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力

时间:2022-05-01 07:45:05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有效且充满活力,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抱着一种积极期待的心态,相信他是最好的、最棒的,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他、赞赏他。这样,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会越来越自信,对学习就充满了希望,终会有一天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糖果树”。

实践中的不同发现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因为第二天将要教学这一课,所以笔者隔天布置了预习课文的作业。第二天一上课,平时调皮的小唐就疑惑地询问:“老师,书上说的是不是骗人的呀?我按照小男孩拦腰切苹果的方法,可我看到的是四角星!”其他几个同学也说,“我昨天回去切苹果,发现的也是四角星。”笔者大吃一惊:看来实验结果出错还不是个别现象。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苹果里真没有五角星吗?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笔者问:“有看到五角形的吗?”几个孩子举起了手。实验结果的差异使笔者茫然。一个学生问:“为什么看到的情况不一样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何不对此各抒己见?“我觉得可能和苹果是不是杂交有关。”“我觉得和苹果是否成熟可能也有关系,切熟苹果我看见了五角星,可切不太熟的那一次我也没发现五角星。”“要不大家再试试?”

此时,笔者认为“什么是创造力”已无需向孩子解释了,他们在实践中的不同发现不就是创造力吗?陶行知曾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作为母语,语文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是其它科目进行创造的基础。同时,语文是学生接触机会最多,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它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没有不变的理论公式,它的范畴几乎和生活一样宽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对语文的迫切需求。那么,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将能激发创造力的机会抓给学生,将能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让给学生,将能实践创造力的机会留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且充满活力,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的目的。

“为什么”是个好伙伴

《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一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盲目听信他人意见,不断更改自己的种植计划,最终什么果树都没有种成的故事。当笔者正期待孩子们有怎样的读后感时,一个孩子急切喊道:“老师,老师!”在笔者示意他回答时,他却抛出了问题:“老师,好奇怪啊,为什么作者让猴子只种梨、杏、桃、樱桃呢?有好多果树也可以种啊?”他的问题让大家一片哗然——“是啊,怎么只种这四种果树呢?”孩子们期盼的眼睛立即投向笔者。笔者说:“好,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奇怪的事情,小朋友们都来想想看,为什么只种梨、杏、桃、樱桃呢?”当问题出现时,孩子们兴奋了,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也许作者只知道这几种果树”;有的说“可能森林里的动物们喜欢吃这四种水果”;有的说“作者可能是为了教我们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这些俗语”;有的说“这只是作者编的故事,目的只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换其它果树也是可以的”……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教师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其思维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异想天开是件好事

《问银河》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儿童诗。此诗极富童趣,用儿童的语言、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思维展示给大家一个热爱生活、充满幻想的孩子的多彩内心世界。教学本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小朋友们立刻冒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的水是银色的吗?”“你那里有美丽的并蒂莲吗?”“你的河边有月亮湾吗?风景美吗?”“银河,银河,你那里浪花大吗?我可以冲浪吗?”“银河啊,银河啊,你欢迎我去你家做客吗?”此时,笔者所看重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最自在的创造。

质疑的重要性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课改精神已经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起学生质疑问难的信心,乐于思维,乐于发现。如在教学《燕子》最后一节时,有学生针对“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提出自己的观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应该用“条”或“根”,“痕”指伤痕,作者是不是用错了?笔者马上肯定他的质疑,并因势利导,提出“大家的想法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趣的想象和生活的经验一一呈现,虽然最后大家还是肯定用“痕”好——更能说明燕子飞得高,但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独具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这就预示着创新的火花就要爆发,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帮助其释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

上一篇:学生的情感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应多些自主管理(3 则)