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也应学点历史

时间:2022-05-06 04:14:30

中职学生也应学点历史

[摘要] 中职学生历史知识十分欠缺,不利于健康成才和社会发展。中职学生学点历史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历史 需要

据2010年11月24日《中国教育报》消息,全国中职学校当年招生830万人,与普高招生人数大体相当。今后,高中阶段教育每年的招生人数必须达到职普比例持平的要求,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将稳占高中阶段受教育人数的半壁江山,成为与普高教育相当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然而,从很大意义上说,现阶段的中职学生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基本上是被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拒之门外的“差等生”。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知识负债多,学习基础差,“听不懂,学不会”,跟不上课,日积月累,导致怕学、厌学、不学、辍学;行为随意,凡事图一己之私、逞一时之快,莽撞行事,不计后果;抗挫能力弱,遇事走极端,做事顺利就得意洋洋、自高自大,稍遇困难则低迷颓废、自暴自弃。这些状况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相去甚远,并进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伟大学术。[1]历史教育是人性的培养基,蕴藏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2]中职学生历史知识欠缺,甚至十分贫乏。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并未给他们留下多少深刻印象,加上历史学科是开卷考试,学生往往是一书在手,别无他求,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就局限在教材上那些僵死的知识点,况且,随着中考的结束,学生又把历史“还给”了老师和教材。近些年来,数量不菲的小说、影视作品都以历史为素材,对历史进行文学性的演绎,任意地戏说。这些经过改编的作品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使学生所接触到的历史已经不是真正的历史。中职学校不开设系统的历史课,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基本上也就止步于初中历史课堂和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贫乏的历史知识,歪曲的历史形象,简短的人生阅历,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构建和提高。

一般说来,对历史的思索总是从事后开始的,学习历史总是从事情的结果入手去追溯它的发生与发展。历史思索的这一特征以及这种思维所产生的历史解释,常常被人戏称为“事后诸葛亮”,这其中,隐约地透露出一点人们对历史学的失望与期待。历史并不是落后与陈旧的代名词,相反,历史与现实、与社会发展、与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丰富知识当然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人才,认真学习历史既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汲取历史智慧,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了解认识历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重要性经常是潜在的,不易为人所注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历史学习观念应该是建立过去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为了做史料的搜集者、过去事件的复述者和总结者,学习历史是为了形成分析事物的能力,为现实服务,用历史思维方法通过分析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导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称:美国已完成了消灭本・拉登的行动;我们对全球传递美国价值观的承诺不变;事实再次证明,美国一旦决定去做,就一定能做成任何事情。这不由让人想起近10年前的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恐怖袭击,损失惨重,蒙羞受辱。之后,美国联合盟国出兵阿富汗,打击,通缉本・拉登,国际反恐进入了新阶段。

的确,本・拉登死了。但问题是9・11事件是个“偶然”吗?毁灭了吗?恐怖主义消失了吗?恐怖主义使用极端手段,不惜滥杀无辜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破坏起码的人类道德界限,损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危害巨大,是国际社会的公敌。恐怖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政治背景,经济上的不公平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政治上的不合理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民族、宗教、文化矛盾是恐怖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可以说,9・11事件是殖民余毒、霸权政治、经济旧秩序、宗教矛盾等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存在,恐怖主义就不会烟消云散。因此,反恐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努力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了解世界近现代史,就会知道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助于我们增强理解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美国以恐怖对恐怖,以非人道对非人道,这种“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的态度本身很容易激化新仇旧恨,擦出更多的恐怖主义火星,让世界不得安宁。美国完全不顾世界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限制乃至剥夺他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执迷不悟地强力推行其价值观,这本身就违背历史发展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其本质是为保持其大国地位和侵略扩张寻找借口、打气加油。

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统一的文化,以“和”为最高价值,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庸宽容,和同万方。《论语》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言论。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人云亦云,肯定多样性的统一,容纳不同的意见,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和而不同的精神就是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汇通精神。正是由于中国文化提倡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是“善”的文化,不少西方智者提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弥衡世界矛盾。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就认为,只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挽救人类灭亡的命运。

今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世界工厂”,从事着生产经营,谈论着经济全球化,殊不知全球化历史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推倒,不正是500多年前哥伦布船队抵达新大陆的壮举吗!此前漫长的岁月,人类分居在地球的东、西两半,互无往来,实际生活在半球化的范围内。1492年10月8日,两半球居民首次相会,西半球居民将哥伦布一行人当作天外来客,盛情迎接款待,却丝毫不知道,这一天标志着西半球居民那种地广人稀的自由生活的终结,而哥伦布自己,至死都不知道他发现的是“新大陆”,丝毫也不知道他建树了经济全球化的第一功。

如果哥伦布当时就知道他所到达的地方不是东方的印度,而是所谓的“新大陆”,那么他肯定不会至死都被称为骗子,而会自觉地书写自己的历史。当然,历史不会因假设而改变,但历史的悲剧可能会因认知的偏颇和愚蠢而重演。

上一篇:一堂高效好课的标准 下一篇:感受历史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