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块理论下的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与二语习得

时间:2022-09-07 08:13:16

词块理论下的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与二语习得

【摘 要】从70年代以来,国外的语言研究者将研究视线转向课堂互动。课堂互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教师的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是影响课堂互动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英语口语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进行研究,让教师认识自己的提问策略并加以改进,有利于改善英语口语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帮助学生掌握已学知识,而词块可以使学生交际时不需经过语法的生成和分析而直接从记忆中提取使用,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克服语言学习焦虑,树立信心,促进他们的二语习得。

【关键词】课堂互动;英语口语;词块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外语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未能得到证实,不少学者转向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Allwright,1980;Chaudron,1986&1988;Ellis,1990&1994&1999)。研究人员的兴趣逐渐转向了对课堂互动的研究。随着互动理论的出现,语言学界发现课堂互动是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桥梁,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有助于语言学习与发展。

近年来,外语教学的关注的重心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侧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而众所周知,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学互动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因此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Chaudron(1988)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占20%-40%的教师话语,课堂互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多研究者(Borich,1988:Chaudron,1988and Ellis,1985)通过研究发现:如果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自己在课堂提问中所运用的策略,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量将会明显增加,更多的学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互动就会随之增强。Borich(1988)指出教师提问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偏爱的提问类型,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当学生未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对问题所做的调整以及提问对象的分布。同时,学者们对课堂教师提问的功能、提问的类型、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提问的对象以及对问题的修饰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1.课堂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课堂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与看法。具代表性的有:心理学家Pater(1967)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美国教学论专家L.H.Clark(1973)认为课堂提问有l9种功能。WilliamWilen;MargaretIshler;Richard Kindsvater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Gary(2000)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l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学者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基于学者们的前期研究,笔者发现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而言,课堂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检查教学,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补救教学,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改变教学的内容、方式、进度等;诊断教学,诊断妨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评价、纠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促进理解知识技能,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如:表达意见、讨论等,加强师生的交流;促进思考。

2.对教师课堂提问相关的实证研究

2.1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中,笔者发现最简单的统计方法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许多研究者。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年心理学家Stephen的研究指出:教师大约每天提问395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4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White&Lightbown(1984)用录像设备摄录一个外语教师的一堂课的活动,其中观察到在一堂5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提了427个问题。Tsui(1993)分析了香港的英语课堂教学情况,结果发现70%的课堂话语活动遵循着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向学生提问――指定一个或多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最后老师给出反馈。正如郑树棠(1997)等所说:课堂提问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不仅可以使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还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丰富知识结构、掌握知识。(Richards& Lockhart,1996)。

2.2提问的分类方法研究

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研究的热点。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最有名的是根据Bloom(1956)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Long&Sato(1983),Brock(1986)和Nunan(1987)等对提问的分类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与论述。他们提出了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与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的划分。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Long & Sato(1983)发现在他们研究的课堂中,需要学生作答的问题有79%为展示性问题。他们提出,这一结果表明,与许多二语教学专家所建议的相反,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占很小一部分。Brock(1986)的研究说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Nunan(1987)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胡青球(2004)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4位外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模式研究发现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占提问总量的68%。因为参考性问题的作用是使得课堂对话具有交互性,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地思考与理解,有利于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创见性的自我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所以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在教师的课堂上应有意识地予以增加。

2.3教师的等候时间相关研究

对教师候答的研究集中在教师的等候时间上。等候时间分为两种:第一等候时间(在刚开始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考虑,再进行回答的时间)、第二等候时间(在一个学生的回答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师再继续下去,这之间的间隔)。Rowe(1974)提到,在他所观察的课堂里,总体说来,教师在指定一个学生回答提问时,等待的时间还不足两秒钟,如果3秒钟后学生还不能回答,教师就要干预了。因此他强调,如果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到5秒或更长时,更多的学生将会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此外,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的候答时间超过3秒,教师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提问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提问的质量却提高了,同时,提问类型也得以丰富,进而,教师向部分善学的学生提出了更加复杂和高层次的问题。

2.4提问对象的分配的研究

提问分配是指教师机会均等地向每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思考的提问技巧。通过研究,Nunan(1991)意识到,教师更倾向于将提问的范围集中在教室的某一个特殊的区域,通常是集中在教室的前面与中间部分,而座在后面与两旁的学生,教师就很少提问。吴霞辉(2003)在她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部分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几乎100%的学生认为老师都有他们最偏袒的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地叫这些学生回答问题。

2.5对问题的调整的研究

问题调整是指当学生未能如期的回答教师课堂所提的问题时教师所采取的策略。它包括教师用母语或目标语重复问题,用举例,用简化问题和类比的方式加以引导,或让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或自己提供答案(Cole&Chan,1987)。Borich(1988),Cole&Chan(1987),Dillion(1988)和 Freiberg(1995)研究发现教师对问题进行修饰会大大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教师采取越多的恰当的问题修饰方式,学生就能说出更准确和更多的答案。

3.结论

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自己在课堂提问中所运用的策略,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量将会明显增加,更多的学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互动就会随之增强。而在国内,对课堂互动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足够的重视,对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和课堂师生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改善教师提问思路和策略,这对促进英语口语课堂互动和教学相长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课堂是学生习得语言、帮助学生语言积累、增加语言输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有效地进行语言产出的主要渠道。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教师45分钟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些时候教师并未意识到课堂里所做的一切,或未注意到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活动。走进外语课堂对课堂进行观察和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需要。为了让英语学习者最大限度的输入和输出,就必须进行课堂互动。

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词块教学法从理论上论证了以词块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词块研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Fifth impression,1997.

[3]Gil G.Two Complementary Modes of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Interaction[J].ELT Journal,2002.

[4]郭铭华.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5]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王惠芳.课堂互动与第二语习得―――“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与运用[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4).

上一篇: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创新实践教学 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会计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