的穿插、虚实处理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在构图上,既突出画面的装饰美,又通过“水路”的安排,使画面疏密有致,虚实呼应。古代的青花瓷画.元代层次繁密,明代创造出“分水法”,清代的“料分五色”.成为各朝的重要特色。

吸收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青花瓷画也有融书、画为一体的作品。元代青花菊纹把杯,外壁用青料绘制缠枝,杯心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②”,书法用笔酣畅流利,作品布局疏密得当,诗、书、画相结合,别具一格。

结论

纵观历史长河,智慧的工匠们充分的发挥审美创造的能力。把绘画与陶瓷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的陶瓷绘画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无论在陶艺制作上还是陶艺绘画装饰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更加的专业更加的精美,在装饰技法方面有着现代审美情趣的陶瓷绘画艺术家,摒弃了以前陈陈相因的繁缛、陋习,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创造出有着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和现代意识的简练率意、清新明快的装饰风格,一改千瓷一面之风。在国画引入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一个多种技法、多种风格、多种流派共存共荣、交相辉映的时代。开始了从拉坯、成型、装饰、烧成一体化、亲手完成的瓷艺的探索。以做到随型赋彩,因材施艺,循艺寓情寄意,丰富和发展了陶瓷绘画艺术语言。在装饰题材方面,艺术家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的感召下,从纵横两个方面开掘和发展了陶瓷绘画艺术表现领域,笼天地之形,聚宇宙之精,钟人性之灵,摹天地之秀美,绘世界之雄姿,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在世界上占有特有不败的艺术地位。

注释:

①出自著名的陶瓷艺术理论家邓白先生

②出自苏轼的《南乡子》

参考文献:

[1]谢丽君李倍雷,中国美术史[J].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182-183.

[2]李飞,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J].浙江:上海出版社,2009:295-297.

[3]丹宁.中国陶瓷这棵树—艺术树丛书[J].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29-138.

[4]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J].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176.

[5]张书.中国绘画艺术全鉴[J].北京:远方出版社,2000:30-36.

上一篇:土地政治:两种观点和两个视角 下一篇:ToniMorrisonandHerNovel─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