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探析

时间:2022-05-08 05:18:25

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探析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高中历史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重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意识培养资源,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责任意识 培养

1、引言

高中历史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了各个方面,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关于责任意识培养的资源。所以,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以及掌握历史这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历史事件看到丰富的内涵,领悟到历史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2、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责任意识的主要内容

历史作为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它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历史教育的本身就应该是关于社会责任的教育。总的来说,责任意识的教育一般分为忧患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自强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几个方面。

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责任意识的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意识

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就会勇于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无比坚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学习兴趣是一个学生心里甘愿去做、去完成他认为有价值或者是重要的工作,并且努力追求完美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学习兴趣会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当中建立自勉、自立、自尊、自强的良好品质。因此,如果激发了学生对与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目的。

3.2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责任意识

3.2.1合理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

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例如,当讲这个部分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北大校徽作引导,以此来提示学生将这个设计像想象为一张充满悲愤的脸,一张哭泣的脸,一张哀伤的脸,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醒每一个在深重的灾难中生长的中国知识分子,永远都不应该失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3.2.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当讲到抗日战争这个部分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国共两党在当时没有相互合作 ,那么最终中国抗日战争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呢?”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们热烈积极的讨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以及协作意识。

3.2.3通过具体的历史情景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

比如,当讲到鸦片战争这个部分的历史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们分析在当时各个群体他们所处的情境,同时,要求内容要与课本内容相符合,学生可以以群众、林则徐的身份,也可以是以侵略者的身份,甚至还可以是以当时的道光皇帝的身份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过程当中,他们不仅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加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3.3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责任意识

3.3.1开展历史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即基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专题,开展专门的课堂讨论又或者是其他的教学形式。像这一种围绕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能起到直接、有效、灵活的作用。开展历史专题活动,不但能够加强历史知识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加强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方面能够起到独到的作用,因而,在历史课堂上应该大力运用历史专题活动。

3.3.2编演历史课本剧

在历史教材中,有特别多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程当中,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编演历史课本剧,对历史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在探究中感悟以及体验到社会时代变迁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从而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们作为未来时代社会主人翁责任意识的目的。

3.3.3举办分组辩论会

举办分组辩论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例如,当讲到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对于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一个小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失,另一个小组则是得。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分析了历史问题,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4、结语

总之,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力度,必须全面落实历史课程标准,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加强对学生们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学生们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2] 王锋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 林崇德.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见习活动的目标合理规划及设... 下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