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股权投资新军刚刚上路

时间:2022-05-06 07:35:02

中国本土股权投资新军刚刚上路

“每天都有上百份股权投资基金方案找到我。”和君创投总裁李肃,这位从企业咨询起家,如今专注股权投资的本土股权投资“老人”说,他接到的CASE不算多,在发改委相关审批部门,据说每天有上千份方案,讲述着各种各样的

股权投资梦。

“对股权投资,中国需要谨慎。”在一片红火之中,也有人警告。说这话的徐大麟,正是如今中国股权投资舞台上的主角――形形的外资股权投资基金的一位基金管理人。徐说,中国不可能拒绝股权投资,因为股权投资有能力把整个公司买下来,有能力花大价钱请好的管理层促进企业增长;但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也有两面。“比如在美国,司法部就正在调查股权投资中间有没有恶性联盟。”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场景中,本土股权投资争相登台。

国家队艰难下水

“之前真不知道,要做这样一只基金有这么难。”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的挂牌仪式上,前天津市市长戴相龙,这位从头至尾全力推动基金成立的老金融人感慨不已。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一只在“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时特批成立的投资基金,由于相关部门对审批过程慎之又慎,诞生的过程相当艰难。不过市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了这只基金足够的礼遇――在基金挂牌仪式上,国内外多家著名金融机构到场,其中不少人抱怨,没有能在基金第一期募集中分得一部分股份;基金方面则春风满面地回答――“等第二期基金吧!”

“资金不是问题!中国17万亿银行存款还没有出口呢。”中国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明确表示希望购买二期基金股权。而据一位创司人士透露,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很快会发行二期基金,规模为140亿元。

17万亿的银行存款确实可观,不过这些钱不见得能顺利流入产业基金的资金池。李礼辉――中国银行行长的名字赫然列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处,但参股渤海基金的,却是中银国际而非中国银行,因为“目前银行还不允许实业投资”。

尽管掌声热烈,但对这只“特批基金”,仍有很多诟病。比如它的第一期资金大部分都投向了天津本地基础设施等项目,有人因此称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只“区域投资基金”;比如它创新的“股东持股基金管理方式”,其实是“基金管理公司和大股东之间博弈的结果,因为大股东普遍不相信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能力”等等。

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储汇局、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中银国际、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0亿元的这只基金,是不折不扣的“国家队”。由于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至今仍在难产中,在渤海基金之后,山西能源基金、广东核电基金、上海金融基金等5家作为第二批等待“特批试点”的基金方案,送到了相关部委的案头。对这些“国家队”的候补队员而言,转正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国际上大投行都做股权投资,只有做股权投资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投行。”但在中国,目前券商大规模投身股权投资仍然不可预期。

在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正在声名鹊起的鼎晖投资,此前是著名的中金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直接投资部门。2002年,证监会通知,规定券商“不得从事直接投资业务”,中金于是将直投业务剥离。2005年开始,证监会开始小心翼翼地放开券商直投的口子,陆续多次要求创新类券商上报直投业务方案,但迄今还没有任何一家券商被正式核准试点――尽管私底下,不少券商早已“先斩后奏”,开始运作直投。

据了解,可能成为试点之一的广发证券,其方案仅限于投资新三板挂牌企业。

民营资本多点突围

在政府试点艰难推进的同时,民间资本显示出它们一贯的敏锐、灵活和速度。

“股权投资其实不算什么新名词。之前各种投资公司做的,不就是买卖准上市公司股份吗?只不过操作方法没有外资股权投资那么严谨、组织和管理模式没那么成熟而已。”中国股权投资基金专家卫战胜说。

事实上,早在渤海基金成立之前,包括温州投资协会在内的多个民间组织都曾向监管部门申报股权投资基金方案;在渤海基金酝酿中,他们也曾谋求参股其中,不过这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在争取政策认可而不得后,多种多样的“民间股权投资”开始自己摆阵练摊。世华联合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世华联合),这家由远东控股联合多位民企巨头创建的中国第一家民企股权投资基金,就是其中的一例。

“我们觉得现在是进行基金投资的时候了。”世华联合董事长蒋锡培说。

世华联合的初步注册资金为5亿元,股东包括远东控股、中国雨润、江苏利安达集团等十多家民营企业,据悉在首轮投资后,还会有另一批民企巨头入股。“这些企业打算把每年盈利的一部分拿出来做基金。”世华联合董事总裁卞华舵说,参股的民营企业都是相关行业的领头羊,比如远东控股就是全国最大的电缆生产厂商,对全球电缆价格都有影响,每年盈余可观,怎么花这些钱是个问题。世华联合把基金委托给中科招商―― 一家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据了解,基金成立后的第一单投资是“反哺”远东控股。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有人赚到了钱。比如雅戈尔1999年投资中信证券股权时,成本仅3.2亿元,目前所持股份市值已超过90亿元。雅戈尔也因此成立了两家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股权投资业务;再比如西水股份,2002年以1.4亿元取得兴业银行7000万股,2004年又买入620.67万股,总投资约1.7亿元,目前兴业银行股价已经从其成本价2元多涨至30元附近,公司获利近15倍。

除了世华联合这种小有规模的民间股权投资,这个市场上还活跃着更多小型民间投资机构,它们的投资策略大多是“跟投”。

“我认识很多自己做股权投资的公司,” 洪曦――在中国投资市场出入多年,如今是一家新加坡股权投资基金的合伙人――告诉记者,他们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就有合作,当对方发现一个好项目时,就按一定比例跟进。“比如同样拿1000万元投资,跟投者能拿到的股份可能会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一半,这取决于双方的约定。”

专业队小心试探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虽然不少,但普遍历史不长、资金不够、经验不足。”一位业内人士感叹,这使得中国股权投资在与外资的第一轮博弈中,几乎全线溃退,目前还活跃着的,鼎晖投资和联想旗下的弘毅投资是典型例子。

鼎晖很低调。“说任何话,都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投资对象。”鼎晖掌门人吴尚志说。

从2002年脱离中金公司到2005年底的3年多时间里,鼎晖投资的蒙牛乳业(02319.HK)、李宁体育(02331.HK)、速达软件、分众传媒、雨润食品(01068.HK)、永乐家电等9个项目分别在香港和纳斯达克上市,成功退出率超过60%,仅对蒙牛乳业和永乐家电的投资,鼎晖获利就超过4.12亿港元。

鼎晖的业绩称得上亮丽。但不为人注意的是,鼎晖背后,一直晃动着其他资本大鳄的身影。鼎晖对南京雨润食品投资时,就联合了高盛、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GIC),共同投资7000万美元。“有赚钱的机会,最好的朋友也不会告诉。”资金实力不足,海外上市运作经验缺乏,使鼎晖不得不如此。

与鼎晖相比,成立于2003年的弘毅投资业绩毫不逊色。2004年底,弘毅正式开始运作时资金只有3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末,弘毅管理的资金已经超过55亿元人民币,被投资企业包括、林洋新能源、先声药业以及巨石集团等等,资产超过143亿元人民币。其中林洋新能源在6个月内就为弘毅带来了4-5倍的回报。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弘毅它的名字来源于《论语・泰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大丈夫要经历很多事情,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韧的毅力。用这句话描述本土股权投资的发展之路,再贴切不过。

“有了资金不怕没人做,那些境外股权投资机构里的人都想自己出来做。”资金短缺,正在成为本土股权投资最大的障碍之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回顾股权投资兴起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就是由于退休基金等机构把资金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才慢慢由证券投资、VC衍生出了股权投资――而目前内地机构等大资金无法流入股权投资,使得人才也往外资股权投资集中,项目自然跟着跑了。

“要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就要进入国外主流社会。”麦格里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祥生出语率直。除了资金限制,本土股权投资还需要学习和习惯规则,因为这些规则是国际大玩家制定的。比如股权投资是建立在信托制度基础上的,这就要求股权投资管理人时时刻刻珍视自己的信誉,“机构投资人投资股权投资,其实投资的是人”。

操作技术也是本土股权投资的短板。“本土股权投资在操作上可以说是‘大手大脚’。”中国股权投资基金专家卫战胜说,本土股权投资最习惯的,还是拿现金换取一定的公司股权,像凯雷等常用的杠杆收购等方法,对本土股权投资还很陌生。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记者

上一篇:徐雁 相约户外阳光 下一篇:黄天文 奏响绿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