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教学改革探微

时间:2022-05-05 03:50:04

地方史教学改革探微

为了使同学们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更好地传承、弘扬区域文化,我国高校都开设了地方史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把握好地方史教学的目的、内容及开设对象,是能否圆满完成此课程任务的关键。而现今的地方史教学在上述各方面明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故笔者试就地方史教学的目的、内容及开设对象做进一步阐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地方史教学的目的

在地方史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仅以使学生了解该地域的历史沿革为目的,存在单一性。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地方史教学目的的多元性进行探析。

1.使学生了解该地域的发展历史,掌握该地域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1]简而言之,“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产物与精神产物之和”[2],且“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丰富性、亲缘性、稳定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3]。

文化是有层次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层次结构是指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理论制度文化、心理(精神)文化的分层”。[4]地域文化层次结构也应具有以上几个层面。

牡丹江流域作为历史地理概念,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灿烂的区域文化,即宁古塔文化。“宁古塔文化的内涵既独特又丰富,它主要是由满族文化、山林文化、戍边文化和流人文化等成分构成”。[5]学习牡丹江流域历史不仅要了解其地域的发展,而且还要掌握其地域文化。

2.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为本地域的经济发展服务。各高校的地方史教学是弘扬发展地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理应担当起弘扬地域文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

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本地域人民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6]充分利用文化因素也是各地区政府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地域文化研究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学者认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研究经济的文化化;二是研究文化的经济化。随着文化生产和创造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以文化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许多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7]

以牡丹江地域文化为中心的地方史课程,应该使学生了解和弘扬该地域的渤海国、金源、流人及红色抗联等文化,为牡丹江流域的旅游、文化等产业服务,从而达到促进牡丹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地方史课程的内容

在我国高校,地方史课程的讲授多以该地域的政治制度及历史沿革为主要内容,但地方史教学却肩负着使学生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掌握本区域文化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使命。如果只将地域的历史沿革作为重点,实有失偏颇。地域文化又包含着物质、制度、心理等层次,故而地方史教学的内容也应做到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

随着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地方史研究在国内已有各种范式的形成,如“以黄宗智、杜赞奇、赵世瑜为代表的华北地方史研究范式,以王铭铭、陈春生、郑振满、刘志伟为代表的华南地方史研究范式”。[8]在这些范式的指导下,地方史讲授的内容亦应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地方史教学的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地方史教学中,以地域沿革的讲述为主线。政治制度史的讲述,尤其是政权的更替是我们讲述通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对于地方史教学来说,地域沿革史的讲述是必要的,但大篇幅讲述此问题不但不符合其课程特点,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地方史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地域沿革史的讲述为主线,而不应将其作为讲述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讲述牡丹江地方史时,应以讲述牡丹江流域的政权更替及区域的演变为主线,从而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该地域发展脉络。

2.在地方史教学中,以区域文化的讲述为主体。近些年来,区域文化备受人们关注,各地区都开始打起了“文化牌”。虽然“文化牌”背后有很强的经济动机,但这也说明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对于文化的反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史教学也应一转传统重区域沿革的教学理念,应以地域文化的讲述为主体。

另外,从以往的地方史教学来看,对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即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历史关注的不够,且民族史、家族史、风俗史是地域乡土性特色的主体,讲授此内容,才能凸显出独有的地域特色。

在地方史教学中,社会生活史、民族史、家族史、风俗史都是较为生动、活泼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引入地方史教学的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故而,随着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型,地方史教学内容应该以地域文化的讲述为主体。

3.在地方史教学中,以剖析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为重点。自然环境对于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据《礼记・王制》载:“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制。”“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9]。在地方史教学中,教师大都能阐释出地域文化的类型或特征,但对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有的教师往往分析的不够深入。

另外,“关于地理环境与东北历史的关系,是东北史学界的一个弱项。”[10]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此问题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东北地方史教学亦应结合学术前沿朝此方向努力。

综上所述,在研究地域文化时,应重视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地方史课程的讲授对象

地方史课程在我国高校基本只面向该地域历史系的学生讲授,讲授对象可谓单一。一方面,地方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区域的发展历史及区域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但肩负此历史重任的主体不仅仅是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地方史课程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课程之一,所以地方史课程的讲授对象应进一步扩大。笔者认为不仅要对该地域高校的学生讲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对该区域的公务员进行地方史及区域文化的教育,甚至在有条件的区域做到地方史教学的大众化。

1.地域内的所有大学生。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高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文理分科较为严重,这对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现在人们都在倡导回归综合教育,在这种趋势下,对于所有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者的共识。而地方史教学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史教学和区域文化的教育不能只限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这样有悖于地方史开设的目的。

另外,置身于某一地域的学生,学习本地域的地方史,不仅能够了解本地域的历史沿革及地域文化,还能提高自己在该区域的生活质量。故而,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区域的文化了解,区域文化的教育应该扩展到该区域的每一位大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该区域的历史系学生。

2.地域内的公务人员。“为官一任”,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又如何谈及“造福一方”。公务人员如果能对自己辖区的历史发展沿革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可以了解到本区域独特的民风、民俗,深刻地体认到本区域的灿烂文化,从而在工作中加深对该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区域自豪感,进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在公务员中开展区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它将“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自我意识和体验生命的意义;有助于增强干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有助于激发干部对家乡的热爱情感;有利于干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11]

3.地域内的人民群众。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显得越来越强烈,尤其对于本区域的历史文化显得尤为热衷,但是史学界对于这种需求的反应还不甚灵敏。地方史的教学应该担负起这个神圣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地域文化的需求,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生活区域的历史、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生长的这片热土,地方史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使地域文化由“课堂化”走向“社会化”。

当然,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当地政府及地方史学工作者做出巨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89.

[2]严飞生.地域文化学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6:11.

[3]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基本特征的新审视[J].学术交流,2007(11):174-177.

[4]庞朴.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37-73.

[5]黄德烈.论宁古塔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J].学术交流.2006(4)173.

[6]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88.

[7]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

[8]段建宏.地方史研究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129.

[9]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89.

[10]张士尊.东北地方史教学与研究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48.

[11]周玲.地域文化课程在干部培训中的价值分析[J].桂海论丛,2007年(5):94-96.

上一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探析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浅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