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物流企业进入的挑战与应对

时间:2022-05-05 05:15:43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的挑战与应对

自2005年12月11日起,中国开始正式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除铁路运输、图书、报纸、杂志、药品、杀虫剂、农用薄膜等特殊商品的分销之外,国内物流的其他相关领域都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再受到股权限制。外资企业采用扩大投资、加大力度并购等手段对中国物流业实行迅速扩张,这无疑对中国这个新兴的朝阳民族产业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如何利用本土优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在加强对外合作的同时,充分吸收外企的经验,巩固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并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国内物流企业迫在眉睫的事。

一、来自外资物流企业的压力

早在两年前,外资物流企业就已经陆续进入中国,到现在,各地分支机构纷纷建立,她们投入的资金雄厚,物流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人员培训到位且素质很高,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对中国的物流产业形成巨大冲击。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以后,都有比较快的发展,许多企业在2004年得到高增长、高回报。美国联合包裹运送公司中国出口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4年增幅高达125%;中外运敦豪的56家分公司,已覆盖全中国300多个城市,在中国的业务保持了50%的增长率;敦豪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签署合作意向书,将在保税物流园区内兴建15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而此前DHL已在外高桥自由贸易区内拥有11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DHL的母公司德国邮政董事会已决定,在近5年内将再向中国投资2.15亿欧元,扩大和完善在中国的4个口岸作业中心,增设14家分公司,建设3个快递物流中心和16个战略备件中心。联邦快递宣布在上海成立中国业务分区总部,目前每周拥有11个航班通过北京、上海、深圳3个口岸服务内地将近220个城市,并于下半年新增7个分公司,设在汕头、潮州、东莞和中山等地。2004年10月,美国交通部已批准授予联邦快递新增12条来往于中美间的航班;荷兰天地的中国区总部也正式从北京迁到上海,并计划在未来3到5年内对华增加2.5亿欧元的投资,用于增加物流设施和员工培训,以使中国成为其欧洲之外的最大市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专业服务商把目光转向中国国际物流市场。美国总统轮船物流服务公司在深圳盐田港附近设立物流中心,为客户提供包括货源地(出口)管理、国际货运管理、目的地(进口)管理、国内货运管理和配送中心管理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模式,以响应客户对控制、灵活性和单点接触的需求。随着香港制造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许多货运和物流提供商也向北跟进;CEPA实施以来,香港投资者在广州注册申请的10个独资服务型企业中,有9个是物流公司,其中有3个已经开始运作。上海市外经贸委已将60家香资物流企业申请入沪的项目上报商务部,并有28家企业获得批准。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使中国内资物流面临空前的压力。

二、内资企业的应对策略

“狼来了”并不可怕。面对外资物流企业的迅猛扩张,内资企业不能坐以待毙,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主动迎战,巩固已有成果,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惟有如此,才能在国际物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对策略之一: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国家应在政策上对民族产业进行大力扶持,给予政策上的诸多优惠。其一,积极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入物流企业,壮大内资物流企业的力量,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其二,实行税收优惠;其三,增强市场活力,减少行政干预。物流行业涉及的管理部门太多,运行效率极其低下,政府应尽快想办法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发挥作用。其四,建立绿色通道,提高物流速度。

应对策略之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物流外部环境

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十五”期间,货物运输弹性系数有所缓解(2001年,弹性系数为0.42,2002年为0.73,2003年为0.42,2004年为0.90,2005年为0.78),但是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十五”期间铁路、公路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副总裁董建军说,2006-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将比肩世界第二大物流市场的日本,“5年后今日世界物流三甲”,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做后盾,进入三甲不切实际。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的首要任务,同样是加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分支机构,在全国范围抢占市场。我们应利用本土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才有机会与外资物流企业一拼高下。

应对策略之三:加快企业重组和物流资源整合

面对外资的并购战略和独资趋势,内资企业应加快重组和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外资企业比较,我们尚具备本土服务网络优势和稳定的客户资源,但在规模、功能与服务上尚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加快企业重组和物流资源的整合就显得非常必要。

应对策略之四: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建设

现代物流企业的高度综合性决定了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化是物流管理必要的技术手段,标准化是物流管理规范化的保证。政府、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应尽快联合起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建立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广泛引进和使用最新技术,与国际接轨,建立我国规范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并尽快实施,达到提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加快物流事业发展的目的。2005年8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建立了通用基础类标准、物流技术类标准、物流信息类标准、物流管理类标准和物流服务类标准,这对于我国发挥物流产业的作用,与国际进一步接轨,增强内资企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大量修正和完善。

应对策略之五: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

物流在中国发展还不到30年的历史,虽然时间短,但是发展迅速,因此物流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对物流科研也是刚刚起步。其一,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奇缺。具有先进国际物流理念、系统扎实的物流理论功底、熟悉国际通行政策、具备研发能力的高层管理人员,缺口达31%以上,“十一五”期间,每年缺口3-4万人;其二,中级物流管理人员需求旺盛。具有经济管理、贸易、营销、外语等综合知识与能力的符合型人才最为紧缺;其三,操作层面的人才同样短缺。熟练掌握物流操作流程和进行物流设备设施维护的技术人员,十分抢手,操作层面的物流人才将成为需求量最大的部分。因此,快速培养物流人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与物流人才培养比较,物流科研则更为滞后。尽快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企业成果指导物流企业实践,是中国内资物流抗衡于外资物流企业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程军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浅析企业信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