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升级中非关系

时间:2022-05-06 04:09:09

中国升级中非关系

5月4日至11日,总理出访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肯尼亚等非洲四国,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眼光聚集到中非关系上。从本世纪初以来的十多年间,以经贸为主的中非关系长足发展,至此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中国正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以及非洲经过十多年稳定发展形成的较好势头的基础上,中非经济合作的全面提升,势必对两地乃至世界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全面升级中非关系

此次访非的一大要点是,提出“461”的中非新合作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4项原则,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其中,六大领域被认为是非洲国家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优先领域,也符合中国当前国内外的战略目标。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在访问非洲时,曾提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的“461”框架被官方解读为对这一概念的“重要阐释和具体落实”。

除去营造良好形象的“减贫”、“生态环保”和“人文交流”,以及作为保障的和平安全外,这一框架的重点放在产业和金融合作上,与其后中非签订的一系列包括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单联系在一起,有明显的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助力发展非洲制造业的意图。

并且提出,力争实现到2020年中方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向1000亿美元迈进。此前,中非经贸合作一直以资源和商品贸易以及工程承包建设为主。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东非沿海铁路网建设。据中铁建透露,其所属的中土集团与尼日利亚交通部签订尼沿海铁路项目框架合同,总金额807.79亿元人民币,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将刷新中国企业海外工程纪录”。

中肯蒙内铁路将在2018年建成通车。据中国前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介绍,这条铁路实际上将成为一个区域的铁路网,把周边的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尼、卢旺达等东非共同体国家连成片,对非洲东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资料显示,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大陆,只有12%是区内贸易,内部联通很少。而非洲近年来一直希望加大区域内合作,但交通是面临的首要阻碍。目前东非共同体在地区一体化的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如果率先实现互联互通,将是一个好的开端,给整个非洲其他区域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

加强中非合作是中国新的全球布局的组成部分,自去年正式就任后,中国的新领导层提出了陆上的新丝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经济战略,而东非正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 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往非洲走,主要问题在缺乏对当地的了解。

在讲话中,还将非洲称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个一极”。一方面是表达对非洲文明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提升非洲国际地位之意。众所周知,中非在国际政治领域一向有着良好合作。 海外中国的未来?

自2000年中非论坛以来,中国在非洲的经贸发展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褒之者称中国为非洲发展的希望,贬之者则污蔑称中国为“新殖民主义”。没有争议的则是,中国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迅速加大。

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则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新兴投资目的地。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至2013年存量已超过250亿美元。

总理发表讲话的新非盟大厦正是中国援建的。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埃塞90%以上的公路、全国的通信网络、第一条铁路和城市轻轨、第一个风电场以及几个重要的水电站等,都是中国企业承建或参与承建的。

由54个国家组成的非洲大陆,曾被称为“失望的大陆”,被贴上了战乱、赤贫、野蛮的标签,而在不经意间,今日之非洲已被称为“希望的大陆”。

非洲近年来的崛起,与中国因素密不可分。在西方国家对非洲表示绝望之际,发展中的中国快速进入整个非洲大陆。正是因为提供了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的大量能源,非洲获得了大量资金,一些国家由此显著改善了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专家称之为“中国的非洲观”。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中非双方都正处在发展的新十字路口。非洲希望摆脱原材料供应者的身份,进入工业制造业领域,而中国则面临制造业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压力。不少学者呼吁,应将非洲看作未来中国海外投资目的地和制造业转移承接地,非洲是“海外中国”未来之所在。

一个优势是,中非之间的战略诉求和优势高度互补,在经济发展阶段上是阶进的,因此技术承接性和经验适用性更强。相比贸易和工程承包等,投资可以给非洲民众带去资金、技术、管理和就业等,增强非洲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非洲国家本国工业化,易于得到当地民众认同。

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往非洲走,主要问题在缺乏对当地的了解,“电视里报道的非洲往往都是一些自然灾害、大屠杀,其实非洲许多国家过去十多年局势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良好”。

事实上,非洲大陆最近十多年是仅次于亚洲的增长最快的大陆,GDP年均增长超过5%,十多亿人口中,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有着巨大的未被完全开发的市场和增长潜力。

多位中国学者皆以“像中国80年代初”比喻目前的非洲,觉得当地发展的基础和势头良好。虽然投资风险很高,但“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过所有其他地区”。

常往来于中非之间的刘贵今发现,飞机上经常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国人。他记得一个在坦桑尼亚国立大学学习工商管理的中国青年,说之所以要在当地学习是因为,当地“机会太多了,短缺的是熟悉当地商业环境的管理人才”。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对非合作的相对萎缩及合作积极性下降,对非援助、投资及油气开发等大项目减少。而中国和非洲的贸易在2009年稍下降后,连续3年继续大幅增长,到去年已经达到2102亿美元。

这种主要以进口能源、出口商品和工程承包为主的经贸模式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新殖民主义”。对此,中国强调自己乃是“授人以渔”,而非西方的施恩式给予性援助,无法在当地形成良性的造血功能,援助被消耗后只能再度恢复贫困落后状况。

虽然增长迅速,现实却是,非洲贸易只占中国全球贸易的4%,比例很小。近年来,中国开始在非洲大举投资,但是欧洲和北美在非洲的存量投资远远领先于中国,特别是在石油领域。所以,目前谈论非洲是中国海外的未来显然为时过早。 复制中国模式?

大部分非洲国家过度依赖资源,工业基础薄弱。一个形象的说法是,非洲人使用的手机数量是欧洲和美国人的总和,然而却没有一个部件是非洲自己生产的。

近年来,非洲一些国家出现了“向东看”的现象,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和卢旺达等国家的执政党,把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作为重要政策。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实践,是一些零星的个案,还是预示着“新雁阵模式”在中非之间构建,尚待观察,但一旦成功,无疑对全球的产业链和政经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在新一轮中国对非关系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即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中国国务院参事林毅夫。

中国沿海制造业的转移地,目前主要有内地和东南亚,但林毅夫认为,东南亚制造业人口不足以承担庞大产业转移潮,工资会上涨很快,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后一站在非洲。非洲现在有10亿人口,工业化的水平非常低,并且有大量的年轻的劳动力,只有非洲有能力承接这么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通过类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非洲国家能够培养出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培育本土供应链配套系统。

很多人对产业转移到非洲心存顾虑,觉得当地基础设施差,物流成本高,企业经营环境恶劣等。但林毅夫认为,其实非洲不少国家社会非常稳定,另外,非洲国家也可效法中国等设立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集中力量高效率一站式解决问题。他的思路在中非两地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并且已在现实中发生影响。

此次访问埃塞俄比亚时参观的东方工业园,背后就有林毅夫的努力。

埃塞俄比亚总理曾亲自到东莞招商制鞋业企业。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基地华坚集团2012年1月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郊区设立了两条生产线,仅仅3个月,贴着“埃塞制造”的产品就出口了。不久,就业规模增加到1800人,成为该国最大的出口企业,主要销往欧美市场,享受零关税。埃政府信心大增,专门划出一块地,期待中国企业建立皮鞋加工出口园。而华坚集团则计划5年后达到雇佣5万工人的加工规模。

外商直接投资的各种承诺与现行的政策不一样,有很多地方需要“闯关”。埃塞俄比亚的商务部长亲自担任园区项目负责人,几乎每星期都到工业园一趟,工厂遇到什么问题直接出面解决。

卢旺达总理看到林在世行工作期间写成的《繁荣的求索》等书籍后,对他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和发展转轨等理论非常认同,到天津参加达沃斯论坛期间,专门到北大朗润园见面,“求知若渴”,“希望有一个理论能帮助他治理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繁荣”。

卢旺达自1994年至今社会稳定,过去18年年均GDP增长9.8%,仅次于中国。林给他牵线浙江一些适合卢旺达发展的行业,例如嵊州的领带和诸暨的袜子等劳动密集、附加值相对高、技术成本低的行业。卢旺达总统计划亲自到中国招商引资。

从非洲当地政治精英的发展冲动和招商热情中,可以发现我们很熟悉的中国官员全力招商的影子。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实践,是一些零星的个案,还是预示着“新雁阵模式”在中非之间构建,尚待观察,但一旦成功,无疑对全球的产业链和政经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对非洲的支持,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维持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显然将对西方自由民主式的政治制度形成理念冲击。 进入非洲的中国公司和个人应加强与非洲当地社会和民众的联系,研究和遵守当地相关法律,处理好劳资关系,都是众多研究中非关系的中国学者给出的主要建议。

多次跟随林毅夫到非洲考察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晓波告诉《南风窗》,他们正与商务部和全国工商联合作,组织国内的企业家去非洲进行考察投资,同时并组织非洲各国的官员来中国学习改革经验。 成长的烦恼

虽然有着不错的成绩和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存在越来越多,也开始出现大量问题。

双方贸易不平衡、中国商品对非洲当地相关产业的冲击、雇佣当地工人问题,加纳的非法淘金,尼日利亚的非法零售业的经商等等问题,都曾引起广泛关注。

在非洲当地,工人们大多没有储蓄的概念并缺乏劳动纪律,往往工作几天就不来了。而在管理工人方面,一些中国工厂主的做法是,将铲子截去一半,使得工人在干活的时候没法靠着铲把休息闲聊,乃至于往瞌睡的工人身上浇水―这些都是中非宏大交流问题中必须面对的具体日常纠纷。

前几年,包括赞比亚和尼日利亚等与中国关系相当紧密的国家,都出现过较大的反华事件。

刘贵今表示,中国在非洲受到的一些政治冲击,与过去的援助方式有一定关系,中国原来的外援政策有问题,着重于“建楼台馆所”,这些项目的受益方往往是当政者,而当地政府变动较快,反对党上台容易借此炒作。他表示,当中国投资更多放在制造业等普通老百姓受益的项目上之后,这种压力会得到消解,因为无论谁上台,都不会去得罪受益的,这符合中国长期的利益。

将之称为“成长的烦恼”。可以明显看出,此次他访非的重要议程,除了进一步提升中非发展层次外,另一大指向即是消解减轻这种“烦恼”。

比如,承诺加强中非卫生医疗合作,未来5年为非洲培养2000名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非援助将更多向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民生领域倾斜,还比如,向非洲提供1000万美元保护非洲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基金等,并多次强调,做好对非洲当地员工的培训,带动更多当地就业。而首次正式携带夫人出访,也是显示亲善的重要举动。

非洲地区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地区冲突,甚至有军事的潜在危机。投资乃至人身安全问题是许多走进非洲的国人关注的重点。如何加强对中国公司和员工的保护,成为政府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此次出访时承诺,积极探讨向非洲常备军和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提供帮助,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等,并表示外交部正在建全球呼叫中心,为海外公民服务。

关于安全问题,处理过当年备受瞩目的达尔富尔问题的刘贵今表示,中国在非洲再无法置身之外。中国在非洲的维和人数是5个常任理事国中最多的,有几千名士兵。中国过去在其他地方维和出动的主要是工兵和医疗人员,第一次向索马里派出了武装部队。中国在2013年7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承诺,继续加大在非洲和平与安全领域和非洲一体化建设上的投入,一些非洲国家也欢迎中国而非西方派出的维和人员。

但是,他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保证在外公民的绝对安全,很多时候只能是间接威慑。他举例,当年达尔富尔危机时,中国有维和部队在现场,有中国公民遭绑架来求援,也不可能去解救,因为这种维和是一种公共性安全机构,并不单为中国公民而设。他认为,公司和个人去非洲当地,应做好功课,有危险的区域最好不要去,公司要投保等,是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

对于西方控制的国际主流媒体的不利舆论,中国对非的解释是“有理没说好”。“做得好也要说得好”,是中国政府和许多学者的普遍观点,加大文化交流和文化机构建设也成为中国对非关系的重要内容。5月11日下午,专程在肯尼亚看望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员工,要求他们“用非洲人的视角观察报道非洲”。

进入非洲的中国公司和个人应加强与非洲当地社会和民众的联系,研究和遵守当地相关法律,处理好劳资关系,都是众多研究中非关系的中国学者给出的主要建议。显然,这些具有很强文化基础的软实力建设,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背得不错,做起题来咋就错了? 下一篇:课堂隐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