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国企新趋势刍议

时间:2022-05-05 07:48:11

外资并购国企新趋势刍议

[摘 要]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外商投资政策的逐步放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如外资 并购的目标企业将由一般企业转向行业龙头企业;外资并购国有上市公司将以收购非流通国有股为其并购的主要途 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成为发生外资并购的热点地区;外资并购中的目标产业将由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金融、零 售等产业。

[关键词]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并购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F27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032-02

[基金项目] 2005年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赣财发2005](132号)、200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批准号:GL06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运娟,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

许小青,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江西 南昌 330047)

上世纪90 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中的跨国并购迅速增长,跨国并购30.12%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15.11%的增长速度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 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兼并和收购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在以提高新设投资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也呈上升趋势。1999 年全球FDI 总额为8400亿美元,跨国并购为7200 多亿美元,占FDI 总额的58 %以上。2000 年单项交易值超过10 亿美元的国际并购超过109 起。2001 年全球跨国投资逾1 万亿美元,其中通过并购实现的比例高于80%。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一般都以新建项目为主。即为绿地投资的方式,而非目前国际上较多采用的跨国并购形式。但是,随着我国《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国家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呈现逐步放宽的趋势,尤其从去年10 月份开始,包括《上市公司并购条例》、《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有利于外资并购的方案也先后出台,对外商受让的程序、外资行业政策、外汇管理等方面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规范和解决了外资收购的市场准入问题和收购主体的国民待遇问题,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开创了外资并购境内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新阶段。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外商投资政策的逐步放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呈现出新趋势。

一、外资并购的目标企业将由一般企业转向行业龙头企业

外资并购东道国企业时通常要考虑并购的限制、并购的成本以及潜在的收益等因素。同时,考虑目标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整体的产业布局是否相关。

对于国有企业,事实上外资大多尚处在寻找阶段,并非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会受到外资的青睐,他们在介入国有企业之前,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所要进入的企业采取多种评估手段,进行全方位和长时间的考察。外资不可能不顾企业盈利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及投资报酬率就贸然进入,有的外资就是看中某种资源,目的就是利用国有企业拥有的资源进入某个领域。只有那些绩优的国有企业或有着良好市场前景的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外资并购的香馍馍。

出于保护民族工业的考虑,从1995 年到1999年,中国一直限制外商并购大型企业。2001 年国家经贸委对外宣布,将考虑允许外资收购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在新的政策背景下,主要是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外资并购在悄然兴起。例如,法国达能通过合资的方式,实际控制了中国饮用水市场的两大领先者:娃哈哈和乐百氏,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饮用水供应商。据最近高盛对《财富》杂志前300 强的超过60 家跨国公司的总裁和高级管理层的拜会调查,外资在中国最关注的投资机会的考量指标是:国内企业是否符合外资进入中国的策略定位?芽是否有好的本地管理团队?芽是否有良好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优势?芽是否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芽所以,未来外资的目标将进一步锁定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外资并购国有上市公司将以收购非流通国有股为其并购的主要途径

在受外资青睐的目标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有上市公司,其中收购非流通国有股将成为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径。

由于非流通国有股的价格远低于流通股的价格,且收购过程中可以得到要约豁免,从而降低收购成本,缩短收购时间。尤其是证监会、财政部等《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为外资收购非流通国有股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支持。目前,这种收购方式已经崭露头角,其中多为港资,如香港华润受让四川锦华4898 万股国有股(占上市公司总股份51%) 成为控股股东。这部分资金往往与国内关系密切,而且这部分外资企业对我国国情也更了解。可以预见,未来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将大量地通过协议收购非流通股的方式完成。

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成为发生外资并购的热点地区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是发生外资并购的热点地区。这些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和优质大型国有企业,可改制重组的题材很多,目标市场规模庞大。另外,地方政府的态度也是外资并购活跃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这方面深圳和上海走在前列。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重组本地上市公司和改革国有企业方面一向大胆创新。2002 年深圳市国资办就明确了除少数关键领域外,其他领域均应向民营资本和外资转让股权,让过分集中的国有股从上市公司中退出的政策。而上海市也一直争当外资并购的先锋,在2001 年就建立了全国第一条外商进行并购投资的“快速通道”,外资并购项目的审批周期平均缩短1/3的时间。市政府已在2002年底制定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具体政策,并已列出新产品、能源交通、再生资源与环保等7 大领域,鼓励外资介入并购。2003年头两个月,仅上海产权交易所就完成外资(包括三资企业和境外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 并购交易12 宗,较去年同期增长100 %,并购金额达到7.52 亿元,比2000年同期猛增了10 倍。

另外,由于国家实施鼓励外资并购的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围绕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推动外资并购。山东、江苏等地也从本地国有经济调整的大局出发,集中向海外投资者推出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希望推动外资并购。这些集中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手里的国有资产向外资出售,有利于国有经济的改组和结构调整。

四、外资并购中的目标产业将由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金融、零售等产业

1.全球并购的产业特征。从过去几年跨国并购的产业方向看,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在跨国并购中的份额也在逐年上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制造业在跨国并购中的份额在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以1999年并购出售的金额计算,服务业占60%,制造业占38%。1999年服务业内部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电讯、金融和商业领域;制造业内部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化工、电子及设备和石油产业。按行业划分,1999年列前几位的依次是:无线通讯、制药、寿险、除无线通讯服务外的电讯服务、电子服务、商业银行、原油和天然气、人造纤维、烟草和其他通讯服务。其中前七位的行业将成为新一轮跨国并购的热点。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也日益成为跨国并购的重点,其中最明显的行业是通讯产业和制药业。2000年欧美通讯业出现了并购的高潮,如法国电信公司以350亿美元收购英国第三大移动电信公司奥兰治公司,德国电信公司以570亿美元收购美国声流公司。

在跨国并购的产业上,目前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被并购的主要行业每年都不一样。就亚洲地区来看,1997-2000年,金融、电子、天然气和自来水供应、运输、仓储和通讯是最大的被并购行业。

2.外资并购中目标行业的选择趋势。目前,我国通过外资并购吸引外资最多的还是制造业。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以及最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未来我国将以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投资结构为重点。

从一方面看,加入WTO之后,我国在诸多原本属于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将逐步开放,将成为外资并购的重点。例如,我国的服务业将大幅度对外开放,金融、保险、证券、电讯和商业等服务业的限制将大幅减少。除少数领域外,其他领域基本对外资开放,外商投资企业将逐步获得国民待遇。其中,服务业对外资的股权限制将大大减少。上述开放的领域与全球并购的重点行业相比,将使国内的银行、证券、百货业、油品和药品的批发及零售、通讯设备、港口、航空、自来水等领域形成外资并购的重点。

从另一方面看,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将成为在中国进行并购的外资企业的排头兵,与初来乍到的投资者比较起来,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更加熟悉中国的投资环境,了解这一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未来发展潜力,能更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而且他们所面临的政策障碍也比新入者小,可以利用境内已有的合资企业以中国法人的身份进行收购活动,毋庸置疑,他们将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力量,而已经与外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的企业是外资并购的优选目标。

从上述两个方面分析,国内未来的外资并购将重点在以下产业内进行:银行与证券、汽车及零部件、医药、计算机硬件、港口及运输、百货业、油品和药品的批发及零售、通讯设备、自来水等。

参考文献:

[1]余波.外资来华收购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6,(3).

[2]张宁俊.对企业并购的理性思考[J].财经科学,1999,(3).

[3]黄玮.试论企业并购整合中的几个误区[J].商业研究,1999,(11).

[4]湛柏明.跨国公司购并对我国国企改革与重组的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3).

[5]王凤丽.外资并购国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6]曾凡荣.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最新发展[J].特区经济,2006,(1).

上一篇:我国企业并购的三阶段论 下一篇:收益管理的供应链生产量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