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06 10:55:51

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应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关键词】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0.引言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强调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完成学习领域的转换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工学结合

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为学院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实现了学院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就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可获得部分劳动报酬,解决经济困难,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都把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手脑并用、“教中学、学中做”,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而且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

(2)学生通过参加工学结合,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更加具体和实际,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交流学习,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和丰富理论,学以致用。

(3)企业通过接受学生,满足了生产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解决了生产高峰期的人手不足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考察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2.重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来指导教学活动, 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有利于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顺利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主流模式,提供课程重构的思路和方法,其最大特征在于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因此,实用型专业课程体系要在借鉴“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建立的进阶式课程体系。以黄河交通学院为例,我院开设的课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此类课程吸收学科体系的经典内容,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

2.1.2技术基础课程

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各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基础,把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并在时间和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

2.1.3工作任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构成,课程按照职业行动领域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设计范例性的学习情景,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这类课程教学上侧重于项目教学,同层次的项目可在不同班级同时开课,在完成一个项目后交换,以充分利用实训资源,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采用“车间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作为“准员工”体会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1.4拓展课程

主要采用选修课形式,主要有培养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和介绍新技术的专业课程组成。

2.2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类院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实践则主要通过校内实习、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期见习是在期中或假期安排短期实训或见习。既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践行每学期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尽早熟悉社会、锻炼能力。顶岗实习按照“零距离”上岗的要求,根据学生选择的职业方向,采取校企联合指导的方式,在工作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毕业综合实习阶段是在经过充分训练已具备单一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按照职业资格要求,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针对工作过程中的技术综合应用进行综合性培养。

3.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

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院校可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设置,我院各专业的课程设定,都与企业进行精心探讨,制定了合理的授课内容。这不但符合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而且能够从职业的工作过程出发来设计课程的教材、内容、实训设施建设与实训环节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适度和够用的原则,排序上采用结构化的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突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结构。“教学项目”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过程,但又不完全是对工作流程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教育规律的指引下,对工作流程、工作任务的科学编排。

4.建立以技能考核为中心的考评体系

在对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的基础上,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企业和行业的评价,突出能力目标,引导“学训”一体化。可采用基于过程化、标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原则。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采用“教师听课+学生打分+督导评价+用人单位反馈”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5.深化校企合作

由于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职能不同,认识不同,出发点不同,现在的校企合作表现为只给学生提供简单的“打工式”顶岗实习的松散式、浅层次合作,不能充分发挥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有效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合作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5.1学校要调整专业结构

按照社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努力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校企合作奠定专业基础。

5.2学校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完成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时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缩短学生顶岗前的预备期,减少企业的负担和成本。

5.3学校和企业要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领导机构,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的需要“量身裁衣”,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生产进度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业要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设备、岗位供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校企双方要结成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真正愿意与学校一起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6.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企业顶岗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顶岗工作中可直接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今后进入社会、平等竞争铺平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华.浅谈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张妍.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8.

[3]罗伟.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2010,2.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下一篇:词块理论下的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与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