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视像与语言的转化的事态把握

时间:2022-05-05 06:23:09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视像与语言的转化的事态把握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说话主体”不仅仅只是符合语法规则,还要考虑说话者自身的意图以及考虑到对方,还有说话时的具体场景,日本人把握事态有何特点,怎样说日语才算地道,作者通过论述被动句和接受动词的使用给出结论,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掌握其特点与能否掌握地道日语的关系。本文以日本人的被动句和授受动词的使用为线索,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分析日本人把握事态的特点及相关问题,可以更好掌握地道的日语。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把握事态 被动句 授受动词 地道日语

前言

被动和授受是日语学习者经常接触到的语法,为了表达更纯正的日语日本人是如何选用二者,选用二者时有什么的心理状态,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日本人的把握事态的特点及相关问题,并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与中国人能够掌握地道日语的关系。尽管学习者的习得是从语法句型及其意义开始的,但是将日语说话者整体的认知行为作为对象反映在语言形式上,语言本身必须成为与该社会相符合的一种“习惯”――比如什么表达方式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需要形成一个共识。而且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人必须习得这门语言。所以说基于以上考察,笔者想把作为外语学习目标的“地道的……语”“有……语味道的……语”放在一个更加宽泛的角度来重新考察。从母语说话者感觉别扭的各种场合――从比较初级的阶段着手逐渐地进入较高级的学习阶段――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考察。

1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

所谓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应用于日语教育,就是要分别从日语母语说话者和日语学习不同的“事态把握”方式以及形成的不同语言表述过程来思考日语教育的问题。在日语中,只需要把出现在眼前的事态直接用语言表述出来,存在着亲临现场,以身居「イマ.ココ的姿态来把握事态的强烈倾向。所以倾向于把说话者自己作为把握和语言表述对象的语言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这一把握方式移植到日语中来,过分地使用「私は「私の等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却没有这样的说话习惯,他们习惯于以说话者为中心把握事态,不喜欢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把自己作为语言表述的对象。因此“事态把握”的方式和偏好与说话主体语言表述时所选择的具体语言表达方式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使用者―说话者不仅仅是单纯的“说话主体”,而是在将某事态进行语言表述之前就对该“事态”进行“把握”,每一种把握方式都会有其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不同则钟爱的把握方式不同,进而其语言表达方式的倾向也就不同。

2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概述

主体作为最原始的感觉和知觉的存在,从周边莫大的外部世界中凭借自己的感觉或直觉去捕捉“事态”―即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人的动作、物体的存在和存在的状态及其变化,等等。

3自身认知事态视角下的被动表达

日语母语说话者是以贴近「イマ.ココ(此时.此地)出现的物体.事件,即说话者在「イマ.ココ所见到的「え视像来进行语言表达的。

教:元荬ありませんね。どうしましたか。

タン:Tで私の布が取られました。

教:そうでしたか…

教师似乎对学生的陈述不太关心,是因为虽然学生在表述上没有问题,但是由于不知道小偷是谁,所以把钱包作为主语使用了被动句,在日语母语使用者看来,总觉得有些不自然,因为如果是日语母语者,可能会使用「私の布をとられました的表达方式。因为日语母语使用者对事态的把握方式与日语学习者不同,所以对于「私の布がとられました这种表达方式并不习惯,日语的被动句,“与事态本身相比较,更全面突出的是说话者和事态的关系―表示的是自己因该事态而蒙受了损失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日语被动句中,即使「私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但「私也始终处于说话者的意识中心,说话者倾向于把该事态归结为给当事者带来的不便并加以表达,所以「布をとられました这种表达方式,是从该事件中受到负面影响的说话者,对「lかが私の布をとった这一过去的事件,以「布の持ち主(钱包的所有者)也就是说话者自己为中心点而形成的表达方式。他动词「取る的直接作用对象虽然是「布,但也表示了「布の持ち主从该事件中受到了某种间接影响。

所以日语被动句的实质就是在日语中,当某一事态发生时,说话者倾向于贴近会话的“此时.此地(イマ.ドコ)”,将发生的事态所引发的说话者自身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如实地用语言表述出来。可以说,当发生的事态对说话者不利时,将由此引发的说话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如实地用语言表述出来。可以说,当发生的事态对说话者不利时,将由此引发的说话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如实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表明说话者所处“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态在说话者「私的内心引起的负面的情感变化,是体现日语说话者浓厚情感的语言标记之一。

4授受关系的认知视角表达

ヤン:昨日、Iがつからないr、がってきました。

山田:え?[内言:何が言いたいのかな]あ、ああ、よかったね。

山田对小杨说的话,一瞬间感到疑惑,大概就是难以理解“找不到钥匙”和“姐姐回来了”这两个事态之间的关联吧。因为这种情况下,日语母语使用者会使用「Iがなくて困っていたら、ちょうどがってきれくれてね之类的表达方式。在这种授受句当中,包含了说话者无力掌控的,超出说话者能力范围的事态给说话者带来的恩惠,所以在这种恩惠授受句当中,表示的不是物体的移动方向,而是基于某一事态在说话者内心产生的感恩之情的方向性,表示的是由“此时.此地(イマ.ココ)的某一事态引发的说话者内心产生的某种好感,即对恩惠的一种感受。

只要说话者内心产生的情感是良好的,那么出现的事态是否是基于谁的意图就不重要了。即使出现的事态只是一个“偶然的”事态也没有关系,将由某一事态引发的说话者内心产生的良好感受这一过程如实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便是恩惠授受句。从「してくれる「してもらう这些形式就可以看到说话者是在善意地把握事态,也就是说其表达的意识是说话者对事态的感恩之情。日语的恩惠授受句,不用很多的言辞,却可以传达说话者内心产生的感恩之情。

5认知视角下的“恩惠授受”与“被动句”的区别

恩惠授受句和被动句,在表达说话者情感变化这一点上刚好形成一种相互对照的关系。

アン:昨日、勉していたら、友_が来ました。

山田:それって、来てくれたの?それとも、来られたの?

山田为什么要这样要问小安呢?因为他的表达方式,无法表示其对朋友来访这件事的态度。这种情况下,面对关系亲近的朋友,小安本来就可以使用「友_に来られてE「友_が来てくれて等被动句或恩惠授受句,来直接表示自己对朋友来访所引发的内心情感的。可以说,被动句和恩惠授受句的选择,都是根据此时.此地(イマ.ココ)某一事态引发的说话者内心的变化,是表达说话者情感的有效语言手段。

总结:以上事例都基于日语母语说话者和学习者“事态把握”方法及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只要是学习外语,这些现象就会一直伴随学习者并使他们疑窦丛生并纠结不断,那么让学习者纠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既不在于指出误用的老师,也不在于日语考试,而在于学习者自身的主体认知行为。即学习者需要注意到日语和自己母语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理解和认知这个区别在自己日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育重的有效性之一就是为学习者的认知行为提供一个有效的线索――日语母语说话者的“事态把握”方法及其语言表述方法与学习者母语之间所存在的区别。因此要想学会掌握“地道纯正的日语”,学习者必须要具备并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以说话者自身为观察的原点,在语言表达上不显现说话者”这样一种事态把握和语言表述的基本意识。

参考文献:

[1]文旭.认知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一[J].当代外语研究. 2012(02).

[2]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3]郭力.日语的“视点”与授受表达的关联[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

[4]朱世波,葛晓昱.日语授受动词恩惠意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03).

上一篇: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探究策略 下一篇:探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品牌建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